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關燈
默如 一大藏教的内容,大别為經、律、論三種。

    這三藏,又可分别為根本教、演進教。

    前者是正覺心中流出的基本教理,如四阿笈摩等;後者是從基本教中源流演變進化的中道教理,如一乘性相等。

    論藏中,又分做宗經論、釋經論;這阿毗達磨俱舍論,便是三藏中論藏的宗經論。

     有說,三藏是佛說的。

    也有說,經和律是出于佛的金口;而論藏是些大菩薩或系尊者造的。

    這兩種措詞并不同,但都能講得通。

    原來,佛說法的動機,由于内在的悲願沖動,外在的群機愚迷,由于外感内應相互涉入而形成契理契機的言教。

    佛法的目的在衆生上,要衆生去妄、去執、去迷、去謬;求悟、求證、求真、求覺。

    因此,佛說法,急急的求得衆生自心的了悟;而佛世的衆生又多是上根利智的,所以修多羅中多是散說——語錄式。

    律是釋尊為著教團組織的嚴密,佛子昆尼的遵守而制訂的。

    論藏究竟的出處是怎樣?佛在世時,多是随機散說,語多靈活圓貫,沒有一點闆滞,也沒毫厘著色的痕迹。

    後來的尊者們,很為景仰釋尊超絕言思曠縱天聰的高風,但為了完成佛理的緊嚴的體系化,從溫故知新的态度上造成論典。

    因此說,論藏是佛滅後的尊者造的。

    然而,佛在世也曾論議過諸法性相,和對法的材料差不多,這樣,論藏無疑的也為佛說。

    這部俱舍論,便是佛滅後的尊者——世親菩薩的聰穎睿智中構造出的一部結晶品。

     關于俱舍論的著者—:世親尊者的生平史迹,以及他的思想的直接間接的淵源?在這本講記中已有精詳的介紹,很明顯的昭示在懸談内,這裡不必多說。

    佛法在大小二乘佛法中,不外對于空有兩方面的闡發,到了佛減度後的初五百年中,盡管形成二十種的部派不同,到底不外對于空有的思想歧異所緻,如對三科假實的見解不同,三世有無的論調懸殊等。

    後來傳到中國來的聲聞乘的論典,介紹部派思想的,僅有異部宗輪論的簡短著述。

    能在中國樹立起宗派來的,有羅什譯的成實論,在齊梁時弘揚極盛而成宗派,其次,便是真谛譯的俱舍論,由慧恺等竭力提倡,在陳隋間就樹起俱舍宗了。

    到了唐代玄奘再譯成了俱舍論,因奘、基闡揚唯識法相,俱舍就浸假而歸并了法相,不再成宗。

    雖然,采用了經部學說為主幹,而多分又近于大乘空底思想的論典流傳到中國來的,好像僅是少數卷帙的成實論等。

    可是,譯成華文的一切有宗的思想中逐漸演進而成的論典,卻是浩瀚廣博,即如六足論、發智論、婆沙論、阿毗昙心論、雜心論都是。

    像俱舍論更是采取了部派中最進步的經部思想來融貫有部思想的,也就是依據以上諸阿毗昙論來擇長去短而制成諸論中最精要的一部聖典。

    由上看來,在中國的根本敵中,經典是以阿笈摩為代表,論典是以阿毗昙為代表——因其他部派的學術思想傳來中國者,多是零星簡片的,昆昙論典的譯傳,卻是相當的豐富::而俱舍又是阿毗昙的代表,因之要說俱舍論,就是中國傳來的根本聖敵中的論典的代表,或者說是中國唯一的根本聖教,也足以當之無愧! 現在再從俱舍這一論的各方面來加以察看,就是作個面面觀。

    俱舍論的文字、内容、結構等,莫不有他獨特的地方。

    文字是五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