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一切,甚至包含着惡。

    由此看來,《壇經》所說自性的清淨,也不是脫離一切萬法的淨。

    它的淨,也應該隻是對萬法不取不舍,不染不着。

     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都是自性所生。

    《壇經》認為,自性也就是八識中的含藏識,經過第七識,轉生前六識,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因此,十八界,都是自性所生。

    自性正,就生十八正;自性邪,就生十八邪。

    正邪善惡,全在于一念之間。

    因此,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

    前一個念頭迷就是凡夫,後一個念頭悟就是佛;前一個念頭着境就是煩惱,後一個念頭離境就是菩提。

     天堂、地獄,做佛還是做畜生,全在于一念之間。

    慈悲、施舍、清淨、平直,就是釋迦、彌陀、觀音、勢至;虛妄、貪欲、煩惱、愚癡,就是畜生、魚鼈。

    常行十善,就是天堂;常行十惡,就是地獄。

    這一切,都是自性所生。

     自性不生不滅。

    《壇經》認為,外道也說不生不滅,但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是先承認有生,然後用滅去使生停止。

    這樣用生去顯示滅,滅也就永遠不滅。

    因為隻要存在着生,就永遠有滅;有滅,就說明生仍然存在。

    滅,并沒有滅掉生。

    《壇經》說的不生不滅,是本來沒有生,也就無所謂滅。

    也就是說,自性是永恒存在的,它可以産生一切,但它自身卻不由誰産生;一切都可以消滅,它自己卻依然如故。

    這樣,涅槃寂靜就不是要滅掉什麼,而是要保持這清淨的心體。

     這本來清淨、不生不滅、含容一切又能生萬法的自性,也就是佛。

     自性是佛 在《壇經》中,清淨的自性不僅是成佛的種子,而且本身就是佛。

    隻要用智慧打破迷悟,就頓見佛性,立即成佛。

    這就是《壇經》主張的頓教,頓悟成佛。

     自性是佛,佛就在自己心中,它不在身外,也不在西方,無須往生西方。

    東方人造罪,請求往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又請求往生哪裡?因此,《壇經》認為,所謂西方淨土,就在自己心裡。

    隻要心裡慈悲、善良,西方就離自己不遠;如果懷着不善之心,無論怎樣念阿彌陀佛,請求往生,也都難以到達。

    假如說西方淨土離自己有十萬八千裡,在《壇經》看來,這就是自己身中的十惡八邪。

    因此,除去十惡,就是走了十萬裡;再除去八邪,就是又走了八千。

    隻要心裡清淨,就是到了西方,到了天堂,成了佛。

     要成佛,不必往生西方,也不必非出家不可,在家照樣也可修行,關鍵在于心裡是否清淨。

    在家心裡清淨,照樣可以成佛;出家心裡不淨,也隻能是個凡夫。

    在家若能孝養父母,使上下尊卑都能相互關心,和睦相處,在日用之間,就可成就佛道。

     所謂佛的三身,也都是自性變現。

    自性清淨,萬法在自性中,從自性生。

    自性就是法身,就是清淨法身佛。

    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自己悟得自性。

    皈依的途徑,就是自己除去自性中的一切妄想、惡念,譬如嫉妒、驕傲、自私、偏見、欺詐等等心思,全都除去,就是皈依自性,皈依佛。

    這個佛才是真佛。

    皈依真佛,就會内外明徹,一切萬法都會在自性中顯現。

     自性不染善惡,就是圓滿報身佛。

    如果起一個惡念,積累的善行就全部消滅;起一個善念,也會使所有的惡消滅。

    念念都能自見本性,就念念見到真佛,這就是圓滿報身佛。

    千百億化身佛,也是自性所作。

    思量什麼,就化為什麼。

    思量善事,就化為天堂;思量惡事,就化為地獄。

    心裡慈悲,就化為菩薩;心裡險毒,就化為龍蛇。

    這就是千百億化身佛。

     至于佛家三寶,也在自己心裡。

    佛就是覺,覺是心裡覺。

    法是正,正是心裡正。

    僧就是淨,淨是心裡淨。

    因此,皈依三寶,也就是皈依自己的心,皈依自性。

     無論是三寶還是三身,都在自己心裡,那麼,要求佛,也就隻能向自己心裡去求,不可向身外尋求。

    向身外尋求,比如向西方尋求,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

     禅宗的最大特色,可說就是把以前的身外尋佛變為心内尋佛,并宣布所有向身外覓佛的行為都是迷誤,從而在修行方式上也發生了根本變革。

     自修自悟,識心見性 佛在自己心裡,它就是自性,那麼,隻要識心見性,就可成佛。

    心是自己本心,性是自己本性,見自己本心、本性,隻能依靠自己,自己修行,自己覺悟,自己超度自己。

    即使别人給自己指示了一條正路,至于悟與不悟,歸根結底,還要靠自己。

    反過來說,隻要自己覺悟,除卻迷妄,就一定可以見性成佛。

    由此出發,《壇經》回答了有關修持的種種問題,這主要是坐禅、戒定慧、忏悔、誦經、修福與修道等等問題。

    下面将分别加以說明。

     坐禅 禅宗不主張枯木的坐禅來獲取定慧,因為他們對坐禅有自己的獨特理解。

     一般的坐禅有兩條基本要求:一是身體靜坐不動;二是心裡清除雜念,或專注一境,或百物不思,使心裡清淨。

    在《壇經》看來,這兩條要求都是一種迷誤。

     《壇經》認為,色身是舍宅,不存在成佛的問題,要求色身靜坐不動,是沒有意義的:“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給這作為舍宅的色身規定許多修持項目,對成佛沒有任何幫助。

     對《壇經》來說,真正的不動,是自性不動,也就是惠能在聽完五祖弘忍說《金剛經》以後,說的自性不動不搖。

    自性不動的意義,就是見一切人,但不見人的是非善惡。

    對于外界的一切是非善惡,都能無動于心,一念不起,這就是真正的不動,也就是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