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問題如何對治
關燈
小
中
大
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
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
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争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衆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
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
隻宜發慚愧心,發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緻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随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5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484】治病的同時一心念佛必有奇效嗎? ●于醫治時,兼令念佛。
仗佛力故,必有奇效。
凡有大病,非醫能療者。
于醫治時,兼令念佛,仗佛力故,必有奇效。
于己于人,均有利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92頁 複志梵居士書四) 【485】如何治療怨業病?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
必須戒殺吃素,又複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
除此治法,斷難痊愈。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
此業不消,病決難好。
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
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
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
汝家計如何?若無财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
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
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
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
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
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4頁 複許慧舫居士書)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
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愈。
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
又複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
倘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11頁 與馬星樵醫士書) 所言異疾,殆宿世之怨業。
(怨,世每誤作冤。
冤,屈也。
怨,仇也。
)怨業病,勿噵(噵,音到,言也。
)世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
汝果能生大慚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号。
彼宿世怨業,初則由佛号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
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23頁 複某某居士書) 【486】為人不做虧心事,為什麼要怕鬼呢? ●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
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
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 鬼比人當多百千倍。
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
人若做暗昧事,鬼便争相揶揄⑴,故難吉祥。
人若知此,雖在暗室,亦不敢起壞念頭,況壞事乎?此種鬼,乃善鬼,人來則讓開,人去則又遍占其地。
若厲鬼發現,則有大不吉祥。
放蒙山,若至誠,雖厲鬼,亦當謹遵佛敕,不複為厲。
是以凡怨業病,醫不能愈者,至誠念佛,念觀音,即可速愈。
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
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許多善鬼,或惡鬼。
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
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81頁 與陳慧恭居士書) 【487】念佛屢信屢退是何原因?如何對治? ●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緻。
如教以淺近因果,并能志心忏悔已往之罪,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迹。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緻,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
然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故經雲,世間有二健兒⑴,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
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
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
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5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488】念佛人遇大禍臨頭時,如何才能不失正念?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緻。
如能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全身心靠倒在一句佛号上,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正念。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
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
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緻失心。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緻。
如被難之時,隻思所以逃避之法,餘諸不能料理者,概不萦懷⑵。
以萦懷不釋,有損無益。
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入,當作如,往也。
中庸作入,故仍照書,實則是如。
)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⑶。
若常懷此懼,久則成病,(心病最難醫。
)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67頁 複俞慧郁居士書) 【489】念佛可以閉目嗎?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
)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 複沈彌生居士書) 【490】念佛時如何防止心火上炎? ●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
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緻心火上炎之相。
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
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
但至誠攝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蓮華,則自可頓愈矣。
(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恐緻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 複沈彌生居士書) 【491】怎樣念佛才能消除惡業,使病愈身安? ●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堕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
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
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愈身安。
彼既不能動,則終日以志誠心念佛,或大聲,或小聲,或心中默念皆可。
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
無論大聲小聲,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
雖不能禮拜,然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堕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
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愈身安。
病愈之後,仍不可放舍,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3頁 複湯慧振居士書) 【492】如何對治悲觀抑郁想自殺的煩惱? ●守本分,修實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
悲觀抑郁和想自殺的煩惱可治也。
人生世間,貴守本分。
凡一切人,發颠發狂,乃至常生悲觀,常欲自殺者,皆系不修實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财色名位,皆在人上。
倘前生修有癡福,得其所欲,則驕奢淫泆⑴,無所不至。
如此之禍,較比自殺,當重萬倍。
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
汝欲消此煩惱,當事事守分,不于分外起一毫欲得之妄念。
随緣做事,即為人作仆,必須盡我為仆之職分,而不以為恥,及以為我非為仆之資格之心。
而今得為仆,我能盡我為仆之職分,不生矜己⑴輕人之心。
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愠⑵。
我盡我分,知否任人。
無計較心,無抑郁心。
如此為仆,人當尊之為師,不敢以仆視矣。
即人以我善于盡仆之職分,而不敢以我為仆,而以師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
覺得仆與師皆假名,盡我職分乃實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計人之待遇。
古之大人,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亦無憂戚抑郁⑶之念,即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農夫之态度。
此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蕩蕩也。
否則,小人常戚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27頁 複某居士書) 【493】念佛不相應能往生嗎?為求相應打餓七就能相應嗎?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
為求相應打餓七,此事險極。
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于淨土法門尚未全信,故隻求相應
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
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争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衆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
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
隻宜發慚愧心,發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緻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随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5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484】治病的同時一心念佛必有奇效嗎? ●于醫治時,兼令念佛。
仗佛力故,必有奇效。
凡有大病,非醫能療者。
于醫治時,兼令念佛,仗佛力故,必有奇效。
于己于人,均有利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92頁 複志梵居士書四) 【485】如何治療怨業病?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
必須戒殺吃素,又複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
除此治法,斷難痊愈。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
此業不消,病決難好。
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
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
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
汝家計如何?若無财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
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
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
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
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
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4頁 複許慧舫居士書)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
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愈。
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
又複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
倘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11頁 與馬星樵醫士書) 所言異疾,殆宿世之怨業。
(怨,世每誤作冤。
冤,屈也。
怨,仇也。
)怨業病,勿噵(噵,音到,言也。
)世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
汝果能生大慚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号。
彼宿世怨業,初則由佛号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
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23頁 複某某居士書) 【486】為人不做虧心事,為什麼要怕鬼呢? ●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
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
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 鬼比人當多百千倍。
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
人若做暗昧事,鬼便争相揶揄⑴,故難吉祥。
人若知此,雖在暗室,亦不敢起壞念頭,況壞事乎?此種鬼,乃善鬼,人來則讓開,人去則又遍占其地。
若厲鬼發現,則有大不吉祥。
放蒙山,若至誠,雖厲鬼,亦當謹遵佛敕,不複為厲。
是以凡怨業病,醫不能愈者,至誠念佛,念觀音,即可速愈。
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
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許多善鬼,或惡鬼。
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
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81頁 與陳慧恭居士書) 【487】念佛屢信屢退是何原因?如何對治? ●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緻。
如教以淺近因果,并能志心忏悔已往之罪,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迹。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緻,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
然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故經雲,世間有二健兒⑴,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
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
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
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5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488】念佛人遇大禍臨頭時,如何才能不失正念?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緻。
如能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全身心靠倒在一句佛号上,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正念。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
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
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緻失心。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緻。
如被難之時,隻思所以逃避之法,餘諸不能料理者,概不萦懷⑵。
以萦懷不釋,有損無益。
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入,當作如,往也。
中庸作入,故仍照書,實則是如。
)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⑶。
若常懷此懼,久則成病,(心病最難醫。
)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67頁 複俞慧郁居士書) 【489】念佛可以閉目嗎?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
)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 複沈彌生居士書) 【490】念佛時如何防止心火上炎? ●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
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緻心火上炎之相。
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
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
但至誠攝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蓮華,則自可頓愈矣。
(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恐緻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 複沈彌生居士書) 【491】怎樣念佛才能消除惡業,使病愈身安? ●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堕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
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
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愈身安。
彼既不能動,則終日以志誠心念佛,或大聲,或小聲,或心中默念皆可。
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
無論大聲小聲,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
雖不能禮拜,然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堕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
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愈身安。
病愈之後,仍不可放舍,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3頁 複湯慧振居士書) 【492】如何對治悲觀抑郁想自殺的煩惱? ●守本分,修實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
悲觀抑郁和想自殺的煩惱可治也。
人生世間,貴守本分。
凡一切人,發颠發狂,乃至常生悲觀,常欲自殺者,皆系不修實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财色名位,皆在人上。
倘前生修有癡福,得其所欲,則驕奢淫泆⑴,無所不至。
如此之禍,較比自殺,當重萬倍。
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
汝欲消此煩惱,當事事守分,不于分外起一毫欲得之妄念。
随緣做事,即為人作仆,必須盡我為仆之職分,而不以為恥,及以為我非為仆之資格之心。
而今得為仆,我能盡我為仆之職分,不生矜己⑴輕人之心。
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愠⑵。
我盡我分,知否任人。
無計較心,無抑郁心。
如此為仆,人當尊之為師,不敢以仆視矣。
即人以我善于盡仆之職分,而不敢以我為仆,而以師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
覺得仆與師皆假名,盡我職分乃實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計人之待遇。
古之大人,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亦無憂戚抑郁⑶之念,即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農夫之态度。
此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蕩蕩也。
否則,小人常戚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27頁 複某居士書) 【493】念佛不相應能往生嗎?為求相應打餓七就能相應嗎?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
為求相應打餓七,此事險極。
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于淨土法門尚未全信,故隻求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