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明宗答問 上
關燈
小
中
大
問:人何故而應當學佛?
答:為了生死故,應明此一大事因緣故,此是正宗,亦名正法。
問:人因何而入生死? 答:人各各有佛性,本來清淨寂滅,無有生死,隻緣見境而起妄見,執取不舍,随幻心以轉輾流浪,遂入生死,且習久不覺,此入彼出,六道往來,無有止息,遂名生死輪,而一念之起滅,即一生死也。
問:如何能了生死? 答:了有二義,一為了解,明白了生死之義,本不得者,此屬于理。
二為終了,在明心見性後,永不入六道者,此屬于事。
但此二了,僅斷分段生死,終未離義,亦未離法,遂未離心,畢竟還在生死中。
必待功深力足,法淨心空,了了了時,無可再了,則不取生死,不厭生死,此變易生死了,而生死真了矣。
問:學佛何以能了生死? 答:生死之義,非佛出世,人世終不得明,終不得了,所以恩深難報,雖粉身碎骨,無以酬也,而佛尚有種種了生死法門,為人方便不可盡述。
問:何以佛有種種法門? 答:因衆生有種種習性故,如病有多種,方藥亦多種也。
問:方藥雖多,究有所宗一否? 答:曰有,佛以衆生之所以入生死者,由一惑字,以不識自己未入生死前之本來面目,故惑。
不明一切因地與果地,故惑。
能使其不惑,則生死自了,此惟令其明自己之心,見自己之性。
所謂方便多門,歸宗不二,是第一義,名曰宗一。
問:舍明心見性外,另有法門否? 答:隻此一門,除明心見性外,諸法皆不是佛之正法。
問:何故不是佛之正法? 答:佛是覺義,以不明心地,不見心性相貌者,不名正覺,故不是正法。
問:在未明心前,修一切法門,如念佛講經持咒等,豈亦名非正法耶? 答:曰然,因了生死成佛,是究竟義,到彼岸為宗,此念佛等法,是坐船乘筏法,為歸宗之前方便,及到近彼岸,自身兩腳跳上岸時,才是真佛法,及已上岸,連佛法亦不有,一切清淨無餘,斯則名為佛矣。
問:佛法何以要分宗? 答:佛本不分宗,是為後來人方便,然反分門戶之累。
如守戒為律宗,本來戒體戒相具足,利根人原可一悟成佛,但愚人一法不能開悟,勢必加行他宗,故律宗者,以律法歸于宗也,非僅以律為宗也。
禅者,以禅定法歸宗也,非僅以禅為宗也。
又修禅者,非不修戒律,且戒律亦有初學久修深淺之不同,方法亦宜随變,非廢之也。
淨土宗者,亦以淨土法歸宗也,歸宗後,方可往生,然往生咒,密宗也,齋戒,律宗也,發願,心宗也,尚必以各宗為輔,始可行堅證實。
若專以淨土為宗,則鄙小之見,必不肯兼修他宗,而立穢淨之劣見。
今之不求自己功行,發願往生,一味謗他宗分門戶之輩,已背淨義,非佛弟子,斷不能往生,故分宗非佛之本旨也。
問:然則分宗究有礙否? 答:曰無礙,隻要明白宗旨,分宗為便于專一起見,乃一門深入之意,不故立門戶則可,而分宗之義,因各人根器不同,有性所近者,故立先後,及将到彼岸時,則同一歸宗矣,亦不至執取一法矣,譬如大學中學之課本,自異于小學也,非小學為劣而大學為勝也。
問:各宗歸宗之義可略示否? 答:可以。
佛法各宗,有直證過渡二種,茲約述如下: (一)過渡者,先使修至萬法歸一後,更由一歸宗者也。
甲、相宗,破相無餘,然後歸性者。
乙、律宗,以戒律攝心于一,然後證入法空見性者。
丙、天台,先修一心三觀成就,然後空觀見性者。
丁、淨土,先修至一心不亂,證入阿裨跋緻往生後,再修至華開見佛者。
戊、密宗,此指東藏現行所傳諸密法,先由事相儀規,攝心歸一,然後再修無相密,直證悉地者。
(二)直證者,下手即尋一歸何處,直指心田者,此必随根而授,非可普傳,且有仗佛力與自力二種。
己、禅宗,此不假文字語言諸法,仗自力一意尋參證入者,以仗自力故,非二三十年不能澈了,且痛師資之日少,加以時代不同,根器日薄,無人敢于問津,不得已求過渡法以自了,轉入他門,此最可痛心者也。
惟佛法無滅時,以佛性無滅時也,今之入佛者,皆具夙世因緣,利根亦自有人,徒以師資太少,接引乏人,遂都湮沒。
今于禅宗衰落之際,忽有異軍突起,為宗下開一無上方便法門,則無相密心中心法出世因緣也。
此法至今不過十年,于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行于世,此十年中,親證心地見實相者,不可勝數,以無不與禅宗相接,世遂以禅密名之,雖于名法未合,而事實如是耳。
庚、印心宗,即心中心密,此仗佛力,三密加持,不重有相,唯證心田。
以一切修法,為大愚阿阇黎廬山親證後特定之法,故後人依之而修,必可于二三年内證入,無三十年問津之苦矣。
在初,世人隻知為密法,而未了直證心田與禅宗
問:人因何而入生死? 答:人各各有佛性,本來清淨寂滅,無有生死,隻緣見境而起妄見,執取不舍,随幻心以轉輾流浪,遂入生死,且習久不覺,此入彼出,六道往來,無有止息,遂名生死輪,而一念之起滅,即一生死也。
問:如何能了生死? 答:了有二義,一為了解,明白了生死之義,本不得者,此屬于理。
二為終了,在明心見性後,永不入六道者,此屬于事。
但此二了,僅斷分段生死,終未離義,亦未離法,遂未離心,畢竟還在生死中。
必待功深力足,法淨心空,了了了時,無可再了,則不取生死,不厭生死,此變易生死了,而生死真了矣。
問:學佛何以能了生死? 答:生死之義,非佛出世,人世終不得明,終不得了,所以恩深難報,雖粉身碎骨,無以酬也,而佛尚有種種了生死法門,為人方便不可盡述。
問:何以佛有種種法門? 答:因衆生有種種習性故,如病有多種,方藥亦多種也。
問:方藥雖多,究有所宗一否? 答:曰有,佛以衆生之所以入生死者,由一惑字,以不識自己未入生死前之本來面目,故惑。
不明一切因地與果地,故惑。
能使其不惑,則生死自了,此惟令其明自己之心,見自己之性。
所謂方便多門,歸宗不二,是第一義,名曰宗一。
問:舍明心見性外,另有法門否? 答:隻此一門,除明心見性外,諸法皆不是佛之正法。
問:何故不是佛之正法? 答:佛是覺義,以不明心地,不見心性相貌者,不名正覺,故不是正法。
問:在未明心前,修一切法門,如念佛講經持咒等,豈亦名非正法耶? 答:曰然,因了生死成佛,是究竟義,到彼岸為宗,此念佛等法,是坐船乘筏法,為歸宗之前方便,及到近彼岸,自身兩腳跳上岸時,才是真佛法,及已上岸,連佛法亦不有,一切清淨無餘,斯則名為佛矣。
問:佛法何以要分宗? 答:佛本不分宗,是為後來人方便,然反分門戶之累。
如守戒為律宗,本來戒體戒相具足,利根人原可一悟成佛,但愚人一法不能開悟,勢必加行他宗,故律宗者,以律法歸于宗也,非僅以律為宗也。
禅者,以禅定法歸宗也,非僅以禅為宗也。
又修禅者,非不修戒律,且戒律亦有初學久修深淺之不同,方法亦宜随變,非廢之也。
淨土宗者,亦以淨土法歸宗也,歸宗後,方可往生,然往生咒,密宗也,齋戒,律宗也,發願,心宗也,尚必以各宗為輔,始可行堅證實。
若專以淨土為宗,則鄙小之見,必不肯兼修他宗,而立穢淨之劣見。
今之不求自己功行,發願往生,一味謗他宗分門戶之輩,已背淨義,非佛弟子,斷不能往生,故分宗非佛之本旨也。
問:然則分宗究有礙否? 答:曰無礙,隻要明白宗旨,分宗為便于專一起見,乃一門深入之意,不故立門戶則可,而分宗之義,因各人根器不同,有性所近者,故立先後,及将到彼岸時,則同一歸宗矣,亦不至執取一法矣,譬如大學中學之課本,自異于小學也,非小學為劣而大學為勝也。
問:各宗歸宗之義可略示否? 答:可以。
佛法各宗,有直證過渡二種,茲約述如下: (一)過渡者,先使修至萬法歸一後,更由一歸宗者也。
甲、相宗,破相無餘,然後歸性者。
乙、律宗,以戒律攝心于一,然後證入法空見性者。
丙、天台,先修一心三觀成就,然後空觀見性者。
丁、淨土,先修至一心不亂,證入阿裨跋緻往生後,再修至華開見佛者。
戊、密宗,此指東藏現行所傳諸密法,先由事相儀規,攝心歸一,然後再修無相密,直證悉地者。
(二)直證者,下手即尋一歸何處,直指心田者,此必随根而授,非可普傳,且有仗佛力與自力二種。
己、禅宗,此不假文字語言諸法,仗自力一意尋參證入者,以仗自力故,非二三十年不能澈了,且痛師資之日少,加以時代不同,根器日薄,無人敢于問津,不得已求過渡法以自了,轉入他門,此最可痛心者也。
惟佛法無滅時,以佛性無滅時也,今之入佛者,皆具夙世因緣,利根亦自有人,徒以師資太少,接引乏人,遂都湮沒。
今于禅宗衰落之際,忽有異軍突起,為宗下開一無上方便法門,則無相密心中心法出世因緣也。
此法至今不過十年,于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行于世,此十年中,親證心地見實相者,不可勝數,以無不與禅宗相接,世遂以禅密名之,雖于名法未合,而事實如是耳。
庚、印心宗,即心中心密,此仗佛力,三密加持,不重有相,唯證心田。
以一切修法,為大愚阿阇黎廬山親證後特定之法,故後人依之而修,必可于二三年内證入,無三十年問津之苦矣。
在初,世人隻知為密法,而未了直證心田與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