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關燈
、别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随煩惱二十、不定四。

    但除受想,即為四十九心所。

     遍行者,謂遍起于一切善、不善、無記心者。

    原有五法,但受、想二法别開,故為三法,分别為:觸、作意、思。

     别境者,謂于各别之境界而起者,此有五: 1.欲。

    2.勝解。

    3.念。

    4.三摩地。

    5.慧。

     善者,謂善心所。

    此有十一: 1.信。

    2.慚。

    3.愧。

    4.無食。

    5.無嗔。

    6.無癡。

    7.精進。

    8.輕安。

    9.不放逸。

    10.舍。

    11.不害。

     煩惱者,謂不善心所,此系根本煩惱,有六法: 1.貪。

    2.嗔。

    3.癡。

    4.慢。

    5.疑。

    6.見。

     随煩惱者,亦是不善心所,随以上根本煩惱而起,故名随煩惱。

    此有二十: 1.忿。

    2.恨。

    3.覆。

    4.惱。

    5.嫉。

    6.悭。

    7.诳。

    8.谄。

    9.驕。

    10.害。

    11.無慚。

    12.無愧。

    13.惛沉。

    14.掉舉。

    15.不信。

    16.懈怠。

    17.放逸。

    18.失念。

    19.散亂。

    20.不正知。

     不定者,不能定其為善為惡,以其通于善惡無記者也。

    此有四法: 1.悔。

    2.眠。

    3.尋。

    4.伺。

     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即是不與心相應而起之蘊行。

    共有二十四法: 1.得。

    2.無想定。

    3.滅盡定。

    4.無想天。

    5.命根。

    6.衆同分。

    7.生。

    8.老。

    9.住。

    10.無常。

    11.名身。

    12.句身。

    13.文身。

    14.異生性。

    15.流轉。

    16.定異。

    17.相應。

    18.勢速。

    19.次第。

    20.時。

    21.方。

    22.數。

    23.和合。

    24.不和合。

     以上皆屬行蘊。

     五、識蘊 受、想、行蘊,皆從心的活動方面分析言之。

    心的本體即是識蘊,所謂心王也。

    可分為八: 1.眼識。

    2.耳識。

    3.鼻識。

    4.舌識。

    5.身識。

    6.意識。

    7.末那識。

    8.阿賴耶識。

     識者,由根塵相對而發生之知識也。

    如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識,耳根對聲塵而生耳識,鼻根對香塵而生鼻識,舌根對味塵而生舌識,身根對觸塵而生身識。

    此五識,又合稱為前五識。

    第六則意根對法塵而生意識。

     前五識必須有意識為之總持,若無意識,則前五不能成識。

    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

    平常人隻知有六識,即科學家所知,亦不出六識。

    然佛教中則尚有七、八二識,此系用反觀功夫而發現。

    第六識有根,即第六識分别事物,念念起,念念滅。

    由甲至乙,由乙至丙,是有間斷的,然我之一念,無始以來,從不間斷。

    佛家由禅定功夫破第六識而知此不間斷之意,是名第七識。

     第七識,我國向來無此名詞,故義不能翻譯,其音名為“末那”,即執我之義,謂吾人對于一切事物,執以為“我”及“我所”。

    因之造諸業苦,皆是此識之業用。

    故佛教中根本教義,即在破除我執,而轉變此第七識也。

     第八識為第七識之所依,名阿賴耶識,亦是譯音,義為“含藏”,含藏一切善惡因果種子而相續不斷也。

    此含藏有三義:一為能藏,二為所藏,三為我愛執藏。

    能藏即為第八識,所藏是前七識,我愛執藏是第七識。

     第八識範圍廣大,不但吾人身心由此識而起。

    即宇宙間一切現象,皆是八識之相分所顯現,因此遂有種種業報。

    然由佛教之眼光觀之,則宇宙萬象無非衆生之妄執而已。

    故一切佛藏中,唯在講一“破”字,即破執是也。

    蓋“破執即法”、“執破即佛”将一切有漏之識,變而為無漏之智,此所謂轉識成智也。

     轉識之次第,即先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次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再同時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及前五識成所作智,故名為三轉四智。

     結論 五蘊大旨,略如上述。

    夫佛教主要,在空諸五蘊。

    易言之,即破身心之幻妄也。

    故先須明了五蘊之意義,然後能用返照功夫,了知本來是空也。

     須知世間萬象一切本空,唯依因緣湊合而成。

    而第八識,含藏業因種子,故又名業識。

    吾人身體雖死,此識不斷,随業力流轉,長在生死輪回中,而有色、受、想、行、識諸蘊之蔽障焉。

     經雲:“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此五蘊之不實可知。

    空諸五蘊者,了知其本來是空也。

     今日為時間關系,僅略舉大意。

    欲知其詳,可觀世親菩薩之《五蘊論》、安慧論師之《廣五蘊論》。

    兄弟昔年在學校講此論時,曾就《廣五蘊論》加以注釋,名《大乘廣五蘊論注》,由商務印書館刊行,此為相宗入門要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