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小史略說

關燈
大德。

    普門品中說。

    黑風吹其船舫、飄堕羅刹鬼國、二位會麼。

    二尼一口同聲言、你會麼。

    予言、就是你們。

    二尼省悟。

    同向予頂禮雲、甲言、我等因争嘴、而得省悟、乙言、我今方知、佛法在世間。

    予言、汝等如是、我亦如是。

    予在上海玉佛寺、一時見諸四衆、在方丈室、說機峰。

    某長老言、有甲乙者、甲言、我是驢、乙言、我是驢肚腸、甲言、我是腸内糞、乙言、我是糞内蟲、甲問、在糞内坐什麼。

    乙答度夏。

    甲言、我請你吃茶。

    長老複言、誰再答上、某請誰吃茶、予見沒人答。

    予答、不分别。

    長老請予吃茶、另送一本、傳燈錄、以為誌焉。

    予離玉佛寺、住南海朝普陀見觀音、去九華、至廬山、到五台、禮文殊。

    若問文殊真面目、勿即勿離即是真文殊。

    予參某處、有一老道姑、她言閉關事、問予能否。

    予應允定期三年、即入關、至半載、關内外、生障礙、日複嚴重、無可制止、複延兩月、無法可解。

    隻能解關、解關後、予懷不滿、恨彼道姑、無力護持此關。

    心生疏恨、使彼生惱數日予夜中、夢身作驢、自心認為、面不象驢、用手抹面、即成驢臉。

    手足自抹、即成驢蹄、此時身心、即成驢相、有一婦人,牽缰跨背、我心不服、前蹄與頸、高起頭峨、後蹄下蹲、欲掀婦人、跌下我身、其婦緊握缰繩、身使壓力、無法掀動、如是而醒自知抹心所造、方自抹面、自欲作驢之臉、以及手足。

    予以恩報怨、不入三塗當誰入耶。

    當知道姑、非無能力、智慧如是、予業如是、自審自問、虧心損德、非予而誰、果報如是、毫發無差、予到天明、以書面、而向道姑忏悔、複贈送一些禮物、與地藏經一部。

    彼予方安。

    問為何不送金剛經耶、答、應以何經、而能度者、當饋何經。

    複問上章說、我是驢等、答、機峰之驢、以有相而成無相。

    果報之驢、以無相而作有相。

    是故有無、迥不相同、勿可混淆是非。

    有人問、無身口意三業、即是清淨心耶。

    答非也、無無無、身口意、三業者、亦無無無、清淨心相、名為最清淨心。

    有人說、吃常住、用十方、無報效、當有罪、予答、有染住相、當随相受身、無染住相、即佛。

    無偷盜心、即無罪、有則改之、即名回頭是岸。

    無妄想心、即佛、學佛者、當知石頭路、滑滑滑。

    予最後、歸某寺、掃地幾年、看物幾年、看塔幾年。

    在看塔中、釋金剛經注釋、三年完畢。

    其時19?9年、其歲八一、其時告退住祖堂。

    於八十二歲、寫正訂本。

    本注一部。

    無名人願諸學人。

    明其心而見其性。

    是無明無注人、真心實願 悟證性 極樂九品中、如我心地中、初二三果天。

    極樂中摩诃薩、如我心地中、道性天。

    甚至、微塵數、微塵數、世界海中、心地中、亦複如是。

    所謂悟證後、無始亦無終。

    如如三世佛、分明在目前。

    見麼。

    餘不見。

    我者、真我耶、而非皮骨之我也。

    更非九類心相之我也。

    願諸後學、常樂我淨。

    常樂者、心無四相也。

    我淨者、一塵無染也、萬法如如也。

    如如者、見聞知覺、清淨無為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附言等至此終終終 自拔偈 終終終無盡無無無始終無始無終性金剛心無終 釋迦阿彌陀諸佛及自性倘無差别相真心即世尊 防錯 本解若有錯筆字錯句錯誤之處希閱讀人審而諒之 如來所說一代教法都有一種偉大的核心思想這種核心思想不僅是屬於般若可以說遍於一切教法古德雲『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中明顯指出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其最大的旨趣在治降衆生的一切妄想分别心然後令其住無分别而無想無不想的實相般若所以金剛經須菩提以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為開始經中又說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寥寥數語已道盡整個般若的中心思想信心清淨是因生實相是果 我寺迪華後堂對般若法門頗有體會於閉關間以文字般若顯其所觀所照惟願佛道昌隆法輪常轉有志者同登般若舟航契悟者共趣涅槃彼岸了了數語不名為跋癸酉八月沙門慈舟 為滌華禅師閉關作 秉如意雲 般若即智慧金化成钗钏 迷悟人自為苦行見真诠 恭維 本寺禅關滌華禅師。

    宿植菩提種子。

    求度出家學道。

    為了究明生死大事。

    不辭勞累。

    千山萬水遍訪大德高賢。

    曾禮江西雲居學禅。

    問津福建鼓山湧泉寺三年有奇。

    因閱壇經。

    從六祖慧能大師參訪善知識時。

    得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當下開悟。

    時至今日。

    仍為禅宗佳話。

    因而於參究中頓而心領神會。

    以所悟所得。

    求其心地真實。

    發揮本地風光。

    寫出了金剛經注解一部。

    并手書複印。

    幾經出版。

    廣結良緣凡求得者生大歡喜。

    得其益者為數不少。

    於是師以生死大事。

    終未究竟。

    幸得金山慈舟大和尚慧眼。

    允以一席之地。

    以為師安身立命之大事。

    所謂 此地有崇山峻嶺。

    何處無明月清風。

    且道封禅關津贊一句又作麼生。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於一毫端現寶王刹。

    封呈 堂頭和尚斧正無慧學者養廉問訊一九九二年八月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