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卷二十八(起十一年,盡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大惡諱,此其自言之何?遠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氏雲“所以複發傳者,益師以臣見恩,此以君見恩,嫌義異也”。
然則桓公之時,已發見君恩之傳,今複發之者,正以桓公之時,欲見其臣無恩于其君,是以不為之諱大惡;今時有恩于其君,為之諱而作微辭也。
彼注雲“嫌義異也”,此複注雲“義異”,是其一隅,何氏不決之者,從可知省文也。
雲故多微辭也者,即定元年傳雲“定、哀多微辭”,注雲“定公有王無正月,不務公室,喪失國寶;哀公有黃池之會,獲麟,故總言多”是也。
雲故立炀宮不日者,即定元年秋九月,“立炀宮”是也。
雲武宮日者,即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宮”是也。
正以《公羊》之義,失禮鬼神例日,故如此解之也。
雲子赤卒不日者,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赤卒”是也。
雲子般卒日是也者,即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是也;文十八年“子卒”之下,傳雲“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注雲“所聞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是也。
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據哀公未終也。
) [疏]注“據哀公未終也”。
○解雲:正以未見公薨之文故也,且以《左氏》言之,即哀二十七年,公遜于越而因卒,則知今未終。
曰:“備矣!”(人道浃,王道備,必止于麟者,欲見撥亂功成于麟,猶堯、舜之隆,鳳皇來儀,故麟于周為異,《春秋》記以為瑞,明大平以瑞應為效也。
絕筆于春,不書下三時者,起木絕火王,制作道備,當授漢也。
又春者歲之始,能常法其始則無不終竟。
○道浃,子協反,一本作“币”。
撥,蔔末反,理也。
應,應對之應。
) [疏]注“人道”至“效也”。
○解雲:浃亦有作“币”字者,正以三代異辭,因父以親祖,以親曾祖,以曾祖親高祖,骨肉相親極于此,故雲人之道浃也。
雲王道備者,正以撥亂于隐公,功成于獲麟,懔懔治之,至于大平,故曰王道備也。
雲必止至于麟者,正以獲麟之後,得端門之命,乃作《春秋》,但孔子欲道從隐撥亂,功成于麟,是以終于獲麟以示義,似若堯、舜之隆,制禮作樂之後,箫韶九成,鳳皇乃來止,巢而乘匹之類也。
雲故麟于周為異者,即上傳雲“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是也。
雲《春秋》記以為瑞者,記亦有作“?”者,今解彼記也。
雲明大平以瑞應為效也者,言若不緻瑞,即大平無驗,故《春秋》記麟為大平之效也。
○注“絕筆”至“漢也”。
○解雲:四時具,然後為年,此乃《春秋》之常,今不書下三時者,欲起木應之君将亡,欲别起為王,是以此處不得記之。
且獲麟既記,制作之道已備,當欲以之授于漢帝,使為治國之法,是以不得錄于三時矣。
○注“又春”至“終竟”。
○解雲:所以然者,始正則僖十六年傳雲“朔有事則書,晦有事不書也”者,義亦通此。
君子曷為為《春秋》?(據以定作五經。
) [疏]“君子曷為為《春秋》”。
○解雲:君子,謂孔子。
曷為今日始為《春秋》乎?嫌其大晚于諸典之後。
○注“據以定作五經”。
○解雲:何氏以為孔子領緣五經,皆在獲麟之前故,故言此。
何氏知然者,正以《論語》雲“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案孔子自衛反魯,在哀十一年冬,則知料理舊經,不待天命者,皆在獲麟之前明矣。
而《論語》直言樂正《雅》、《頌》,文不備矣。
言料理五經在獲麟之前,何故作《春秋》獨在獲麟之後乎?故據五經以難之。
撥亂世,(撥,猶治也。
)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絕。
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飛為赤烏,化為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制法之狀。
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時變,卻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
○近,附近之近,又如字。
演,以善反。
) [疏]“撥亂”至“《春秋》”。
○解雲:孔子未得天命之時,未有制作之意,故但領緣舊經,以濟當時而已。
既獲麟之後,見端門之書,知天命已制作,以俟後王,于是選理典籍,欲為撥亂之道,以為《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若欲治世,反歸于正,道莫近于《春秋》之義,是以得天命之後,乃作《春秋》矣,即上雲治世之要務,義亦通于此。
○注“得麟”至“之狀”。
○解雲:《演孔圖》文也。
疾作王者之法,孔氏聖人将欲沒矣,周王姬氏将亡,是以十三年冬彗星出于東方矣。
秦始皇名正,方欲起為天子,其子胡亥破先王之術,當爾之時,書契紀綱盡皆散亂,唯有孔氏《春秋》口相傳者,獨存而不絕。
孔子聞之,使子夏往視其血書,其血乃飛為赤烏,其書乃化為白書,署之曰:此是《演孔圖》中義理,乃有訓作之象,制法之形狀矣。
案《秦本紀》雲“秦皇為無道,周人以舊典非之,乃用李斯之謀,欲以愚黔首,于是燔《詩》、《書》”雲。
然則始皇燔《詩》、《書》,而言胡破術者,謂始皇燔之不盡,胡亥亦燔之,科舉之亦何傷?雲孔子仰推天命者,謂仰推尋天命,即端門之命是也。
雲俯察時變者,即螽?冬踴,彗星埽旦之象是也,欲尊天命,故以俯仰言之。
雲卻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者,謂知其承大亂之後,天下未醇,故作治亂之法以授之矣。
若欲?之《春秋》,即所傳聞之世是也,故桓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傳雲“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彼注雲“善其近正,似于古而不相背,故書以撥亂也”是也。
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作傳者謙不敢斥夫子所為作意也。
堯、舜當古曆象日月星辰,百獸率舞,鳳皇來儀,《春秋》亦以王次春,上法天文,四時具然後為年,以敬授民時,崇德緻麟,乃得稱大平,道同者相稱,德合者相友,故曰樂道堯、舜之道。
○其為,于僞反,注“所為”同。
是與,音馀,下及注同。
) [疏]“則未”至“是與”。
○解雲:為音于僞反。
公羊子謙不敢斥言孔子作《春秋》,故依違雲,則未知其為此《春秋》,可以撥亂世而作之與?○其諸”至“道與”。
○解雲:其諸,辭也,即桓六年“子公羊子曰‘其諸以病桓與’”,注雲“其諸,辭也”是也。
君子,謂孔子。
不知為是孔子而樂堯、舜之道,是以述而道之與?○注“堯舜”至“之道”。
○解雲:言堯舜當古曆象日月星辰者,《堯典》文也。
雲“百獸率舞者,《舜典》、《咎繇谟》皆有其文也。
雲鳳皇來儀者,《咎繇谟》文也。
雲《春秋》亦以王次春,上法天文,四時具然後為年,以敬授人時者,欲似堯、舜當古曆象日月星辰以敬授人時也。
雲崇德緻麟,乃得稱大平者,欲似堯、舜百獸率舞鳳皇來儀是也。
雲道同者相稱者,謂孔子之道同于堯、舜,故作《春秋》以稱述堯、舜是也。
雲德合者相友者,友者,同志之名。
言孔子之德合于堯、舜,是以愛而慕之,乃作《春秋》,與其志相似也。
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末不亦樂後有聖漢,受命而王,德如堯、舜之知孔子為制作。
) [疏]“末不”至“子也”。
○解雲:孔子之道,既與堯、舜雅合,故得與堯、舜相對為首末,然則指孔子言不亦也。
堯、舜之時,預知有己而制道術,預知有己而為君子而慕之,巳亦預制《春秋》授劉帝,是孔子亦愛慕堯、舜之知君子而效之。
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待聖漢之王以為法。
) [疏]“制春”至“後聖”。
○解雲:制作《春秋》之義,謂制《春秋》之中賞善罰惡之義也。
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樂其貫于百王而不滅,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
) [疏]“以君”至“此也”。
解雲:君子,謂孔子。
所以作《春秋》者,亦樂此《春秋》之道,可以永法故也。
○注“樂”至“不息”。
○解雲:《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有國家者最所急務,是以貫通于百王而不滅絕矣,故孔子為後王作之。
雲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者,謂名之曰《春秋》,其合于天地之利,生成萬物之義,凡為君者不得不爾,故曰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也。
利,生成萬物之義,凡為君者不得不爾,故曰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氏雲“所以複發傳者,益師以臣見恩,此以君見恩,嫌義異也”。
然則桓公之時,已發見君恩之傳,今複發之者,正以桓公之時,欲見其臣無恩于其君,是以不為之諱大惡;今時有恩于其君,為之諱而作微辭也。
彼注雲“嫌義異也”,此複注雲“義異”,是其一隅,何氏不決之者,從可知省文也。
雲故多微辭也者,即定元年傳雲“定、哀多微辭”,注雲“定公有王無正月,不務公室,喪失國寶;哀公有黃池之會,獲麟,故總言多”是也。
雲故立炀宮不日者,即定元年秋九月,“立炀宮”是也。
雲武宮日者,即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宮”是也。
正以《公羊》之義,失禮鬼神例日,故如此解之也。
雲子赤卒不日者,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赤卒”是也。
雲子般卒日是也者,即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是也;文十八年“子卒”之下,傳雲“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注雲“所聞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是也。
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據哀公未終也。
) [疏]注“據哀公未終也”。
○解雲:正以未見公薨之文故也,且以《左氏》言之,即哀二十七年,公遜于越而因卒,則知今未終。
曰:“備矣!”(人道浃,王道備,必止于麟者,欲見撥亂功成于麟,猶堯、舜之隆,鳳皇來儀,故麟于周為異,《春秋》記以為瑞,明大平以瑞應為效也。
絕筆于春,不書下三時者,起木絕火王,制作道備,當授漢也。
又春者歲之始,能常法其始則無不終竟。
○道浃,子協反,一本作“币”。
撥,蔔末反,理也。
應,應對之應。
) [疏]注“人道”至“效也”。
○解雲:浃亦有作“币”字者,正以三代異辭,因父以親祖,以親曾祖,以曾祖親高祖,骨肉相親極于此,故雲人之道浃也。
雲王道備者,正以撥亂于隐公,功成于獲麟,懔懔治之,至于大平,故曰王道備也。
雲必止至于麟者,正以獲麟之後,得端門之命,乃作《春秋》,但孔子欲道從隐撥亂,功成于麟,是以終于獲麟以示義,似若堯、舜之隆,制禮作樂之後,箫韶九成,鳳皇乃來止,巢而乘匹之類也。
雲故麟于周為異者,即上傳雲“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是也。
雲《春秋》記以為瑞者,記亦有作“?”者,今解彼記也。
雲明大平以瑞應為效也者,言若不緻瑞,即大平無驗,故《春秋》記麟為大平之效也。
○注“絕筆”至“漢也”。
○解雲:四時具,然後為年,此乃《春秋》之常,今不書下三時者,欲起木應之君将亡,欲别起為王,是以此處不得記之。
且獲麟既記,制作之道已備,當欲以之授于漢帝,使為治國之法,是以不得錄于三時矣。
○注“又春”至“終竟”。
○解雲:所以然者,始正則僖十六年傳雲“朔有事則書,晦有事不書也”者,義亦通此。
君子曷為為《春秋》?(據以定作五經。
) [疏]“君子曷為為《春秋》”。
○解雲:君子,謂孔子。
曷為今日始為《春秋》乎?嫌其大晚于諸典之後。
○注“據以定作五經”。
○解雲:何氏以為孔子領緣五經,皆在獲麟之前故,故言此。
何氏知然者,正以《論語》雲“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案孔子自衛反魯,在哀十一年冬,則知料理舊經,不待天命者,皆在獲麟之前明矣。
而《論語》直言樂正《雅》、《頌》,文不備矣。
言料理五經在獲麟之前,何故作《春秋》獨在獲麟之後乎?故據五經以難之。
撥亂世,(撥,猶治也。
)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絕。
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飛為赤烏,化為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制法之狀。
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時變,卻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
○近,附近之近,又如字。
演,以善反。
) [疏]“撥亂”至“《春秋》”。
○解雲:孔子未得天命之時,未有制作之意,故但領緣舊經,以濟當時而已。
既獲麟之後,見端門之書,知天命已制作,以俟後王,于是選理典籍,欲為撥亂之道,以為《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若欲治世,反歸于正,道莫近于《春秋》之義,是以得天命之後,乃作《春秋》矣,即上雲治世之要務,義亦通于此。
○注“得麟”至“之狀”。
○解雲:《演孔圖》文也。
疾作王者之法,孔氏聖人将欲沒矣,周王姬氏将亡,是以十三年冬彗星出于東方矣。
秦始皇名正,方欲起為天子,其子胡亥破先王之術,當爾之時,書契紀綱盡皆散亂,唯有孔氏《春秋》口相傳者,獨存而不絕。
孔子聞之,使子夏往視其血書,其血乃飛為赤烏,其書乃化為白書,署之曰:此是《演孔圖》中義理,乃有訓作之象,制法之形狀矣。
案《秦本紀》雲“秦皇為無道,周人以舊典非之,乃用李斯之謀,欲以愚黔首,于是燔《詩》、《書》”雲。
然則始皇燔《詩》、《書》,而言胡破術者,謂始皇燔之不盡,胡亥亦燔之,科舉之亦何傷?雲孔子仰推天命者,謂仰推尋天命,即端門之命是也。
雲俯察時變者,即螽?冬踴,彗星埽旦之象是也,欲尊天命,故以俯仰言之。
雲卻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者,謂知其承大亂之後,天下未醇,故作治亂之法以授之矣。
若欲?之《春秋》,即所傳聞之世是也,故桓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傳雲“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彼注雲“善其近正,似于古而不相背,故書以撥亂也”是也。
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作傳者謙不敢斥夫子所為作意也。
堯、舜當古曆象日月星辰,百獸率舞,鳳皇來儀,《春秋》亦以王次春,上法天文,四時具然後為年,以敬授民時,崇德緻麟,乃得稱大平,道同者相稱,德合者相友,故曰樂道堯、舜之道。
○其為,于僞反,注“所為”同。
是與,音馀,下及注同。
) [疏]“則未”至“是與”。
○解雲:為音于僞反。
公羊子謙不敢斥言孔子作《春秋》,故依違雲,則未知其為此《春秋》,可以撥亂世而作之與?○其諸”至“道與”。
○解雲:其諸,辭也,即桓六年“子公羊子曰‘其諸以病桓與’”,注雲“其諸,辭也”是也。
君子,謂孔子。
不知為是孔子而樂堯、舜之道,是以述而道之與?○注“堯舜”至“之道”。
○解雲:言堯舜當古曆象日月星辰者,《堯典》文也。
雲“百獸率舞者,《舜典》、《咎繇谟》皆有其文也。
雲鳳皇來儀者,《咎繇谟》文也。
雲《春秋》亦以王次春,上法天文,四時具然後為年,以敬授人時者,欲似堯、舜當古曆象日月星辰以敬授人時也。
雲崇德緻麟,乃得稱大平者,欲似堯、舜百獸率舞鳳皇來儀是也。
雲道同者相稱者,謂孔子之道同于堯、舜,故作《春秋》以稱述堯、舜是也。
雲德合者相友者,友者,同志之名。
言孔子之德合于堯、舜,是以愛而慕之,乃作《春秋》,與其志相似也。
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末不亦樂後有聖漢,受命而王,德如堯、舜之知孔子為制作。
) [疏]“末不”至“子也”。
○解雲:孔子之道,既與堯、舜雅合,故得與堯、舜相對為首末,然則指孔子言不亦也。
堯、舜之時,預知有己而制道術,預知有己而為君子而慕之,巳亦預制《春秋》授劉帝,是孔子亦愛慕堯、舜之知君子而效之。
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待聖漢之王以為法。
) [疏]“制春”至“後聖”。
○解雲:制作《春秋》之義,謂制《春秋》之中賞善罰惡之義也。
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樂其貫于百王而不滅,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
) [疏]“以君”至“此也”。
解雲:君子,謂孔子。
所以作《春秋》者,亦樂此《春秋》之道,可以永法故也。
○注“樂”至“不息”。
○解雲:《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有國家者最所急務,是以貫通于百王而不滅絕矣,故孔子為後王作之。
雲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者,謂名之曰《春秋》,其合于天地之利,生成萬物之義,凡為君者不得不爾,故曰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也。
利,生成萬物之義,凡為君者不得不爾,故曰名與日月并行而不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