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郁伽長者經——自盡形壽從世尊,得獲八未曾有法

關燈
者已“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已住果證”,說明他跟從世尊得以覺悟,獲得真理,已經達到了“涅槃”的境界,故從此以後,他由凡入聖,不再有凡俗世人的一切煩惱,而處于智慧福德圓滿成就、永恒寂靜的安樂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他的這一期有限的生命已經結束。

     ⑦某甲:在此作不定稱代詞,即某個人。

     ⑧金澡罐:用于盥洗的金罐。

     ⑨八未曾有法:下文郁伽長者在與一位比丘的對話中曾具體叙述了“八未曾有法”的内容,可為此之注。

     ⑩平旦:天亮,清晨。

     ⑾衆園:梵語Samgharāma(僧伽藍摩)的意譯,衆多比丘居住的地方,即寺院。

     ⑿經行:修行者在坐禅時為了克服睡意而在一個地方來回旋繞着走。

    有時也是為了健身治病。

     ⒀天住虛空:天為六道之一,是佛教所說世間(迷界)中最高最優越之有情。

     ⒁向阿羅诃:阿羅诃即“阿羅漢”的同詞異寫。

    佛典有“四向”,即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還有“四果”,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阿羅漢向,指已證得不還果之聖者,入于阿羅漢道,雖尚未證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于第四果,故稱阿羅漢向。

     ⒂善趣向:一心歸向于佛。

     ⒃五下分結:佛教謂三界之中欲界之結惑為“下分結”,有五種:一、貪結,即貪欲之煩惱;二、嗔結,即嗔恚之煩惱;三、身見結,即我見之煩惱;四、戒取結,即受取了非理無道的邪戒之後而有的煩惱;五、疑結,即對佛法真理不信而懷疑的煩惱。

    這五種煩惱起于欲界,而且因有了這五種煩惱從而不超脫欲界,故稱之為“五下分結”。

     譯文 我曾經這樣聽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毗舍離國,住在大林之中。

     當時有一位叫郁伽的長者,身旁的侍從全是女子。

    他率領衆女子從毗舍離城出來前往大林中去,一路歌舞女妓,娛樂排場就像國王一樣。

    郁伽長者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丢下那些女子來到大林中間。

    郁伽長者大醉,遠遠地看見世尊在林子中間,顔貌端莊,就像衆星所拱之月,輝煌晔,燦爛耀如金山一般。

    世尊相好具足莊嚴,威神巍巍高雄,全身各部分都已入定寂靜,沒有任何阻礙遮擋。

    世尊息心靜慮,自我調理得很好。

    郁伽長者一見世尊,立刻就酒醒了。

    酒醒以後,他就前去參拜佛陀。

    他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然後退坐到一邊。

     那時,世尊就為他說法,勸發誘導渴仰之心,使之圓滿,成就歡喜。

    世尊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為他說法,勸發誘導渴仰之心,使之圓滿,成就歡喜。

    然後,在種種佛法中,先說端正法,因此法聽講者聽後會歡悅心喜。

    接着又說施舍、戒律、生天等法,說一心想毀謗、中傷他人者會有災害禍患,說人的生與死是塵垢污染,稱贊感歎無欲無念才是純淨無比、最妙最好的道法。

    世尊為他說完這些法後,知道他已經有了歡喜之心、具足之心、柔軟之心、堪耐之心、升上之心、一向之心、無疑之心、無蓋之心,已經完全有能力接受正法,世尊就決定像諸佛一樣為他講說正法。

    于是世尊就為他說苦、集、滅、道四谛。

    那時郁伽長者就在靜坐之中,悟解了苦、集、滅、道的四聖谛。

    猶如純白的絲綢容易染上色彩,郁伽長者在靜坐中就悟解了四聖谛法。

     于是,郁伽長者見到了正法,也得到了正法,悟解了純淨無比、最妙最好的道法,斷除了疑惑,心中豁然開朗。

    伽郁長者隻從如來世尊,不再跟從其他尊者。

    他沒有絲毫猶豫,已安住于所證之果位。

    對于世尊所說之法全能覺悟,從此泰然而無所畏懼。

    于是他馬上從座位上起來,向佛施禮,禀告道:“世尊,我從現在起就自願皈依于佛,皈依于法,皈依于衆位比丘,但願世尊能接受我,使我成為一名優婆塞。

    從今天起,我就終身皈依佛法僧了。

    今天,我要跟從如來過這一世的生命。

    我要以梵行為首,然後受持五戒。

    ” 郁伽長者跟從世尊,過這一世的生命,然後以梵行為首,受持五戒。

    在此之後,他向世尊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右繞世尊三圈而離去。

    他又回到了原來的家,立即把那些婦人召集到一起,對她們說道:“你們知道否?我已跟從世尊過這一世的生命,并以梵行為首,受持了五戒。

    你們想要留住在此者,就可以住在這裡,行施舍而以得福報。

    如果不想住在這裡的話,可以各自回去。

    如果有想出嫁的,就可以從我這裡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