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香嚴禅師語錄

關燈
,非心所測。

    蓋以塵緣固蔽,窒塞成形,乃有我人、衆生之見。

    才生見執,便難解脫。

    必須離塵脫俗,始得妙明真體。

    道貞上德,向皈依我法兄黃山雨峰和尚。

    因能舍子出家,黃山開發,已具離塵之志。

    待欲于黃山手中鏟去髼松,不意遷延歲月,年忽八旬。

    今則釋子空諸、念恒為母祝壽,欲與剃落。

    以黃山遼遠,爰請山僧與之脫白。

    然此禅德,皈自黃山,派自黃山,志在黃山,願在黃山。

    黃山杳隔,未得遽旋。

    山僧與之剃染,以全其子母之情、師資之義、兄弟之好,一舉三得。

    大衆還會麼?”以拂子打圓相中點三點雲:“從今脫略根塵識,體露堂堂絕覆藏。

    ”下座。

     結制上堂 橫拄杖雲:“見得拄杖生枝,缽盂安柄,露柱開花,燈籠結果。

    好向劍鋒上走馬,井底下張帆,眉毛生海水,鼻孔安須彌。

    然雖如是,未為奇特。

    更須一喝全收,大千沙界,三玄直顯,無著真宗。

    打開佛祖關鍵,掀翻綱宗要門。

    到者裡,亦落第二。

    普明總不恁麼,我隻要你摸取腳跟,識得自己。

    口是兩片皮,牙是一具骨,一任說長說短,咬東咬西。

    其或未然,于二時中,粥飯嚼着一粒砂,管取通身慶快。

    便好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且正恁麼時,一句作麼生?擂台勢陣從君打,拚命忘生好上來。

    ”便下座。

     師六旬誕日鐵樹師請上堂 雲:“此身非相,一物也無。

    身既無相,壽量何來?”卓拄杖雲:“向者裡會得,則知以悲願力,示現受生。

    從緣應感,随類化身。

    或慈或威,或嗔或喜,或順或逆,或小或大。

    如牟尼珠,現于衆色,珠體本淨,映色為染。

    所以雲:‘山河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河山各異,珠體一如。

    ’亘古亘今,不生不滅。

    既無生滅,壽量何涯?大衆還見山僧壽量麼?”舉拂子雲:“于此見得,有相身中無相身,極意慶賞,不為分外。

    其或未然,縱饒百歲還歸盡,隻是相分後與先。

    ”下座。

     解制上堂 雲:“盡大地是個解脫,了無一物間隔。

    空空蕩蕩,寂寂默默,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蓋以妄緣萦繞,不能解脫。

    所以佛祖婆心太切,捏目生花,強生規式。

    向結不得處着結,解不得處解散。

    以楔出楔,将夢破夢。

    山僧恁麼告報,亦是夢話。

    然雖如是,聽取一頌:舟膠浦凍雪漫漫,歲底經商絕往還。

    到得陽春天氣暖,江湖依舊去來寬。

    ”下座。

     歲旦祝 聖上堂 舉拂子雲:“隻是者個,非色非聲,無形無相,即無即有,是古是今。

    山河大地,由此建立;三昧六通,從此發現。

    放開也在我,捏聚也在我。

    若放開時,乾坤六合,陰陽二氣,四時八節,三草二木,千紅萬紫,芬芳遍界,無邊光景一時新。

    若捏聚時,佛眼觑不見,罔象不能窺。

    即今山僧放開也,大衆見個甚麼?”擲拂子雲:“頂天立地超凡聖,耀古騰今絕去來。

    ”下座。

     郡城紳衿于普明請師歸住精嚴古禅堂入院請上堂 第四回拈香畢,乃雲:“萬機休罷付癡憨,蹤迹随時不用參。

    忽被薰風吹不住,又來此地弄高竿。

    衲僧無事,用舍随宜,無固無必,動靜一如。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法随法行,随建法幢。

    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倒用橫拈,總歸真際。

    今此精嚴古刹,坍頹日甚,衆僧憂憤,乏力修崇。

    乃蒙衆檀護發,心欲為修葺,爰命山僧料理其事。

    然則古人雲:‘會得則一莖草上現起瓊樓玉殿,不會則玉殿瓊樓被一莖草遮卻。

    ’”豎起拂子雲:“大衆見麼?此精嚴大殿,在拂子頭上,沖霄聳漢,八面玲珑,金碧交輝,巋然萬古。

    其或未然,則見梁棟傾斜,基陛頹毀,椽梠差脫,覆苫亂墜,種種頹壞,不堪屬目。

    山僧向第二頭,與衆兄弟共相施設去也。

    ”拽拄杖下座。

     小參 僧問:“如何是踞地師子?”師雲:“你且立在者裡。

    ”“如何是出窟師子?”師雲:“退後去。

    ”進雲:“蒙師指出真師子,跳擲翻騰平地波。

    ”師雲:“未點眼在。

    ”僧喝,師便打。

    乃雲:“參須實參,悟須實悟。

    若得實參實悟,自能随處作主,遇緣即宗。

    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羅大千于掌握,撮虛空于頂 。

    踢脫佛祖機關,掃除聖凡窠窟。

    縱橫無礙,獨立乾坤。

    ”打圓相雲:“若到者裡,正好吃棒。

    且解七一句又作麼生?龍生金鳳子,沖破碧琉璃。

    ”下座。

     小參 雲:“結制已經十五日,艱難種種不可述。

    無柴無米最堪憂,有口隻堪挂在壁。

    平湖知浴入山來,今宵要起第二七。

    鐵壁還須拚命挨,要知謀道不謀食。

    就地翻身跳出場,一曲吹将無孔笛。

    ”卓拄杖雲:“會麼?根塵脫落聞不聞,廣長舌相非今昔。

    ”以杖畫圓相,複卓三下,下座。

     嚴質人護法掩棺請小參 雲:“質義成人最可誇,巋然不着眼中沙。

    麗天杲日能長久,越古超今事不差。

    恭惟質翁老居士之靈,立身忠信,鄉黨稱為長者;處世真誠,英才樂于門下。

    文瞻北鬥,德重南山。

    與先師為方外交,始終不易;受令叔作普明護,生死俱沾。

    未嘗留心于吾道,而暗合禅宗;已能樂志于名倫,而超然物理。

    正宜壽考,引導澆漓。

    豈意奄然撒手歸寂,世谛看之,最堪痛惜;道眼觀之,歸其真宅。

    所以雲:‘生死如花,見聞如翳。

    翳消花謝,一亘長空。

    ’即今蓋棺之際,如何舉揚?脫體迥超生死見,端嚴不動在其中。

    ”下座。

     小參 雲:“心随外境轉,轉處實能幽。

    ”良久雲:“喚甚麼作心?喚甚麼作境?”喝一喝雲:“若向者裡會得,心境俱忘,事迹并掃。

    無禅可參,無道可學。

    放浪形骸之外,優遊寂滅之中。

    住窄若寬,處幽若顯。

    問話參禅,翻成特地。

    其或未然,向十二時中,四威儀内,應緣接物之際,一觑便見。

    何故聻?不見道:‘随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撫掌下座。

     對靈小參 雲:“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以拂子打圓相雲:“者個是無相。

    一切世間,盡世間所有,種種形色,種種名相,種種是非,種種得失,莫不從此無相中發現。

    如母生子,未嘗改形,母有子有,母無子無。

    母既無相,子豈有相?子母既無,則形色聲名俱同幻化。

    既同幻化,生死亦然。

    所以雲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于此會得,則知嚴母孺人生未嘗生,死未嘗死。

    且道即今在甚麼處?”喝一喝雲:“漚生漚滅水還在,一性圓明亘古今。

    ”下座。

     對靈小參 雲:“生時未嘗生,滅亦未嘗滅。

    即其不生滅,應緣而分别。

    當其應緣之際,于聲色頭邊,是非窟裡,或威或慈,或嗔或喜,随緣應感,立業成家。

    及其緣滅,四大分離,事業雖雲抛散,而此性未嘗轉移。

    且此性即今在甚麼處?”豎拂子雲:“見麼?亘古亘今原不昧,花開花落總如然。

    ”下座。

     圓萬佛忏小參 雲:“佛不是佛,道不是道。

    目盲眩五色,知見立三心。

    有修還壞,無念即真。

    天然自性,不落他人。

    千佛萬佛,總是一佛,早已百雜碎。

    真名假名,盡屬無名,不消一踏倒。

    水中月,鏡裡花,聰慧人瞞他不得;空中彩,谷裡聲,多知漢枉自勞神。

    今則萬佛忏期,道場圓滿,檀那獲福,僧衆增修。

    上報四恩,下資三有。

    因緣輻湊,功德周隆。

    忽然達磨大師從拄杖頭跳出,高聲喝道:‘有漏之因,并無功德。

    ’山僧輕輕對他道:‘幻中成幻幻功勳,幻裡功勳幻裡身。

    欲了幻因須作幻,幻中超脫幻俱真。

    ’”下座。

     解七小參 問:“大事未明時,如何?”師雲:“煙雨樓前漁父舟。

    ”進雲:“某甲即不然。

    ”師雲:“作麼生?”進雲:“公案現成。

    ”師便打。

    問:“德山小參不答話,趙州小參要答話,未審二老酬唱如何?”師雲:“一彩兩賽。

    ”進雲:“今日和尚小參又作麼生?”師雲:“蝦蟆吞大蟲。

    ”進雲:“某甲即不然。

    ”師便打。

    問:“打鳳羅龍即不問,忽遇師子兒來又作麼生?”師雲:“那裡有?”僧喝,師雲:“野幹鳴。

    ”問:“七日已過即不問,車馬橫行時如何?”師雲:“看腳下。

    ”進雲:“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時又作麼生?”師打雲:“我與你打破來看。

    ”乃雲:“佛祖之道,本非奇特,不過指出當人本源而已。

    蓋以此事人人共有,個個不無,隻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迷昧既久,返以為奇。

    然在當人日用,未嘗欠少絲毫。

    昔僧問:‘如何是佛?’即汝便是。

    ‘如何是佛?’汝是慧超伶俐漢子。

    于一言之下,一信永信,一得永得。

    淨裸裸,赤灑灑,捺着便跳,撥着便轉。

    吞吐十方,放收三際。

    始知與從上巴鼻無二無别,亘古亘今,不生不滅。

    建立也在我,掃蕩也在我,更無他人,隻是自己。

    故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諸人還證得也未?證得則了脫生死,其或未然,有寒暑兮促君壽,有鬼神兮妒君福。

    且今解七作麼生道?新出紅爐金彈子,打破諸人鐵面門。

    ”下座。

     結制日小參 師雲:“本來成現,雲騰可緻雨;觌體圓明,露結便為霜。

    觀世音菩薩将錢買胡餅,放下于卻是饅頭。

    拈卻鼻孔失卻口,從來腳不離▆▆。

    且道今日是十月十五,不是十月十五?諸方把住牢關,者裡放行一路。

    行腳雖無一個,賴有圓通二十五。

    合眼跳黃河,不勞開臭口。

    狗走抖擻口,猴愁摟搜頭。

    且道太平今日還為人也無?”舉拂子雲:“鑒。

    ”複雲:“咦。

    ”良久雲:“舉不顧,即差誤;拟思量,何劫悟。

    ”喝一喝下座。

     解七小參 雲:“山僧于此七日之内,把住牢關,不容出入。

    直與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老和尚,以至四生六道,情與非情,同一本體,寂默。

    其有好動阿師,說道氣悶,于是東沖西撞,要求出氣。

    今日解開布袋,任其往來。

    直與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老和尚,以至四生六道,情與非情,同一正智作用。

    又有好靜阿師,說道散誕,于是自拘自束,求個安靜。

    者兩般漢,總好與三十棒,趁出門外始得。

    且作麼生?随緣事事了,日用何欠少。

    一切但尋常,自然不颠倒。

    ”舉龐居士偈雲:“日用事無别,惟我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

    宋紫誰為号,青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運水與般柴。

    ”師雲:“如來藏中一個旋陀羅尼,卻被者老漢拾得,抛來擲去,不妨暢快。

    然則檢點将來,隻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何故聻?古墓毒蛇頭戴角,南山猛虎尾叱沙。

    ” 除夕小參 雲:“道無更換,随物令以遷移;時有去來,體虛空而不變。

    不變而遷,城上已吹新歲角;不遷而▆,窗前猶點舊年燈。

    ”喝一喝雲:“向者裡會得,則超脫世谛,了悟性空。

    眉毛插天,鼻孔拄地,灑灑落落,寂寂惺惺。

    年窮歲盡,看他王老燒錢,守歲辭年,宰個白牛露地。

    法喜為餐,禅悅為樂,敲鑼打鼓,發揚向上宗猷;作舞唱歌,賣弄自家珍寶。

    其或未然,明朝更有新條令,惱亂春風卒未休。

    ” 啟華嚴忏期小參 蓦豎拂子雲:“見麼?者個是毗盧樓閣。

    瞿昙老人于三七日中盡情剖露,善财童子于百一十城一時參透。

    無邊刹境,不隔絲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雲何更有七處九會,三賢十聖,種種葛藤?所以雲:‘如來大華嚴藏,在一塵中。

    有一聰慧人,破塵出經卷。

    ’且喚甚麼作塵?此經著于何處?”喝一喝雲:“者裡會得,高踏毗盧頂,超脫法界量,自由自在,放浪無礙去也。

    其或未然,且從普賢十大願中,禮敬無量諸佛,一一發願行持,至盡未來際。

    忽然磕着頂門,好向普明者裡吃痛棒。

    ”除夕小參雲:“攢花簇錦,不落數量;巧妙尖新,觌體無依。

    自從元旦以至歲除,增一毫不得,減一毫不得。

    恁麼則離名離相,非古非今。

    眼睛隻是眼睛,鼻孔▆▆鼻孔。

    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

    遇飯吃飯,遇茶吃茶。

    說甚禅道佛法,古今往來。

    其或未然,即今臘月三十日,整頓新鞋新襪,管取明朝拜年。

    且正恁麼時,作麼生?放教鑼鼓敲長夜,爆竹從教吼似雷。

    ” 請為李天生對靈小參 師擊拂子雲:“擊破南柯枕上情,脫然獨露自家珍。

    了知夢幻終歸盡,始信浮生鏡上塵。

    ”蓦豎拂子雲:“天生居士還會麼?者是你自家寶藏,受用無窮。

    隻因向外馳求,擾擾于聲色利名,不能自得。

    今日到此,利為何求?色為何得?冤親如夢幻,生死若浮沉。

    觌體現前,光明遍界。

    ”擲下拂子雲:“還委悉麼?更聽一偈雲:‘開明月現大地光淩亂,截斷是非緣,主人方得見。

    ’”喝一喝下座。

     對靈小參 師揮拂子雲:“去來生死事如麻,放下身心即到家。

    會得個中真面目,了知身世等空花。

    恭惟黃氏淑人之儀,生成閨秀,長适名門。

    慧質天資,幽貞自克。

    報緣既盡,撒手歸真。

    乃兄黃建中以兄妹之情,不忍舍置,爰請山僧舉揚個事,莊嚴淨土。

    然則吾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隻是直指當人自性而已。

    且道淑人二十九年中,與二十九年之前,及今舍識之後,者個面目即今在甚麼處?”良久雲:“脫體迥超生死見,全身出沒絕行蹤。

    ”喝一喝下座。

     庠生王允燦等請為先妣陳氏孺人明永對靈小參 舉拂子雲:“見麼?未有世界,先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如何是不壞之性?”放下拂子雲:“會麼?于此會得,則知因緣成聚,皆為幻化;世業興隆,皆為幻化;身形強弱,皆為幻化;生死去來,皆為幻化。

    于幻化中,營為百轉,應用多般。

    其真如妙性,于中無二無别。

    識得幻化,便見真常;了得真常,無非幻化。

    所以雲:‘迷則衆生,悟則諸佛。

    ’隻在一念信與不信之間。

    今爾一念信真,皈投三寶,山僧已曾攝受,志欲進修,以全壽考。

    豈謂捐妝太速,撒手歸真。

    世相觀之,以幽閑之德,治家勤慎,不無悲歎;道眼觀之,空花幻翳,有時而散。

    其自性天真,俨然不動。

    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且如何是本有之性?”良久雲:“六窗頓曉三更月,萬籁無聲其寂寥。

    ” 承德郎周扆勳請為元配楊氏安人對靈小參 雲:“春已去,夏方新,綠密紅稀雨滿林。

    代謝不妨随氣運,個中不動是天真。

    ”蓦豎拂子雲:“安人還會麼?于此會得,則知春紅夏綠,秋斂冬藏,榮枯修短,生死去來,無非夢幻。

    其真常之體,通天徹地,亘古亘今,不為一切色緣所礙。

    所以雲:‘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湖競注而不流。

    ’要知動原不動,生實無生。

    性靜圓明,一真獨露。

    雖居幻化,體實如然。

    物謝情消,光輝愈勝。

    且道安人天真面目在甚麼處?”喝一喝雲:“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上玉闌幹。

    ” 示寶明禅人 欲了生死,超越佛祖者,隻要明白者一着子。

    然在當人自信得及,日久揩磨,必能洞見自己本命元辰。

    既明自己,佛祖自能超越。

    參究之法,如世人貪愛珍寶相似,朝求暮想,惟寶為念。

    蓋寶能使入一生富足故也。

    今清淨牟尼之寶,具在自身,得之可能了明佛智,超脫輪回。

    人反不能朝求暮想,而置之無事甲裡,甘受輪回之苦,亦為大錯。

    寶明上座從山僧剃落,受具足戒,有超脫之志,為病魔所阻,未遂其意。

    值山僧退普明,居湧卍,相隔既遠,倏忽三載。

    今年春,尋山僧于狂風猛雨中,乞為開示。

    然無價寶珠在汝衣裡,若能提個話頭,念茲在茲,日進不已,便能明了自家寶藏,生生劫劫,受用無窮。

    如或半信半疑,因循度日,荏苒過時,則此大寶畢竟不能明白。

    所謂如八寶山空手回,又雲袈裟下失卻人身最是苦。

     示慧燈禅人 達磨大師從南天國來,秪要覓個不受惑底人。

    有能于一言之下,一信永信,不被人惑,雖未能擴充力量,日久揩磨,自能光騰千古。

    如大梅得即心即佛一句,便隐梅山二十年,乃有馬祖梅子熟之記。

    茲慧燈上座初未知有此事,因入普明随喜七期,便發心坐香。

    山僧不甚逼拶,因見答旁僧即心即佛之句,領會自己面目,作偈呈見,遂深信此事。

    次年複來打七求戒,驗以法身邊事,可稱不惑,但百尺竿頭,未能進步,如啞子吃蜜相似。

    然古來自了漢,俱胝打地之流,雖不大興波作浪,而流芳千古者,皆真實中來。

    因以如意一柄與之,使其于本分中如意行持,不為物礙,管取臘月三十日得自由自在去也。

    偈曰:“即心即佛事無差,會得從教到處誇。

    如意行持無不是,頭頭物物更何加。

    珍重。

    ” 此事不論僧俗男女,皆可了悟。

    以人人本具之佛性,靈明廓徹,但為妄想執着,各成異見,乃有六道四生之别。

    故曰:“迷即衆生,悟即諸佛。

    ”隻在一念回機而已。

    慧燈上座于辛酉歲在普明堂中,聞舉即心即佛公案,而得自受用三昧,雖未到大梅田地,其固守自▆寶藏,不為外物所轉,志可嘉也。

    但惜闡尼失于參▆,不能再進竿頭,如啞人作夢而不能道也。

    然能念念不忘,心心無間,焉知不到末山總持輩境界耶?茲值六旬之誕,道人不應世谛祝慶,因書片語以助竿頭。

    且如做生日,不識他是阿誰生底,本來父母今在何處,請下一語相稱,是真做生日也。

    速道速道。

     新元和尚牧牛圖序 昔馬祖問石鞏:“汝在此作甚麼?”答曰:“牧牛。

    ”祖曰:“作麼生牧?”答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來。

    ”祖曰:“子真善牧牛者。

    ”以緻南泉、沩山、懶安、郭功甫輩,皆牧成一頭露地白牛,踏翻香海,踢倒須彌,超然物外,得大自由。

    及五代時,有普明禅師老婆心切,起模畫模,作牧牛圖并頌,自未牧、初調,以緻人牛兩忘,曲盡态度。

    其頌十首,流傳已久,倡和亦多。

    獨嚴 轹居士和韻十有餘過,複又中興普明古刹,請我先師聞法大振鞭策,欲使盡地奔狂,頓成獨照。

    新元和尚為先師猶子,首座普明,則亦橐鞬從事于大牢君者,深獲牧牛之法。

    蔔隐蓮溪,為嘉禾紳衿請住漏澤禅院,意欲耕轉鴛湖之地,以榜四維,可謂有志于大白牛車者矣。

    曾于丁亥示餘牧牛圖一冊,皆近世名公尊宿所書,詩畫相兼,曲入奧妙。

    今戊午冬,餘繼席開戒,和尚枉贊羯▆。

    說法之暇,出卷索題。

    展之,則又牧牛圖也,筆法古俏,形體殊絕,曲盡馴梗之狀,雲是明州大老黃公之筆,其與趙文敏之用心亦勝矣。

    所和原韻,辭旨超逸,深得牧牛之法,則又一士大夫李次公之制,可與 轹并辔。

    展玩再四,不忍釋手。

    深愧牛性未調,牛力未備,焉能提舉牧牛之旨。

    然已入此牛欄,或緻牽繩挽鼻,于和尚分中亦大費力,隻得道個吽吽。

    和尚亦撫掌呵呵,相忘于人牛之外。

    若曰題頌,其實未能。

     叙異記 昔先師翁屬我先師雲:“直指西來意,楊岐正脈通。

    ”先師後為臨安邑侯楊琳請住縣之白洋山,高峰妙祖結茆之所,曰蟠龍院者。

    栖遲既久,為禾中紳衿延住普明禅刹,中興開法,接納高真。

    時值歲歉,極意彌縫,遂成嘉郡名席。

    十年艱苦,未滿所懷而逝。

    桂以愚拙,得侍四載,不異針芥之投。

    桂請語錄付梓,先師叱曰:“從上經論,以緻諸家法語,汗牛充棟,而倍蓰之人,未嘗閱。

    餘言何及古人,而欲傳世耶?雖上堂參請,一時方便語言,皆不存錄。

    汝當志學古人,毋為我意。

    ”及先師圓寂後,檢廢紙,得錄一卷,乃侍僧所竊記者。

    文多倒置,語或差訛,桂即藏之,以俟梨棗。

    自康熙乙卯年,守龛多障,未遂所懷。

    殆嗣席之三年,奮志編集,其所潤色,桂實裁以付劂。

    裝既成卷,捧錄告成像前。

    時庚申五月朔旦,桂禮拜才畢,忽覺齒邊有物累累,以手扪之,得粒如蚌珠,視之有光。

    因思清晨漱洗已竟,何從有此?若藏宿齒隙,何以安然不覺,待供錄時流出?細視如晶狀,非砂石齒屑可比。

    竊思先師生平真實潛修,密行所出言語,皆真實中來。

    夫能真實,則遍通法界,應感精誠,而現奇特之相。

    聞之▆▆有三,皆道德所感,如高峰發中生舍利,中峰像中出舍利,路公求舍利得瓶中,道士求舍利得口中,慶隆風沙所及俱舍利,摩伽道場精潔兩舍利,古今上士,或潛或顯,數不能舉。

    由此觀之,或有感于不肖齒邊,而證真實之說乎?桂不敢妄認是非,藏固匣中,以驗其後。

    今壬戌清和,偶出視之,光明炯炯,敬仰維新。

    桂因憶清隐山房,遠祖冬溪和尚,名布海内。

    桂童時,先祖指遺像謂曰:“此冬溪和尚也。

    ”因述始末,桂遂立振起之志。

    及鼎革際,所藏諸像,俱屬飄零,唯冬溪止存一面,兩履鮮明如昨。

    爰命畫手補身設供,又照孫疾笃,藥難投治,桂禱佛哀求,忽一泥丸堕前,外褁苔藓,碎即發光,因與吞之,其疾頓愈。

    嗟乎!桂自睹冬溪而志于學,上無師誘,下絕良朋,多病弱植,荏苒其時。

    雖忝法門,智行全缺。

    今五十歲餘,病魔更熾,上失先德遺範,下乏英靈繼起,荒庵固守,與木石俱。

    先師之錄雖成,未能流通于世,然桂此心,未嘗敢負佛祖之恩,此桂之本志也。

    因以三異為記。

     跋檢補輪藏後 餘脫白精嚴之清隐,受法為天童四葉,而繼席于普明。

    從太平湧卍退靜,故山之竹隐,出入精嚴四十餘載。

    自惟薄祜,無補茲山。

    乙醜春王,宴坐室中,聞轉輪聲如鳳鳴,跬步藏閣,見琅 滿地,為諸遊童所踐踏,有以瓦礫褁經頁,倒擲輪内,以為惜福者,睹之愀然。

    垂收拾敗軸歸室,幾十數斛。

    或議火藏者,有勸送入海者,餘曰:“若付水火,則絕披閱之後人,而輪藏空虛,流通無寄,與彼踐擲何異哉?”因自每紙以手刷挺,照号查檢,一年之功,理歸原箧。

    其殘朽遺失者,計三百六十餘卷。

    得盛澤與庵沈君資施紙費,假普善庵全藏摘卷募書。

    既檢補清足,聊加裝整,複補藏匣二百五十。

    雖不能裝潢璀璨,其部帙次第,大義無虧,俾後閱者猶可意焉。

    按明宣德七年,沙門如竺缽資贖藏,以答師恩者。

    嘉靖庚戌,淮陰僧祖月檢補六百餘卷,有冬溪和尚閱藏記。

    崇祯六年,居士顧天命等檢補。

    順治末,沙門巨元募補未半,仍遭淩亂。

    茲康熙二十四年乙醜至丁卯,餘獲竣功。

    籲!其三百年中,廢興不一,難可記述。

    複萬曆間,僧桂蕖為袁了凡先生所勖,疏以修補,見于函尾。

    今餘芳桂又為整理,桂桂相承,豈亦有數存乎其間耶?願後之披攬者,亦如前志,使此山法輪常轉,興複荒蕪,不勝颙望焉。

     題冬溪和尚所書法華經後 此法華經,吾遠祖冬溪和尚所書,以禳梅岩翁者。

    溪為清隐十世祖,書法遒勁,學海汪洋,以龍袖拂開全體現,公案發明個事。

    嗣法舟濟,為臨濟二十七世孫,有外内集行世。

    芳桂于崇祯驅烏時,先祖以仁偶展遺像,因述溪出世始末。

    為最革世後,箱軸零亂,止存面貌,并雙履生新無比,慨以藏之。

    自後參尋鹿鹿,未遑從事。

    康熙甲寅,始倩丹青臨面及履,補全身相,▆黎白拂,俨然臨機說法時矣。

    其所書經,遺失既久,崇祯末,先師爾廉偶值購歸,絕後再蘇,俱為異寶,後人瞻仰之幸也。

    康熙戊辰,桂複續書一部,合璧贻永,為後世征。

    且能珍惜先人遺迹而藏玩之者,先人猶在也。

    況第一義之法寶哉?後之視今,當如今之視昔。

     書補晉譯華嚴一函答劬勞跋 華嚴以法界為宗,法界以心為宗。

    此心變現,不可限量。

    是以法界重重,圓融行布,彼彼不礙,總在此心現量中發。

    故一念不生,刹刹皆歸自己;微塵了悟,頭頭總是家鄉。

    所以離妄想則法界俱無,悟刹那則我人何有?塵勞蕩盡,生死頓消,何處有父母親緣,根身器界,禅道佛法,悉屬子虛。

    而未離兜率,已降王宮;未出母胎,度人已畢。

    如人夢境,種種難舍,忽被頂門一椎,猛然驚惺,思适所遇,一笑而已。

    然非夢中驚發,焉知千變萬化?若親若冤,同歸普賢一毛端上。

    知一毛端變現種種,則父母恩緣,皆出自心幻妄,則我父母為自心妄想中人。

    此妄既離,同處毗盧法界,互為出沒,成就智身。

    則此華嚴為性中典記之書,其可少哉?因檢補藏經,書晉譯華嚴湯字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