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盡二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二等,奪其爵土。
○為其,于僞反,下同。
亟,去冀反,注同。
驕蹇,紀橋反,本又作“橋”;下紀辇反。
并數,必正反;下所主反,下“數年”同。
) [疏]“或曰為其”至“上也”。
○解雲:即上十一年夏,“公會晉侯”以下“伐鄭”之時,齊世子光在于莒子之上之屬是也。
○注“以下”至“是也”。
○解雲:下葬略者,即下文“冬,葬齊靈公”,注雲“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無過,故奪臣子恩,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者,是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得惡其子,則知或說近其義也。
雲亟伐者,并數爾者,即上“圍成”、“圍洮”、“圍防”之屬,故言并數爾。
必如此解者,正以宣九年“秋,取根牟”,傳雲“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注雲“亟,疾也。
屬有小君之喪,邾婁子來加禮,未期而取其邑,故諱不系邾婁也”。
然則彼言亟者,謂上有小君薨,邾婁來加禮于魯,未期而伐取邑,背信大疾,故雲亟。
今此直是頻擊伐魯,故雲亟,故須解雲亟伐者并數爾,以别彼文。
○注“加圍者”至“爵土”。
○解雲:據未圍而言圍,故謂之加也。
莊十年傳雲“?角者曰侵,精者曰伐,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
然則用兵之道,滅為最甚,入次之,圍次之。
今加言圍,輕于滅入二等,明不合死,但合黜爵滅土耳。
取邾婁田,自氵郭水。
其言自氵郭水何?(據齊人取濟西田,不言自濟水。
○氵郭,火虢反,徐音郭。
取濟,子禮反,下同。
) [疏]注“據齊人”至“濟水”。
○解雲:即宣元年夏,“六月,齊人取濟西田”是也。
以氵郭為竟也。
何言乎以氵郭為竟?(據取邑未嘗道竟界。
)氵郭移也。
(魯本與邾婁以氵郭為竟,氵郭移入邾婁界,魯随而有之。
諸侯土地,本有度數,不得随水。
随水有之,當坐取邑,故雲爾。
) [疏]“氵郭移也”。
○解雲:氵郭移而經不書者,外異故也。
然則傳每言“外異不書”者,亦據此文也。
季孫宿如晉。
葬曹成公。
夏,衛孫林父帥師伐齊。
秋,七月,辛卯,齊侯瑗卒。
(○瑗,于眷反,一音環,二傳作“環”。
) [疏]“齊侯瑗卒”者。
○解雲:《左氏》、《?梁》作“環”字也。
晉士モ帥師侵齊,至?,聞齊侯卒,乃還。
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據公子買戍不卒戍,言戍遂公意。
) [疏]“還者何”。
○解雲:欲言其善,而廢君命;欲言其惡,還是善辭,故執不知問。
○注“據公”至“公意”。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春,“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剌之”,傳雲“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彼注雲“使臣子不可使,恥深,故諱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是也。
然則公子買不可使往,而經書戍衛以遂公意,以明臣子不得壅塞君命。
今此士モ不行君命,而經大之,故以為難也。
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禮,兵不從中禦外,臨事制宜,當敵為師,唯義所在。
士モ聞齊侯卒,引師而去,恩動孝子之心,服諸侯之君,是後兵寝數年,故起時善之。
言乃者,士モ有難重廢君命之心,故見之。
言至?者,未侵齊也。
言聞者,在竟外。
舉侵者,張本。
○難,乃旦反;見,賢遍反。
) [疏]注“禮兵”至“張本”。
○解雲:《司馬法》雲“阃外之事,将軍裁之。
”故雲禮,用兵之道,不得國中制禦于外也。
凡為将軍之法,必須臨事制宜,謂專進退也。
當其敵之強弱,而為帥以禦之,唯不為非義而己,故言唯義所在。
而《老子》雲“将軍有廟勝之策”者,謂未行之時,先謀于廟,授之斧钺,令有勝功也。
既授之斧钺之後,明即自專之義,裁其可否,故是其宜也。
雲恩動孝子之心,義服諸侯之君者,哀痛其喪,是其恩,故曰恩動孝子之心;依禮而行,是其義,故曰義服諸侯之君也。
雲是後兵寝數年者,謂自此以後兵事寝伏,數年不起,至二十三年“秋,齊侯伐衛,遂伐晉”,二十四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伐鄭”者,始有兵起也。
案明年“仲孫?帥師伐邾婁”,亦是兵,而言數年者,正以魯與邾婁竟界相近,數相冒犯,非齊、晉之事,故得然解也。
雲故起時善之者,正以士モ此事實依古禮,但時莫能然,特以為善,故雲起時善之。
雲言乃者,士モ有難重廢君命之心,故見之者,正以宣八年傳雲“乃者何?難也”,今又言乃,故以重難解之。
而言重者,正以乃難于而,故彼注雲“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淺”,故此雲重難也。
雲言至?者,未侵齊也者,上十五年夏,“公救成,至遇”,傳雲“其言至遇何?不敢進也”。
然則彼言至者不進之文,今至?即聞其喪,明其未行侵,故雲言至?者,未侵齊也。
雲言聞者,在竟外者,正以古禮,庶人為君齊衰三月,若其入竟,即舉而知之,何道聞乎?故如此解也。
雲舉侵者,張本者,若如上說本未入齊,但在竟外聞喪,而言侵者為下張本耳。
八月,丙辰,仲孫蔑卒。
齊殺其大夫高厚。
鄭殺其大夫公子喜。
(○喜,二傳作“嘉”。
) [疏]“鄭殺”至“子喜”。
○解雲:《左氏》、《?梁》作“公子嘉”也。
冬,葬齊靈公。
(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無過,故奪臣子恩,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
) [疏]注“不月”至“不孝也”。
○解雲:正以卒日葬月,終于《春秋》,為大國之例,今葬不書月,故須解之。
言抑其父者,即上十九年傳雲“未圍齊,則言其圍齊何?抑齊也。
曷為抑齊?為其亟伐也。
或曰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是也。
言嫌子可得無過者,正以明王之制,父子兄弟罪不相兼故也,故奪臣子恩者,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不書其月,可以奪臣子恩也。
言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者,正以孝子之道,見父母不義之事,不合從父之命,處其人君之上,焉得為孝乎?故去其父葬月以見之。
城西郛。
(言西郛者,據都城錄道東西。
) 叔孫豹會晉士モ于柯。
(○柯,古河反。
) 城武城。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會莒人盟于向。
(○?,音逸。
)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盟于澶淵。
(○澶,市然反。
) 秋,公至自會。
仲孫?帥師伐邾婁。
蔡殺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陳侯之弟光出奔楚。
(為二慶所谮,還在二十三年。
○弟光,《左氏傳》作“弟黃”。
) [疏]注“為二慶”至“三年”。
○解雲:即下二十三年經雲“陳殺其大夫慶虎及慶寅。
陳侯之弟光,自楚歸于陳”,注雲“前為二慶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陳人誅二慶,反光,故言歸。
宋大夫山谮華元貶之,而今此不貶者,殺二慶而光歸,谮光可知”者,即其義也。
叔老如齊。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自溴梁之盟,臣恣日甚,故比年日食。
) [疏]注“自溴”至“日食”。
○解雲:自上十六年溴梁之盟,信在大夫以來,臣之放恣,日日甚矣。
言比年日食,即下二十一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是也。
季孫宿如宋。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月者,溴梁之盟後,中國方乖離,善公獨能與大國。
) [疏]注“月者”至“大國”。
○解雲:正以朝聘例時,故如此解。
邾婁庶其以漆、闾丘來奔。
邾婁庶其者何?邾婁大夫也。
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據快無氏。
○漆,音七。
闾,力于反。
怏,苦?反。
) [疏]“邾婁庶其者何”。
○解雲:欲言其君,經不書爵;欲言其大夫,邾婁無大夫
○為其,于僞反,下同。
亟,去冀反,注同。
驕蹇,紀橋反,本又作“橋”;下紀辇反。
并數,必正反;下所主反,下“數年”同。
) [疏]“或曰為其”至“上也”。
○解雲:即上十一年夏,“公會晉侯”以下“伐鄭”之時,齊世子光在于莒子之上之屬是也。
○注“以下”至“是也”。
○解雲:下葬略者,即下文“冬,葬齊靈公”,注雲“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無過,故奪臣子恩,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者,是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得惡其子,則知或說近其義也。
雲亟伐者,并數爾者,即上“圍成”、“圍洮”、“圍防”之屬,故言并數爾。
必如此解者,正以宣九年“秋,取根牟”,傳雲“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注雲“亟,疾也。
屬有小君之喪,邾婁子來加禮,未期而取其邑,故諱不系邾婁也”。
然則彼言亟者,謂上有小君薨,邾婁來加禮于魯,未期而伐取邑,背信大疾,故雲亟。
今此直是頻擊伐魯,故雲亟,故須解雲亟伐者并數爾,以别彼文。
○注“加圍者”至“爵土”。
○解雲:據未圍而言圍,故謂之加也。
莊十年傳雲“?角者曰侵,精者曰伐,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
然則用兵之道,滅為最甚,入次之,圍次之。
今加言圍,輕于滅入二等,明不合死,但合黜爵滅土耳。
取邾婁田,自氵郭水。
其言自氵郭水何?(據齊人取濟西田,不言自濟水。
○氵郭,火虢反,徐音郭。
取濟,子禮反,下同。
) [疏]注“據齊人”至“濟水”。
○解雲:即宣元年夏,“六月,齊人取濟西田”是也。
以氵郭為竟也。
何言乎以氵郭為竟?(據取邑未嘗道竟界。
)氵郭移也。
(魯本與邾婁以氵郭為竟,氵郭移入邾婁界,魯随而有之。
諸侯土地,本有度數,不得随水。
随水有之,當坐取邑,故雲爾。
) [疏]“氵郭移也”。
○解雲:氵郭移而經不書者,外異故也。
然則傳每言“外異不書”者,亦據此文也。
季孫宿如晉。
葬曹成公。
夏,衛孫林父帥師伐齊。
秋,七月,辛卯,齊侯瑗卒。
(○瑗,于眷反,一音環,二傳作“環”。
) [疏]“齊侯瑗卒”者。
○解雲:《左氏》、《?梁》作“環”字也。
晉士モ帥師侵齊,至?,聞齊侯卒,乃還。
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據公子買戍不卒戍,言戍遂公意。
) [疏]“還者何”。
○解雲:欲言其善,而廢君命;欲言其惡,還是善辭,故執不知問。
○注“據公”至“公意”。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春,“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剌之”,傳雲“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彼注雲“使臣子不可使,恥深,故諱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是也。
然則公子買不可使往,而經書戍衛以遂公意,以明臣子不得壅塞君命。
今此士モ不行君命,而經大之,故以為難也。
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禮,兵不從中禦外,臨事制宜,當敵為師,唯義所在。
士モ聞齊侯卒,引師而去,恩動孝子之心,服諸侯之君,是後兵寝數年,故起時善之。
言乃者,士モ有難重廢君命之心,故見之。
言至?者,未侵齊也。
言聞者,在竟外。
舉侵者,張本。
○難,乃旦反;見,賢遍反。
) [疏]注“禮兵”至“張本”。
○解雲:《司馬法》雲“阃外之事,将軍裁之。
”故雲禮,用兵之道,不得國中制禦于外也。
凡為将軍之法,必須臨事制宜,謂專進退也。
當其敵之強弱,而為帥以禦之,唯不為非義而己,故言唯義所在。
而《老子》雲“将軍有廟勝之策”者,謂未行之時,先謀于廟,授之斧钺,令有勝功也。
既授之斧钺之後,明即自專之義,裁其可否,故是其宜也。
雲恩動孝子之心,義服諸侯之君者,哀痛其喪,是其恩,故曰恩動孝子之心;依禮而行,是其義,故曰義服諸侯之君也。
雲是後兵寝數年者,謂自此以後兵事寝伏,數年不起,至二十三年“秋,齊侯伐衛,遂伐晉”,二十四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伐鄭”者,始有兵起也。
案明年“仲孫?帥師伐邾婁”,亦是兵,而言數年者,正以魯與邾婁竟界相近,數相冒犯,非齊、晉之事,故得然解也。
雲故起時善之者,正以士モ此事實依古禮,但時莫能然,特以為善,故雲起時善之。
雲言乃者,士モ有難重廢君命之心,故見之者,正以宣八年傳雲“乃者何?難也”,今又言乃,故以重難解之。
而言重者,正以乃難于而,故彼注雲“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淺”,故此雲重難也。
雲言至?者,未侵齊也者,上十五年夏,“公救成,至遇”,傳雲“其言至遇何?不敢進也”。
然則彼言至者不進之文,今至?即聞其喪,明其未行侵,故雲言至?者,未侵齊也。
雲言聞者,在竟外者,正以古禮,庶人為君齊衰三月,若其入竟,即舉而知之,何道聞乎?故如此解也。
雲舉侵者,張本者,若如上說本未入齊,但在竟外聞喪,而言侵者為下張本耳。
八月,丙辰,仲孫蔑卒。
齊殺其大夫高厚。
鄭殺其大夫公子喜。
(○喜,二傳作“嘉”。
) [疏]“鄭殺”至“子喜”。
○解雲:《左氏》、《?梁》作“公子嘉”也。
冬,葬齊靈公。
(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無過,故奪臣子恩,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
) [疏]注“不月”至“不孝也”。
○解雲:正以卒日葬月,終于《春秋》,為大國之例,今葬不書月,故須解之。
言抑其父者,即上十九年傳雲“未圍齊,則言其圍齊何?抑齊也。
曷為抑齊?為其亟伐也。
或曰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是也。
言嫌子可得無過者,正以明王之制,父子兄弟罪不相兼故也,故奪臣子恩者,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不書其月,可以奪臣子恩也。
言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者,正以孝子之道,見父母不義之事,不合從父之命,處其人君之上,焉得為孝乎?故去其父葬月以見之。
城西郛。
(言西郛者,據都城錄道東西。
) 叔孫豹會晉士モ于柯。
(○柯,古河反。
) 城武城。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會莒人盟于向。
(○?,音逸。
)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盟于澶淵。
(○澶,市然反。
) 秋,公至自會。
仲孫?帥師伐邾婁。
蔡殺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陳侯之弟光出奔楚。
(為二慶所谮,還在二十三年。
○弟光,《左氏傳》作“弟黃”。
) [疏]注“為二慶”至“三年”。
○解雲:即下二十三年經雲“陳殺其大夫慶虎及慶寅。
陳侯之弟光,自楚歸于陳”,注雲“前為二慶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陳人誅二慶,反光,故言歸。
宋大夫山谮華元貶之,而今此不貶者,殺二慶而光歸,谮光可知”者,即其義也。
叔老如齊。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自溴梁之盟,臣恣日甚,故比年日食。
) [疏]注“自溴”至“日食”。
○解雲:自上十六年溴梁之盟,信在大夫以來,臣之放恣,日日甚矣。
言比年日食,即下二十一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是也。
季孫宿如宋。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月者,溴梁之盟後,中國方乖離,善公獨能與大國。
) [疏]注“月者”至“大國”。
○解雲:正以朝聘例時,故如此解。
邾婁庶其以漆、闾丘來奔。
邾婁庶其者何?邾婁大夫也。
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據快無氏。
○漆,音七。
闾,力于反。
怏,苦?反。
) [疏]“邾婁庶其者何”。
○解雲:欲言其君,經不書爵;欲言其大夫,邾婁無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