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五十八頌
關燈
小
中
大
心安立假名而有。
三、決定法自性空即緣起理,由是知緣起是假名安立,并知緣起即是性空,此是回互決定,本此決定,以深解性空故,得除斷見;以深解緣起故,得除常見。
諸家以空除常,以有除斷,是内外道共法。
大師即空除斷,即有除常,此是中觀應成派特唱,不與諸内外道共者,最希有者。
仍為釋菩提心論偈:知此諸法空,而依業果者,二句,於空性中建立因果,一一不錯。
由緣起除常見者,所除為自性有之常見;由性空除斷見者,所除為畢竟空之斷見。
又複當知依緣起建立方法,可遣二邊,依緣起憑證亦可遣二邊。
藏文敦則二字,義為依靠因緣和合生起。
既有依靠有和合而後生起則為有此遣斷執,反之不依靠、不和合而自生起之自性空去則為空,此遣常執。
藏文東巴泥,義為自性空。
不依因緣而起之自性空,則非斷空,此遣斷執,不依因緣而起之自性既空,則必有依因緣而起之有此遣常執,又依俗谛有,可斷常邊;依真谛無,可這斷邊。
修空瑜伽者,於後得時所見一切境,與凡夫所見不同。
凡夫所見山河大地,常覺其為自性,後得者所見山河大地,常覺其無自性,此遣常執。
由其決定了知山河大地無自性之力量,頓知山河大地皆為因緣和合假名安立而有,此遣斷執。
此種斷除二邊方法,除佛以外。
在外道中遍尋不出。
以此贊佛,無餘可比。
丁二、斷相違法分三 戊一,承認緣起有自性即為謗法 戊二、因彼所承認理中有相違過,故說諸法如幻 戊三、滅除增減二見 戊一、承認緣起有自性即為謗法中 四頌 若有為愚使與尊作仇隙彼不忍無性妙聲有何奇 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為奇 緣起是無性無上引導門若即由彼名反執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導彼衆生趣勝勝善行階無比尊喜道 初二頌愚使者,為愚癡無明所役使,彼執一切法有自性,與佛無自性教之聖意相反、作仇,此指外道言,外道因此不承認佛為堪皈依處,妙聲即大獅子吼聲。
彼輩一因不認佛為皈依處而追随佛說教義之後。
二因彼幸自衆建立不起無自性教,如盲目無導、不忍可無性妙音,實不足奇。
惟内道中觀自續派以下,現受行佛語寶藏中之緣起法,而又不忍可性空,此真奇矣。
是二頌,乃宗喀巴大師觀察外道與内道自續派以下,所以不承認自性空情形,而發二種感歎。
自續以下,一、於無自性成立業果因,以為相違。
二、彼輩又承認緣起。
有此二過,宗喀巴大師始加呵責。
于菩薩戒、三昧耶戒均無違犯。
昧者以大師為立門戶,為謗法,如其果然,則阿底峽、月稱、龍樹,亦為謗法,以大師所祖述故。
三、四頌 此頌文意引導入於無自性空見之門,即為緣起。
若即緣起,反執為有自性,則對於諸佛所喜之方便與智慧二谛圓融道路,以何方便導彼衆生入之;以彼于無自性法上,反執有自性故。
彼指上文執自性衆生。
首頌彼名二字指緣起。
彼等所謂緣起,為依因緣有果之緣起。
非由分别心假名安立之緣起。
為其但知依緣有果一義,故對於緣起執有自性。
彼以為如無自性,則入於應成派所謂分别心假名安立範圍。
如由分别心假名安立,分别是妄,假名是客,則為無有事實。
既無事實,則分别心安立假名之處既無,由分别假名安立所顯之空性亦無,汝應成派破壞二谛,等於斷滅外道。
無着攝意論曾言如此。
宗喀巴大師駁彼理據,如入中論所謂:外出龍猛軌範道,更無寂靜善方便,彼壞世俗勝義谛。
二谛壞故無解脫。
宗喀巴大師此贊,根據月稱及佛護諸師上溯佛意而作,皆有所本。
二、由彼所許理中有相違過故說諸法如幻。
此中二頌 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何能于一事二無違和順 故說緣起法雖自命本離然仍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初頌 此頌意謂緣起,與自性不能并容。
自性者不須待他,不須造作之本性體是;緣起則須待他、須造作而後起;二者不能同聚一處。
譬如瓶,如為不須待他之本性體,則不能謂其尚須待他;如為不須造作之本性體,則不能謂其尚須造作。
隻能占一面,不能占兩面,唯識家對於瓶之一法反是,既謂為有不須待作之自性,又謂為是須侍作之緣起。
根本論雲:自性非新造,及無觀待他故。
自性有三種:一、非新作。
二、不待他。
三、不變異。
具此三結,即為自性。
如沸水之熱,唯識家認為熱是水之自性。
如熱系自性,則熱不待他,不須作、不變異矣;而實不然。
凡稍通法性者、皆善破斥此種謬見。
於比要問如果何為水之自性,答上述水之自性遣除以後,即為水之自性。
一切經教中,所謂自性雲者,有二種分别: 第一,應遣除之自性(實執), 第二,遣除自性以後之自性。
第二種自性是為空性之自性,真正具足不待他,不須作、不變異之功能。
如水之此種自性、無沸無泡不須薪火,無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悉空。
然此種自性,不善領解,又易破壞緣起;以其不待他故。
于此當設問以明之,問:性空之無待,為不待因緣乎。
答:否。
上文已說為相違法矣。
為不待支分乎。
答:否。
不待支分,則非空性矣。
然則空性之無待,果何如乎。
答是不待一部份因緣、一部分支分,而必待全部分因緣與全部分支分也。
如一尺繩之短,必待一丈繩之長以形之,始覺其短。
法性之無待,非俚如尺繩之待丈繩,名曰無待,而實無不待也。
又如因待彼岸,乃有此岸,非待一切而後有此岸也。
固不能與空性之無待同語,如火之空性之自性,遍于三世及一切,非僅有待于一二而已也。
然唯識家所許之自性,非指此理。
彼所指者為火之熱是自性,而又謂火待因緣,是為自相違反耳。
月稱入中論雲:雲何為法性,即眼耳等諸法之自性。
何為自性,彼不侍他,不須作、不變異諸法,即是自性。
藏中講扯哩,問眼是否由自性而有。
答眼雖非由自性而有,而眼有自性。
二頌 故字、措因彼輩承認緣起,而複說法有自性之故。
謂依名言安立之緣起法,雖本來無有自性,而彼輩自續派以下未通達中觀之人,仍見其有自性,故佛說為如幻事。
經教中常雲:彼一切緣起,其法皆如幻,非諸外道等,所能得了知。
三昧王經雲:彼諸如幻法、象馬等幻事,其餘一切法,亦悉皆如是。
譬如幻師以本藥咒諸緣和合,則見象、馬、動作等相,事實上并無象馬可得,内外諸法亦複如是,似有自性而實無自性可得。
一切有情不能盡知如幻,因未通達空性者目中見内外諸法,不但不知其如幻,而反於……相狀執為實有;正如不通達幻法者,見幻象馬不但不知其為幻,而反執為實象實馬。
通達空性者,於内外諸決不以為實,而清晰了知但有緣起;正如幻師對幻象馬不以為實,而清晰了知但有木藥等。
善修空性人,在空定中、以一異等分析自性,生出定知,決定知一切法無有自性;于後得時,見内外一切法所以仍現自性相者,以最後無明尚未斷故,正如幻象馬由木藥器和合之力,雖在幻師目中仍感咒力關系,不失其象馬之相,不過心中通達其為幻事耳。
必無明滅盡,在佛眼中始見一切俗谛,即為真谛;正如未受咒力之人,其目中并不見幻象幻馬等事。
有謂佛觀俗谛如幻,有謂佛觀俗谛皆真無如幻象。
天清派,自續派、唯識家、解佛觀如幻,各有不同。
唯識所說如幻,謂依他起,外境與内心本是一體,本非别異,由虛妄力妄見外境,異心顯現如幻。
要之唯識家謂實有為自性有之諸法如幻。
中觀自續派實有非有,但有自性之諸法如幻。
應成派謂實有與自性皆非有之諸法如幻。
戊三滅除增減二見而建立無過教法 此中三頌 說如尊所教無有少敵者能如法求過善達即由此 何故由說此于見不見事遠離增益執及損滅過故 緣起道因相見尊說無比由此證馀語是量起決定 初頌至二頌 此頌大意,謂尊所善緣起甚深教法,加人欲依理求過,以作遮難,決不能得,佛昔亦曾自作是說:我于有法中,成正等正覺,而為諸衆生發大獅于吼,此言證德圓滿無畏。
複有斷德圓滿無畏,說解脫道無畏,說障礙法無畏。
即謂不依甚深緣起法,決定不得解脫,欲得解脫,決定須依甚深緣起法,此種定量,任誰不能遮難。
亦即謂佛依甚深緣起法而斷二障;如違是法,則決定知其尚有何種障未盡,是為第一種無畏,複次佛由通達甚深緣起法,滅除增損二見;如違是法,則決定知尚有何種見未除,是為第二種無畏。
于佛所宣說四無畏,能如法求其過失者,決定無有。
善達即由此,此字指緣起。
謂所以知無人能如法求佛過者,由知佛說甚深緣起故。
由說此,此字亦指緣起。
可見渭色法等。
不可見謂業果等。
即由甚深緣起理,将見不見諸法上所有增損二過,悉旨遠離。
遠離即誅滅之意。
如不由甚深緣起法,則增損二過決不能滅;且由原有增損上複新生增損之過,至于無窮。
佛由緣起理于見不見法現量證知,孰為增過,孰為損過,悉于斷除;故發四無畏之獅吼。
三頌 意謂佛說所以最上無比,由于佛說緣起道之因相故。
由見佛說緣起因相無比而最上故,即知佛所說經教皆是定量。
如說布施得富饒,持戒生善趣,忍辱感妙色,雖非空性經教,而由空性經教,是量不謬,亦知彼彼皆是量不謬。
所謂量與非量,須依三種正淨抉擇。
如金:一燒,二破,三磨,即可辨其真僞。
任何一種佛語:一求與現量量不違;二求與比量不違;二求與聖言不違;此三為正淨抉擇。
一說;一、求與現比量不違。
二、求與前後語不違。
三、求表裡語不違。
甚深緣起法所以最殊勝者,因此緣起深理證明佛說一切經教悉無過失,由無過經教成立聖言是量,由信聖言是量,故凡不可見之法,如業果等皆悉是量。
寶蔓論雲:佛說難信處,自深理信入。
佛說法中,因果二顼,最為難信。
惟能通達空性者,則于因果愈益決定,以凡犯因果律者,皆由執一切法為實有所緻。
格西博多瓦雲:昔有國王性情乖謬,大臣登樓,見術者咒力變現大水沒宮,幾及于王,水中幻一大舟,舟上有幻工啟王及大臣登舟避水,因術者與大臣有隙,幻工極請大臣先登,大臣信之,舟疾駛入水中,舟工忽滅,大臣溺斃;此由大臣不解水、舟、工、三法皆幻,娛執為實,遂緻斷命。
一切凡夫,于一切法中執為實有,故受生死,亦複如是。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分三 戊一、分别内外道大師惟佛堪贊 戊二、作者贊佛 戊三、總攝無違教與無過大師之義 戊初中四頌 見如義善說有随尊學者衰損皆遠離滅衆過根故 由背尊聖教雖久依疲苦後後過如呼我見堅固故 希有諸智者善達此二别爾時于聖尊豈不從髓敬 縱于一分義得少許決定尚與彼勝樂況尊衆多說 見如義者,凡真實義也。
善說者因衆生種種根性不同;而說種種相宜義利之法,是為善說。
随尊學者,依佛所說之教,而取舍修習也。
衰損指輪回涅盤言,小乘涅盤仍有過故。
遠離分暫時究竟二種,暫時遠離輪回,究竟則入佛位。
小乘涅盤何以有過,一、不能利他,二、自利亦不圓滿;故當遠離。
外道違背佛教,自立許多解脫道,雖從一世複入一世,而世世過患有如呼召追逐,絕不相離。
由其對于人法二我執,過于堅固之故。
如沐身外道,以為不斷沐浴可滅罪過。
又如五火炙身外道,從左右、前後、下上方置火,身人其中,以為可滅罪過。
亦如燃臂等。
又如拔毛外道,撥毛出淚,以為可滅罪過。
又如跳崖外道,如舍身崖舍身。
塗炭外道,最高乃至禅定外道,得四禅乃至有頂天禅,因我執無明未破,我執過患,仍呼召追逐而複堕落。
經雲:曆劫久習世問禅,我執無明難摧毀,以我執無明根故,修禅亦為生死因。
前後二頌恰能判明内外道大師。
外道修刁方便是苦,所謂之果,仍然是苦,因過患之根本未摧,仍然世世呼召追逐。
内道修習方便是緣起智,所得之果,為斷無明得解脫。
故随佛學則有種種殊勝功德,輾轉增長。
随外道學,不但無功,所得過患反輾轉增長。
嗟夫,如能了達内外二道之别,安得不由心髓之中,對佛世尊生起敬信。
所謂希有智者,即能善别内外道功德過患之人。
此類智者,其見如此,豈非最為希有。
超勝贊有雲:我非執佛覺,非憎數勝等,若是如理說,敬彼為大師。
此能如理說者,惟佛一人。
一切外道皆不能如理而說也。
又有頌雲:我離外道師,皈依佛世尊,以何因緣故,惟為佛無過,圓滿諸功德,其馀外道師,有過不堪皈,故我遠離彼。
又頌雲:于外道教理,如加善思維,如如益信佛。
故佛之堪為皈依處,與内外道之分,皆在功德與過患上斷之。
故于皈依佛之原因與理智;須先講究,有所認肯,而後皈依。
不空一分義,謂緣起性空之粗義一分。
于此粗義一分少許信入,尚得勝樂;何況衆多之說而悉信之耶。
反之,對于外道大師,何況得其說之少分,縱博極其全部,所得仍為苦果;于此當益信佛。
勝樂者;由緣起性空理智,即可斷截生死輪轉長流;截斷生死輪轉長流所生之樂,是為勝樂。
再則即于現前粗重煩惱,亦可截止。
截止現前粗重煩惱,亦是勝樂。
四百頌雲: 薄祜于此法,不猶豫自佳,即尚有疑念,亦可破諸有。
破諸有者,雖未滅除諸有,亦已将諸有置掌中揉碎之義。
喻贊有雲:誰有皈依者,須知誰離染,圓滿諸功德,此即堪皈依。
此頌意謂依此堪皈依者所說之教,由聞思修而證入。
戊二,贊佛功德二頌 噫愚壞我慧于如此德聚雖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終命相續未沒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度中前 初二頌 噫,大師自己悔歎,因愚癡所障故,對于上文所說佛之總功德,雖經長久皈依,心中尚未知其少分;此謙詞也。
亦即謂雖久皈依,對于世尊所證緣起甚深功德,尚未知其少分。
将近終,藏文意謂已距閻王死王不遠。
略生信,大師晚年由文殊教授,勤行忏罪,集福,修上師瑜伽,得佛護秘本,因此從前我執細微所緣之境,一時頓斷,得證空性,生出喜幸;以謂此善根所緻也。
初偈贊佛德甚高,久不得見。
次偈,述見後之慶喜。
總初二偈以調伏衆生故,依世俗不了義,作此自謙語。
若依了義,大師為文殊化身,早證空性,證據甚多。
所謂調伏衆生者,自述久經勤行而後證入情形,所以示範于人,以見甚深空義得之不易。
尤以積福,忏罪為最要,以如是甚深功德,非有罪與福薄之人所能見者。
四百頌雲:薄福少善者,對于甚深義,起疑亦複難,況雲能生信。
戊三、總攝勝教無染與大師無過義 說中緣起說慧中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尊善知非馀 一切說中,以說緣起為最勝,一切慧中以達緣起慧為最勝,此二指上文說慧二者。
世勝王,如意寶之别名。
亦以稱佛善知。
藏文意為究竟了達。
言上說慧二者,如如意珠,惟世尊究竟了達,非其馀外道等所能夢見。
亦可謂世間究竟至寶為如意珠,緣起說慧之為究竟說慧,亦無異彼珠,是說與慧、惟怫能知,非馀所及。
此為世尊所以超一切世間之正因,亦即佛世尊所以為衆生真正皈依處之正因。
一切說中緣起說勝,前已言之,一切慧中,何以緣起慧勝,尚當略說。
六度中前五度均須以智度為依,前五無智,如人衆體皆具,獨缺于目,若有智度,則直入佛道。
正贊第一科由聖教無染門正贊無過大師竟 丙二、正贊第二科(贊佛為解脫道大師)複分二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丁二、大師入生喜情形 丁一、複分二 戊一、馀衆對于聖教應受持理戊 二、大師自心生喜 戊初中二頌 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趣寂 美哉尊聖教随至誰耳邊彼皆趣寂故尊教誰不持 初頌首二句,意謂佛一切說皆為顯緣起一義,何以故,佛一切說皆為使衆生解脫生死,解脫生死,惟有緣起法,故一切所說皆為顯示緣起。
第三句正答為涅盤故,即此意。
得涅盤,藏文意謂出幽苦。
四句,總束上言謂佛所說法無不趣于涅盤。
如彌勒雲若有具義法相屬,為斷三界煩惱說,顯示寂靜殊勝利,是大仙教我頂持。
此頌分四項,若不具義,法不相屬,不能斷惑,不示寂靜,則非佛法。
故佛一切說皆斷惑趣寂而說。
噶當派格西博多瓦雲:所有一切經義論,皆為調伏衆生心之方便,心不調柔,雖經塵劫,不能趣寂;因心常與煩惱為鄰,煩惱不去與心相守,則語縱常說法要,身縱勤行禮拜,仍不能入于善法,更無由得涅盤。
次頌,世尊至教,非有戲論,亦非為悅耳,而專為使一切衆生趨入涅盤;如是聖教甚為善哉。
任誰耳聞,皆得涅盤,以此之故,誰不受持。
因為聞法即能知法,即能得涅盤。
涅盤由戒定慧得,戒定慧由知得,知由聞得,故聞可
三、決定法自性空即緣起理,由是知緣起是假名安立,并知緣起即是性空,此是回互決定,本此決定,以深解性空故,得除斷見;以深解緣起故,得除常見。
諸家以空除常,以有除斷,是内外道共法。
大師即空除斷,即有除常,此是中觀應成派特唱,不與諸内外道共者,最希有者。
仍為釋菩提心論偈:知此諸法空,而依業果者,二句,於空性中建立因果,一一不錯。
由緣起除常見者,所除為自性有之常見;由性空除斷見者,所除為畢竟空之斷見。
又複當知依緣起建立方法,可遣二邊,依緣起憑證亦可遣二邊。
藏文敦則二字,義為依靠因緣和合生起。
既有依靠有和合而後生起則為有此遣斷執,反之不依靠、不和合而自生起之自性空去則為空,此遣常執。
藏文東巴泥,義為自性空。
不依因緣而起之自性空,則非斷空,此遣斷執,不依因緣而起之自性既空,則必有依因緣而起之有此遣常執,又依俗谛有,可斷常邊;依真谛無,可這斷邊。
修空瑜伽者,於後得時所見一切境,與凡夫所見不同。
凡夫所見山河大地,常覺其為自性,後得者所見山河大地,常覺其無自性,此遣常執。
由其決定了知山河大地無自性之力量,頓知山河大地皆為因緣和合假名安立而有,此遣斷執。
此種斷除二邊方法,除佛以外。
在外道中遍尋不出。
以此贊佛,無餘可比。
丁二、斷相違法分三 戊一,承認緣起有自性即為謗法 戊二、因彼所承認理中有相違過,故說諸法如幻 戊三、滅除增減二見 戊一、承認緣起有自性即為謗法中 四頌 若有為愚使與尊作仇隙彼不忍無性妙聲有何奇 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為奇 緣起是無性無上引導門若即由彼名反執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導彼衆生趣勝勝善行階無比尊喜道 初二頌愚使者,為愚癡無明所役使,彼執一切法有自性,與佛無自性教之聖意相反、作仇,此指外道言,外道因此不承認佛為堪皈依處,妙聲即大獅子吼聲。
彼輩一因不認佛為皈依處而追随佛說教義之後。
二因彼幸自衆建立不起無自性教,如盲目無導、不忍可無性妙音,實不足奇。
惟内道中觀自續派以下,現受行佛語寶藏中之緣起法,而又不忍可性空,此真奇矣。
是二頌,乃宗喀巴大師觀察外道與内道自續派以下,所以不承認自性空情形,而發二種感歎。
自續以下,一、於無自性成立業果因,以為相違。
二、彼輩又承認緣起。
有此二過,宗喀巴大師始加呵責。
于菩薩戒、三昧耶戒均無違犯。
昧者以大師為立門戶,為謗法,如其果然,則阿底峽、月稱、龍樹,亦為謗法,以大師所祖述故。
三、四頌 此頌文意引導入於無自性空見之門,即為緣起。
若即緣起,反執為有自性,則對於諸佛所喜之方便與智慧二谛圓融道路,以何方便導彼衆生入之;以彼于無自性法上,反執有自性故。
彼指上文執自性衆生。
首頌彼名二字指緣起。
彼等所謂緣起,為依因緣有果之緣起。
非由分别心假名安立之緣起。
為其但知依緣有果一義,故對於緣起執有自性。
彼以為如無自性,則入於應成派所謂分别心假名安立範圍。
如由分别心假名安立,分别是妄,假名是客,則為無有事實。
既無事實,則分别心安立假名之處既無,由分别假名安立所顯之空性亦無,汝應成派破壞二谛,等於斷滅外道。
無着攝意論曾言如此。
宗喀巴大師駁彼理據,如入中論所謂:外出龍猛軌範道,更無寂靜善方便,彼壞世俗勝義谛。
二谛壞故無解脫。
宗喀巴大師此贊,根據月稱及佛護諸師上溯佛意而作,皆有所本。
二、由彼所許理中有相違過故說諸法如幻。
此中二頌 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何能于一事二無違和順 故說緣起法雖自命本離然仍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初頌 此頌意謂緣起,與自性不能并容。
自性者不須待他,不須造作之本性體是;緣起則須待他、須造作而後起;二者不能同聚一處。
譬如瓶,如為不須待他之本性體,則不能謂其尚須待他;如為不須造作之本性體,則不能謂其尚須造作。
隻能占一面,不能占兩面,唯識家對於瓶之一法反是,既謂為有不須待作之自性,又謂為是須侍作之緣起。
根本論雲:自性非新造,及無觀待他故。
自性有三種:一、非新作。
二、不待他。
三、不變異。
具此三結,即為自性。
如沸水之熱,唯識家認為熱是水之自性。
如熱系自性,則熱不待他,不須作、不變異矣;而實不然。
凡稍通法性者、皆善破斥此種謬見。
於比要問如果何為水之自性,答上述水之自性遣除以後,即為水之自性。
一切經教中,所謂自性雲者,有二種分别: 第一,應遣除之自性(實執), 第二,遣除自性以後之自性。
第二種自性是為空性之自性,真正具足不待他,不須作、不變異之功能。
如水之此種自性、無沸無泡不須薪火,無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悉空。
然此種自性,不善領解,又易破壞緣起;以其不待他故。
于此當設問以明之,問:性空之無待,為不待因緣乎。
答:否。
上文已說為相違法矣。
為不待支分乎。
答:否。
不待支分,則非空性矣。
然則空性之無待,果何如乎。
答是不待一部份因緣、一部分支分,而必待全部分因緣與全部分支分也。
如一尺繩之短,必待一丈繩之長以形之,始覺其短。
法性之無待,非俚如尺繩之待丈繩,名曰無待,而實無不待也。
又如因待彼岸,乃有此岸,非待一切而後有此岸也。
固不能與空性之無待同語,如火之空性之自性,遍于三世及一切,非僅有待于一二而已也。
然唯識家所許之自性,非指此理。
彼所指者為火之熱是自性,而又謂火待因緣,是為自相違反耳。
月稱入中論雲:雲何為法性,即眼耳等諸法之自性。
何為自性,彼不侍他,不須作、不變異諸法,即是自性。
藏中講扯哩,問眼是否由自性而有。
答眼雖非由自性而有,而眼有自性。
二頌 故字、措因彼輩承認緣起,而複說法有自性之故。
謂依名言安立之緣起法,雖本來無有自性,而彼輩自續派以下未通達中觀之人,仍見其有自性,故佛說為如幻事。
經教中常雲:彼一切緣起,其法皆如幻,非諸外道等,所能得了知。
三昧王經雲:彼諸如幻法、象馬等幻事,其餘一切法,亦悉皆如是。
譬如幻師以本藥咒諸緣和合,則見象、馬、動作等相,事實上并無象馬可得,内外諸法亦複如是,似有自性而實無自性可得。
一切有情不能盡知如幻,因未通達空性者目中見内外諸法,不但不知其如幻,而反於……相狀執為實有;正如不通達幻法者,見幻象馬不但不知其為幻,而反執為實象實馬。
通達空性者,於内外諸決不以為實,而清晰了知但有緣起;正如幻師對幻象馬不以為實,而清晰了知但有木藥等。
善修空性人,在空定中、以一異等分析自性,生出定知,決定知一切法無有自性;于後得時,見内外一切法所以仍現自性相者,以最後無明尚未斷故,正如幻象馬由木藥器和合之力,雖在幻師目中仍感咒力關系,不失其象馬之相,不過心中通達其為幻事耳。
必無明滅盡,在佛眼中始見一切俗谛,即為真谛;正如未受咒力之人,其目中并不見幻象幻馬等事。
有謂佛觀俗谛如幻,有謂佛觀俗谛皆真無如幻象。
天清派,自續派、唯識家、解佛觀如幻,各有不同。
唯識所說如幻,謂依他起,外境與内心本是一體,本非别異,由虛妄力妄見外境,異心顯現如幻。
要之唯識家謂實有為自性有之諸法如幻。
中觀自續派實有非有,但有自性之諸法如幻。
應成派謂實有與自性皆非有之諸法如幻。
戊三滅除增減二見而建立無過教法 此中三頌 說如尊所教無有少敵者能如法求過善達即由此 何故由說此于見不見事遠離增益執及損滅過故 緣起道因相見尊說無比由此證馀語是量起決定 初頌至二頌 此頌大意,謂尊所善緣起甚深教法,加人欲依理求過,以作遮難,決不能得,佛昔亦曾自作是說:我于有法中,成正等正覺,而為諸衆生發大獅于吼,此言證德圓滿無畏。
複有斷德圓滿無畏,說解脫道無畏,說障礙法無畏。
即謂不依甚深緣起法,決定不得解脫,欲得解脫,決定須依甚深緣起法,此種定量,任誰不能遮難。
亦即謂佛依甚深緣起法而斷二障;如違是法,則決定知其尚有何種障未盡,是為第一種無畏,複次佛由通達甚深緣起法,滅除增損二見;如違是法,則決定知尚有何種見未除,是為第二種無畏。
于佛所宣說四無畏,能如法求其過失者,決定無有。
善達即由此,此字指緣起。
謂所以知無人能如法求佛過者,由知佛說甚深緣起故。
由說此,此字亦指緣起。
可見渭色法等。
不可見謂業果等。
即由甚深緣起理,将見不見諸法上所有增損二過,悉旨遠離。
遠離即誅滅之意。
如不由甚深緣起法,則增損二過決不能滅;且由原有增損上複新生增損之過,至于無窮。
佛由緣起理于見不見法現量證知,孰為增過,孰為損過,悉于斷除;故發四無畏之獅吼。
三頌 意謂佛說所以最上無比,由于佛說緣起道之因相故。
由見佛說緣起因相無比而最上故,即知佛所說經教皆是定量。
如說布施得富饒,持戒生善趣,忍辱感妙色,雖非空性經教,而由空性經教,是量不謬,亦知彼彼皆是量不謬。
所謂量與非量,須依三種正淨抉擇。
如金:一燒,二破,三磨,即可辨其真僞。
任何一種佛語:一求與現量量不違;二求與比量不違;二求與聖言不違;此三為正淨抉擇。
一說;一、求與現比量不違。
二、求與前後語不違。
三、求表裡語不違。
甚深緣起法所以最殊勝者,因此緣起深理證明佛說一切經教悉無過失,由無過經教成立聖言是量,由信聖言是量,故凡不可見之法,如業果等皆悉是量。
寶蔓論雲:佛說難信處,自深理信入。
佛說法中,因果二顼,最為難信。
惟能通達空性者,則于因果愈益決定,以凡犯因果律者,皆由執一切法為實有所緻。
格西博多瓦雲:昔有國王性情乖謬,大臣登樓,見術者咒力變現大水沒宮,幾及于王,水中幻一大舟,舟上有幻工啟王及大臣登舟避水,因術者與大臣有隙,幻工極請大臣先登,大臣信之,舟疾駛入水中,舟工忽滅,大臣溺斃;此由大臣不解水、舟、工、三法皆幻,娛執為實,遂緻斷命。
一切凡夫,于一切法中執為實有,故受生死,亦複如是。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分三 戊一、分别内外道大師惟佛堪贊 戊二、作者贊佛 戊三、總攝無違教與無過大師之義 戊初中四頌 見如義善說有随尊學者衰損皆遠離滅衆過根故 由背尊聖教雖久依疲苦後後過如呼我見堅固故 希有諸智者善達此二别爾時于聖尊豈不從髓敬 縱于一分義得少許決定尚與彼勝樂況尊衆多說 見如義者,凡真實義也。
善說者因衆生種種根性不同;而說種種相宜義利之法,是為善說。
随尊學者,依佛所說之教,而取舍修習也。
衰損指輪回涅盤言,小乘涅盤仍有過故。
遠離分暫時究竟二種,暫時遠離輪回,究竟則入佛位。
小乘涅盤何以有過,一、不能利他,二、自利亦不圓滿;故當遠離。
外道違背佛教,自立許多解脫道,雖從一世複入一世,而世世過患有如呼召追逐,絕不相離。
由其對于人法二我執,過于堅固之故。
如沐身外道,以為不斷沐浴可滅罪過。
又如五火炙身外道,從左右、前後、下上方置火,身人其中,以為可滅罪過。
亦如燃臂等。
又如拔毛外道,撥毛出淚,以為可滅罪過。
又如跳崖外道,如舍身崖舍身。
塗炭外道,最高乃至禅定外道,得四禅乃至有頂天禅,因我執無明未破,我執過患,仍呼召追逐而複堕落。
經雲:曆劫久習世問禅,我執無明難摧毀,以我執無明根故,修禅亦為生死因。
前後二頌恰能判明内外道大師。
外道修刁方便是苦,所謂之果,仍然是苦,因過患之根本未摧,仍然世世呼召追逐。
内道修習方便是緣起智,所得之果,為斷無明得解脫。
故随佛學則有種種殊勝功德,輾轉增長。
随外道學,不但無功,所得過患反輾轉增長。
嗟夫,如能了達内外二道之别,安得不由心髓之中,對佛世尊生起敬信。
所謂希有智者,即能善别内外道功德過患之人。
此類智者,其見如此,豈非最為希有。
超勝贊有雲:我非執佛覺,非憎數勝等,若是如理說,敬彼為大師。
此能如理說者,惟佛一人。
一切外道皆不能如理而說也。
又有頌雲:我離外道師,皈依佛世尊,以何因緣故,惟為佛無過,圓滿諸功德,其馀外道師,有過不堪皈,故我遠離彼。
又頌雲:于外道教理,如加善思維,如如益信佛。
故佛之堪為皈依處,與内外道之分,皆在功德與過患上斷之。
故于皈依佛之原因與理智;須先講究,有所認肯,而後皈依。
不空一分義,謂緣起性空之粗義一分。
于此粗義一分少許信入,尚得勝樂;何況衆多之說而悉信之耶。
反之,對于外道大師,何況得其說之少分,縱博極其全部,所得仍為苦果;于此當益信佛。
勝樂者;由緣起性空理智,即可斷截生死輪轉長流;截斷生死輪轉長流所生之樂,是為勝樂。
再則即于現前粗重煩惱,亦可截止。
截止現前粗重煩惱,亦是勝樂。
四百頌雲: 薄祜于此法,不猶豫自佳,即尚有疑念,亦可破諸有。
破諸有者,雖未滅除諸有,亦已将諸有置掌中揉碎之義。
喻贊有雲:誰有皈依者,須知誰離染,圓滿諸功德,此即堪皈依。
此頌意謂依此堪皈依者所說之教,由聞思修而證入。
戊二,贊佛功德二頌 噫愚壞我慧于如此德聚雖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終命相續未沒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度中前 初二頌 噫,大師自己悔歎,因愚癡所障故,對于上文所說佛之總功德,雖經長久皈依,心中尚未知其少分;此謙詞也。
亦即謂雖久皈依,對于世尊所證緣起甚深功德,尚未知其少分。
将近終,藏文意謂已距閻王死王不遠。
略生信,大師晚年由文殊教授,勤行忏罪,集福,修上師瑜伽,得佛護秘本,因此從前我執細微所緣之境,一時頓斷,得證空性,生出喜幸;以謂此善根所緻也。
初偈贊佛德甚高,久不得見。
次偈,述見後之慶喜。
總初二偈以調伏衆生故,依世俗不了義,作此自謙語。
若依了義,大師為文殊化身,早證空性,證據甚多。
所謂調伏衆生者,自述久經勤行而後證入情形,所以示範于人,以見甚深空義得之不易。
尤以積福,忏罪為最要,以如是甚深功德,非有罪與福薄之人所能見者。
四百頌雲:薄福少善者,對于甚深義,起疑亦複難,況雲能生信。
戊三、總攝勝教無染與大師無過義 說中緣起說慧中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尊善知非馀 一切說中,以說緣起為最勝,一切慧中以達緣起慧為最勝,此二指上文說慧二者。
世勝王,如意寶之别名。
亦以稱佛善知。
藏文意為究竟了達。
言上說慧二者,如如意珠,惟世尊究竟了達,非其馀外道等所能夢見。
亦可謂世間究竟至寶為如意珠,緣起說慧之為究竟說慧,亦無異彼珠,是說與慧、惟怫能知,非馀所及。
此為世尊所以超一切世間之正因,亦即佛世尊所以為衆生真正皈依處之正因。
一切說中緣起說勝,前已言之,一切慧中,何以緣起慧勝,尚當略說。
六度中前五度均須以智度為依,前五無智,如人衆體皆具,獨缺于目,若有智度,則直入佛道。
正贊第一科由聖教無染門正贊無過大師竟 丙二、正贊第二科(贊佛為解脫道大師)複分二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丁二、大師入生喜情形 丁一、複分二 戊一、馀衆對于聖教應受持理戊 二、大師自心生喜 戊初中二頌 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趣寂 美哉尊聖教随至誰耳邊彼皆趣寂故尊教誰不持 初頌首二句,意謂佛一切說皆為顯緣起一義,何以故,佛一切說皆為使衆生解脫生死,解脫生死,惟有緣起法,故一切所說皆為顯示緣起。
第三句正答為涅盤故,即此意。
得涅盤,藏文意謂出幽苦。
四句,總束上言謂佛所說法無不趣于涅盤。
如彌勒雲若有具義法相屬,為斷三界煩惱說,顯示寂靜殊勝利,是大仙教我頂持。
此頌分四項,若不具義,法不相屬,不能斷惑,不示寂靜,則非佛法。
故佛一切說皆斷惑趣寂而說。
噶當派格西博多瓦雲:所有一切經義論,皆為調伏衆生心之方便,心不調柔,雖經塵劫,不能趣寂;因心常與煩惱為鄰,煩惱不去與心相守,則語縱常說法要,身縱勤行禮拜,仍不能入于善法,更無由得涅盤。
次頌,世尊至教,非有戲論,亦非為悅耳,而專為使一切衆生趨入涅盤;如是聖教甚為善哉。
任誰耳聞,皆得涅盤,以此之故,誰不受持。
因為聞法即能知法,即能得涅盤。
涅盤由戒定慧得,戒定慧由知得,知由聞得,故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