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務從根本上著手

關燈
念佛幾十年,求了生死,且明知心意識是毒蛇猛獸,卻反不聽佛說,豈不謬哉。

    故因地不正,果招迂曲,正似海中沉淪遇船得救,才上得船又跳入海也。

     學人總要拿定這一個最究竟法門,不到究竟切勿放手。

    先把心意識打淨,看一念未起時怎樣,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不是斷滅,不是無心淨蕩蕩地,有個圓妙明心在前,普照大千世界,卻不著一物一見,如鏡子照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不因有影無影,有象無象,而鏡體動搖也。

     心地法隻是一路,沒第二條路,要想認定一個不是兩個,先拿鏡子來譬喻,所名為鏡者,以其能鑒照。

    惟有光,故能照(是一個,即光體)。

    照則有形,為影為象,或好或醜,或光明或糊塗,有時有影,有時無影,種種變化,光隻是一個,并不因影象之變化而光體有異,故認定是一個,且種種變化者,乃暫時之幻影,仍由這一個中所自出。

    如是種種即是一,一即是種種,種種由一起,仍滅還于一,種種無形段,一亦無體相。

    故曰:不一不異,生不見其來處,滅不見其去處,卻有一個常恒不變,遍滿法界的東西在。

    以不變,故名不動,以不動,故名無污染,以無污染,故名清淨,以朗朗覺知,故名清淨覺相,又名菩提。

    如是無明煩惱由這一個起,這一個就是菩提。

    所以雲煩惱即是菩提,你就是要分為兩個,請問從何下手,如何分法,作此念者即是無始無明煩惱,總因不覺故。

    是以不覺由于無明,無明由二見比量,二見比量由于取相,取相還因不覺,故先勿談無明煩惱妄想業障等,隻先從能覺的,能煩惱的,能生死的,能見性的,這一個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上面又有什麼可以著得牢呢?你且看無明煩惱妄想業障附在何處,著在那裡,尋來尋去,隻是不可得。

    本來不有,一當他即似有而實不有,你把夢作真,死不承認是假,無端幻立生死,枉受諸苦,當知開悟成佛,是何等大事。

    此處要講福德,無福德者難與言也,難信也,難以承當也。

    以上是正面了義說。

     雖然中人以下不可與語上也,彼不信,反遠矣。

    但又不可輕慢,又以為終不可入也,當方便引之證入,初說實有無明、妄想、業障、煩惱,說此皆生死之根實,可怖可畏,實是大苦,不亟了脫,苦無窮期。

    如是,引之痛切發心,且讓他昏天黑地東撞西碰,弄到頭破血淋,苦悶已極,然後開一條方便線路,一因其人習性如是,不走遠圈,其心不死,亦不肯就範。

    二因其人夙世法障深厚,曾以法誤人,此生應受此報,亦難遇善知識。

    即遇亦不識,即識矣亦無緣與之相接,終不信受。

    三因自己劣見,聞法疑怖,複有惡因緣引之使遠,故必自動走繞遠圈,非其時不得跳出此法坑也,豈不哀哉。

    但真痛切發心者,早晚一樣成就。

    因一旦開悟,與三十年後開悟,所悟正等。

    悟後力量,是在修養經年,卻另一問題矣。

    是以為人第一在知機,非有定法。

    前為上上根人了義的決定,此為反面說,予中下根人以方便,是不了義教,非分人之高下也,機不同也。

    遂無定法,至其極,同歸一路。

    蓋如是方便,斯名究竟,而究竟亦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