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聘禮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下記雲:“君以社稷,故在寡小君,拜。
”是賓主相對之辭也。
雲“緻命曰”已下,聘夫人反命無文,此鄭君依記上文反命于君之辭而言之,雲“不言受币于某宮可知,略之”者,以其夫人受聘享,皆因君聘享同時同宮,故略之也。
執賄币以告,曰:“某君使某子賄。
”授宰。
(某子,若言高子、國子。
凡使者所當以告君者,上介取以授之,賄币在外也。
) [疏]“執賄”至“授宰”。
○注“某子”至“外也”。
○釋曰:此賄币者,即上文賄用束紡是也。
雲“某子,若言高子、國子”者,案闵公二年冬《經》書“齊高子來盟”,僖三十三年《經》書“齊國歸父來聘”,《左傳》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者是也。
雲“凡使者所當以告君者,上介取以授之”者,以上受上介璋,是上介授賓,明其馀皆上介取以授之。
雲“賄币在外”者,以其上文雲“禮于君者不陳”,此賄币即是禮于君前,明在外也。
禮玉亦如之。
(亦執束帛加璧也。
告曰:“某君使某子禮。
”宰受之,士随,自後左士介,受乘皮如初。
上介出取玉束帛,士介從取皮也。
) [疏]“禮玉亦如之”。
○注“亦執”至“皮也”。
○釋曰:此即上雲“禮玉束帛乘皮”,鄭注雲:“禮,禮聘君也,所以報享也。
”雲“亦執束帛加璧也”者,言“亦”,亦上文行享時束帛加璧者也。
雲“宰受之,士随,自後左士介,受乘皮”者,此約初行享之時,公側授宰币,士受皮皆自後右客,今執享皮币玉,宰受之可知。
言宰受之士随,自後随宰,自後謂自士介後,其在東上者,不須雲自後。
其馀三人皆後,乃得左之。
必左士介者,取向東藏之便故也。
雲“上介出取玉束帛,士介從取皮也”者,此亦初享之時,賓奉束帛加璧,是上介取以授賓,明士介從取皮可知。
執禮币,以盡言賜禮。
(禮币,主國君初禮賓之币也。
以盡言賜禮,謂自此至于贈。
) [疏]注“禮币”至“于贈”。
○釋曰:雲“禮币,主國君初禮賓之币也”者,謂從郊勞已後,至于贈賄,八度禮賓,皆有币,是自郊勞為初也。
雲“以盡言賜禮,謂自此至于贈”者,此則郊勞也。
公曰:“然,而不善乎?”(善其能使于四方。
而猶女也。
) 授上介币,再拜稽首。
公答再拜。
(授上介币,當拜公言也。
不授宰者,當複陳之。
) [疏]“授上”至“再拜”。
○注“授上”至“陳之”。
○釋曰:雲“不授宰者,當複陳之”者,此币皆先陳之,今賓執以告君,賓釋辭,君曰勤勞使于四方。
故授上介币,當拜答君,言此币不授與宰者,當複陳之于本處。
此币入于己者,故不授宰也。
上賄币禮君者,反命訖,皆授宰,故以此決之。
私币不告。
(亦略卑也。
)君勞之,再拜稽首。
君答再拜。
(勞之以道路勤苦。
) 若有獻,則曰:“某君之賜也。
(言此物某君之所賜予為惠者也。
其所獻雖珍異,不言某為彼君服禦物,謙也。
其大夫出,反必獻,忠孝也。
) [疏]“若有”至“賜也”。
○注“言此”至“孝也”。
○釋曰:此獻物謂入賓者,故下記雲:“既觌,賓若私獻,奉獻将命。
”注雲:“時有珍異之物,或賓奉之,猶以君命緻之。
”則是賓亦言有私獻于彼君,則彼君亦有私獻報賓,則此獻者也。
雲“大夫出,反必獻,忠孝也”者,案下《曲禮》雲:“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
”彼私行出疆,反必有獻,此以公聘出疆,反亦有獻,故雲大夫出,反必獻。
此以入己之物獻于君者,忠孝也。
事君言忠,事父言孝,此獻君忠也,而兼言孝者,忠臣出孝子之門,故連言孝也。
君其以賜乎?”(不必其當君也。
獻不拜者,為君之答已也。
) [疏]“君其以賜乎”。
○注“不必”至“己也”。
○釋曰:言君其以賜乎者,大夫所獻之物,謙不必當君所須此物,君其以賜臣下乎?言乎者,或當君意,或不當君意,故言“乎”以疑之。
雲“獻不拜者,為君之答己也”者,士拜國君,國君不拜,士賤故也。
大夫拜國君,國君即答拜,大夫尊故也。
故雲不拜者,為君之答己拜。
若然,自反命以來,盡于賜禮之等,或拜或不拜,無答己之嫌。
獨此不拜,為君之答己者。
自此以前,皆是彼國報君之物,賓直告事而已,君受之而無言,故賓不拜君。
有言及己者,乃拜之,拜君言也。
此獻是彼國君賜于己,理須拜送,是以《玉藻》雲:“凡獻于君,大夫使宰,士親,皆再拜稽首送之。
”又《郊特牲》雲:“大夫有獻弗親,不面拜,為君之答己。
”亦此類。
故鄭雲獻不拜者,為君之答己。
若然,《玉藻》不親,此親者,此因反命,故親獻也。
上介徒以公賜告,如上賓之禮。
(徒謂空手,不執其币。
) 君勞之,再拜稽首。
君答拜。
勞士介亦如之。
(士介四人,旅答壹拜,又賤也。
) [疏]注“士介”至“賤也”。
○釋曰:鄭知旅答士介共一拜者,君勞上介,上介再拜稽首,君答拜,不言再拜,則君答上介一拜矣。
勞士亦如之。
不言“皆”,則總答一拜矣。
勞賓,君答再拜,勞上介,君答一拜,對賓再拜,已是賤矣。
今此士介四人,共答一拜,故雲“又賤也”。
此一拜答臣下,則《周禮·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是也。
是以彼注雲:一拜,答臣下也。
案《曲禮》雲“君于士不答拜”,此君答拜士者,以其新行反命,君勞苦之,故答拜異于常也。
君使宰賜使者币,使者再拜稽首。
(以所陳币賜之也。
禮,臣子,人賜之而必獻之君父,不敢自私服也。
君父因以予之,則拜受之,如更受賜也。
既拜,宰以上币授之。
) [疏]“君使”至“稽首”。
○注“以所”至“授之”。
○釋曰:雲“禮,臣子,人賜之而必獻之君父,不敢自私服也。
君父因以予之,則拜受之,如更受賜也”者,案《内則》雲:“婦或賜之衣服,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
”臣子于君父亦然,言此者,證此經君使宰以所獻之物反賜使者,使者辭不得命,再拜稽首受之,如更受賜。
雲“既拜,宰即以上币授之”者,以其上文雲執禮币,授上介者,是執上币,不執下币,明知宰所執授之者是上币可知。
賜介,介皆再拜稽首。
(士介之币,皆載以造朝,不陳之耳。
與上介同受賜命,俱拜。
既拜,宰亦以上币授上介。
) 乃退。
(君揖入,皆出去。
) [疏]“乃退”。
○注“君揖入皆出去”。
○釋曰:知“君揖入,皆出去”者,初賓将行,君前受命訖,君揖入,揖賓介出,故知此君退者,亦反命訖,賓介出可知。
介皆送至于使者之門,(将行,俟于門,反又送于門,與尊長出入之禮也。
) [疏]“介皆”至“之門”。
○注“将行”至“禮也”。
○釋曰:雲“将行,俟于門”,是出之禮,初行之時,介皆至賓門,俟賓同行。
今行反,又送至于門,是入之禮,故雲“與尊長出入之禮”。
乃退揖。
(揖别也。
) 使者拜其辱。
(随謝之也,再拜上介,三拜士介。
) [疏]注“再拜上介三拜士介”。
○釋曰:上介是大夫,與己同類,故知再拜。
士卑,與己異類,各一拜,故言三拜士介。
釋币于門。
(門,大門也。
主于?,布席于?西阈外,東面,設洗于門外東方,其馀如初于祢時。
出于行,入于門,不兩告,告所先見也。
) [疏]“釋币于門”。
○注“門大”至“見也”。
○釋曰:自此盡“亦如之”,論賓上介使還禮門神及奠于祢之事。
知“門是大門”者,以其從外來,先至大門,即禮門神,故知門是大門也。
案《特牲》筮時雲“席于門中,?西阈外”,故知此亦席于?西阈外。
知“東面”者,神居東面為正故也。
雲“設洗于門外東方”者,以其廟在學,設洗皆雲“洗當東榮”,故在門外,亦在東方也。
雲“其馀如初于祢時”者,初出亦釋币于行,不如之者,以其初出于廟,禮文具設于行,其文略,故此雲如祢時也。
言如者,謂釋币于祝,先入己下,埋于西階東是也。
雲“出于行,入于門,不兩告,告所以先見也”者,出時自廟出,先見行,即告行,入時先見門,故告門。
出入皆告一,故雲不兩告也。
乃至于祢,筵幾于室,薦脯醢。
(告反也。
薦,進也。
) [疏]“乃至”至“脯醢”。
○注“告反也薦進也”。
○釋曰:雲“筵幾于室”者,還以《特牲》、《少牢》司宮設席于奧東面,右幾,但無牲牢,進脯醢而已,以告祭非常故也。
觞酒陳。
(主人酌進奠,一獻也。
言陳者,将複有次也。
先薦後酌,祭禮也。
行釋币,反釋奠,略出謹入也。
) [疏]“觞酒陳”。
○注“主人”至“入也”。
○釋曰:雲
”是賓主相對之辭也。
雲“緻命曰”已下,聘夫人反命無文,此鄭君依記上文反命于君之辭而言之,雲“不言受币于某宮可知,略之”者,以其夫人受聘享,皆因君聘享同時同宮,故略之也。
執賄币以告,曰:“某君使某子賄。
”授宰。
(某子,若言高子、國子。
凡使者所當以告君者,上介取以授之,賄币在外也。
) [疏]“執賄”至“授宰”。
○注“某子”至“外也”。
○釋曰:此賄币者,即上文賄用束紡是也。
雲“某子,若言高子、國子”者,案闵公二年冬《經》書“齊高子來盟”,僖三十三年《經》書“齊國歸父來聘”,《左傳》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者是也。
雲“凡使者所當以告君者,上介取以授之”者,以上受上介璋,是上介授賓,明其馀皆上介取以授之。
雲“賄币在外”者,以其上文雲“禮于君者不陳”,此賄币即是禮于君前,明在外也。
禮玉亦如之。
(亦執束帛加璧也。
告曰:“某君使某子禮。
”宰受之,士随,自後左士介,受乘皮如初。
上介出取玉束帛,士介從取皮也。
) [疏]“禮玉亦如之”。
○注“亦執”至“皮也”。
○釋曰:此即上雲“禮玉束帛乘皮”,鄭注雲:“禮,禮聘君也,所以報享也。
”雲“亦執束帛加璧也”者,言“亦”,亦上文行享時束帛加璧者也。
雲“宰受之,士随,自後左士介,受乘皮”者,此約初行享之時,公側授宰币,士受皮皆自後右客,今執享皮币玉,宰受之可知。
言宰受之士随,自後随宰,自後謂自士介後,其在東上者,不須雲自後。
其馀三人皆後,乃得左之。
必左士介者,取向東藏之便故也。
雲“上介出取玉束帛,士介從取皮也”者,此亦初享之時,賓奉束帛加璧,是上介取以授賓,明士介從取皮可知。
執禮币,以盡言賜禮。
(禮币,主國君初禮賓之币也。
以盡言賜禮,謂自此至于贈。
) [疏]注“禮币”至“于贈”。
○釋曰:雲“禮币,主國君初禮賓之币也”者,謂從郊勞已後,至于贈賄,八度禮賓,皆有币,是自郊勞為初也。
雲“以盡言賜禮,謂自此至于贈”者,此則郊勞也。
公曰:“然,而不善乎?”(善其能使于四方。
而猶女也。
) 授上介币,再拜稽首。
公答再拜。
(授上介币,當拜公言也。
不授宰者,當複陳之。
) [疏]“授上”至“再拜”。
○注“授上”至“陳之”。
○釋曰:雲“不授宰者,當複陳之”者,此币皆先陳之,今賓執以告君,賓釋辭,君曰勤勞使于四方。
故授上介币,當拜答君,言此币不授與宰者,當複陳之于本處。
此币入于己者,故不授宰也。
上賄币禮君者,反命訖,皆授宰,故以此決之。
私币不告。
(亦略卑也。
)君勞之,再拜稽首。
君答再拜。
(勞之以道路勤苦。
) 若有獻,則曰:“某君之賜也。
(言此物某君之所賜予為惠者也。
其所獻雖珍異,不言某為彼君服禦物,謙也。
其大夫出,反必獻,忠孝也。
) [疏]“若有”至“賜也”。
○注“言此”至“孝也”。
○釋曰:此獻物謂入賓者,故下記雲:“既觌,賓若私獻,奉獻将命。
”注雲:“時有珍異之物,或賓奉之,猶以君命緻之。
”則是賓亦言有私獻于彼君,則彼君亦有私獻報賓,則此獻者也。
雲“大夫出,反必獻,忠孝也”者,案下《曲禮》雲:“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
”彼私行出疆,反必有獻,此以公聘出疆,反亦有獻,故雲大夫出,反必獻。
此以入己之物獻于君者,忠孝也。
事君言忠,事父言孝,此獻君忠也,而兼言孝者,忠臣出孝子之門,故連言孝也。
君其以賜乎?”(不必其當君也。
獻不拜者,為君之答已也。
) [疏]“君其以賜乎”。
○注“不必”至“己也”。
○釋曰:言君其以賜乎者,大夫所獻之物,謙不必當君所須此物,君其以賜臣下乎?言乎者,或當君意,或不當君意,故言“乎”以疑之。
雲“獻不拜者,為君之答己也”者,士拜國君,國君不拜,士賤故也。
大夫拜國君,國君即答拜,大夫尊故也。
故雲不拜者,為君之答己拜。
若然,自反命以來,盡于賜禮之等,或拜或不拜,無答己之嫌。
獨此不拜,為君之答己者。
自此以前,皆是彼國報君之物,賓直告事而已,君受之而無言,故賓不拜君。
有言及己者,乃拜之,拜君言也。
此獻是彼國君賜于己,理須拜送,是以《玉藻》雲:“凡獻于君,大夫使宰,士親,皆再拜稽首送之。
”又《郊特牲》雲:“大夫有獻弗親,不面拜,為君之答己。
”亦此類。
故鄭雲獻不拜者,為君之答己。
若然,《玉藻》不親,此親者,此因反命,故親獻也。
上介徒以公賜告,如上賓之禮。
(徒謂空手,不執其币。
) 君勞之,再拜稽首。
君答拜。
勞士介亦如之。
(士介四人,旅答壹拜,又賤也。
) [疏]注“士介”至“賤也”。
○釋曰:鄭知旅答士介共一拜者,君勞上介,上介再拜稽首,君答拜,不言再拜,則君答上介一拜矣。
勞士亦如之。
不言“皆”,則總答一拜矣。
勞賓,君答再拜,勞上介,君答一拜,對賓再拜,已是賤矣。
今此士介四人,共答一拜,故雲“又賤也”。
此一拜答臣下,則《周禮·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是也。
是以彼注雲:一拜,答臣下也。
案《曲禮》雲“君于士不答拜”,此君答拜士者,以其新行反命,君勞苦之,故答拜異于常也。
君使宰賜使者币,使者再拜稽首。
(以所陳币賜之也。
禮,臣子,人賜之而必獻之君父,不敢自私服也。
君父因以予之,則拜受之,如更受賜也。
既拜,宰以上币授之。
) [疏]“君使”至“稽首”。
○注“以所”至“授之”。
○釋曰:雲“禮,臣子,人賜之而必獻之君父,不敢自私服也。
君父因以予之,則拜受之,如更受賜也”者,案《内則》雲:“婦或賜之衣服,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
”臣子于君父亦然,言此者,證此經君使宰以所獻之物反賜使者,使者辭不得命,再拜稽首受之,如更受賜。
雲“既拜,宰即以上币授之”者,以其上文雲執禮币,授上介者,是執上币,不執下币,明知宰所執授之者是上币可知。
賜介,介皆再拜稽首。
(士介之币,皆載以造朝,不陳之耳。
與上介同受賜命,俱拜。
既拜,宰亦以上币授上介。
) 乃退。
(君揖入,皆出去。
) [疏]“乃退”。
○注“君揖入皆出去”。
○釋曰:知“君揖入,皆出去”者,初賓将行,君前受命訖,君揖入,揖賓介出,故知此君退者,亦反命訖,賓介出可知。
介皆送至于使者之門,(将行,俟于門,反又送于門,與尊長出入之禮也。
) [疏]“介皆”至“之門”。
○注“将行”至“禮也”。
○釋曰:雲“将行,俟于門”,是出之禮,初行之時,介皆至賓門,俟賓同行。
今行反,又送至于門,是入之禮,故雲“與尊長出入之禮”。
乃退揖。
(揖别也。
) 使者拜其辱。
(随謝之也,再拜上介,三拜士介。
) [疏]注“再拜上介三拜士介”。
○釋曰:上介是大夫,與己同類,故知再拜。
士卑,與己異類,各一拜,故言三拜士介。
釋币于門。
(門,大門也。
主于?,布席于?西阈外,東面,設洗于門外東方,其馀如初于祢時。
出于行,入于門,不兩告,告所先見也。
) [疏]“釋币于門”。
○注“門大”至“見也”。
○釋曰:自此盡“亦如之”,論賓上介使還禮門神及奠于祢之事。
知“門是大門”者,以其從外來,先至大門,即禮門神,故知門是大門也。
案《特牲》筮時雲“席于門中,?西阈外”,故知此亦席于?西阈外。
知“東面”者,神居東面為正故也。
雲“設洗于門外東方”者,以其廟在學,設洗皆雲“洗當東榮”,故在門外,亦在東方也。
雲“其馀如初于祢時”者,初出亦釋币于行,不如之者,以其初出于廟,禮文具設于行,其文略,故此雲如祢時也。
言如者,謂釋币于祝,先入己下,埋于西階東是也。
雲“出于行,入于門,不兩告,告所以先見也”者,出時自廟出,先見行,即告行,入時先見門,故告門。
出入皆告一,故雲不兩告也。
乃至于祢,筵幾于室,薦脯醢。
(告反也。
薦,進也。
) [疏]“乃至”至“脯醢”。
○注“告反也薦進也”。
○釋曰:雲“筵幾于室”者,還以《特牲》、《少牢》司宮設席于奧東面,右幾,但無牲牢,進脯醢而已,以告祭非常故也。
觞酒陳。
(主人酌進奠,一獻也。
言陳者,将複有次也。
先薦後酌,祭禮也。
行釋币,反釋奠,略出謹入也。
) [疏]“觞酒陳”。
○注“主人”至“入也”。
○釋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