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王師追至苦行林
關燈
小
中
大
二位大臣!我也了解到父王心中過度的悲哀,但是,比這更怖畏的是生老病死的大患。
為了解決這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所以我不得不舍棄恩愛! 『二位大臣!世間上的人,不論誰都是執着「現在」的,為什麼呢?這就是厭死之情。
因為人們眼看「死」的來臨,所以不覺對「生」生出留戀。
可是,盡管你如何執着「生」,但「死」畢竟誰都免不了。
我知道了這個重大的問題,因此,我出家了,我要尋求一個解脫的方法。
『我現在從你們的口中,知道父王的傷心,真是痛徹我的肝腸,但是,靜靜的息下來省察思維一下實相,這個現實,也不過是一瞬間相會的夢緣而已,無常最後還是會逼着我們分離。
「二位大臣!你們如果徹底了解到這個道理,就懂得有情的命運本來是不同的,雖然是親如子,但對于憂患也是有不同的感覺。
生是喜,滅是悲;會是樂,離是惱,這個「生」不外是根本之苦,這個「生」不外是從愚癡的迷惑而生。
好象,有人從甲乙兩個地方走來,他們在中途暫時相會,但是,他們立刻又要各自往着各自的方向走去。
現在辭别父王的膝下,本是很自然的理則,因為親族既然是暫時的會合,那就随緣的任它去,這個道理就很明白的分出來。
『假若,能夠完全了解到這都是暫時虛假和合之理,則世間上就沒有什麼可憂悲的事。
『所以,人如果能體會到這個道理,則明白離開暫時的親族,他一樣的有更多的親族;暫時的親族不能離,想得到未來的親族也不可能。
因為會合分離,分離會合,這不過都是些連續的悲哀!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經過這分分段段的生死,在生死的路上來來去去,這不光是人類如此,一切山川草木也都是無常之相。
生下來就做五欲的使役,假使不生,就可以不死,看起來,人好象是為死而生,為死而服勞役! 『二位大臣!你們說,父王要我嗣位的敕命是不能違的,但法性也是不能違的啊!父王有慈愛的敕命,但這好象是醫師看病人,不了解病情,不是對症下藥,這個藥我也是不能服啊! 『所以,二位大臣!我不要那些愚昧的名譽高位,被放逸愛僧所囚,因為那樣要終身畏怖死神的到來,身心時刻都充滿思慮憂患的苦惱,現在若是随順世俗的習慣,衆人的心理,則就和真理相違,這絕不是智者所為。
譬如人的身體雖然好似七寶的宮殿,但那裡常常有着無常之火在熾盛的燃燒,口裡雖然吃着百味的佳肴,但其中卻藏滿五欲的毒藥,這樣的寶殿與佳肴靠得住嗎? 『清淨的蓮池中有很多的毒蟲在噴散着毒氣;威勢的高名,都是用别人的痛苦建築起來;這一切都如即将要遭災難的住宅,聰明的人一刻也不願在裡面停留。
所以,往昔的聖君,每見到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痛苦的時候,他就厭惡世間,憐愍世間而去修行,希望能從根本來改造世間。
由此可知,為王治國安民之苦,實在不如修行之樂。
『照這些道理看來,甯可以同禽獸一同在山林中為伍,也不能片刻居住在王者的宮中。
好啦!我願意同黑蜿共居在一個洞穴裡,也不能回去接受不安的王位。
從五欲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去過清淨的山林生活,這才是順真理的生活。
假若現在和你們返國,放棄修行,再為愛執的生活馴伏,增我日夜的愁苦,這絕不是順合覺道的行為。
緬懷往昔賢人聖者的事迹,他們都曾為了正法而舍俗出家,把名聞利養看得不在眼中,以金剛的信念,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建立大丈夫的理想,所以才都脫去裝飾身體的寶衣而換上法衣去過山林的生活。
『對這些先聖的所為,我怎麼能再返國去過無慚無愧的生活呢?我對于修行而想過着天上福樂的生活都已否定,那人間劣等的愛染怎麼能馴伏得了我呢?既然從貪欲、瞋恚、愚癡的生活中逃脫出來,我怎麼再有勇氣回到那個殼巢裡去呢?二位大臣!你們一度吐出來的食物,你有勇氣再把它吃入口中嗎?我的苦衷完全是這樣。
『好比,我已經從焚燒得危險萬狀的火宅中用種種的方法逃奔出來,你叫我立刻又再進入那焚燒的房子裡去,我怎麼能那樣的愚昧呢?眼看到生老病死的憂患,我厭棄五欲的王宮,現在又再回去,進入那迷妄之家,這種愚癡,與往火宅裡跑又有甚麼不同呢? 『你們說,回王宮也可以修行,我現在告訴你們,在迷妄與愚癡之中,尋求解脫之行,這絕不是相應的法理。
解脫,是生在寂靜的地方!王者的生活,是疏動的而不是寂靜的,寂靜的世界是在王者的生活以外。
動與靜是水火不能兼容,這二者怎麼能相應呢? 『所以,如果決定希求解脫,則非離開王者的生活不可,假若有王者的權勢之欲,那就不能希求到解脫的妙境。
一面做王,一面求解脫,這不合道理;既要出家,又要還俗,這也不合道理;既然不合道理,想要希求解脫的境界怎麼能呢?二位大臣,我有決定的精神,尋求解脫正當的方法就是出家,我決定的心是再也不能動搖!』 這二位大臣聽
為了解決這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所以我不得不舍棄恩愛! 『二位大臣!世間上的人,不論誰都是執着「現在」的,為什麼呢?這就是厭死之情。
因為人們眼看「死」的來臨,所以不覺對「生」生出留戀。
可是,盡管你如何執着「生」,但「死」畢竟誰都免不了。
我知道了這個重大的問題,因此,我出家了,我要尋求一個解脫的方法。
『我現在從你們的口中,知道父王的傷心,真是痛徹我的肝腸,但是,靜靜的息下來省察思維一下實相,這個現實,也不過是一瞬間相會的夢緣而已,無常最後還是會逼着我們分離。
「二位大臣!你們如果徹底了解到這個道理,就懂得有情的命運本來是不同的,雖然是親如子,但對于憂患也是有不同的感覺。
生是喜,滅是悲;會是樂,離是惱,這個「生」不外是根本之苦,這個「生」不外是從愚癡的迷惑而生。
好象,有人從甲乙兩個地方走來,他們在中途暫時相會,但是,他們立刻又要各自往着各自的方向走去。
現在辭别父王的膝下,本是很自然的理則,因為親族既然是暫時的會合,那就随緣的任它去,這個道理就很明白的分出來。
『假若,能夠完全了解到這都是暫時虛假和合之理,則世間上就沒有什麼可憂悲的事。
『所以,人如果能體會到這個道理,則明白離開暫時的親族,他一樣的有更多的親族;暫時的親族不能離,想得到未來的親族也不可能。
因為會合分離,分離會合,這不過都是些連續的悲哀!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經過這分分段段的生死,在生死的路上來來去去,這不光是人類如此,一切山川草木也都是無常之相。
生下來就做五欲的使役,假使不生,就可以不死,看起來,人好象是為死而生,為死而服勞役! 『二位大臣!你們說,父王要我嗣位的敕命是不能違的,但法性也是不能違的啊!父王有慈愛的敕命,但這好象是醫師看病人,不了解病情,不是對症下藥,這個藥我也是不能服啊! 『所以,二位大臣!我不要那些愚昧的名譽高位,被放逸愛僧所囚,因為那樣要終身畏怖死神的到來,身心時刻都充滿思慮憂患的苦惱,現在若是随順世俗的習慣,衆人的心理,則就和真理相違,這絕不是智者所為。
譬如人的身體雖然好似七寶的宮殿,但那裡常常有着無常之火在熾盛的燃燒,口裡雖然吃着百味的佳肴,但其中卻藏滿五欲的毒藥,這樣的寶殿與佳肴靠得住嗎? 『清淨的蓮池中有很多的毒蟲在噴散着毒氣;威勢的高名,都是用别人的痛苦建築起來;這一切都如即将要遭災難的住宅,聰明的人一刻也不願在裡面停留。
所以,往昔的聖君,每見到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痛苦的時候,他就厭惡世間,憐愍世間而去修行,希望能從根本來改造世間。
由此可知,為王治國安民之苦,實在不如修行之樂。
『照這些道理看來,甯可以同禽獸一同在山林中為伍,也不能片刻居住在王者的宮中。
好啦!我願意同黑蜿共居在一個洞穴裡,也不能回去接受不安的王位。
從五欲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去過清淨的山林生活,這才是順真理的生活。
假若現在和你們返國,放棄修行,再為愛執的生活馴伏,增我日夜的愁苦,這絕不是順合覺道的行為。
緬懷往昔賢人聖者的事迹,他們都曾為了正法而舍俗出家,把名聞利養看得不在眼中,以金剛的信念,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建立大丈夫的理想,所以才都脫去裝飾身體的寶衣而換上法衣去過山林的生活。
『對這些先聖的所為,我怎麼能再返國去過無慚無愧的生活呢?我對于修行而想過着天上福樂的生活都已否定,那人間劣等的愛染怎麼能馴伏得了我呢?既然從貪欲、瞋恚、愚癡的生活中逃脫出來,我怎麼再有勇氣回到那個殼巢裡去呢?二位大臣!你們一度吐出來的食物,你有勇氣再把它吃入口中嗎?我的苦衷完全是這樣。
『好比,我已經從焚燒得危險萬狀的火宅中用種種的方法逃奔出來,你叫我立刻又再進入那焚燒的房子裡去,我怎麼能那樣的愚昧呢?眼看到生老病死的憂患,我厭棄五欲的王宮,現在又再回去,進入那迷妄之家,這種愚癡,與往火宅裡跑又有甚麼不同呢? 『你們說,回王宮也可以修行,我現在告訴你們,在迷妄與愚癡之中,尋求解脫之行,這絕不是相應的法理。
解脫,是生在寂靜的地方!王者的生活,是疏動的而不是寂靜的,寂靜的世界是在王者的生活以外。
動與靜是水火不能兼容,這二者怎麼能相應呢? 『所以,如果決定希求解脫,則非離開王者的生活不可,假若有王者的權勢之欲,那就不能希求到解脫的妙境。
一面做王,一面求解脫,這不合道理;既要出家,又要還俗,這也不合道理;既然不合道理,想要希求解脫的境界怎麼能呢?二位大臣,我有決定的精神,尋求解脫正當的方法就是出家,我決定的心是再也不能動搖!』 這二位大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