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輯尊宿警策
關燈
小
中
大
莫舉著。
把八萬四千微細念頭,一坐坐斷。
卻将本參話頭,一提提起,疑來疑去,拶來拶去,凝定身心,讨個分曉,以悟為則。
不可向公案上蔔度,經書上尋覓,直須卒地斷,爆地折,乃始到家。
若是話頭提不起,連舉三遍,便覺有力。
若身力疲倦,心識怉懆,卻輕輕下地,打一轉,再上蒲團,将本參話頭如前挨拶。
如才上蒲團,便打瞌睡,開得眼來,胡思亂想,轉身下地,三三兩兩,交頭接耳,大語細話,記取一肚皮語錄經書,逞能舌辯,如此用心,臘月三十日到來,從用不着。
古拙禅師示衆 諸大德!何不起大精進,對三寶前,深發重願!若生死不明,祖關不透,誓不下山……切莫這邊經冬,那邊過夏,今日前進,明日後退,久久摸索不着,便道般若無靈驗,卻向外邊記着一肚如臭糟瓶相似的公案典章,聞者未免惡心嘔吐,直到彌勒下生,有何幹涉?苦哉! 般若和尚示衆 有等人,才做工夫,心地清淨,但見境物現前,便成四句禅語,将謂是大了當人,口快舌便,誤了一生,三寸氣消,将何保任?佛子若欲出離,參須真參,悟須實悟。
楚山琦禅師解制 諸大德!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如其未悟,則此一冬又是虛喪了也。
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為個圓覺期,莫論長期短期,百日千日,結制解制,但以舉起話頭為始。
若一年不悟參一年,十年不悟參十年,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盡平生不悟,決定不移此志,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天奇和尚示衆 汝等從今發決定心,晝三夜三,舉定本參,看他是個什麼道理,務要讨個分曉,日久歲深,不揀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夜而醒,複看從前,俱是虛妄,識得當體,本來現成。
古音琴禅師示衆 坐中所見善惡境界,皆由坐中不起觀察,不正思惟。
但隻瞑目靜坐,心不精彩,意順境流,半夢半醒,或貪着靜境為樂,緻見種種境界。
夫正做功夫者,當睡便睡,一覺醒來,便抖擻精神,咬住牙關,捏緊拳頭,直看話頭落在何處,切莫随昏随沉,絲毫外境不可睬着。
鵝湖大義禅師垂誡 莫隻忘形與死心,此個難醫病最深; 直須提起吹毛劍,要剖西來第一義。
瞎卻眼兮剔起眉,反複看渠渠是誰? 若人靜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 趙州谂禅師示衆 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老僧頭去!老僧四十年不雜用心,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
鐵山瑷禅師公案 鐵山從前參高峰妙時,功夫已能成片,後參雪嚴和尚,岩上堂雲:“兄弟家久在蒲團瞌睡,須下地走一遭,冷水盥面,洗開兩眼,再上蒲團豎起脊梁,單提話頭,如是用功,七日決定悟去。
此是山僧四十年前之事。
”(後又雲)“紹隆佛祖向上事,腦後依然欠一槌。
”鐵山不明此意,從此便參“如何欠一槌”。
後來到蒙山處,仍不識這個“欠”字在何處,繼續參此公案。
後來時時有悟入,步步有剝落,及至愈剝愈光,越剝越明……一日定中,忽然觸着這個“欠”字,身心豁然,徹骨徹髓……忍禁不住,跳下地來,擒住蒙山雲:“我還欠個什麼在?”蒙山接連打他三掌,鐵山頂禮三拜。
蒙山說:“鐵山這一着子,幾年來,今日方了。
” 徹庸禅師說 “上前一步,不如退後一步;上前一步死,退後一步亡;隻如不進不退,未免死水裡浸殺。
諸仁者!作麼生,是出身之路?” 古人在用功處說 “前面有虎,後面有狼,左是深潭,右為懸崖。
行人至此,看如何透得此關?”
把八萬四千微細念頭,一坐坐斷。
卻将本參話頭,一提提起,疑來疑去,拶來拶去,凝定身心,讨個分曉,以悟為則。
不可向公案上蔔度,經書上尋覓,直須卒地斷,爆地折,乃始到家。
若是話頭提不起,連舉三遍,便覺有力。
若身力疲倦,心識怉懆,卻輕輕下地,打一轉,再上蒲團,将本參話頭如前挨拶。
如才上蒲團,便打瞌睡,開得眼來,胡思亂想,轉身下地,三三兩兩,交頭接耳,大語細話,記取一肚皮語錄經書,逞能舌辯,如此用心,臘月三十日到來,從用不着。
古拙禅師示衆 諸大德!何不起大精進,對三寶前,深發重願!若生死不明,祖關不透,誓不下山……切莫這邊經冬,那邊過夏,今日前進,明日後退,久久摸索不着,便道般若無靈驗,卻向外邊記着一肚如臭糟瓶相似的公案典章,聞者未免惡心嘔吐,直到彌勒下生,有何幹涉?苦哉! 般若和尚示衆 有等人,才做工夫,心地清淨,但見境物現前,便成四句禅語,将謂是大了當人,口快舌便,誤了一生,三寸氣消,将何保任?佛子若欲出離,參須真參,悟須實悟。
楚山琦禅師解制 諸大德!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如其未悟,則此一冬又是虛喪了也。
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為個圓覺期,莫論長期短期,百日千日,結制解制,但以舉起話頭為始。
若一年不悟參一年,十年不悟參十年,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盡平生不悟,決定不移此志,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天奇和尚示衆 汝等從今發決定心,晝三夜三,舉定本參,看他是個什麼道理,務要讨個分曉,日久歲深,不揀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夜而醒,複看從前,俱是虛妄,識得當體,本來現成。
古音琴禅師示衆 坐中所見善惡境界,皆由坐中不起觀察,不正思惟。
但隻瞑目靜坐,心不精彩,意順境流,半夢半醒,或貪着靜境為樂,緻見種種境界。
夫正做功夫者,當睡便睡,一覺醒來,便抖擻精神,咬住牙關,捏緊拳頭,直看話頭落在何處,切莫随昏随沉,絲毫外境不可睬着。
鵝湖大義禅師垂誡 莫隻忘形與死心,此個難醫病最深; 直須提起吹毛劍,要剖西來第一義。
瞎卻眼兮剔起眉,反複看渠渠是誰? 若人靜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 趙州谂禅師示衆 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老僧頭去!老僧四十年不雜用心,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
鐵山瑷禅師公案 鐵山從前參高峰妙時,功夫已能成片,後參雪嚴和尚,岩上堂雲:“兄弟家久在蒲團瞌睡,須下地走一遭,冷水盥面,洗開兩眼,再上蒲團豎起脊梁,單提話頭,如是用功,七日決定悟去。
此是山僧四十年前之事。
”(後又雲)“紹隆佛祖向上事,腦後依然欠一槌。
”鐵山不明此意,從此便參“如何欠一槌”。
後來到蒙山處,仍不識這個“欠”字在何處,繼續參此公案。
後來時時有悟入,步步有剝落,及至愈剝愈光,越剝越明……一日定中,忽然觸着這個“欠”字,身心豁然,徹骨徹髓……忍禁不住,跳下地來,擒住蒙山雲:“我還欠個什麼在?”蒙山接連打他三掌,鐵山頂禮三拜。
蒙山說:“鐵山這一着子,幾年來,今日方了。
” 徹庸禅師說 “上前一步,不如退後一步;上前一步死,退後一步亡;隻如不進不退,未免死水裡浸殺。
諸仁者!作麼生,是出身之路?” 古人在用功處說 “前面有虎,後面有狼,左是深潭,右為懸崖。
行人至此,看如何透得此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