第四十三章 迦毘羅城的悲運

關燈
琉璃王對佛陀沒有好感,但想到他是佛陀,不下車不行,因此勉強的下車說道: “佛陀!那邊的山上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坐在那邊才蔭涼,這棵大樹已枯萎凋零,坐在這兒給太陽曬,非常不好。

    ” 佛陀威嚴的回答琉璃王道: “你說得不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

    ” 雖然是兇惡殘暴的琉璃王,聽到佛陀這慈悲的聲音,也不能不感動。

    佛陀的話中是指他要滅亡迦毗羅衛國和釋迦族,祖國和親族之蔭都沒有,還要其他的甚麼蔭呢?因此琉璃王心中想:過去,國與國用兵,遇到沙門,總是回兵,何況現在遇到佛陀?他這麼想後,就告訴佛陀願意即刻下令回軍。

     琉璃王回軍後,佛陀沒有歡喜,更沒有興奮,他知道因果、業,是世間上自然的法則。

     不久,琉璃王第二次又帶兵征伐迦毗羅衛國,途中又遇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隻得再回軍;當第三次琉璃王再出兵的時候,還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他仍然下令回軍;琉璃王第四度出軍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對迦毗羅衛國的人不忏悔覺悟,緻有今日的危難,很表惋惜,又很同情。

     阿難看到佛陀像有甚麼事情放在心中,就很恭敬的問道: “佛陀!自從我跟随您出家學道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您的面容,像今日這樣的不高興和沒有精神。

    ” 佛陀輕輕的回答道: “阿難!七天之内,釋迦族中要遭遇悲運,佛陀面容顔色的改變,是為國家和親族服喪!” 目犍連尊者進言道: “佛陀!為了營救迦羅毗羅城,我們應該出力幫忙!” 佛陀看看目犍連尊者,然後就用仁慈的口吻說道: “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之報,這是因緣果,你不能為他們代受!” 目犍連尊者憑着自己的神通,對佛陀的話不能完全接受,他要發起保衛迦毗羅衛國的運動。

     琉璃王第四度出軍,包圍了迦毗羅城。

     目犍連先以神通力營救城中的人民,用缽盛裝五百人的釋迦族從天空出來,出得城來一看,五百人都化為血水,到這時候目犍連尊者才真正覺悟到佛陀所說因果法則的真理不可違背,就是神通也敵不過業力。

     釋迦族退在城中,關閉城門,起初還能以射術制敵,但後來覺得敵衆我寡,逐漸的感到不支。

     琉璃王傳令對迦毗羅城中的臣民說道: “開城門的人,赦免他的死罪,反而有賞;否則,城破之日,血洗全城!” 城中的臣民,互相計議,有的主張開城投降,有的主張抵抗到底,有的則忙着私自逃命,大家都不聽指揮,摩诃那摩到這時候也無法統領大衆。

     在這緊要的關頭,有一個隻十五歲的少年,名叫奢摩,自告奮勇的從軍參戰,他聽說琉璃王親自在城外督促指揮攻城,即刻爬上城樓,他的射術神出鬼沒,敵人四散奔逃,琉璃王逃入地洞之下才免去危險。

    但釋迦族中這時有人批評奢摩是匹夫之勇,少年的奢摩大怒,他也出城向别國逃亡。

     留在迦毗羅城中的人都是一些無勇無謀之人。

     主張降與主張戰的人分成兩派,會議的結果是開城門投降的人多;當城門開放的時候,琉璃王帶領那些如虎如狼的部下入城。

    琉璃王入城以後,把守衛城門最堅強的五百人殺死,把主戰的三萬人生擒俘虜,琉璃王要想殺死這麼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刻下令預備把這三萬人的足埋在土中用大象來踐踏而死。

     這樣的死法是非常的凄慘,因此摩诃那摩執政不忍的對琉璃王說道: “不管怎麼說,名義上你總是我的孫子,現在最後我對你有一個要求!” “甚麼要求呢?”琉璃王目光炯炯的問。

     摩诃那摩說道: “現在你要殺死這麼多的人,很不容易,我要求你把他們放去一部份,讓我潛到水底下去,你就叫他們逃命,等我從水底下上來,沒有逃得及的,請你再殺!” 琉璃王大笑着說道: “這很有趣,我答應,你就下水去吧!” 當摩诃那摩潛入水中的時候,琉璃王當即下令準許大家逃命,逃命的人互相撞擊,奔走呼号,有的跌倒,有的從身上而過,那凄慘的現象真不忍目睹,但琉璃王卻笑着以為好玩。

    當三萬人奔逃的所餘不多時,琉璃王才着急起來,他奇怪摩诃那摩怎麼這樣長久的時間都不出水。

     琉璃王命令一個水手到水中去調查。

     潛水的人上來流着淚,感動的說道: “啟禀大王!摩诃那摩王爺是永不會出來,他為了幫助救濟他人的生命,把頭發縛在樹根上,抱着樹根死了!” 殘暴的琉璃王,到這時候才黯然的沒有開口。

     摩诃那摩的孫兒,波斯匿王的太子琉璃王,就這樣占有了迦毗羅衛國。

     琉璃王極為專橫,後來殺死他的長兄祇陀太子,疏遠谏臣,怠于政治,不久,宮城忽然被火焚燒,琉璃王和他的愛妃都被大火燒死。

    這時,已向佛陀忏悔皈依的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受着情勢的需要,就把憍薩彌羅國和迦毗羅衛國歸入自己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