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為“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在很大程度上開啟了惠能頓悟自心即可成佛的南宗禅法。

    因本書所記禅宗傳承史,多屬惠能南宗一系,故這裡僅談南宗禅法的幾個基本特征。

     南宗禅法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強調自心即佛,自性即佛性。

    惠能南禅把衆生與佛乃至一切諸法都歸結于自心,認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自心自性的産物,“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如果人們能了悟此自心自性本來是佛,能不離自心而頓現真如佛性,那就可以成聖做佛。

    基于這一思想,南宗禅大多主張直指心源,不立文字。

    黃檗《傳心法要》說:“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

    故達磨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别求。

    ” 南宗禅法顯著特征之二,是注重頓悟見性。

    與北宗神秀一系漸修漸悟不同,惠能南宗認為直下可見自己本心具有佛性,根本毋須累劫修行,枉受辛苦。

    南禅把迷與悟當作區分衆生與佛的一把标尺,認為迷即凡夫,悟即成佛;衆生與佛本無二緻,差别隻是迷悟不同,“自性迷則佛是衆生,自性悟則衆生是佛”。

    南禅進而認為這種迷與悟就在人們的一念之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具體地說,你被妄念所迷之時,自然不知什麼是禅,更成不了佛,可是你若一刹那間妄念俱滅,并且識得自性,那麼即可“一悟即至佛地”。

     南宗禅法顯著特征之三,是提倡解脫不離世間。

    認為佛法本在世間,不能到世間外去求解脫。

    其思想指向是為了擺脫世事的煩惱,超越世俗的虛名浮利,不執着一切,甚至連這種不執着的念頭亦要放棄,以期求取一種精神上的甯靜和安适、一種徹底的解脫。

    可是,這種解脫,南禅強調,不能離開世事來求取。

    這樣,南宗禅便把傳統的出世的佛教變成了入世的中國化的佛教。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考察,南宗禅的這種入世傾向受到儒家入世精神的深刻影響。

     文化簡評 禅學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禅宗裡蘊含了中國人的靈性和智慧。

    《景德傳燈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

    近十多年來,國内随着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的關注和西哲們對禅智慧的興趣,使得禅宗的曆史、禅宗的思想和文化得到了不少有識之士的重視和開發,然而其中難免良莠蕪雜,魚目混珠,一些心浮氣躁的人熱衷于參禅,卻不能有效地識别和把握禅的真髓,因而做着徒勞的辛苦和努力。

    切望對禅感興趣的人們能從禅的原典,比如被禅學界奉作經典之作的《傳燈錄》做嚴肅而認真的體悟。

     另外,中國文化目前面臨着重建的工作,現代意義上的禅學和禅宗文化亟待創造性的更新。

    可供借鑒的是日人鈴木大拙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禅做的獨立的研究和探索,然而鈴木禅宣揚的“反科學”和“非理性”又是不是能代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禅呢?這方面亦促使我們去原典中做嚴肅而認真的體味。

    曆史賦予了我們這種鑿古而開新的偉大使命,我們義不容辭。

     近世以來,太虛法師倡導“人生佛教”,主張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其所遵循的正是南禅的思路,可謂把握了禅宗的真髓,代表了中國佛教的新走向,值得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