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壇經》是惠能大師的言行錄 《壇經》是唐代高僧惠能大師的言行錄。

    一般說來,佛教典籍之中,隻有佛的言行錄才可以稱為經。

    其中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記載惠能大師言行的這部《壇經》。

    一位中國高僧,其言行得以稱為經,并為大家所接受,本身就說明了這部經的價值及其特殊地位。

     《壇經》由于版本衆多,名字也就不隻一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衆多名稱之一。

    有的版本,名稱非常長。

    如近代發現的敦煌寫本《壇經》,全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共三十二字。

    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大家都簡稱其為《壇經》。

     《壇經》教人自見本心本性,自己成就佛道 《壇經》有多種版本,我們這個譯本所依據的底本,是元代高僧宗寶所編定的本子,俗稱宗寶本。

    宗寶本《壇經》共有十品,即十章,其内容大體如下: 《行由》第一。

    惠能大師在大梵寺說法,首先講述了自己的身世。

    “行由”,即惠能大師的行蹤、來由。

    末尾指出,惠能大師所說,是五祖弘忍傳下的“東山法門”。

    東山法門所說,是先聖遞相傳授的“頓教”;頓教所說的佛法,是“不二之法”。

    不二之法的要點,則如惠能大師在叙述身世之前就開宗明義指出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般若》第二。

    惠能大師繼續在大梵寺說法,主要講解“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其中特别指出,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如世界虛空,包含一切;般若之智,人人具有。

    成佛,要靠自悟。

     《疑問》第三。

    惠能大師回答聽講者韋刺史等人的疑問,其中着重強調,求福田不是功德;指出西方淨土就在自己心裡。

     《定慧》第四。

    惠能大師解釋什麼是“定慧”。

    其中特别強調定慧一體,就像燈和光,無先後可分。

    本品還提出禅宗修持定慧的三大命題:“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坐禅》第五。

    惠能大師講解什麼叫坐禅。

    其中指出,坐禅不是指身體不動,而是“心念不起”“自性不動”。

    特别強調要“自見本性清淨”。

     《忏悔》第六。

    惠能大師在曹溪向雲集山中的四方士庶說法,主要講解什麼叫忏悔。

    說忏是忏以前的罪業,使它們永不再起;悔是悔以後将犯的過錯,使它們永不發生。

    這一品中,惠能大師還帶領聽衆,發四弘願,要求聽者皈依自性三寶。

     《機緣》第七。

    惠能大師在曹溪山中與前來拜師學道者的對話。

    這些拜師學道者有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懷讓、玄覺、智隍、方辯等。

    他們後來都成了著名禅師。

     《頓漸》第八。

    惠能大師與來自神秀門下的僧人志誠、神會的對話。

    二人經惠能大師教導,都成為南宗的著名傳人。

    其中還記述了北宗僧人派張行昌刺殺惠能,惠能又如何教化行昌的過程。

     《宣诏》第九。

    武則天、唐中宗宣诏惠能進京,惠能托病不去。

    朝廷下诏褒獎惠能。

     第八、第九兩品還特别強調,神秀、惠能二位大師并不互相敵視。

    惠能強調佛法隻是一種,無頓漸之分;隻有人的悟性有快有慢。

    神秀大師推崇惠能,并向朝廷推薦。

     《付囑》第十。

    惠能大師圓寂前對弟子們的囑付。

    他要求弟子們在說法時要運用“對法”,才能不失本宗宗旨。

    他向弟子們叙述了從釋迦佛到惠能的三十三代傳法世系,并表示衣缽不再向下傳授。

    這一品還叙述了惠能大師滅度前的其他一些安排,以及惠能大師遺骸的安葬情況。

     若依據說法的場合,又可分為: 大梵寺說法。

    包括第一品《行由》、第二品《般若》、第三品《疑問》。

    第四品《定慧》、第五品《坐禅》雖未指明說法地點,但在其他版本中,多歸于大梵寺說法,可視為大梵寺說法的組成部分。

     曹溪山中說法及與弟子們的問答。

    包括:第六品《忏悔》、第七品《機緣》、第八品《頓漸》。

    第九品《宣诏》,主要内容是惠能回答皇帝使者薛簡的提問,也可視為曹溪山中說法的組成部分。

     臨終前付囑說法,載于第十品《付囑》。

     各種版本編排不盡一緻,但依據說法場合,都可大體分為以上三個部分。

     若論内容,則一部《壇經》,都是在教人如何成佛。

    有人把《壇經》宗旨概括為“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八個字。

    若摘取《壇經》原話表明上述宗旨,則是“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以這個宗旨為中心,《壇經》對佛教的諸多基本問題,都做出了自己的獨特理解。

    下面我們分幾個部分,分别闡述《壇經》的基本思想。

     人人都有佛性 人人都有佛性不是禅宗新提出來的命題,但《壇經》把它作為立論的基礎,并特别地加以強調。

     惠能初見五祖時,五祖說他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怎麼能夠做佛?惠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并無南北。

    獦獠身份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什麼差别?”既然“獦獠”有與和尚同樣的佛性,當然就有成佛的可能。

     此後惠能在說法中還反複強調,無論愚人還是智人,佛性都沒有差别。

    隻是由于迷和悟的不同,才分出了愚人和智人。

    因此,愚人隻要覺悟,也就和智人沒有差别。

     《壇經》還多次指出,有情衆生皆有佛種。

    佛種,就是成佛的種子,也就是佛性。

    隻有無情之物才沒有佛種,也就是沒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