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燈
小
中
大
禅宗一法,為佛教最上乘的一着子。學禅者識得這一着子,任你成佛作祖,無礙逍遙;不識這一着子,不免頭出頭沒,沒有了期。昔日迦葉頭陀看見釋迦老子在靈山會上,拈着一枝花,普示大衆,當時無人領會,獨他識得這一着子,報了個破顔微笑,釋迦老子見了,深喜大事因緣至此有了交道,遂将教外别傳的“正法眼藏”,雙手奉贈,累得大迦葉不得不為西土禅宗的第一代祖師。
菩提達摩初來中國,為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傳也是這一着子。先到秣陵遇見梁武帝提示“廓然無聖”的第一義谛,遂将這一着子親切拈出。惜梁武帝,執相昧性,不能體會,遂成當面錯過,害得老達摩隐居嵩山,面壁九年之久,從此未再與聾盲的人通過消息。直到慧可二祖為明己躬大事,奮發向上,務要透過這一着子,于是在達摩前,立雪斷臂,并道出了“覓心了不可得”的消息。達摩至此才發現識得這一着子的人,遂将西來的大意,付托了慧可,然後隻履西歸,了卻來此一段公案。由斯可見要想傳此一着子,實大非易。
慧能六祖初在嶺南售柴時,聽客誦《金剛經》,早悟這一着子,所以後來在黃梅時,對五祖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神秀大師不透這一着子,雖然說偈呈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卻不得五祖衣缽真傳。臨濟禅師先未明白這一着子,苦挨黃檗三次痛棒,打得他昏天黑地,跑去找大愚和尚算賬。經過大愚點了他一隻眼,道出“黃檗老婆心切”,臨濟當下轉過頭來識得這一着子的去處,于是沒命地還擊了大愚一記飽拳,打得大愚人仰馬翻,他才吐出了一股累劫的冤氣。大家都知道靈雲禅師是見着桃花開得茂盛而悟道,須知他悟的即是這一着子。他的悟道偈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番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又香嚴禅師聞着石頭擊竹之聲而明心,須知他明的也是這一着子。他的明心偈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搖至古路,不墜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長水大師不明白《楞嚴經》上的“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的妙意,親去參拜瑯琊禅師乞求指示,豈知瑯琊仍舊還了他個“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聆聽這一轉語,當下桶底脫落,也發明了這一着子。
以上所舉都是指明禅宗一法,或見色聞聲而悟道,或一舉一動而會心,直截了當,不沾泥水,機教相扣者,言下契證;因緣未熟者,不與啰嗦,從沒有牽絲扳藤之情事。雖然如是,即今所說“學禅方便譚”一文,又作麼生會呢?隻以時臨末世,去聖日遠,衆生多障,難以悟證,須假方便,指示坐禅法則,依之學習,方可漸次契入。即當代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亦如是說:“……參禅方法,說了一大堆,也是葛藤……古德接人,非棒即喝,哪有這樣啰嗦,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标月之指……”是知法勿停滞,未可死闆。如欲提撕倡道,當視時節因緣,所謂應病與藥,對機示教,是為佛陀說法利生之規範,亦可為吾人今日談禅說淨之效法也。
去歲于十普寺講《六祖壇經》,今春講《楞嚴經》,時常提示佛家教外宗旨,以其向上一着,千聖不傳,雖然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因吾人業習太深,慧根太淺,不能直下承當,殊為遺憾!聽衆之中,有志學禅者,頗不乏人,累問初心學禅方法,以作試習體驗。我以法不孤起,有緣則應,即将自己學習之經驗,及曆來親近善知識所聽得之開示,彙集起來,填成此文,以非禅宗究竟之義,故取名曰《學禅方便譚》,藉此供諸同學同參,作個參考資料,未敢雲是,希過來人,有以證之,幸甚!
一九五三年雙十節白聖寫于隐白山
菩提達摩初來中國,為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傳也是這一着子。先到秣陵遇見梁武帝提示“廓然無聖”的第一義谛,遂将這一着子親切拈出。惜梁武帝,執相昧性,不能體會,遂成當面錯過,害得老達摩隐居嵩山,面壁九年之久,從此未再與聾盲的人通過消息。直到慧可二祖為明己躬大事,奮發向上,務要透過這一着子,于是在達摩前,立雪斷臂,并道出了“覓心了不可得”的消息。達摩至此才發現識得這一着子的人,遂将西來的大意,付托了慧可,然後隻履西歸,了卻來此一段公案。由斯可見要想傳此一着子,實大非易。
慧能六祖初在嶺南售柴時,聽客誦《金剛經》,早悟這一着子,所以後來在黃梅時,對五祖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神秀大師不透這一着子,雖然說偈呈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卻不得五祖衣缽真傳。臨濟禅師先未明白這一着子,苦挨黃檗三次痛棒,打得他昏天黑地,跑去找大愚和尚算賬。經過大愚點了他一隻眼,道出“黃檗老婆心切”,臨濟當下轉過頭來識得這一着子的去處,于是沒命地還擊了大愚一記飽拳,打得大愚人仰馬翻,他才吐出了一股累劫的冤氣。大家都知道靈雲禅師是見着桃花開得茂盛而悟道,須知他悟的即是這一着子。他的悟道偈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番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又香嚴禅師聞着石頭擊竹之聲而明心,須知他明的也是這一着子。他的明心偈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搖至古路,不墜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長水大師不明白《楞嚴經》上的“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的妙意,親去參拜瑯琊禅師乞求指示,豈知瑯琊仍舊還了他個“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聆聽這一轉語,當下桶底脫落,也發明了這一着子。
以上所舉都是指明禅宗一法,或見色聞聲而悟道,或一舉一動而會心,直截了當,不沾泥水,機教相扣者,言下契證;因緣未熟者,不與啰嗦,從沒有牽絲扳藤之情事。雖然如是,即今所說“學禅方便譚”一文,又作麼生會呢?隻以時臨末世,去聖日遠,衆生多障,難以悟證,須假方便,指示坐禅法則,依之學習,方可漸次契入。即當代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亦如是說:“……參禅方法,說了一大堆,也是葛藤……古德接人,非棒即喝,哪有這樣啰嗦,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标月之指……”是知法勿停滞,未可死闆。如欲提撕倡道,當視時節因緣,所謂應病與藥,對機示教,是為佛陀說法利生之規範,亦可為吾人今日談禅說淨之效法也。
去歲于十普寺講《六祖壇經》,今春講《楞嚴經》,時常提示佛家教外宗旨,以其向上一着,千聖不傳,雖然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因吾人業習太深,慧根太淺,不能直下承當,殊為遺憾!聽衆之中,有志學禅者,頗不乏人,累問初心學禅方法,以作試習體驗。我以法不孤起,有緣則應,即将自己學習之經驗,及曆來親近善知識所聽得之開示,彙集起來,填成此文,以非禅宗究竟之義,故取名曰《學禅方便譚》,藉此供諸同學同參,作個參考資料,未敢雲是,希過來人,有以證之,幸甚!
一九五三年雙十節白聖寫于隐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