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五十八頌
關燈
小
中
大
趣寂。
此說由聞漸得,複有由聞頓得者。
印度有王由先世久聞空性義故,一次以依供僧,衣化為光,遂頓悟入。
又舍利弗有弟子,為欲使知夙因故,行見一塔,問此為何,答此汝前生遺骨,汝前生系一水獸,有舟過汝遇汝湧舟,舟人有誦佛号者,汝口閉舟全,汝身沒後,因聞佛号功德,今為吾弟于見佛聞法。
汝為水獸之前身,本系人王,造罪堕畜生道,在畜生道聞佛号複得人身,此亦聞之功德也,故當受持。
戊二大師自心生喜一頌 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 與衆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怨敵指外道。
前後相違,指外道教義自相乖違。
二利:現世、後世二利。
此頌總贊佛說有三殊勝: 一、降服怨敵,以甚深空義斷除一切外道邊執,降伏外道。
二、體用、因果不相違背,遠離外道邪說。
三、依緣起教義,由聞思修能滅三惡道苦,複以六度等善,世世得人身,究竟入于清淨涅槃。
因此三勝,大師自慶,謂我心喜。
大師此喜,即不啻為至教能脫生死,下一種定量。
又二利中之現前利,樸充數句,此言修習空性者,來世不但不失人身,一切持戒、布施均易成辦。
人中論雲:凡聞空性者,由聞空功德,馀法随生,持戒易清淨,布施無過失,悲心得穩固。
丙三、正贊第三科随念佛恩分二 丁一、作者随念情形 丁二、馀衆應随念理 丁一、中複分三 戊一、念佛為法曠劫經艱 戊二、作者憶念親見佛緣 戊三、正念佛說心生歡喜。
戊初中一頌 尊為求此故經于無量劫數舍諸身命,親愛受用等 此字簡言之,指緣起法,詳言之為上述降怨與利甚深緣起之教證二法。
親愛指妻子等。
受用指财寶等。
佛昔為求一偈,以身布施藥叉。
又于一世,佛為大松(梵志),為求法故,以皮為紙,以血為墨,以骨為筆,而敬書之。
又于一世,為求法故,捐其妻子。
又于一世,身為國王,以最珍衣,持易一偈。
經藏中記載此類本事甚多,以此見吾輩末學,對于法要,應以精進受行積福忏罪而後可得。
又可見聞緣起法者,已經超過無量劫。
以佛由一阿僧祗至一阿僧祗,無非為證得緣起空性法身故。
初劫曆五萬五千,佛為觀證甚深空義,中劫為行甚深空義事。
戊二、作者憶念親見佛緣 二頌 由見何法德如鈎釣諸魚能引尊意法未親從尊聞 自恨善根劣由彼憂惱力我意終不舍如母意随子 何法者即能使人離二邊,斷二我執、趣寂靜之法,亦可謂為由見甚深緣起,離二邊,成正覺因之法。
鈎如佛意,魚如緣起,以鈎釣魚,魚不自立,引佛意鈎,得佛歡喜,惟緣起法。
但此深法,未值佛世,從佛親聞;以此之故,自歎根劣,心生憂惱。
因憂惱力,憶念于佛不能自舍,如母憶子,無時或釋。
此與八千常啼菩薩聞空中語,汝向東方,可遇知識,開示空義。
身向東行,一心憶師,寝食晝夜一切忘廢情形,恰相符合。
在藏文中尚有一義,謂如此甚深空義法,倘得從佛親聞,彼乃善哉。
戊三、正念佛說心生歡喜 二頌 于此思尊說相好甚晃耀光網遍圍繞大師妙梵音 此作如是說能仁妙顯像顯現于意中如月治熱惱 思尊說者,即思世尊當時開說緣起法要之意,下四句正念世尊說法時,聖相相好光網,此歎身功德。
大師二字,指能調伏衆生者,言内含二法:一悲、二智,必具二德,乃能調伏衆生此歎意功德。
妙梵音三字直指下文,言以六十種妙音,作如是說。
如是二字指緣志言,亦即廣中略般若諸經。
佛從身、意二功德中發妙梵音,說甚深法。
追思能仁說法妙相,彰于意中,如月清涼,頓息熱惱,心得安穩。
又佛語具悅耳稱心美妙分明諸德。
丁二、馀衆應念佛恩分二 戊一、由觀緣起念恩 戊二、獲得甚深緣起理 戊一、中複分二 己一、深義不依藏典而依印典之理 己二、印典中以龍樹父于為宗之教誡 己一、中二頌 于此奇勝教諸不智衆生周遍起糾诤如跋縛草 由見如是相故我多勵力随順智者行數求尊密意 此字指甚深緣起。
不智衆,指不通達甚深緣起義者。
白巴草,亂草也。
此謂大師未到西藏以前,所有諸師對于空性紛诤,其亂如草。
例錄宗羅紮瓦一派,于實有應遮理上不善安立,認為一切有法皆應遮止,而又恐落斷見,故立非有非無為中道,以雙離有無為見中道。
局一派,以為如來藏心,衆生常有,如金染泥,特不認識耳;一識心藏,即離二邊,又一派以為一切染淨分别皆非,應将一切分别與境,悉行遮止,住于無緣無念,乃合中道。
又一派因印度論藏有真實義谛非言說一語,以為心境中無真谛。
又一派以為分别即是我執,凡由分别所起之境,皆屬無有。
如是諸派,各自以為中見,各自以為龍樹宗。
又一派以為心非内非外無方所,一切不可得,即空義谛。
又一派向身支分尋心不可得,即空義谛。
又一派向身支分尋心不可得,以為無色無相之空定,即是中道。
其他尚多,略幸如是。
用明大師以前,藏中周遍紛诤情形。
白巴生産于印度,叢生能捕蟲,象入其叢,亦能纏使不能動。
如是相,指上述糾诤,非斷即常,亂不能決之相。
智者,擡印度大德龍猛佛護之流。
尊密意,指佛關于甚深緣起之密意。
大仰謂美妙住平南洲大智者有八: 一、龍樹,二、提婆,三、無著,四、世親,五、阿奢黎法象(陳那、著集量論者),六、法稱,七、功德光,八、釋迦光。
大師随八大論師之後,數數尋佛之空性密意,因此八師或著因明,或著法相,或著般苦,不僅一面,大師皆普遍研究,深刻研究,故曰數求。
過去藏中諸師多淺嘗輕許,大師始為深細透解之功,特下此三字以明之,大師曾著有偈,自述通達情形,謂初于顯教如何研究次于密教如何研究,終乃會通顯密。
又著多聞偈雲:不知取舍為無明,前燈破暗由多聞,解脫初程尚不知,如何能至佛陀城。
故于彌勒五部論,乃至八智者所著,不以淺滿意。
大師遍尋諸論,非校量其是否與己意相合,而惟在求佛密意,自述經驗如此,所以語後人當以印度論藏為可靠。
己二、以龍猛父于為宗四頌 次于自他宗修學衆教時後反以疑網遍燒惱我意 尊授記龍猛釋無上乘法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 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 吉祥月善說白光照顯由師恩見時我意獲安息 自他宗指八大論師中,中觀衆及唯識以下諸宗。
言諸宗所立基道果,各有不同,即解釋般若經義,亦各不同,專就龍樹根本論說,以後著家解釋,亦各不同。
大師遍讀群書,反增疑網惱亂其心。
此于大師、朗忍善釋心要諸典,亦可見之。
廣且不說,即以彌勒五部而論,二部承認無自性,三部承認有自性。
乃至無著五地品,又謂内識是有,外境是無,又提婆與清辨解釋般若意義各别,清辨與寂護師第所著複不相合。
簡言之,清辨謂承認外境無,為佛意。
法稱、陳那、世親幾皆承認有法實有。
龍樹、提婆幾皆承認有法非實有。
無著則實有、非實有并許。
此類大智者所著,第一即難通達。
第二、通達以後,又彼此不同;所謂疑網者,此也。
最後大師追蹤龍猛,始解此疑。
何以故經佛授記釋深經者,惟龍猛一人。
其餘諸師雖有記别,然有所指。
惟龍樹為專記解釋,無上瑜伽乘離二邊、契佛意者。
楞伽經雲:謂比丘厥号龍猛,生于南方碑達國内,宏無上乘,遍諸世問,離有無邊,建立中道,登歡喜地,生極樂國,此記包括記名、記地、記教、記證、記最後。
即密相續内,亦授有龍猛記。
龍樹造六論,其後開顯解釋者,有提婆、清辨、寂天、佛護、月稱等五人,最善者為月稱。
因月稱破他宗,立自宗著作最為豐富。
故大師雖追蹤龍猛,亦可謂追綜月稱。
教執二字,即指龍猛六論。
夜開花、印度産,待月乃開,其色極白。
言龍猛、教軌潔白;如夜開之花。
雖經清辨等智慧如日者,花亦不開,必待月稱智光如月者,其花乃開。
月稱所著,具足四種不共殊勝,即下四句贊; 一、無垢智輪滿,言離二邊垢,顯出中道智圓滿無缺,如白滿月輪。
二、無礙遊虛空,虛空、指佛說一切經教意義。
無礙,指說解釋佛意。
三、除邊執心暗,邊執、指斷常。
依何除邊執心暗;依以分别心假名安立而起之緣起理以除之,邊執心暗,如黑夜大地,通達緣起理智,如月舒光,大地皆明,黑暗皆去。
四、映邪說星宿,指其餘諸家,如滿月當空,衆星奪明。
吉祥月即月稱名。
善說指所著諸論,如根本智論釋,六十正理論釋,四百頌論釋,放中論頌,入中論頌釋。
如是等著, 如白月光蔓,照顯龍猛菩薩教軌。
照顯教軌何者,照顯教軌中甚深緣起義。
月稱智光照顯龍猛教軌,孰見之,大師見之。
大師由何因緣見之,由其本師文殊之恩見之。
大師自著通達集有雲:我依于龍猛微細智理之正見要點而斷疑網,完全為文殊菩薩之恩。
未句我意獲安息,亦即此義,安息與疲勞相反,以前在疑網中,經種種疲勞,令得安息矣;蓋歎詞也。
此頌亦為啟诏衆生,須以龍猛父子為正軌。
而通達龍猛樹正軌,又須依月稱著述。
又複須依本師勤修而後可得。
不啻直指學習空性一條大道。
即以大師平生著作,亦以此贊為第一。
再上文所謂師恩,最根本者為文殊。
其餘對于學修二類的上師亦皆在内。
此又所以教诏後人,應知師恩及依師之理。
戊二、獲得甚深緣起理 一切佛事中語事為第一彼複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此承上文、依師見谛,意獲安息而言,世尊一切度生事業,以語事業為第一。
未二句,彼指語事業。
此指甚深緣起主義谛。
智指一切通達空性者。
佛身語意事業均為利益衆生。
如身事業、變現種種光明神通,雖為調伏衆生,但非究竟調伏;不過使衆生見之發生悅意而已。
究竟調伏,仍賴語業開示,使衆生悟入解脫。
佛事業廣大如虛空,如十一相; 一、自兜率降生事業。
二、入胎事業。
三、住胎事業。
四、降生事業。
五、作太子事業。
六、出家事業。
七、苦行事業。
八、菩提樹下事業。
九、降魔事業。
十、成佛事業。
十一、入涅盤事業。
此十一種,皆為調伏衆生事業,而非究竟事業。
究竟事業,厥為轉法-輪事業。
因轉法-輪,乃調伏衆生真正究竟之方便。
經雲:能仁不以水洗衆生罪,亦非手除衆生苦,非運自證而施他,說法性谛令解脫。
故佛事業以說法為最勝,而說法中,又以說緣起法為最勝。
因不依緣起法,衆生不得究竟解脫故。
故語事業之為第一,實與說緣起相關。
以一切說皆為顯示緣起法故。
但因衆生根器,有直示緣起,有曲示緣起之别耳。
故一切達空性者,以此見佛。
乙三、結贊 一頌 随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師如是教 總此頌意,因上文由各部門贊歎緣起,此頌總結。
大師,指宣說甚深緣起者,即佛。
佛棄王位出家,宗喀巴大師即随佛法而出家,(藏文尚有受戒意)為具戒多聞,由思修得具定慧之一比丘,此與世親所說亦正相同。
亦所以教诏後人學空性模範先具戒。
次聞緣起法而思維抉擇,複習定力,以定力與抉擇相扶而入于勝觀,然後以勝觀證入空性。
文内未退劣,即指多聞,次由思維而成為修習教授。
勤瑜伽行,即指由思所得之教授。
此教授,即修習次第,依此次第修習。
如是,即指全文各部門贊歎。
初引贊,次正贊,三結贊而言。
以是贊歎為敬禮。
正文竟。
甲三、總結——回向分二 乙一、以造論功德回向善法 乙二、勤持教法願不共護法作助 乙一、以造論功德回向善法 二頌 遇此無上大師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諸衆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此即此無上甚深緣起空義。
大師指佛。
教即緣起教授。
得遇此師與此教授,皆由尊重之深恩,尊重指本師。
言佛力如日,行人如火草,本師如火鏡,以鏡引日,草乃發光,故通達佛教,乃至征入佛位,皆賴上師恩德。
那若巴雲:無師諸有情,佛名亦難聞,賢劫諸千佛;皆依師而生。
尤以能憶念最勝上師恩德,為最重要。
末世諸衆生,因未遇善知識攝受,不能入道。
故大師特别以此造論功德,回向衆生,俾成善知識攝受之因。
願利者教盡有際不遭惡分别風動 達聖教理于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利者指佛,佛能利益無邊衆生故。
盡有際,言盡生有邊際,即是無際。
盡此邊際,願利者教,皆不遭惡見,惡說之力混淆動搖,正淨長住。
因此衆生以甚深緣起理,于大師前獲得信忍,如是衆生,願常充滿三有邊際。
乙二、勤持教法願不共護法作助 三頌 願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刹那頃不慢緩 此頌意謂依分别心安立假名而起之緣起法,即是能仁深妙教授,一切生中,願舍生命住持此教。
如何住持,世親有頌雲:能仁教義總有二種,即是教證。
住持于教,心依教理,不染八風。
住持于證,惟勤修習。
此為宗喀巴大師對緣起教所有最大誓願。
發菩提心.可謂大願矣,但菩提心亦為宏教。
若發不起菩提心,發住持聖教之願,亦可通達。
集雲:佛子所發恒沙願,悉攝住持大願中,此是世尊之所說,故我亦如是回向。
願勝導者無量難殷重為心所成辦 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恒思察 勝導者,指佛。
無量難,謂佛求法,經曆無量劫艱難。
殷重,有勇猛精進義。
所成辦,指甚深緣起教。
以何方便,能使世尊經無量艱難勇猛精勤所成辦之最主要甚深緣起教,得以增長;願不舍晝夜而思察之。
淨勝意樂勤彼時梵王帝釋護世間 妙黑天等護法衆恒為助伴無暫舍 淨勝意樂,指願住持增長緣起教之意樂。
彼即指住持增長事業。
梵王帝釋護世間,即主方神,有十位至十五位。
妙黑天六臂護法等字,等取中士護法毗沙門天,下士護法蕩金卻嘉。
大師作此贊已,複書記造論地點如下,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贊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
多聞比丘善慧名稱吉祥著于大雪山聚中,大雪山王窩得公家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寺名)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此頌有五吉祥圓滿:一、贊說吉祥圓滿為佛。
二、所贊吉祥圓滿為緣起。
三、地吉祥圓滿為喇頂。
大師得佛護秘岌劄巴布打巴底打,于此證入空性立作此贊。
著者吉祥圓滿為大師。
五、書者吉祥圓滿為求寂虛空吉祥。
師雲,此頌傳承教義,得于頗邦喀大師,未曾退失,謹遵師命,盡量傳授于汝等,願正教長住漢土,教法宏昌。
師義雲:緣起教為得圓滿佛陀正因。
人皆希望速即成佛,成佛最速為無上密乘,修無上密乘最要者,為大菩提心與甚深空義相融不離。
一者須于身心中确實生起。
欲發菩提心先須修大悲心,修大悲心又當先發出離心,發出離心,在能觀苦,觀苦由粗分惡道苦觀起。
惡道苦不易觀,須先觀死無常,觀死無常須觀死來無定期,觀死來無定期,須從教理與事實兩方尋求決定,死來無定期,心雖生起,未必樂于修法,又須觀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之心一生,則易生起求法意樂,求法意樂既生起已,又須依止上師,若不依師即不知由何修起,或謂依教典可修,不必依師。
依教典修,雖亦有利然缺上師加持,不能生起通達。
依師之先,又須有擇師之智慧,一經擇定,決不生疑,能依彌勒莊嚴經論所說師相極好,至少亦須五德:戒、定、慧、通達真實(至少亦須聞所成慧以上)、慈心、悲心。
複有尤要者,為能開示顯密全體教法之師,上根得此師,自能迅速成就,中下根,亦能将整個成佛教法植下種子。
既得師後,即當如理依止,簡言之,一、心依止,二、行依止,于師之所教授,自難得人身起至菩提心止,一分一分觀察修習。
菩提心苗,若稍萌起,有此象征,即入密乘。
又須求密乘阿奢黎具德相者,受四灌頂,如守護三昧耶戒,由成熟因之生起次第,時入圓滿因之圓滿次第,于圓滿次第中,入雙運金剛持位。
一九三八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開始講授,每日午後講二三小時,九月十七日下午于電燈大明之下講授圓滿。
同用者,劉衡如、曾慎言、塗仲善、王師曾、李章甫、徐介卿、劉曆仙、段升階、楊叔明、杜履謙、楊蘊光、葉韻秋、葛園晉。
譯師:郭和卿。
釋心田法師輸入
此說由聞漸得,複有由聞頓得者。
印度有王由先世久聞空性義故,一次以依供僧,衣化為光,遂頓悟入。
又舍利弗有弟子,為欲使知夙因故,行見一塔,問此為何,答此汝前生遺骨,汝前生系一水獸,有舟過汝遇汝湧舟,舟人有誦佛号者,汝口閉舟全,汝身沒後,因聞佛号功德,今為吾弟于見佛聞法。
汝為水獸之前身,本系人王,造罪堕畜生道,在畜生道聞佛号複得人身,此亦聞之功德也,故當受持。
戊二大師自心生喜一頌 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 與衆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怨敵指外道。
前後相違,指外道教義自相乖違。
二利:現世、後世二利。
此頌總贊佛說有三殊勝: 一、降服怨敵,以甚深空義斷除一切外道邊執,降伏外道。
二、體用、因果不相違背,遠離外道邪說。
三、依緣起教義,由聞思修能滅三惡道苦,複以六度等善,世世得人身,究竟入于清淨涅槃。
因此三勝,大師自慶,謂我心喜。
大師此喜,即不啻為至教能脫生死,下一種定量。
又二利中之現前利,樸充數句,此言修習空性者,來世不但不失人身,一切持戒、布施均易成辦。
人中論雲:凡聞空性者,由聞空功德,馀法随生,持戒易清淨,布施無過失,悲心得穩固。
丙三、正贊第三科随念佛恩分二 丁一、作者随念情形 丁二、馀衆應随念理 丁一、中複分三 戊一、念佛為法曠劫經艱 戊二、作者憶念親見佛緣 戊三、正念佛說心生歡喜。
戊初中一頌 尊為求此故經于無量劫數舍諸身命,親愛受用等 此字簡言之,指緣起法,詳言之為上述降怨與利甚深緣起之教證二法。
親愛指妻子等。
受用指财寶等。
佛昔為求一偈,以身布施藥叉。
又于一世,佛為大松(梵志),為求法故,以皮為紙,以血為墨,以骨為筆,而敬書之。
又于一世,為求法故,捐其妻子。
又于一世,身為國王,以最珍衣,持易一偈。
經藏中記載此類本事甚多,以此見吾輩末學,對于法要,應以精進受行積福忏罪而後可得。
又可見聞緣起法者,已經超過無量劫。
以佛由一阿僧祗至一阿僧祗,無非為證得緣起空性法身故。
初劫曆五萬五千,佛為觀證甚深空義,中劫為行甚深空義事。
戊二、作者憶念親見佛緣 二頌 由見何法德如鈎釣諸魚能引尊意法未親從尊聞 自恨善根劣由彼憂惱力我意終不舍如母意随子 何法者即能使人離二邊,斷二我執、趣寂靜之法,亦可謂為由見甚深緣起,離二邊,成正覺因之法。
鈎如佛意,魚如緣起,以鈎釣魚,魚不自立,引佛意鈎,得佛歡喜,惟緣起法。
但此深法,未值佛世,從佛親聞;以此之故,自歎根劣,心生憂惱。
因憂惱力,憶念于佛不能自舍,如母憶子,無時或釋。
此與八千常啼菩薩聞空中語,汝向東方,可遇知識,開示空義。
身向東行,一心憶師,寝食晝夜一切忘廢情形,恰相符合。
在藏文中尚有一義,謂如此甚深空義法,倘得從佛親聞,彼乃善哉。
戊三、正念佛說心生歡喜 二頌 于此思尊說相好甚晃耀光網遍圍繞大師妙梵音 此作如是說能仁妙顯像顯現于意中如月治熱惱 思尊說者,即思世尊當時開說緣起法要之意,下四句正念世尊說法時,聖相相好光網,此歎身功德。
大師二字,指能調伏衆生者,言内含二法:一悲、二智,必具二德,乃能調伏衆生此歎意功德。
妙梵音三字直指下文,言以六十種妙音,作如是說。
如是二字指緣志言,亦即廣中略般若諸經。
佛從身、意二功德中發妙梵音,說甚深法。
追思能仁說法妙相,彰于意中,如月清涼,頓息熱惱,心得安穩。
又佛語具悅耳稱心美妙分明諸德。
丁二、馀衆應念佛恩分二 戊一、由觀緣起念恩 戊二、獲得甚深緣起理 戊一、中複分二 己一、深義不依藏典而依印典之理 己二、印典中以龍樹父于為宗之教誡 己一、中二頌 于此奇勝教諸不智衆生周遍起糾诤如跋縛草 由見如是相故我多勵力随順智者行數求尊密意 此字指甚深緣起。
不智衆,指不通達甚深緣起義者。
白巴草,亂草也。
此謂大師未到西藏以前,所有諸師對于空性紛诤,其亂如草。
例錄宗羅紮瓦一派,于實有應遮理上不善安立,認為一切有法皆應遮止,而又恐落斷見,故立非有非無為中道,以雙離有無為見中道。
局一派,以為如來藏心,衆生常有,如金染泥,特不認識耳;一識心藏,即離二邊,又一派以為一切染淨分别皆非,應将一切分别與境,悉行遮止,住于無緣無念,乃合中道。
又一派因印度論藏有真實義谛非言說一語,以為心境中無真谛。
又一派以為分别即是我執,凡由分别所起之境,皆屬無有。
如是諸派,各自以為中見,各自以為龍樹宗。
又一派以為心非内非外無方所,一切不可得,即空義谛。
又一派向身支分尋心不可得,即空義谛。
又一派向身支分尋心不可得,以為無色無相之空定,即是中道。
其他尚多,略幸如是。
用明大師以前,藏中周遍紛诤情形。
白巴生産于印度,叢生能捕蟲,象入其叢,亦能纏使不能動。
如是相,指上述糾诤,非斷即常,亂不能決之相。
智者,擡印度大德龍猛佛護之流。
尊密意,指佛關于甚深緣起之密意。
大仰謂美妙住平南洲大智者有八: 一、龍樹,二、提婆,三、無著,四、世親,五、阿奢黎法象(陳那、著集量論者),六、法稱,七、功德光,八、釋迦光。
大師随八大論師之後,數數尋佛之空性密意,因此八師或著因明,或著法相,或著般苦,不僅一面,大師皆普遍研究,深刻研究,故曰數求。
過去藏中諸師多淺嘗輕許,大師始為深細透解之功,特下此三字以明之,大師曾著有偈,自述通達情形,謂初于顯教如何研究次于密教如何研究,終乃會通顯密。
又著多聞偈雲:不知取舍為無明,前燈破暗由多聞,解脫初程尚不知,如何能至佛陀城。
故于彌勒五部論,乃至八智者所著,不以淺滿意。
大師遍尋諸論,非校量其是否與己意相合,而惟在求佛密意,自述經驗如此,所以語後人當以印度論藏為可靠。
己二、以龍猛父于為宗四頌 次于自他宗修學衆教時後反以疑網遍燒惱我意 尊授記龍猛釋無上乘法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 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 吉祥月善說白光照顯由師恩見時我意獲安息 自他宗指八大論師中,中觀衆及唯識以下諸宗。
言諸宗所立基道果,各有不同,即解釋般若經義,亦各不同,專就龍樹根本論說,以後著家解釋,亦各不同。
大師遍讀群書,反增疑網惱亂其心。
此于大師、朗忍善釋心要諸典,亦可見之。
廣且不說,即以彌勒五部而論,二部承認無自性,三部承認有自性。
乃至無著五地品,又謂内識是有,外境是無,又提婆與清辨解釋般若意義各别,清辨與寂護師第所著複不相合。
簡言之,清辨謂承認外境無,為佛意。
法稱、陳那、世親幾皆承認有法實有。
龍樹、提婆幾皆承認有法非實有。
無著則實有、非實有并許。
此類大智者所著,第一即難通達。
第二、通達以後,又彼此不同;所謂疑網者,此也。
最後大師追蹤龍猛,始解此疑。
何以故經佛授記釋深經者,惟龍猛一人。
其餘諸師雖有記别,然有所指。
惟龍樹為專記解釋,無上瑜伽乘離二邊、契佛意者。
楞伽經雲:謂比丘厥号龍猛,生于南方碑達國内,宏無上乘,遍諸世問,離有無邊,建立中道,登歡喜地,生極樂國,此記包括記名、記地、記教、記證、記最後。
即密相續内,亦授有龍猛記。
龍樹造六論,其後開顯解釋者,有提婆、清辨、寂天、佛護、月稱等五人,最善者為月稱。
因月稱破他宗,立自宗著作最為豐富。
故大師雖追蹤龍猛,亦可謂追綜月稱。
教執二字,即指龍猛六論。
夜開花、印度産,待月乃開,其色極白。
言龍猛、教軌潔白;如夜開之花。
雖經清辨等智慧如日者,花亦不開,必待月稱智光如月者,其花乃開。
月稱所著,具足四種不共殊勝,即下四句贊; 一、無垢智輪滿,言離二邊垢,顯出中道智圓滿無缺,如白滿月輪。
二、無礙遊虛空,虛空、指佛說一切經教意義。
無礙,指說解釋佛意。
三、除邊執心暗,邊執、指斷常。
依何除邊執心暗;依以分别心假名安立而起之緣起理以除之,邊執心暗,如黑夜大地,通達緣起理智,如月舒光,大地皆明,黑暗皆去。
四、映邪說星宿,指其餘諸家,如滿月當空,衆星奪明。
吉祥月即月稱名。
善說指所著諸論,如根本智論釋,六十正理論釋,四百頌論釋,放中論頌,入中論頌釋。
如是等著, 如白月光蔓,照顯龍猛菩薩教軌。
照顯教軌何者,照顯教軌中甚深緣起義。
月稱智光照顯龍猛教軌,孰見之,大師見之。
大師由何因緣見之,由其本師文殊之恩見之。
大師自著通達集有雲:我依于龍猛微細智理之正見要點而斷疑網,完全為文殊菩薩之恩。
未句我意獲安息,亦即此義,安息與疲勞相反,以前在疑網中,經種種疲勞,令得安息矣;蓋歎詞也。
此頌亦為啟诏衆生,須以龍猛父子為正軌。
而通達龍猛樹正軌,又須依月稱著述。
又複須依本師勤修而後可得。
不啻直指學習空性一條大道。
即以大師平生著作,亦以此贊為第一。
再上文所謂師恩,最根本者為文殊。
其餘對于學修二類的上師亦皆在内。
此又所以教诏後人,應知師恩及依師之理。
戊二、獲得甚深緣起理 一切佛事中語事為第一彼複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此承上文、依師見谛,意獲安息而言,世尊一切度生事業,以語事業為第一。
未二句,彼指語事業。
此指甚深緣起主義谛。
智指一切通達空性者。
佛身語意事業均為利益衆生。
如身事業、變現種種光明神通,雖為調伏衆生,但非究竟調伏;不過使衆生見之發生悅意而已。
究竟調伏,仍賴語業開示,使衆生悟入解脫。
佛事業廣大如虛空,如十一相; 一、自兜率降生事業。
二、入胎事業。
三、住胎事業。
四、降生事業。
五、作太子事業。
六、出家事業。
七、苦行事業。
八、菩提樹下事業。
九、降魔事業。
十、成佛事業。
十一、入涅盤事業。
此十一種,皆為調伏衆生事業,而非究竟事業。
究竟事業,厥為轉法-輪事業。
因轉法-輪,乃調伏衆生真正究竟之方便。
經雲:能仁不以水洗衆生罪,亦非手除衆生苦,非運自證而施他,說法性谛令解脫。
故佛事業以說法為最勝,而說法中,又以說緣起法為最勝。
因不依緣起法,衆生不得究竟解脫故。
故語事業之為第一,實與說緣起相關。
以一切說皆為顯示緣起法故。
但因衆生根器,有直示緣起,有曲示緣起之别耳。
故一切達空性者,以此見佛。
乙三、結贊 一頌 随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師如是教 總此頌意,因上文由各部門贊歎緣起,此頌總結。
大師,指宣說甚深緣起者,即佛。
佛棄王位出家,宗喀巴大師即随佛法而出家,(藏文尚有受戒意)為具戒多聞,由思修得具定慧之一比丘,此與世親所說亦正相同。
亦所以教诏後人學空性模範先具戒。
次聞緣起法而思維抉擇,複習定力,以定力與抉擇相扶而入于勝觀,然後以勝觀證入空性。
文内未退劣,即指多聞,次由思維而成為修習教授。
勤瑜伽行,即指由思所得之教授。
此教授,即修習次第,依此次第修習。
如是,即指全文各部門贊歎。
初引贊,次正贊,三結贊而言。
以是贊歎為敬禮。
正文竟。
甲三、總結——回向分二 乙一、以造論功德回向善法 乙二、勤持教法願不共護法作助 乙一、以造論功德回向善法 二頌 遇此無上大師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諸衆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此即此無上甚深緣起空義。
大師指佛。
教即緣起教授。
得遇此師與此教授,皆由尊重之深恩,尊重指本師。
言佛力如日,行人如火草,本師如火鏡,以鏡引日,草乃發光,故通達佛教,乃至征入佛位,皆賴上師恩德。
那若巴雲:無師諸有情,佛名亦難聞,賢劫諸千佛;皆依師而生。
尤以能憶念最勝上師恩德,為最重要。
末世諸衆生,因未遇善知識攝受,不能入道。
故大師特别以此造論功德,回向衆生,俾成善知識攝受之因。
願利者教盡有際不遭惡分别風動 達聖教理于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利者指佛,佛能利益無邊衆生故。
盡有際,言盡生有邊際,即是無際。
盡此邊際,願利者教,皆不遭惡見,惡說之力混淆動搖,正淨長住。
因此衆生以甚深緣起理,于大師前獲得信忍,如是衆生,願常充滿三有邊際。
乙二、勤持教法願不共護法作助 三頌 願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刹那頃不慢緩 此頌意謂依分别心安立假名而起之緣起法,即是能仁深妙教授,一切生中,願舍生命住持此教。
如何住持,世親有頌雲:能仁教義總有二種,即是教證。
住持于教,心依教理,不染八風。
住持于證,惟勤修習。
此為宗喀巴大師對緣起教所有最大誓願。
發菩提心.可謂大願矣,但菩提心亦為宏教。
若發不起菩提心,發住持聖教之願,亦可通達。
集雲:佛子所發恒沙願,悉攝住持大願中,此是世尊之所說,故我亦如是回向。
願勝導者無量難殷重為心所成辦 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恒思察 勝導者,指佛。
無量難,謂佛求法,經曆無量劫艱難。
殷重,有勇猛精進義。
所成辦,指甚深緣起教。
以何方便,能使世尊經無量艱難勇猛精勤所成辦之最主要甚深緣起教,得以增長;願不舍晝夜而思察之。
淨勝意樂勤彼時梵王帝釋護世間 妙黑天等護法衆恒為助伴無暫舍 淨勝意樂,指願住持增長緣起教之意樂。
彼即指住持增長事業。
梵王帝釋護世間,即主方神,有十位至十五位。
妙黑天六臂護法等字,等取中士護法毗沙門天,下士護法蕩金卻嘉。
大師作此贊已,複書記造論地點如下,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贊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
多聞比丘善慧名稱吉祥著于大雪山聚中,大雪山王窩得公家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寺名)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此頌有五吉祥圓滿:一、贊說吉祥圓滿為佛。
二、所贊吉祥圓滿為緣起。
三、地吉祥圓滿為喇頂。
大師得佛護秘岌劄巴布打巴底打,于此證入空性立作此贊。
著者吉祥圓滿為大師。
五、書者吉祥圓滿為求寂虛空吉祥。
師雲,此頌傳承教義,得于頗邦喀大師,未曾退失,謹遵師命,盡量傳授于汝等,願正教長住漢土,教法宏昌。
師義雲:緣起教為得圓滿佛陀正因。
人皆希望速即成佛,成佛最速為無上密乘,修無上密乘最要者,為大菩提心與甚深空義相融不離。
一者須于身心中确實生起。
欲發菩提心先須修大悲心,修大悲心又當先發出離心,發出離心,在能觀苦,觀苦由粗分惡道苦觀起。
惡道苦不易觀,須先觀死無常,觀死無常須觀死來無定期,觀死來無定期,須從教理與事實兩方尋求決定,死來無定期,心雖生起,未必樂于修法,又須觀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之心一生,則易生起求法意樂,求法意樂既生起已,又須依止上師,若不依師即不知由何修起,或謂依教典可修,不必依師。
依教典修,雖亦有利然缺上師加持,不能生起通達。
依師之先,又須有擇師之智慧,一經擇定,決不生疑,能依彌勒莊嚴經論所說師相極好,至少亦須五德:戒、定、慧、通達真實(至少亦須聞所成慧以上)、慈心、悲心。
複有尤要者,為能開示顯密全體教法之師,上根得此師,自能迅速成就,中下根,亦能将整個成佛教法植下種子。
既得師後,即當如理依止,簡言之,一、心依止,二、行依止,于師之所教授,自難得人身起至菩提心止,一分一分觀察修習。
菩提心苗,若稍萌起,有此象征,即入密乘。
又須求密乘阿奢黎具德相者,受四灌頂,如守護三昧耶戒,由成熟因之生起次第,時入圓滿因之圓滿次第,于圓滿次第中,入雙運金剛持位。
一九三八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開始講授,每日午後講二三小時,九月十七日下午于電燈大明之下講授圓滿。
同用者,劉衡如、曾慎言、塗仲善、王師曾、李章甫、徐介卿、劉曆仙、段升階、楊叔明、杜履謙、楊蘊光、葉韻秋、葛園晉。
譯師:郭和卿。
釋心田法師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