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章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關燈
頻婆娑羅王迎接佛陀住在王宮中,得到無上的法樂,他心中老是想着不知如何報答佛陀才好。

     忽然,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浮現在他的腦内,那竹林之中,寂靜雅潔,很富有園林的優美,在那竹林中建築一座精舍贈送給佛陀,他想佛陀一定也很歡喜。

    有一天他向佛陀說道: 『佛陀!世間究竟的真理,從佛陀大覺海中流出,我每聽佛陀說法以後,内心總覺清涼。

    記得在十多年前,當佛陀路過我國的時候,我就看出佛陀不是一位平凡的人物。

    後來我知道佛陀在伽耶山修習苦行六年,我終日在盼望着佛陀得到正覺以後,就來向我說教,現在能滿足我的宿願,我真不知如何形容我内心無限的歡喜。

    現在,我看到佛陀像是将要離别我的王宮,又要遠遊的樣子,我真焦急得快要張惶失措,我不知如何才能挽留住佛陀,以便我們這些凡愚的人常能親近座前,聽聞正法。

    佛陀已經知道迦蘭陀竹林是一個清淨幽美的地方,我想在那裡建一座精舍,供養給佛陀長期安住和說法。

    這是我的誠意,我帶着滿腔殷切的熱望,願佛陀能夠慈悲接受!』 佛陀慈悲的回答道: 『你就開始興工吧!我很歡喜的接受!』 頻婆娑羅王當即傳下敕命,命令臣下迅速的在迦蘭陀竹林為佛陀建築一座精舍。

     精舍不久完成,計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樓閣,七十二講堂,定名竹林精舍。

    頻婆娑羅王親迎佛陀及諸弟子住于精舍之内,佛陀很高興的說道: 『布施是去除貪欲,忍辱是壓止瞋怒,智能是遠離愚癡,布施、忍辱、智能,這三者是能進入涅槃之門的路徑。

     『說到布施,不一定是财寶,見到别人布施,心亦随喜,将來所得的果報,和布施的人相同。

    』 佛陀講這話的時候,那佛陀的慈祥和霭之光,完全流露在面上。

     有的是能夠布施的人,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有的人雖然是知道而沒有力量去布施,可是隻要他見到布施的人而心生歡喜,這也和自己布施相同,一樣可以得到福報功德。

    像這樣的事什麼人都可以做到,因此接受佛陀的慈愛憐愍,是什麼人都可以的。

    佛陀是人間一個真正的宗教家,他什麼人都要救度,不限于有金錢财富的人。

    「看到他人布施而心生歡喜」,佛陀指示的法語,足為千千萬萬年後的我們來深思和贊美! 佛陀帶領着一千餘名的弟子,住在竹林精舍裡,這些弟子們都以佛陀為中心,共同過着像漸漸形成的僧院生活。

    在佛陀還沒有到王舍城來以前,已有很多皈依佛陀的弟子,他們奉了佛陀的慈命弘化在各方,這時都陸續歸來。

    當他們走進竹林精舍,看到那些佛陀的衆多的弟子,現在都是如兄如弟,他們每個人都非常的歡喜! 佛陀也很歡喜他們的歸來,和他們一一叙說别離之情,并詢問他們弘化的狀況。

     佛陀接受頻婆娑羅王贈送的竹林精舍,在弘化的事業上,一方面得到不少的方便,但一方面卻引起一些人對佛陀開始嫉妒、反應、輕蔑起來。

    可是,在以慈悲包容一切的佛陀,仍然有着很多人從各方趕來皈投到佛陀的懷抱。

    佛陀在這初期傳道的期中,能得到竹林精舍是一件大事,但比這更大的事,還是要算得到兩位弟子,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連。

    他們後來輔佐佛陀将正法教化人間,對佛陀教法的弘傳,其功勞足為我們後人效法、景仰! 舍利弗,本來的名字叫做優波室沙,目犍連叫做拘律陀。

    他二人有着世間稀少的聰明和學問,起初是共依當時學術界權威的删阇耶為弟子,後來覺得不夠所學,和删阇耶離開。

    他二人也各有着一百人弟子,這些弟子也以為除自己的老師以外,再沒有人能在學問和道德上勝過他們的老師。

    因此在舍利弗和目犍連的心中,就傲然的以為世界上沒有比他們再聰明的人。

     有一天,舍利弗獨自行走在街上,遇到佛陀的弟子阿舍婆誓,看他出入在王舍城中乞食,他那威儀靜肅的風度,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的修道者。

    舍利弗帶着一股好奇的心情,很有禮貌的詢問道: 『請問你這位修道者,你是住在什麼地方?什麼人是你的老師?你的老師向你們說些什麼道理?』 阿舍婆誓謙虛的答道: 『我住在竹林精舍,是釋種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