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閑法師法語集

關燈


    是爲諸佛極證之果海。

    亦即衆生本有之心源也。

    故知原始要終。

    究不離乎一真法界。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茲者。

    比丘尼守楞大德。

    始于民國十五年。

    四月初八日起經。

    曆經叁載。

    晝夜六時。

    唯專唯勤。

    一言一禮。

    業經告竣。

    法事周隆。

    從此一心萬法。

    舒卷自由。

    叁世十方。

    縱橫無礙。

    可謂教啓無上圓宗。

    法窮甚深理窟者也。

    既然如是。

    且道即今事又作麼生呢。

    (以如意向關門一指雲)豁開摩耶腹。

    露出小瞿昙。

     爲淨妙師出關法語 (拈拄杖雲。

    )真如界中。

    從來不出不入。

    佛事關內。

    法爾有始有終。

    茲者。

    淨妙大德。

    自某年某月某日進關。

    稱法界性。

    發菩提心。

    勤修叁載有奇。

    晝夜六時無間。

    一心恭敬。

    叁業虔誠。

    頂禮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字一拜。

    唯專唯勤。

    匪獨華嚴一經告竣。

    兼禮妙法蓮華。

    可謂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從此一心萬法。

    舒卷自由。

    叁際十方。

    去來無礙。

    既然如是。

    且道即今事又作麼生呢。

    (以杖向關門一擊雲)一棒打開如來藏。

    請看出格自由人。

     爲某比丘尼閉關法語 本師釋迦牟尼佛。

    雪山六年苦行。

    日食一麻一麥。

    以緻鵲巢其頂。

    蘆穿其膝。

    高]妙禅師。

    立關叁年。

    不沾床曠。

    此佛祖修心之模範也。

    今者爾比丘尼某某。

    發心閉關。

    禮拜焚修。

    可謂有志于道。

    直須放下身心。

    無間無雜。

    任他千聖出頭來。

    吾家自有天真佛。

    咬定牙關。

    了此妄想。

    關中自有得大自在之一日也。

    (蓦卓拄杖雲。

    )閉門不管窗前月。

    分付梅花自主張。

     爲慈溪積善寺從功老和尚入棺法語 叁界無安。

    猶如火宅。

    能離火宅。

    始獲清涼。

    恭惟 從功老和尚繼往開來。

    誠中流之砥柱。

    傳燈續焰。

    挽既倒之狂瀾。

    爲法忱殷。

    度生念切。

    可謂東林領袖。

    西竺頭陀。

    曆叁十餘年如一日。

    真劫外之優昙也。

    忽聞撤手西歸。

    出人意表。

    吾恐慧燈東熄。

    誰守先哲典型。

    佛日西沈。

    孰作後昆模範。

    不禁叁歎。

    而令人淚墜。

    忽睹繼席得人。

    庫內有人料理。

    田中蓄有耕犁。

    時節到來。

    一刀兩段。

    且喜鼻孔不在他人手裏。

    要行便行也。

    (遂回顧左右雲。

    )諸大衆。

    且道從上座。

    即今向甚麼處安身立命。

    (卓一卓雲。

    )叁毒界中留朽骨。

    七珍池上禮金仙。

     爲修元和尚起棺法語 (拈拄杖雲。

    )本來面目。

    原無滅亦無生。

    幻化空身。

    既有來便有去。

    要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盡大地是一片寂滅場。

    何處更有去來□迹。

    來既不礙。

    去亦何妨。

    恭惟 我本寺座元某某老和尚。

    洞明心性。

    動靜皆如。

    欲去則去。

    要來便來。

    在在無非寂光土。

    從教何處不遮那。

    (起) 講梵網經圓滿法語 道窮覺海。

    必稱性以垂慈。

    教被?機。

    宜從本以垂□。

    須知梵網戒經。

    約土乃以華藏爲本。

    此界爲□。

    約人當是舍那爲本。

    千佛爲□。

    千佛又爲本。

    釋迦爲□。

    釋迦複爲本。

    地上衆生爲□。

    現在四依展轉爲本。

    後世衆生次第爲□。

    土之本□。

    祗有一重。

    人之本□。

    重重無盡。

    本□雖殊。

    皆不離于梵網。

    是以初從舍那傳法。

    千佛受之。

    次從千佛傳法。

    釋尊受之。

    後從釋尊傳法。

    地上衆生受之。

    故經雲。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衆生。

    乃至現在四依傳法。

    後世衆生受之。

    傳受雖殊。

    皆不離于心地。

    今年本寺。

    開講是戒者。

    即是傳千佛之命燈也。

    其中有比丘尼顯道。

    谛聽全文。

    秉持寶戒。

    所以勤求不已者。

    爲續千佛之命燈也。

    茲當圓經之日。

    乞老觀宗升座錄床。

    舉揚個事。

    且道作麼生拈取一句呢。

    (遂卓拄杖宣揚一偈。

    )偈曰。

    世尊應世。

    以法利生。

    列祖傳燈。

    隨機施教。

    是以華嚴會上。

    知識不分于八部天龍。

    梵網經中。

    乘戒普收于七衆弟子。

    始從舍那傳法。

    千佛受之。

    次從千佛傳法。

    釋迦受之。

    後從釋迦傳法。

    地上衆生受之。

    故經雲。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傳授諸衆生。

    乃至現在四依大士。

    展轉傳法。

    後世衆生。

    次第受之。

    我宗始從智者。

    疏梵網戒。

    傳金剛寶戒之旨。

    及至靈]續宗宏道。

    作梵網合注。

    于是法振中天。

    至今根深果茂。

    源遠流長。

    萬世芬芳。

    真傳正受雲爾。

     起七法語 凡聖情盡。

    性海圓融。

    法界爐攢。

    智火通紅。

    不論頑銅鈍鐵。

    盡皆收拾此宗。

    一個個教爾蛻皮換骨。

    五髒銷镕。

    空空空。

    識取主人翁。

    (起) 解七法語 前無關。

    後無卡。

    提得起。

    放得下。

    雲散天寬。

    水流船快。

    本自圓成。

    不從人借。

    腳跟下一段因緣。

    爛草鞋何須牽挂。

    堂中人照舊安排。

    堂外人被袱自帶。

    我有我的地方。

    你有你的世界。

    (請) 爲陸西林老居士上供法語 (拈拄杖雲。

    )毗耶會上。

    密展真風。

    直示離言之道。

    欲令聲聞小果。

    入不二門。

    舍衛國中。

    顯標金幟。

    開捷徑之途。

    普使大地衆生。

    同登九品。

    若道第一義谛。

    既不述于思惟。

    那能形于言說。

    今山僧特地來蘇。

    權伸方便。

    用副知己之真情。

    以了締交之妄想也。

    恭惟 西林老居士深悟實相。

    動靜皆如。

    故得臨行時八風不動。

    六我潛□。

    撩起便行。

    翛然無累。

    既不難舉手而擎。

    妙喜世界。

    又何妨彈指而禮。

    彌陀如來。

    遂回顧左右雲。

    諸大衆。

    要知老居士安身立命處麼。

    腳腳踏著金世界。

    頭頭撞見古彌陀。

     爲某老和尚封龛法語 寂光境上。

    今昔原無去來。

    方便界中。

    因緣乃有聚散。

    恭惟 某某堂上。

    某某某祖老和尚。

    人天表率。

    僧界典型。

    春秋七十四度。

    最喜學西竺頭陀。

    垢面灰頭。

    搬柴運水。

    甲子四百叁旬。

    不願仿東林領袖。

    栽蓮刻漏。

    煮石淘沙。

    惟其爲如來門戶。

    不得不勉力支撐。

    本分生涯。

    宜應認真營辦。

    所以毗尼清潔。

    因果分明。

    故得臨行自在。

    撒手西歸。

    即今禮觐金容。

    親聞妙法。

    得蒙白毫光觸。

    忍證無生。

    既然如是。

    且道末後一著。

    又作麼生拈取一句呢。

    (以杖畫一字雲。

    )閉門不管家常事。

    自有徒孫作主張。

     與張夫人對靈小參法語 (舉如意雲。

    )佛言叁界無安。

    猶如火宅。

    衆苦充滿。

    甚可怖畏。

    恭惟張夫人。

    善根久植。

    般若緣深。

    □應坤倫。

    慈悲仁讓。

    乘銀臺而西逝。

    撩起便行。

    秉佛敕而東來。

    寸絲不挂。

    不違安養。

    回入娑婆。

    □彌陀宏願以持身。

    隨大士普門而示現。

    盡未來際。

    廣度有緣。

    共證無生。

    同登常樂。

    山僧感護法德。

    少展微忱。

    夫人常寂光中。

    鑒茲法施。

    呈貢珍肴。

    伏惟尚飨。

     爲方永蓮貞女點主法語 (師舉筆雲。

    )以大圓覺。

    爲爾伽藍。

    身心安居。

    平等性智。

    教爾作個林中主。

    (白雲庵安樂林)度人個個往樂邦。

     本寺新禅堂貼單 (師拈單條雲。

    )建法幢。

    扇真風。

    修妙觀。

    入性宗。

    本來無一物。

    何處立西東。

    非空既非色。

    即有亦即空。

    若向這裏著眼。

    始知性色真空。

    (乃回顧左右雲。

    )諸大衆。

    不于其中起分別。

    須知法法妙無窮。

     赴白雲庵圓顯慈頂法語 師執剃刀雲。

    出家在家。

    就裏本無二緻。

    得念失念。

    個中未動纖毫。

    見聞覺知。

    無非清淨之法身。

    明暗色空。

    總是圓融之妙土。

    此則人人本具。

    各各皆然。

    故我于汝未圓頂前。

    預先道破。

    令汝頓悟本來。

    具足一著。

    然後說偈。

    聽吾偈曰。

    智刀截斷煩惱絲。

    翻身直上菩提路。

    爾今從此發大心。

    諸佛慈光常擁護。

    (以刀剃頂上發。

    ) 開堂護法請上堂 (師垂語雲。

    )終日毗盧頂上行。

    個中端的誰知音。

    果能觀破娘生面。

    始證毗耶不二心。

    衆中若有知音。

    不妨請出相見。

    (問答不錄)乃雲。

    屍羅波羅密。

    止作雙持。

    性戒陀羅尼。

    身心並運。

    叁世諸佛。

    曆代祖師。

    古今善知識。

    天下老古椎。

    無非爲的這一件大事因緣。

    老僧今番並無別意。

    總是上體諸佛列祖之悲心。

    隨緣接引。

    隨分報恩。

    汝等發心諸子。

    也須識取老僧爲人之本旨。

    休將閑學解。

    埋沒祖師心。

    雖然如是。

    即今某某來山乞戒請法飯僧。

    且道又如何舉揚一句呢。

    (卓一卓雲。

    )戒珠光潔如明月。

    璎珞莊嚴自在身。

     尼善量如意上堂 (師垂語雲。

    )適問維那師。

    教大衆當觀第一義。

    試問諸大衆作麼生觀。

    衆中還有知得話頭落處麼。

    如有。

    不妨請出攝酢。

    (僧出問)如何是第一義。

    答雲。

    拈來無不是。

    用處莫生疑。

    (進問)設齋功德如何。

    答。

    有求皆遂。

    無願不從。

    (僧退。

    )又(僧問)有句無句。

    如藤纏樹。

    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答。

    待阇黎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餘多不贅。

    (乃雲。

    )諸大德。

    須知第一義谛。

    真不思議。

    此不思議境。

    唯不思議人。

    乃能得入此門。

    (良久雲。

    )末後牢關。

    不離最初一步。

    威音那畔。

    隻在今事門頭。

    是故修學叁千妙有行門。

    當以戒爲上首。

    剿除八萬塵勞魔衆。

    亦以戒爲先鋒。

    先以戒兵。

    截其去路。

    次以定繩。

    縛其手足。

    後以慧劍。

    斬其頭顱。

    如是則心王踞法空之座。

    坐緻太平矣。

    衆中有委悉者麼。

    (良久雲。

    )雖然如是。

    即今某某請法一句。

    畢竟如何舉揚呢。

    (卓一卓雲。

    )法身清淨原無染。

    福慧莊嚴必自培。

     (師垂語雲。

    )古人道。

    敲空作響。

    擊木無聲。

    面南朝北鬥。

    日午打叁更。

    且道宗旨在什麼處。

    衆中若有會得。

    試道看。

    僧達源問。

    如何要北鬥向南看。

    答。

    要爾返照回光。

    問如何要日午打叁更。

    答。

    要爾知世法與佛法無異。

    古農問。

    一切衆生業障深重。

    如何得擺脫生死。

    答。

    教他萬緣放下。

    蓦直向西。

    放不下時如何。

    答。

    苦煞苦煞。

    問。

    苦煞又怎生。

    答。

    直須到窮源極底處。

    始肯回頭。

    問。

    乞示歸宿之處。

    答。

    向淨□□赤灑灑處安身。

    問。

    如何是淨□□赤灑灑。

    答。

    在老僧未開口前薦取。

    居士默然長跪。

    答雲。

    會則直下承當。

    否則尋師拜友。

    問者拜退。

    (乃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隻此二語。

    函蓋乾坤。

    愚夫愚婦。

    能知能行。

    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知。

    所不能行。

    言詞粗淺。

    義理很深。

    十方諸佛。

    難以盡情吐露。

    曆代祖師。

    隻好隨分顯能。

    丈夫自有沖霄志。

    不向他人行處行。

    顯智大德。

    汝知之乎。

    雖然如是。

    其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良久雲。

    )法身本具真常體。

    要假莊嚴解脫衣。

    (卓一卓下座。

    ) (師垂語雲。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衆中還有識門徑也無。

    有則請出。

    供養大衆。

    (乃雲。

    )不聞古德言乎。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不從門入者。

    盲修瞎煉。

    所以道戒爲行路初程入門的方便。

    定爲修行正路入室的階梯。

    老僧自覺大不知非。

    教不傳達。

    律不精微。

    問著宗門真消息。

    未透諸方向上機。

    隻好躲在城間鬧市。

    做一個沒用的阇黎。

    若在大方明眼人前。

    便不敢豎拂拈椎。

    設使有個超方衲子到來。

    我也隻用這兩片唇皮。

    噫。

    任你七通八達。

    我隻無住無依。

    雖然如是。

    今日爲弟子某某升曲綠床。

    請木上座。

    開示真阿蘭若正修行處。

    且道又如何拈一句子呢。

    (卓杖雲。

    )晚節黃花香馥郁。

    一心念佛莫遲疑。

    (擲杖下座。

    ) 初壇請戒尼妙覺設如意上堂法語 (師垂語雲。

    )未見本來人。

    不識本來面。

    要識本來面。

    直下須親薦。

    衆中有知音。

    不妨請相見。

    (問答太繁不錄)乃雲適間諸新發意大士。

    請老僧明朝說戒。

    且道戒之一字。

    又作麼生呢。

    須知戒發于心。

    心外無戒。

    隻要你們心不妄生。

    又何須請戒爲哉。

    古德有言。

    若認他是佛。

    自己卻成魔。

    非浪語也。

    所以道見月休觀指。

    歸家罷問程。

    即心心是佛。

    何處更堪尋。

    某某還知音否。

    雖然如是。

    即今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卓一卓雲。

    )捧頭有眼須親證。

    大器何妨晚歲成。

     說沙彌戒竟弟子常樂設如意請上堂 (師拈拄杖雲。

    )升寶壇登初級。

    已臻賢聖階梯。

    舍假有入真空。

    正是衲僧巴鼻。

    圓領方袍。

    乃僧伽之大相。

    搭衣持〇。

    真佛祖之宏規。

    出入行藏。

    宛爾法門良將。

    拈椎豎拂。

    大似坐鎮英豪。

    叁千征戰將。

    氣壯心雄。

    八萬煩惱魔。

    神驚膽裂。

    即今從此進步。

    未審前途複有何尊瑞相呢。

    (良久雲。

    )常樂大德。

    汝知之乎。

    (卓一卓雲。

    )今逢良匠分明剖。

    始見其中璧玉奇。

     水陸上堂 (師垂語雲。

    )向上有一竅。

    千聖不曾傳。

    筆墨不能形。

    語言說不像。

    現前諸大衆。

    那個知向上。

    衆中還有知得話頭落處麼。

    如有不妨出衆呈似老僧。

    (無人出問。

    遂拈拄杖雲。

    )明暗色空。

    一得一喪。

    一則依色說空。

    一是據性說相。

    你若問我。

    便是平地起堆。

    我若答你。

    又是無風起浪。

    殊不知本來面目。

    是個平常。

    妙道幽玄。

    不落言象。

    但不分別明暗色空。

    之乎者也。

    正眼看來。

    南北東西。

    何處不是毗盧華藏。

    休說是是非非。

    法法盡是向上。

    雖然如是。

    且道即今請法一句。

    又如何舉揚呢。

    (卓一卓雲。

    )法身圓滿原無欠。

    福慧莊嚴要自培。

    擲杖下座。

     大士聖誕請上堂 (師拈拄杖雲。

    )觀音大士號普門。

    何必定謂此日生。

    水底月是天上月。

    一家春至萬家春。

    即今觀音菩薩在山僧拄杖頭上現身了也。

    諸大衆須知古今都道圓通教主。

    今日降生。

    山僧正眼看來。

    皆寐言也。

    何以故。

    大士既稱普門示現。

    那裏有一定之時。

    一年叁百六。

    日日皆降生也。

    一日十二時。

    無時非降生也。

    今日求之。

    則今日降生。

    明日求之。

    而明日又降生也。

    一人求之。

    則一身應。

    多人求之。

    則多身現。

    滿國土求。

    則滿國土應。

    盡十方求。

    則盡十方現。

    所以道。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非虛語也。

    雖然如是。

    且道某某即今請法一句又作麼生。

    (良久卓一卓雲。

    )法身清淨原無染。

    一月千江遍大千。

     水陸圓滿參上堂 (師拈拄杖雲。

    )叁性由來無際。

    一谛可以全收。

    知圓成之本具。

    法身體也。

    達依他如夢幻。

    般若相也。

    了□計之本空。

    解脫用也。

    攝叁性一心寂爾。

    舉一心叁性宛然。

    叁非定叁。

    叁原是一。

    一非定一。

    一全是叁。

    非一非叁。

    泯性相于實地。

    是叁是一。

    耀行布于義天。

    不聞古德言乎。

    以聖教爲明鏡。

    照見自心。

    以自心爲智燈。

    燭經幽旨。

    但莫執義上之文。

    隨語生解。

    直須據诠下之旨。

    契會本心。

    衆中還委悉麼。

     戒珠唐屠氏賜福優婆夷請上堂 妙道幽玄。

    非語言所可道。

    真性絕慮。

    豈意想所能思。

    苟能凝神默會。

    絕慮忘情。

    始能庶幾于萬一耳。

    所以道大智如愚。

    以其無容分別故。

    真愚若智。

    以其不會分別故。

    雖愚智有殊。

    其不分別者一也。

    是故禅宗用心。

    務須離心離識。

    教下修觀。

    亦要絕慮絕思。

    即如淨土最極方便也。

    須要一心不亂。

    始能成就。

    大德有知之乎。

    雖然如是。

    即今某某爲植淨土因。

    結般若緣。

    飯僧請法一句。

    又如何舉揚。

    (卓一卓雲。

    )福非他賜。

    道自我培。

    淨土蓮華是心栽。

    自利利他終不竭。

    此中賢聖許追陪。

     水陸上堂 善惡無性。

    染淨同源。

    明暗非雙。

    始終莫二。

    一相陀羅尼。

    叁根普及。

    十乘波羅密。

    萬法總持。

    舍迷途而登覺岸。

    方知法力之功。

    化熱惱而獲清涼。

    始見佛恩之大。

    水陸空叁方兼濟。

    上中下六趣齊收。

    足證性修交成。

    圓融無礙也。

    雖然如是。

    茲當結界之日。

    某某請法飯僧。

    且道畢竟若何。

    (卓一卓雲。

    )無我無人觀自在。

    非空非色見如來。

     爲五戒弟子周孟由吳建東等上堂 (拈拄杖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此八個字。

    函蓋乾坤。

    守之可以疾成正覺。

    不祗維持世道人心。

    所以十方諸佛。

    難以盡情吐露。

    曆代祖師。

    隻好隨物堪承。

    略言之雖愚夫愚婦。

    唯知唯能。

    極言之即大聖大賢。

    亦有所不知。

    複有所不能。

    用之利己。

    若雪若冰。

    持之益物。

    如雨如雲。

    無始輪回。

    執之可以停止。

    無上妙道。

    寶之可以漸成。

    要識其中真端的。

    啞人吃道自分明。

    把手拖君行不得。

    爲人自肯才方親。

    諸大德還委悉麼。

    (良久雲。

    )會得直下承當。

    非爲分外。

    不會且聽老僧最後教誡。

    (遂卓一卓雲。

    )慧光爍破塵情網。

    透網始稱金色鱗。

    (擲杖下座) 上堂法語 真與妄。

    人所不能分。

    那識同歸一性。

    染與淨。

    人所不能辨。

    誰知同出一源。

    衆中還有委悉者麼。

    (良久雲。

    )須信緣了雙融。

    正因一統。

    明于此。

    便見一相陀羅尼。

    叁根普及。

    一乘波羅密。

    萬法總持。

    拯迷途而遊覺道。

    方知佛法之功。

    化熱惱而作清涼。

    始見慈悲之大。

    水陸空叁方普度。

    真俗中十界全收。

    足證聖凡平等。

    圓融無礙者也。

    茲當開壇結界良辰。

    有淨能比(丘尼)領衆請法。

    且道畢竟如何。

    (乃卓拄杖雲。

    )人我雙忘真面目。

    即空即色見如來。

     水陸會內設如意齋請法上堂 古德雲。

    這裏莫妄想。

    妄想則頭角生。

    諸大衆。

    若能究竟到得這裏。

    不特筆墨不能形容。

    直是語言也說不相像。

    臨衆幹事。

    猶可以渾渾融融。

    處已獨居。

    直須要明明亮亮。

    果是真獅子兒。

    不必謙推诿讓任他大殿上魚磬交喧。

    內壇中鼓钹齊響。

    我且認定主人翁本有面顔。

    此中無頭無尾。

    無背無向。

    觑破情與非情。

    由來同是一樣。

    若問威音那畔事若何。

    觌面相呈真現量。

    這個和盤托出來。

    名爲是真精進真法供養。

    問我設如意齋一句如何舉揚。

    我且與你道。

    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福德身中。

    自在無恙。

    (卓一卓下座。

    ) 項聖榮請上堂 觀無量壽佛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者兩句話。

    闡明性修交成之旨。

    至要至玄。

    所以古德雲。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請看楞嚴啓教。

    由于登伽一念欲心。

    緻使阿難尊者堅執妄心。

    我佛如來所以有七處征心。

    殃及後代。

    故有二祖覓心。

    初祖安心。

    叁祖觀心。

    四祖信心。

    五祖教人讀金剛一經。

    使能處心。

    由是天下老古椎談心。

    立玄上士。

    個個俱要見性明心。

    就是老僧示大衆四運觀察檢點自心。

    今日我弟子項門陸氏聖榮飯僧諸法。

    若有一點誠心。

    現前諸大衆端坐受供。

    甯無愧心。

    若人于此檢點得出。

    缁素分明。

    便知叁界唯識。

    萬法唯心。

    且道老僧爲請法一句。

    又如何拈取呢。

    (卓一卓雲。

    )一念不生處。

    全妄即真心。

     又請上堂 一塵含萬象。

    一念具叁千。

    隻此二語。

    可爲化育之本。

    佛祖之源。

    靈然獨露。

    透聲色而無遺。

    廓爾現前。

    拘動寂而不得。

    坐斷意見。

    截卻語言。

    根塵中不隔絲毫。

    聲色外去來無際。

    當場曉示。

    隻貴知歸。

    才涉思惟。

    白雲萬裏。

    今朝陸聖榮大德特別設齋。

    乞老僧升曲綠床。

    爲大衆宣揚般若。

    諸大衆。

    向這裏不可作世谛流布。

    不可作佛法商量。

    且道作麼生即得呢。

    (良久雲。

    )動容揚古路。

    舉足透長安。

    雖然如是。

    即今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卓一卓雲。

    )七珍池上蓮臺客。

    盡是塵中作福人。

     萬年水路上堂 諸大衆。

    若但守寂寞枯禅。

    糊塗到老。

    終身不得受用。

    若一味依他作解。

    塞自悟門。

    猶是顛倒。

    則一生亦不得受用。

    其必惺寂雙流。

    方謂安心善巧。

    直須真到無心。

    刹那便超物表。

    此時神識不通。

    語言談說不到。

    到得正恁麼時。

    可謂境寂心空。

    便是即寂即照。

    頑石也肯點頭。

    青松也成芝草。

    佛祖亦不肯爲。

    何況人天權小。

    此中受用天然。

    吾侪錯過多少。

    雖然如是。

    一番提起一番新。

    一歲一回休潦倒。

    大衆雲集。

    缁素分明。

    總是爲萬年利生之計。

    (良久雲。

    )大衆一齊發心。

    管取同成妙道。

    (卓一卓下座。

    ) 彌陀誕日上堂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衆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佛言阿彌陀佛。

    成佛以來。

    于今十劫。

    何意今日在老僧拄杖頭上。

    示降生相。

    豈非是今日降生乎。

    諸大衆若雲彼佛本自無生。

    何異蚊子咬它鐵橛。

    你道彼佛非生現生。

    大似水中撈它明月。

    須知生。

    不生。

    不生生。

    不生不生四句。

    皆赴機之談也。

    吾人隻要念茲在茲。

    刻刻不忘。

    坐斷兩頭。

    念空叁際。

    不起人我。

    不落古今。

    正恁麼時。

    真眼豁開。

    親見無量光佛。

    始知一期七日。

    念念憶著。

    句句嚼著。

    步步踏著。

    到得那時自然蓮臺穩坐。

    寶地遊行也。

    雖然。

    且道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卓一卓雲。

    )莫待臨行抱佛足。

    須知不棄好時光。

     晚參 堂中垂語雲。

    要識本來人。

    直下須親薦。

    日用尋常中。

    不隔一條線。

    請參念佛是誰。

    畢竟總有相見參。

     二夜玄參一默。

     叁夜雲。

    向上有一竅。

    千聖不曾傳。

    說不二法門。

    淨名也杜口。

    若要真知端的。

    請問念佛是誰。

     四夜雲。

    一一如真風。

    徐徐而過。

    化母抽絲。

    石女織布。

    這個念佛是誰。

    隻許起疑。

    不許道破。

     五夜雲。

    自裏有一老翁。

    從來不肯會客。

    問他畢竟是誰。

    不施一言回答。

    要知他像個什麼樣兒。

    不黑不青不黃不白。

    大衆若要見他。

    開眼也著。

    閉眼也著。

    參。

     北京孫嘉榮居士爲建水陸超度亡室上堂 妙道離言說。

    言說非等閑。

    識得第一義。

    千裏可面談。

    諸大衆。

    祗如祖師特地西來。

    到底爲著何事。

    這裏正好疑著。

    畢竟誰非誰是。

    然則不可作世谛商量。

    亦不得作佛法理會。

    且道作麼生即得呢。

    (良久雲。

    )記得古德有言。

    人空法亦空。

    二相本來同。

    □計虛分別。

    依他礙不通。

    圓成沈識海。

    流轉若飄蓬。

    欲識無生處。

    心外斷行蹤。

    正好放參。

    雖然如是。

    即今孫嘉榮修建水陸。

    超度亡妻。

    又作麼生拈取一句呢。

    大寶在懷。

    有功者賞。

    轉女成男。

    易如反掌。

    咄。

     顯蔭剃頭法語 執智慧刀。

    斷煩惱線。

    截生死流。

    破無明闇。

    還爾本來顔面。

    頓開佛知佛見。

     弟子梁蓮生七旬水陸上堂 (拈拄杖雲。

    )一心湛寂即如如。

    半片殘雲匝太虛。

    無論六凡並十聖。

    此中無欠亦無餘。

    諸大衆。

    叁藏十二部。

    被老僧一口吞盡了也。

    一幹七百則葛藤。

    被老僧一言剖盡了也。

    老僧更有一卷經。

    十方叁世諸佛說不著。

    叁藏十二部收不進。

    老僧今日爲梁蓮生居士七旬大慶。

    和盤托出。

    供養大衆。

    若以此經。

    植福。

    福等恒沙。

    以此經報恩。

    恩酬罔極。

    具莫大之功德。

    誠難以口道也。

    諸大衆。

    還知之乎。

    雖然如是。

    即今請法一句。

    且道又如何舉揚。

    (遂卓杖雲。

    )過去者華開九品。

    現在者壽永百年。

    (擲杖下座。

    ) 圓滿齋上堂 諸佛清淨身。

    湛然應一切。

    衆生念不生。

    頓斷前後際。

    須知諸佛如空中之花。

    衆生似眼中之ゝ。

    凡聖本是同源。

    去來那有二處。

    此等法門。

    是先聖自證受用境界。

    甚深微妙。

    難解難思。

    果海離言。

    了無說示。

    今將曲垂方便。

    須仗旁通。

    欲超苦海迷途。

    仰勞大衆。

    所以內壇中鼓钹齊喧。

    梵音密咒。

    大殿上擄磬交擊。

    佛號經聲。

    全賴佛力法力賢聖力。

    收叁力于一時。

    獲成功于一念。

    茲當法事圓成之日。

    (某某)請法飯僧。

    □勞大衆。

    教老僧又如何拈取一句。

    (卓一卓雲。

    )從此慧燈常照曜。

    人人識取本來心。

     北京財政部科長郝浴滄居士建水陸薦母請上堂 妙道無爲。

    不墮諸數。

    不可以有量言。

    所以說法者。

    開口便道微塵刹海。

    不隔毫端。

    世相有處。

    刹那不住。

    不可以無量言。

    所以塵勞中人人皆知無常速朽。

    非究竟法。

    殊不知世出世間。

    初無二緻。

    若定以有量言。

    則墮生死。

    若定以無量言。

    則墜涅槃。

    所以古德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

    有爲即無爲也。

    有時指丈六金身是一莖草。

    無爲即有爲也。

    老僧正眼看來。

    盡在第二門頭。

    何故爾耶。

    須知一真之性。

    不屬生死涅槃。

    如來藏中。

    原無去來迷悟。

    今者郝浴滄居士。

    不辭數千裏之勞。

    爲太夫人生蓮一事。

    修建普度道場。

    上請四聖。

    下召六凡。

    無盡圓融。

    平等普供。

    能向此中豁開正法眼藏。

    觑見涅槃妙心。

    了得乃聖乃凡。

    皆我心中之物。

    則不特一生之母。

    生生之母。

    盡可超升。

    奚止一人之母。

    人人之母。

    鹹蒙解脫。

    雖然如是。

    且道現前請法一句。

    又如何舉揚。

    (卓一卓雲。

    )一句了然超百億萬年闇寶放光明。

     五磊靈山寺上堂 靈山闡秘旨。

    獨有迦葉親聞。

    少室演真宗。

    唯有神光默契。

    今則法會俨然。

    風光如舊。

    老頭陀特特出醜。

    拄杖子處處示威。

    若論青天白日。

    何須指東話西。

    既逢時節因緣。

    不妨隨機演唱。

    諸大德。

    須知真正善知識。

    便是波羅提木叉。

    所以能爲無上菩提之本。

    五分法身之基也。

    爾等諸子。

    既發勝心求受。

    切須終身奉持。

    幸勿稍忽。

    珍重珍重。

    且道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呢。

    (卓雲。

    )既到寶山須努力。

    隨身拈來總是珍。

     爲然雲上堂 屍羅波羅密。

    未必孤守一身。

    便名持戒。

    性戒陀羅尼。

    務須雙持止作。

    方稱總持。

    叁世諸佛。

    出現于世。

    蓋爲此也。

    曆代尊宿。

    天下老古椎。

    表率人天。

    網羅後學。

    皆賴此也。

    就是老人此番上山。

    全無別意。

    唯是爲著這一件大事因緣。

    祗如爾等諸子。

    皆是爲的此事而來。

    更無餘事。

    經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即此之謂也。

    然雲然雲。

    受戒須知生死大。

    休將雜學喪光陰。

     爲班頭上堂 事理休分隔。

    一性本無乖。

    同坐諸缁素。

    齊駕白牛車。

    若論此事。

    由來不二而二。

    即今差而無差。

    七寶林中。

    那有荊棘。

    八德池內。

    總是蓮花。

    諸大德。

    諸方拈椎豎拂。

    大似好肉挖瘡。

    說白道黃。

    何異眼中著屑。

    靈山法會。

    卓出尋常。

    運天臺柏。

    開南山爐。

    搜羅頑銅鈍鐵。

    镕成一冶。

    煉出精金。

    頓教人人一場富貴。

    盡未來際。

    普利人天。

    (蓦卓杖雲。

    )一捧若能知痛癢。

    出窟還他獅子兒。

     比丘戒後上堂 宏機一唱。

    法界洞開。

    正令全提。

    虛空發笑。

    所以道。

    欲令正法久住。

    必須正眼圓明。

    棒喝交馳。

    大似空中霹靂。

    直得鳥啼花笑。

    無一物不是真如。

    渴飲饑餐。

    無一法不是妙用。

    不動意根。

    演無邊妙義。

    不起座際。

    入無盡道場。

    從昨至今。

    不寐不寤。

    不惟與文殊彌勒。

    共轉根本*輪。

    亦且與七佛如來。

    同證差別妙智。

    某某大德。

    爾宜知之。

    叁百四十八條正修行路。

    十方叁世諸佛盡皆遊行。

     周居士仲和請上堂 象王回顧。

    獅子-呻。

    是佛祖天然作用。

    南嶽起雲。

    北]下雨。

    是衲僧本分生涯。

    放之則彌于六合。

    收之則在于一塵。

    是菩薩利生之真本領。

    聽其言也。

    大似超佛越祖。

    觀其行也。

    便同跛?疲騾。

    是末世狂士之口頭禅。

    守口如瓶。

    防意如城。

    六根不逸。

    六塵不侵。

    是汝等之真面目也。

    諸大德知之乎。

    今朝某某設齋請法。

    老僧如此舉揚。

    畢竟作麼生領會即得。

    (卓雲。

    )極樂國中蓮上客。

    盡是娑婆植福人。

     戒子請水陸上堂 古德有言。

    道不可以言思。

    言之則詞喪。

    思之則慮忘。

    木上座乃雲。

    道非不可以言思。

    不言則意隱。

    言之則意顯。

    不思則旨晦。

    思之則旨明。

    貴在得意忘言。

    得旨忘思。

    譬之以指示月。

    因指見月。

    不可執指以爲月。

    尤不可離指而話月。

    道亦然也。

    會得言思也是。

    不言思也是。

    不會言思也非。

    不言思也非。

    無可不可。

    無是非是。

    道在其中矣。

    所以言四聖六凡。

    盡向此中受用。

    九幽十類。

    鹹從個裏超升且道與古人相去幾何哉。

    (蓦卓一卓雲。

    )語語無私含衆妙。

    滿園春色報嘉祥。

     仲和得戒已就本寺請上堂 建法幢。

    立宗旨。

    大似錦上添花。

    求淨戒。

    息貪嗔。

    正如就陰覓影。

    豈知靈光獨耀。

    不落言诠。

    脫體全彰。

    文彩自備。

    提起也乾坤失色放下也瓦礫生輝。

    諸大德。

    須信道從心悟。

    福自心培。

    淨土蓮花是心栽。

    自利利他終不息。

    此中賢聖許追陪。

    雖然如是。

    今朝新弟子周仲和法名思慶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卓雲。

    )豁開淨妙圓明眼。

    到處無非極樂鄉。

     尼識願因逢本寺選舉新住持請上堂 若論第一義谛。

    老僧無開口時。

    既爲大事因緣。

    不妨隨機演唱。

    連日春雨綿綿。

    如天花之散彩。

    陰雲密密。

    似寶蓋之浮空。

    把住兮太虛減色。

    放下兮遍界生光。

    以大圓覺作伽藍。

    用平等心而選舉。

    上下一緻。

    左右同心。

    不得其人兮。

    則腸回九轉。

    一得其人兮則百慮消亡。

    老僧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矣。

    即今護法尼識願。

    因五磊受戒回山。

    爲新長老得進設如意上堂。

    且道又作麼生慶贊呢。

    (卓一卓雲。

    )慈風輕拂面。

    遍體覺清涼。

     信士孫德章請上堂 者個第一義谛。

    本來不可思議。

    既然不落言诠。

    有口如何吐氣。

    古德有言。

    道雖無言。

    非言無以顯其道。

    心雖無相。

    借相始能會其心。

    如因指而見月。

    賴筌而得魚也。

    見月須忘其指。

    不可執指以爲月。

    得魚必舍其筌。

    不可守筌而棄魚。

    道亦如是而已矣。

    若論此事。

    則誰不具之。

    叁世諸佛已證此。

    六道衆生正迷此。

    雖終日迷此。

    而終日不離乎此也。

    今朝某某居士請法飯僧。

    以其不昧乎此。

    正所以爲此而培植智種。

    廣種福田耳。

    且道老僧因齋慶贊。

    又如何舉揚呢。

    (卓一卓雲。

    )功德林中設供。

    蓮華國裏標名。

     上堂 世法佛法。

    由來差而無差。

    有爲無爲。

    即今二而不二。

    所以曆代祖師。

    指百草頭而有西來大意。

    指一莖草作丈六金身。

    左右逢源。

    無可不可。

    如是可見得之于心。

    伊蘭即栴檀之樹。

    失之于旨。

    甘露灌蒺藜之園。

    但能返照回光。

    便是平等性智。

    這個道理就是第一義谛。

    幸勿作二叁四五會也。

    既在含元殿裏。

    不須更覓長安。

    會麼。

    祗如即今水陸大會。

    上請四聖。

    下召六凡。

    同聚一堂。

    平等普供。

    又何嘗是第一門頭哉。

    諸大德。

    此身須向今生度。

    莫待來生與後生。

     又 真如妙性本無蹤。

    煩惱菩提盡是空。

    生死涅槃非二物。

    何分南北與西東。

    所以古德有言。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是處池中有月。

    誰家竈裏無。

    迷時隻迷這一點。

    悟時隻悟這一點。

    而究竟迷時與這一點無涉。

    悟時與這一點何幹。

    故經雲。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不可得。

    金口誠言。

    非浪談也。

    今朝弟子車慶福自思年逾古稀。

    未來福因。

    自當培植爲是。

    請法飯僧。

    乞老僧舉揚個事。

    (蓦卓杖雲。

    )青山本自不動。

    白雲任他去來。

     大佛開光法語 大圓鏡智。

    原非色而非空。

    寂照常光。

    恒即真而即俗。

    既遍界而不藏。

    願隨緣而斯現。

    妙應本虛。

    至虛能應。

    真空絕相。

    借相表真。

    豈不聞法華經雲。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遂舉杖向佛菩薩像前作點勢雲。

    )我用這一點。

    點開圓明眼。

    佛眼也開。

    法眼也開。

     又 如來妙相。

    經塵劫而修成。

    諸佛金身。

    曆僧祗而不變。

    绀目澄清。

    性空五蘊。

    白毫宛轉。

    神運六通。

    端居千華臺上。

    妙應難思。

    遊戲百寶光中。

    隨緣普度。

    (遂舉杖向佛像作點勢雲。

    )須一點開青蓮之眼。

    (又以杖畫○相雲。

    )爲衆生示滿月之容。

    這個方便門中。

    一點不可少也。

     又 即心即佛。

    佛光便是心光。

    離聖離凡。

    凡眼何非聖眼。

    人言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我道佛事門中。

    不舍一法。

    是故諸佛從無相中現相。

    衆生向有心處用心。

    所以道隨緣不變。

    萬法唯心。

    不變隨緣。

    心唯萬法。

    要識光明遍照處。

    試參一點事如何。

    (舉杖向佛一點。

    ) 又 佛日高懸。

    遍大地盡是光明藏。

    法雷遠震。

    滿十方無非勝道場。

    真空絕相。

    離相非真。

    妙道離言。

    無言不妙。

    試看相好莊嚴。

    必借千華之助。

    雖雲寂光常照。

    要假一點之功。

    (舉杖作點勢。

    ) 謝仲笙水陸上堂 一相陀羅尼。

    衆生各具。

    一乘波羅密。

    萬法總持。

    試思無明與法性。

    人所不能辨。

    那知無始一源。

    正因與了緣。

    人所不能分。

    誰識同歸一性。

    須信理事總別。

    性修交成。

    若不拯迷途而遊覺路。

    安知佛道之功。

    不能化熱惱而作清涼。

    孰信慈門之德。

    水陸空叁方。

    平等普度。

    真俗中叁谛。

    無礙圓融。

    始見佛法之功勳。

    心性之極緻也。

     爲葉宅普利水陸上堂 人心唯危。

    道心唯微。

    世出世法。

    攝已盡矣。

    曆代祖師。

    叁世諸佛。

    出廣長舌。

    遍覆叁千。

    宣揚不盡。

    老僧今朝爲葉□卿居士盡力拈香。

    普利有情。

    罄法界。

    匝太虛。

    從此流出。

    盡十方諸苦趣。

    向此收來。

    放下也。

    一塵不立。

    提起也。

    萬象全彰。

    就將這萬象全彰的作用。

    莫管他是聖是凡。

    一律請到一塵不立處。

    平等法會中。

    教他受一點平等供養。

    圓滿葉□卿夫婦平等普施之心。

    試問諸上座于意雲何。

    (良久雲。

    )天上有星皆拱北。

    人間無水不朝東。

    世相尚爾。

    佛法不其然而然矣。

    (卓一卓下座。

    ) 爲蕭翟友請法上堂 見月休觀指。

    歸家罷問程。

    即心性是佛。

    何須更問人。

    足證道不負人。

    人自負道耳。

    果能返照回光。

    即此便真叁摩地正修行處。

    諸上座。

    祗如蕭均軒居士春間發足參方。

    自夏經秋。

    南來北往。

    航海梯山。

    途經萬裏。

    若論親觐知識。

    如童子之南詢。

    而猶不自知身入法界。

    可謂含元殿裏覓長安也。

    豈非觀指而亡月乎。

    昨者頂足老僧乞求摩頂。

    遂命曰品蓮。

    並囑以福智兩途。

    不可偏廢。

    始能克備二嚴。

    志取上品蓮華意也。

    (乃召其名曰)品蓮谛聽(遂卓拄杖雲。

    )妙圓淨智體如如。

    非色非空等太虛。

    萬勿迷名並著相。

    須知無欠亦無餘。

     水陸上堂 真如界內。

    絕佛絕生。

    平等會中。

    無人無我。

    放下也寸絲不挂。

    提起也萬象全彰。

    非色非空。

    即真即俗。

    無一塵不是自已。

    有一法皆從此生。

    一真法界。

    幻出四聖六凡。

    不二門開。

    收盡叁途八難。

    是以大聖開普度之門。

    信人有平等之供。

    茲當結界良辰。

    懸幡發符。

    上請四聖。

    下召六凡。

    頓使恩有鹹資。

    冤親並益。

    可謂迷途之寶炬。

    苦海之津梁。

    雖然如是。

    即今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卓杖雲。

    )有星皆拱北。

    無水不朝東。

     爲膠東道尹吳漁川水陸上堂 實際理地。

    一法不存。

    如來藏中。

    無法不備。

    是故一念動。

    十界依正森然。

    一念泯。

    十界依正寂然。

    當寂然時。

    妙有非有。

    正森然時。

    真空不空。

    果能空有雙忘。

    忘忘亦忘。

    此即便是絕待中也。

    故知舉念請四聖召六凡。

    水陸堂中。

    重重無盡。

    誠心薦往生忏罪障。

    如來藏裏。

    一味融通。

    今番膠東道尹吳漁川居士。

    一爲薦往生。

    二爲忏罪障。

    發心修建水陸普度大齋。

    今當結界良辰。

    有朱顯本居士代表請法。

    且道又如何舉揚一句呢。

    (卓杖雲。

    )罪花頓卸孽自空。

    法事圓成超佛國。

     水陸圓滿吳雲智請上堂 性空真覺。

    性覺真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這四句話是舍衛國之第一義谛。

    毗離城之不二法門。

    今時開建水陸大會。

    上請四聖。

    下召六凡。

    同聚一堂。

    平等普供。

     圓融無礙。

    大似一段真風。

    此觀宗之第一義谛。

    不二門開。

    老僧也有一種第一義谛。

    和盤擎出。

    供養大衆。

    使植福者因栽十地。

    薦亡者果結九蓮。

    雲智大德。

    能作如是會否。

    如或未然。

    且聽最後半偈。

    (遂卓拄杖雲。

    )無相光中觀自在。

    回光返照見如來。

     初六日萬年水陸上堂 本自不生不滅。

    無始無終。

    奚啻萬年功德。

    由來亘古亘今。

    離彼離此。

    那有分量可言。

    既不可以心思。

    又安得以口議。

    是以文殊極盡神力。

    隻舉得一片不二之門。

    猶受淨名。

    用緘口以擯逐之。

    始知真不二法。

    非言可道也。

    大衆不聞先儒言乎。

    二叁子以我爲隱乎。

    吾無隱乎爾。

    與文殊所舉正好同參。

    雖然如是。

    即今爲首信人某某請法一句。

    作麼生拈取呢。

    (遂卓杖雲。

    )阿耨達池無盡水。

    後進盈科不斷流。

     彌陀聖誕上堂 第一義谛。

    本非色而非空。

    方便門開。

    乃說生而說佛。

    是故佛有度生之願。

    生有求佛之心。

    古今人人。

    皆道阿彌陀佛。

    是今日降生。

    祗如彌陀有叁身。

    爲法身生耶。

    報身生耶。

    抑應身生耶。

    若言法身。

    法身無生。

    那有今日之生。

    若雲報身。

    慧光照無 量。

    久修業所得。

    彌陀成道于十劫之前。

    何由得知是今日耶。

    若道應身。

    應身隨機示 現。

    日日無非降生日。

    時時盡是降生時。

    何以指定于今日乎。

    記得古德有言。

    大地山河錦繡春。

    胡睛碧眼見相親。

    自從聞得呢喃後。

    話到于今認作真。

    老僧不免將錯將錯。

    (蓦拈拄杖雲。

    )阿彌陀佛在杖頭上放光也。

    大衆還見麼。

    又(卓一卓雲。

    )今現在說法了也。

    大衆還聞麼。

    雖然如是。

    且道本寺護法某某請法一句。

    又作麼生。

    (卓雲。

    )一句彌陀超百億。

    十類同登九品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