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問題如何對治

關燈
,緻起魔境。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

    汝隻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贊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

    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

    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

    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别處去打,靈岩決不許開此一法。

    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愈身安。

    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

    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69頁 複慧空大師書) 【494】用心過度之人應如何調理? ●息心專一念佛。

    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緻分心。

    應時之人,須知時事,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

    以期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書中所說用心過度之境況,光早已料及于此,故有止寫一本之說。

    以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故緻受傷也。

    觀汝色力,似宜息心專一念佛。

    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緻分心,有損無益。

    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

    以期自他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頁 複弘一大師書) 【495】坐久及念久不覺久是怎麼回事?般舟三昧是否可修? ●此系心靜神凝所緻,但不可以此為得。

    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

    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務勝。

    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

    若博地凡夫,妄拟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

    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問,弟子無論居何地,清旦盥漱後,即披衣禮拜觀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後,即就地趺坐持名。

    有時過于勞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亂想;間亦有身心暢适,坐半時許,如數分鐘之短者;亦有時手撚念珠,不覺從頭至尾三百餘顆之念珠,斯須即盡,心亦似知朗朗稱誦,但不甚明了焉爾;亦有時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覺糊裡糊塗念誦佛号。

    此等畢竟是何境界,尤望發引。

     答,坐久不覺久,念久不覺久,此系心靜神凝所緻。

    但不可以此為得。

    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

    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況上進乎。

    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識随妄心正念轉變而現。

    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緻颠倒錯亂矣。

    然此颠倒錯亂,猶屬工夫所使。

    設無工夫,則并此糊裡糊塗之念亦不可得,況明白不錯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

    若博地凡夫,妄拟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

    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71頁 複恒慚法師書二) 【496】妄想來時怎麼辦? ●隻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

     妄想起時,隻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

    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

    二者皆損多而益少,隻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隻得逡巡⑴而去。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7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一) 【497】如何才能作到夢中與佛相應? ●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欲夢境相應,當于日間力求相應。

    若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498】怎樣治療恐懼症?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

    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

    所有吉兇禍福,悉不計慮,随緣應變。

    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

    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隻可向道上會。

     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隻可向道上會。

    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吓得喪志失措。

    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緻成怔忡⑵之病。

    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

    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

    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

    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吓汝。

    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

    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

    不知汝全體正念,歸于怕中。

    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

    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緻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祈見光字,痛洗先心。

    當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慮。

    即使宿業現前,怕之豈能消滅。

    唯其不怕,故正念存而舉措得當,真神定而邪鬼莫侵。

    否則以邪招邪,宿怨鹹至。

    遇事無主,舉措全失。

    可不哀哉!今為汝計,宜放開懷抱,一切事可以計慮,不可以擔憂。

    隻怕躬行有玷⑴,不怕禍患鬼神。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

    所有吉兇禍福,悉不計慮,随緣應變。

    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

    于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

    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吓,則病自痊愈,身自安樂矣。

    若不知此義,則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雖佛菩薩亦莫能救。

    所以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3頁 複同影居士書) 【499】為什麼不能有求早死早往生的執著心? ●求往生唯在一心念佛。

    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

    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汝言随時随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

    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

    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緻堕落。

    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7頁 複唯佛居士書) 【500】如何避免以佛法結惡緣? ●念佛人遇事隻究自心,不計他非。

    俗知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一心念佛,隻生憐憫彼等之心。

    若如是則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

     昨接來書,不勝歎息。

    汝十數年來,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于表面上強支持。

    人生世間,各有職分。

    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隻可任之。

    自己但為父母弟等,與所殺之生,念佛超度。

    為父母弟等,解怨釋結,何可生此極大之嗔恨心乎(孝弟之心安在)?此心,即是堕惡道毒蟲之最猛利心。

    若是由此命終,汝不生毒蛇猛獸中,将何所生?學佛要解脫煩惱,(盡己心,不計人之依否。

    )汝反增長煩惱,試思汝若不聞佛法,還能與世異趣⑴乎?(恐汝好殺好吃之心,更盛于彼等。

    )祈從此隻究自心,不計他非。

    俗知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一心念佛,隻生憐憫彼等若殺生者若所殺之生之心。

    又須生欣幸心,我若不聞佛法,現在同彼殺食生類,将來堕于生類,為他所殺。

    生此二心,極力念佛,則嗔恨不生,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

    華嚴行願全經雲(四十卷行願品中):“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

    智學了生死,愚學入泥犁。

    ”吾言止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97頁 複卓智立居士書四) *** ⑴理勘:以理來勘驗所遇境界之真僞。

     ⑴泯:消滅。

     ⑴八觸:将得初禅定時,身中所生之八種感觸:動、癢、輕、重、涼、暖、澀、滑。

     ⑵六妙:或指數、随、止、觀、還、淨六妙門。

     ⑴稠人:衆人。

     ⑴殆:這裡是指危險。

     ⑴克己複禮:克制自己,使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軌範。

     ⑵放辟邪侈:是指邪行。

    放,放蕩;僻,不與善合,陰暗;侈,張狂、過分,也指邪行。

     ⑴殒命:死亡。

     ⑵罹此:遭受到這種……。

    罹,lí,遭遇不幸之事。

     ⑴得意烜赫:烜,xuǎn,大火熾盛的樣子;烜赫,盛大、顯著的樣子;得意烜赫,因春風得意而趾高氣揚、威勢顯耀的樣子。

     ⑴揶揄:嘲笑。

     ⑵用怕作麼:怕它作什麼。

     ⑴健兒:壯士,體格強健,孔武有力。

     ⑵萦懷:牽挂在心。

     ⑶虞:憂愁。

     ⑴驕奢淫泆:也作“驕奢淫逸”,驕橫奢侈,荒淫無度。

     ⑴矜己:不适當地擡高自己。

    矜,是指自以為賢能,如驕矜、矜誇。

     ⑵愠:音運。

    這裡是指含怒、怨恨。

     ⑶憂戚抑郁:因憂愁悲傷而導緻心中煩悶。

     ⑴逡巡:遲疑不敢向前的樣子。

     ⑵怔忡:zhēngchōng,驚惶、恐懼的樣子。

     ⑴躬行有玷:躬行,親自實行;玷,本意是指白玉上的瑕疵污點,引伸為污點;躬行有玷,意思是行為上有污點。

     ⑴異趣:趨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