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
臨終付囑時,惠能還對弟子們說,他的說法,就像普遍滋潤大地的及時雨,弟子們的佛性,好像種子。
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要生芽。
假如能遵照他的指示修行,就一定能像花種遇雨萌發,又自然長成果實一樣,獲得菩提,證成妙果、正果。
依有情皆有佛性,或《大般涅槃經》中“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說,不僅人人,而且人之外的禽獸、畜生,都有佛性。
然而在實際上,《壇經》的主張,僅到人人都有佛性為止,至少是沒有着重指明,人以外的有情衆生都有佛性。
至于再進一步,認為無情衆生也有佛性,甚至認為有情衆生無佛性,無情衆生才有佛性,則還未見于《壇經》,當是惠能以後才産生的思想。
那麼,這人人皆有的佛性,是什麼性質,具有什麼作用呢? 五祖弘忍夜半三更對惠能秘密說完《金剛經》以後,惠能立刻悟到,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我本性。
他随即對五祖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來具有一切!何期自性本來無動無搖!何期自性能生一切萬法!”本來清淨、不生不滅、具有一切、無動無搖、能生一切萬法,就是惠能對人人皆有的佛性的性質、作用所作的描述,其中又以佛性本來清淨最為惠能所強調,下文就先說自性本來清淨。
自性本來清淨 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就像日月一樣,永遠明朗,隻是由于妄念,才遮蓋了清淨的本性,就像浮雲遮蔽了日月的光明。
這時需要一陣大風吹散浮雲,人也需要用般若智慧打破妄念、煩惱,使清淨的本性現出光明。
這般若不是别的什麼,而是人的智慧心。
這智慧心,是本性中就具有的。
因此,所謂覺悟,就是消除妄念,消除妄念就見到本來清淨的自性。
這本來清淨的佛性就是佛,見到佛性,就是見到佛。
妄念的産生,是由于執着,或着境,或着相,或着淨,或着空,任何執着都是産生妄念的根源。
因此,要消除妄念,首先要消除執着,消除執着的原則可歸結為三條,即“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就是心裡雖然興起許多念頭,但這念頭是從自性而生,不是因境而生,所以雖然念頭産生,卻并不執着這些念頭。
不是因境而生,也就是心不被染污,心脫離了一切境,保持了自性的清淨。
但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即什麼也不想。
什麼也不想就使念頭斷絕,一個念頭斷絕就是死,就要到别處重新獲得生命。
在《壇經》看來,把無念理解為什麼也不想,乃是極大的錯誤。
這樣做,就是把人變成了死人,變成了木石。
無住,就是不停。
一切法都在運動、變化,不會停止,人不應該把這運動、變化鍊條上的某一點看作固定不變的,這就是無住。
對無住的闡述,敦煌本與宗寶本有所不同。
敦煌本說: 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
前念念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
①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
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
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依敦煌本,則無住的意思有二:一是念念相續不斷;二是于一切法上無住,即不停止于任何法上。
這第二點,類似于無執着。
宗寶本的闡述有所不同。
該本對無住的解釋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
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敦煌本說,念念相續不斷是無住,斷為系縛,即有住。
宗寶本則說念念相續不斷是系縛,因而是有住。
這主要是由于宗寶本把無住理解為“不思前境”。
因此,他說的念念不斷,是内容的相續。
若後念仍思前境,就是前念内容留到了後念,因而是住。
敦煌本則強調的是不要有百物不思、什麼也不想的時候,不要讓念頭斷絕。
二本側重不同,但大義無妨。
宗寶本不否認敦煌本的解釋,但加上一條“不思前境”。
所謂“不思前境”,就是把過去自己所經曆的那些人世間的善惡美醜、冤仇和親愛,自己所受到的言語的冒犯、欺騙、争奪等等一切淩辱,都放在腦後,不要去想它們,把它們全部忘掉,就當它們沒有發生,不要處心積慮、日思夜想地尋求報複。
這就是無住。
無相,就是“外離一切相”。
這一點,各本的解釋大體相同。
離相,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就不被染污,因而保持了法體的清淨。
無念、無相、無住,這三條原則,目的隻有一個,就是保持這自性的清淨。
自性本來具足 “本來具足”,就是本來具有一切。
《壇經》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道:摩诃是大,大就是心量廣大,就像虛空,含容着一切。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情無情、善惡美醜、天堂地獄、草木叢林、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全都包含在虛空之中。
虛空對于它所包含的一切,不取也不舍。
自性就像虛空一樣,也包含着一切,無論是善人惡人、美事醜事。
自性對待它所包含的一切,也應該是不取不舍。
這就是大,也就是空。
這樣,惠能對自性本來具足的解釋,同時也是對空的一種解釋。
依這種解釋,則自性的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包含一切。
如把自性的空當成一無所有,因而就去清除心中的一切念頭,使百物不思,一念不起,那就是“無記空”。
在《壇經》看來,“無記空”并非真正的空,而是一種妄見、妄執。
如此說來,則自性的清淨又可以說是非常的不淨,因為它包含着
臨終付囑時,惠能還對弟子們說,他的說法,就像普遍滋潤大地的及時雨,弟子們的佛性,好像種子。
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要生芽。
假如能遵照他的指示修行,就一定能像花種遇雨萌發,又自然長成果實一樣,獲得菩提,證成妙果、正果。
依有情皆有佛性,或《大般涅槃經》中“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說,不僅人人,而且人之外的禽獸、畜生,都有佛性。
然而在實際上,《壇經》的主張,僅到人人都有佛性為止,至少是沒有着重指明,人以外的有情衆生都有佛性。
至于再進一步,認為無情衆生也有佛性,甚至認為有情衆生無佛性,無情衆生才有佛性,則還未見于《壇經》,當是惠能以後才産生的思想。
那麼,這人人皆有的佛性,是什麼性質,具有什麼作用呢? 五祖弘忍夜半三更對惠能秘密說完《金剛經》以後,惠能立刻悟到,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我本性。
他随即對五祖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來具有一切!何期自性本來無動無搖!何期自性能生一切萬法!”本來清淨、不生不滅、具有一切、無動無搖、能生一切萬法,就是惠能對人人皆有的佛性的性質、作用所作的描述,其中又以佛性本來清淨最為惠能所強調,下文就先說自性本來清淨。
自性本來清淨 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就像日月一樣,永遠明朗,隻是由于妄念,才遮蓋了清淨的本性,就像浮雲遮蔽了日月的光明。
這時需要一陣大風吹散浮雲,人也需要用般若智慧打破妄念、煩惱,使清淨的本性現出光明。
這般若不是别的什麼,而是人的智慧心。
這智慧心,是本性中就具有的。
因此,所謂覺悟,就是消除妄念,消除妄念就見到本來清淨的自性。
這本來清淨的佛性就是佛,見到佛性,就是見到佛。
妄念的産生,是由于執着,或着境,或着相,或着淨,或着空,任何執着都是産生妄念的根源。
因此,要消除妄念,首先要消除執着,消除執着的原則可歸結為三條,即“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就是心裡雖然興起許多念頭,但這念頭是從自性而生,不是因境而生,所以雖然念頭産生,卻并不執着這些念頭。
不是因境而生,也就是心不被染污,心脫離了一切境,保持了自性的清淨。
但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即什麼也不想。
什麼也不想就使念頭斷絕,一個念頭斷絕就是死,就要到别處重新獲得生命。
在《壇經》看來,把無念理解為什麼也不想,乃是極大的錯誤。
這樣做,就是把人變成了死人,變成了木石。
無住,就是不停。
一切法都在運動、變化,不會停止,人不應該把這運動、變化鍊條上的某一點看作固定不變的,這就是無住。
對無住的闡述,敦煌本與宗寶本有所不同。
敦煌本說: 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
前念念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
①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
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
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依敦煌本,則無住的意思有二:一是念念相續不斷;二是于一切法上無住,即不停止于任何法上。
這第二點,類似于無執着。
宗寶本的闡述有所不同。
該本對無住的解釋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
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敦煌本說,念念相續不斷是無住,斷為系縛,即有住。
宗寶本則說念念相續不斷是系縛,因而是有住。
這主要是由于宗寶本把無住理解為“不思前境”。
因此,他說的念念不斷,是内容的相續。
若後念仍思前境,就是前念内容留到了後念,因而是住。
敦煌本則強調的是不要有百物不思、什麼也不想的時候,不要讓念頭斷絕。
二本側重不同,但大義無妨。
宗寶本不否認敦煌本的解釋,但加上一條“不思前境”。
所謂“不思前境”,就是把過去自己所經曆的那些人世間的善惡美醜、冤仇和親愛,自己所受到的言語的冒犯、欺騙、争奪等等一切淩辱,都放在腦後,不要去想它們,把它們全部忘掉,就當它們沒有發生,不要處心積慮、日思夜想地尋求報複。
這就是無住。
無相,就是“外離一切相”。
這一點,各本的解釋大體相同。
離相,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就不被染污,因而保持了法體的清淨。
無念、無相、無住,這三條原則,目的隻有一個,就是保持這自性的清淨。
自性本來具足 “本來具足”,就是本來具有一切。
《壇經》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道:摩诃是大,大就是心量廣大,就像虛空,含容着一切。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情無情、善惡美醜、天堂地獄、草木叢林、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全都包含在虛空之中。
虛空對于它所包含的一切,不取也不舍。
自性就像虛空一樣,也包含着一切,無論是善人惡人、美事醜事。
自性對待它所包含的一切,也應該是不取不舍。
這就是大,也就是空。
這樣,惠能對自性本來具足的解釋,同時也是對空的一種解釋。
依這種解釋,則自性的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包含一切。
如把自性的空當成一無所有,因而就去清除心中的一切念頭,使百物不思,一念不起,那就是“無記空”。
在《壇經》看來,“無記空”并非真正的空,而是一種妄見、妄執。
如此說來,則自性的清淨又可以說是非常的不淨,因為它包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