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一宗的宗祖,複因智者是住于天台山的,所以又被尊為天台大師。

     天台大師所創立的天台宗,從其思想體系方面去觀察,實不出于教觀二門,換句話說,由教相與觀心的相依相成,始有天台宗的成立。

    對此二大門,如有相當的認識,台家的教義,也就思過其半。

    現我不想廣談教觀,隻想就觀心門的成立,一論天台宗的唯心說。

    欲知天台觀心門的如何成立,首先不能不知下面所引的二文。

     第一智論卷第二十七說: 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 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 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密 多,故次第差别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

     第二中觀論四谛品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于中,前者所引,在大品般若經中,是“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 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 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之經文的解釋。

    龍樹說這一切實一時得,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三智,于一心中同時具有,以之說為一心三智或一心三觀。

    至中觀論所說因緣所生法的一偈,含有空假中的三義,是即一境三谛。

    三谛三觀,是在主觀客觀方面分的,即在主觀方面,說為一心三觀,在客觀方面,說為一境三谛。

    因為如此,三谛三觀,固然不是别物,就是一三三一,也無什麼相隔,所以天台家特地把他說為圓融三谛,亦即台宗觀心門的要領。

    有說:如以法華經所說為釋迦的實相觀,則中觀論所說自是龍樹的實相觀,然而不管是佛或菩薩的實相觀,都是立本于唯心說的。

    不唯如此,如果廣取諸經諸論的意思來看,所謂大乘,一切是唯心教;唯心教,可說是有大乘的所以。

    智旭大師說:“大乘者,心性之異名也,或此心之體,即是大乘也”。

    因為如此,所以天台學者,論教相觀心二門時,同以一心為本,如四教儀說: 問曰:四教從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還從前所明三觀而起……問曰:三觀複因何而起?答曰:三觀還因四教而起。

    問曰:觀教複因何而起?答曰:觀教皆從因緣所生法四句而起。

    問曰:因緣所生法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緣所生法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諸佛不思議解脫,諸佛不思議解脫,畢竟無所有,即是不可說,故淨名杜口默然無說也。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即是用四悉檀,說心因緣所生法四句,赴四種根性,十因緣所成衆生而說也。

     這一段文,是辨教觀的關系,謂教依觀而起,觀亦依教而生。

    所謂教,就是藏通别圓的四教,所謂觀,就是空假中的三觀。

    沒有三觀,四教就不得起,為什麼?因四教是不出空假中三者的;沒有四教,三觀就不得立,為什麼?因三觀實為藏等四教的實踐。

    如此,那四教三觀又是依于什麼而起的呢?是依因緣所生法的四句而起的,因緣所生法的四句,雖則可以說是實相,但現在姑且把他叫做心。

    然而這心,究是理心呢?還是事心呢?從上所說心是諸佛不思議解脫等看來,無疑這是屬于理心,不過從事理不二,性修不二來講,事心實即理心,理心亦即事心,所以我人的一念妄心,就是諸佛所悟的不思議解脫的真心。

    真心本是不可說的,但由于因緣,又不得不說,四教所說,實是為此。

    因而天台家所說,并未出于唯心說的常例。

     智者師事于南嶽慧思,慧思師事于北齊慧文,這是前面曾經說過的,但慧文的用心在于什麼地方?我們不可不首先了知。

    慧文的思想,雖無其他文獻可征,但依智論及中論來看,智論的一心三智之文及中論的四句之文,不僅是他的用心所在,而且為慧文、慧思相承的根本精神,這點可說是毫無所疑。

    三智三觀,既都屬于觀心門,因而慧文的思想,也就必然的側重于主觀唯心論的方面。

    繼承慧文思想的慧思,以龍樹為指南,接受大般若經的空思想,特把唯心的說明,加于萬有諸法之上,雖沒有另外說明其所以唯心的理由,但從他銳意抱取禅定主義來看,可說他是個唯心主義的實行者。

    假定有人欲就慧思以求唯心的說明,自然隻有依于大乘止觀。

    大乘止觀,如其題目所示,雖則是示止觀的實踐,但按題下所标“南嶽思大禅師曲授心要”的十字看,本書就名為南嶽的唯心論,似亦未嘗不可。

    為什麼?要知此書的内容,主要分為五段,而每段所顯示的,都是唯心義。

    現在不妨簡要的把他叙述于下: 第一明依什麼而修止觀之行,這在論中告訴我們,是依一心而修,并且就此一心列出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法界、法性等的種種異名,以示止觀的本體,同時複就一心之理,加以詳細的解說。

    其中的義理,以大乘起信論為立腳地,以如來藏緣起之意辨之。

    有說“大乘止觀為大乘起信論末論”,有說“大乘止觀為大乘起信論釋論”,可謂都說得非常有意義。

    如大乘義章的八識表,是依大乘起信論所說成立,今此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