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分段正義
關燈
小
中
大
一、法會聖衆同俱分
同俱者,俱此正修功德也。
從來讀彌陀經者往往徒慕西方之極樂,而未明極樂之意境,徒知西方有相之莊嚴,而未達無相之功德莊嚴,徒發願往生,而未解如何得往生之義,徒知西方一門之義,而未通西方普門之妙。
西方極樂世界者,圓遍十方,一普互攝,至廣大精密之佛土也。
凡佛經文淺者義深,如此經與普門品等是,而經首特點出諸名者,由舍利弗至阿[少/兎]樓馱十六人。
為小乘偏空者,未能直證大乘,宏開般若,佛轉說有世界以為證,欲其勿偏空而轉知有也。
十六人中,特以舍利弗為首者,以佛為小乘說般若必不離智慧較高之舍利弗也,是謂咐囑。
大菩薩中,以文殊為首者,明此經非通般若不可,次阿逸多菩薩者,彌勒也。
佛先說有相,以融歸于性,可知性相融通,非空非有,而極樂之意境始開,是謂護念。
故此經不可僅執文字解,當兼從意境會,然後知佛之廣大慈悲矣。
世有願與諸聖衆同俱而往生者乎,幸先除成見,俯納鄙見,一試其究竟如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堕,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并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二、佛說從西方極樂世界分 衆生有五智,佛土亦有五方,在中國而論,中為印度,東為五台山之文殊院,此凡夫可到者也。
南為普陀,非今普陀,北為時輪道場,即香巴拉國,将來必通于世而轉輪王出焉。
此王一出,世界三災消除,自然太平矣。
西即所謂西方成就門之極樂世界,即阿彌陀佛,密教尊為空行佛母,言彼佛能于無盡虛空界行化無量衆生。
此佛母遍照十方,一切攝受。
十萬億佛土者,向十方各有十萬億也,即言其圓遍也,不必要于此土為十萬也。
其義下再明之。
密宗成佛,初為即生成佛,次為中陰成佛,再次為死後生于學佛之家而修成佛。
彼所雲之空行佛母,即接引帶業往生之彌陀佛也。
苟其人心地初明,慕西心切,真能将世緣一切放下者,即心不颠倒,可與佛母緣合而往生矣。
故此三處,非有神通不能往。
神通者,心通也。
心通後,始可以除習氣而與佛心相印矣。
佛特開此慈悲廣大法門,為應當時十六大弟子之機者一,應後此無量衆生之有緣者二,當知人人本有緣,人人未必有福。
福者,信心不逆,而又肯真修者也。
故曰難信之法。
彼佛今現在說法,此何法乎?曰難信之法耳。
所謂極樂者,又何事乎?曰明心後意境之極樂也。
若以有相之富貴為樂,佛又何必苦口告舍利弗哉?故此經全在意境上之極樂,倘有門戶我見之诤,急速蠲除,毋自誤可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号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三、彼土依報妙相功德莊嚴分 佛以衆生執取有相,就以妙相莊嚴引之,蓋一切幻相,不離幻心,幻心由真性所自出,則幻亦不妨權作為真,正不必拘執于真幻耳。
蓋以體言,一切非幻,以相言,一切非真,非幻非真者,為淨空功德,此為初步方便法。
且眼中所見者同,而觀感不同,則各人之福報不同耳,是以有九品之分。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
從來讀彌陀經者往往徒慕西方之極樂,而未明極樂之意境,徒知西方有相之莊嚴,而未達無相之功德莊嚴,徒發願往生,而未解如何得往生之義,徒知西方一門之義,而未通西方普門之妙。
西方極樂世界者,圓遍十方,一普互攝,至廣大精密之佛土也。
凡佛經文淺者義深,如此經與普門品等是,而經首特點出諸名者,由舍利弗至阿[少/兎]樓馱十六人。
為小乘偏空者,未能直證大乘,宏開般若,佛轉說有世界以為證,欲其勿偏空而轉知有也。
十六人中,特以舍利弗為首者,以佛為小乘說般若必不離智慧較高之舍利弗也,是謂咐囑。
大菩薩中,以文殊為首者,明此經非通般若不可,次阿逸多菩薩者,彌勒也。
佛先說有相,以融歸于性,可知性相融通,非空非有,而極樂之意境始開,是謂護念。
故此經不可僅執文字解,當兼從意境會,然後知佛之廣大慈悲矣。
世有願與諸聖衆同俱而往生者乎,幸先除成見,俯納鄙見,一試其究竟如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堕,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并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二、佛說從西方極樂世界分 衆生有五智,佛土亦有五方,在中國而論,中為印度,東為五台山之文殊院,此凡夫可到者也。
南為普陀,非今普陀,北為時輪道場,即香巴拉國,将來必通于世而轉輪王出焉。
此王一出,世界三災消除,自然太平矣。
西即所謂西方成就門之極樂世界,即阿彌陀佛,密教尊為空行佛母,言彼佛能于無盡虛空界行化無量衆生。
此佛母遍照十方,一切攝受。
十萬億佛土者,向十方各有十萬億也,即言其圓遍也,不必要于此土為十萬也。
其義下再明之。
密宗成佛,初為即生成佛,次為中陰成佛,再次為死後生于學佛之家而修成佛。
彼所雲之空行佛母,即接引帶業往生之彌陀佛也。
苟其人心地初明,慕西心切,真能将世緣一切放下者,即心不颠倒,可與佛母緣合而往生矣。
故此三處,非有神通不能往。
神通者,心通也。
心通後,始可以除習氣而與佛心相印矣。
佛特開此慈悲廣大法門,為應當時十六大弟子之機者一,應後此無量衆生之有緣者二,當知人人本有緣,人人未必有福。
福者,信心不逆,而又肯真修者也。
故曰難信之法。
彼佛今現在說法,此何法乎?曰難信之法耳。
所謂極樂者,又何事乎?曰明心後意境之極樂也。
若以有相之富貴為樂,佛又何必苦口告舍利弗哉?故此經全在意境上之極樂,倘有門戶我見之诤,急速蠲除,毋自誤可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号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三、彼土依報妙相功德莊嚴分 佛以衆生執取有相,就以妙相莊嚴引之,蓋一切幻相,不離幻心,幻心由真性所自出,則幻亦不妨權作為真,正不必拘執于真幻耳。
蓋以體言,一切非幻,以相言,一切非真,非幻非真者,為淨空功德,此為初步方便法。
且眼中所見者同,而觀感不同,則各人之福報不同耳,是以有九品之分。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