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一(起元年,盡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通其義于王者,惟王者然後改元立号。
《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
) [疏]注“以常”至“始年”。
○解雲:正以桓、文、宣、成、襄、昭及哀,皆雲“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故曰以常錄即位,知君之始年。
○注“君,魯侯隐公也”。
○解雲:案《春秋說》雲:“周五等爵法五精:公之言公,公正無私;侯之言候,候逆順,兼伺候王命矣;伯之言白,明白于德;子者,孳恩宣德;男者,任功立業。
皆上奉王者之政教、禮法,統理一國,?身?行矣。
”今此侯為魯之正爵,公者,臣子之私稱,故言“君,魯侯隐公也”。
○問曰:五等之爵既如前釋,何名附庸乎?○答曰:《春秋說》下文雲:“庸者,通也。
官小德微,附于大國以名通,若畢星之有附耳然。
”故謂之附庸矣。
○注“變一為元”。
○解雲:以下有二年三年,知上宜雲一年,而不言一年,變言元年,故決之。
○注“元者”,至“始也”。
○解雲:《春秋說》雲:“元者,端也。
氣泉”。
注雲:“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
”宋氏雲:“無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
然則有形與無形,皆生乎元氣而來,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注“故上”至“系之”。
○解雲:《春秋說》雲:“王不上奉天文以立号,則道術無原,故先陳春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後陳春矣。
”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
○注“不言”至“王者”。
○解雲:凡天子諸侯同得稱君,但天子不得稱公,故《喪服》雲君,鄭雲“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是也。
今據魯而言,不言公之始年,而言君之始年者,見諸侯不得稱元,會假魯為王,乃得稱元,故傳言“君之始年”,微欲通魯于王故也。
春者何?(獨在王上,故執不知問。
) [疏]注“獨在”至“知問”。
○解雲:春夏秋冬皆是四時之名,而夏秋冬三時,常不得配王言之,唯有“春”字常在“王”上,故怪而問之。
歲之始也。
(以上系“元年”在“王正月”之上,知歲之始也。
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
昏鬥指東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
歲者,總号其成功之稱,《尚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也。
○辟,婢亦反,本亦作“辟”稱,尺證反,下“之稱”、“卑稱”同。
) [疏]“歲之始也”。
○問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實是《春秋》之五始,而傳直于“元年”、“春”之下發言始,而“王”、“正月”下不言始何?○答曰: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時之始,“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事之始,欲見尊重天道,略于人事故也。
○注“春者”至“之端”。
○解雲:《易說》雲:“孔子曰:‘《易》始于大極,大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故生四時也。
”言天地開辟,分為四時,春先為端始也。
○注“養生之首”。
○解雲:《乾鑿度》雲:“震生萬物于東方,夫萬物始生于震。
震,東方之卦也。
陽氣施生,愛利之道,故東方為仁矣。
”故言養生之首,言是養生萬物之初首。
○注“法象所出”。
○解雲:《周禮·大宰》雲:“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國都鄙,縣治象之法于象魏,挾日而斂之。
”是象魏之法于時出之,故曰法象所出矣。
○注““四時本名也”。
○解雲:凡四時,先春,次夏,次秋,次冬,百代所不變,故言春者,四時本名矣。
○注“昏鬥”至“冬也”。
○解雲:皆《春秋說》文也。
○注“歲者”至“之稱”。
○解雲:四時皆于萬物有功,歲者,是兼總其成功之稱也。
若以當代相對言之,即唐虞曰載,夏曰歲,殷曰祀,周曰年;若散文言之,不問何代,皆得謂之歲矣。
等取一名,而必取歲者,蓋以夏數為得天正故也。
亦有一本雲“歲者總号成功之稱也”。
○注“尚書”至“是也”。
○解雲:此《堯典》文,彼鄭注雲:“以閏月推四時,使啟、閉、分、至不失其常,着之用成歲曆,将以授民時,且記時事”是也。
王者孰謂?(孰,誰也。
欲言時王則無事,欲言先王又無谥,故問誰謂。
) [疏]注“欲言”至“無事”。
○解雲:時王,即當時平王也。
若是當時平王,應如下文“秋,七月,天王使宰?亘來歸惠公仲子之?”,是其事也。
今無此事,直言王,故疑非謂當時之王矣。
○注“欲言”至“無谥”。
○解雲:正以死谥,周道故也。
謂文王也。
(以上系王于春,知謂文王也。
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
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
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與後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 [疏]注“以上”至“王也”。
○解雲:春者,端始。
文王者,周之始受命制法之王,理宜相系,故見其系春,知是文王,非周之馀王也。
○問曰:《春秋》之道,今有三王之法,所以通天三統,是以《春秋說》雲“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疑三代不專謂文王”,而傳專雲文王,不取三代何?○答曰:大勢《春秋》之道,實兼三王,是以《元命包》上文總而疑之,而此傳專雲“謂文王”者,以見孔子作新王之法,當周之世,理應權假文王之法,故偏道之矣,故彼宋氏注雲“雖大略據三代,其要主于文王者”是也。
○注“文王”至“之王”。
○解雲:即《我應瑞》雲“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止于昌戶,昌再拜稽首,受之”;又《禮說》雲:“文王得白馬朱鬣大貝玄龜”是也。
○注“天之”至“天端”。
解雲:天端即春也,故《春秋說》雲“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是也。
○注“方陳”至“王法”。
○解雲:孔子方陳新王受命制正月之事,故假取文王創始受命制正朔者,将來以為法,其實為漢矣。
○注“不言”至“共之”。
○解雲:死谥,周道,文王死來巳久,而不言谥者,正言法其生時政教正朔,故曰法其生,不法其死也。
言與後王共之者,不言谥,可以通之于後王。
後王,謂漢帝也。
○注“人道之始也”。
○解雲:何氏以見上文亦始尊重天道,皆傳自有始文,故不須注雲天道之始。
今此實天下之始,但略于人事,無始文,故須注雲“人道之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據下“秋,七月,天王”,先言月而後言王。
)王正月也。
(以上系于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制月也。
王者受命,必徙居處,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變犧牲,異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夏以鬥建寅之月為正,平旦為朔,法物見,色尚黑;殷以鬥建醜之月為正,雞鳴為朔,法物牙,色尚白;周以鬥建子之月為正,夜半為朔,法物萌,色尚赤。
○徽,許韋反。
械,戶戒反。
夏以,戶雅反,後放此,以意求之。
見,賢遍反,下“并見”同。
) [疏]注“王者”至“于人”。
解雲:王者受命,必徙居處者,則堯居平陽,舜居蒲坂,文王受命,作邑于豐之屬是也。
其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異器械者,《禮記大傳》文。
鄭注雲:“服色,車馬也。
徽号,旌旗之名也。
器械禮樂之器及兵甲也。
”然則改正朔者,即“正朔三而改”下注雲是也。
易服色者,即《明堂位》雲“鸾車,有虞氏之路也。
鈎車,夏後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夏後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之屬是也。
其殊徽号者,即《明堂位》雲“有虞氏之?,夏後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之屬是也。
其變犧牲者,即《明堂位》雲:“夏後氏牲尚黑,殷白牡,周も剛”之屬是也。
其異器械者,器即《明堂位》雲:“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壘,夏後氏之尊也。
着,殷尊也。
犧象,周尊也”,注雲“泰用瓦;着,着地無足”;“夏後氏之鼓足”,彼注雲“足謂四足也”;“殷楹鼓”彼注雲“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周縣鼓”,注雲“縣,縣之иね也”。
其械者,即兵甲也,何氏莊三十二年注雲“有攻守之器曰械”是。
而言異者,即《釋器》雲“弓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蓋以為異代相變,故雲異也。
所以止變此等者,其親親、尊尊之屬不可改,即《大傳》雲“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是也。
○注“夏以”至“尚赤”。
○解雲:凡草物皆十一月動萌而赤,十二月萌牙始白,十三月萌牙始出而首黑,故各法之,故《書傳略說》雲:“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牙”,注雲“謂三王之正也。
至動,冬日至物始動也。
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土有三王,生特一生死,是故周人以日至為正,殷人以日至三十日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
是故三統三王,若循連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是也。
○問曰:若如此說,則三王所尚,各自依其時物之色,何故《禮說》雲“若尚色,天命以赤尚赤,以白尚白,以黑尚黑”,宋氏雲“赤者,命以赤烏,故周尚赤;湯以白狼,故尚白;禹以玄?,故尚黑也”。
以此言之,三代所尚者,自是依天命之色,何言法時物之牙色乎?○答曰:凡正朔之法,不得相因,滿三反本,禮則然矣,但見其受命将王者,應以十一月為正,則命之以赤瑞;應以十二月為正,則命以白瑞;應以十三月為正,即命之以黑瑞,是以《禮說》有此言,豈道不複法其牙色乎? 何言乎王正月?(據定公有王無正月) [疏]注“據定”至“正月”。
○解雲: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是有王無正月。
凡十二公即位皆在正月,是以不問有事無事,皆書“王正月”,所以重人君即位之年矣。
若非即位之年,正月無事之時,或有二月王,或有三月王矣,但定公即位在六月,正月複無事,故書三月王也,其正月時不得書王矣。
大一統也。
(統者,始也,總系之辭。
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雲政教之始。
) [疏]“大一統也”。
○解雲: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注“總系之辭”。
○解雲:凡前代既終,後主更起,立其正朔之初,布象魏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莫不系于正月而得其所,故曰總系之辭。
○注“故雲政教之始”。
○解雲:亦以傳不言始,故足之。
公何以不言即位?(據文公言即位也。
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
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治,直吏反。
夫,音扶。
) [疏]注“據文公言即位也”。
○解雲: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
○問曰:桓公元年春亦書即位,傳所以不從始,而遠據文公何?○答曰:正以文公正即位之始故也。
桓公篡而即位,非其正,故雖即位在文公前,猶不據之。
○注“即位者,一國之始”。
○解雲:亦以傳無始文,故言此也。
○注“政莫大于正始”。
○解雲:為下作文勢也。
言凡欲正物之法,莫大于正其始時,是以《春秋》作五始,令之相正也。
○注“乃天”至“不察也”。
○解雲:“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
言萬物之所系者,《春秋》以之為始,令萬物系之,故不可不察其義。
成公意也。
(以不有正月而去即位,知其成公意。
○而去,起呂反,下“去”同。
) [疏]注“以不”至“公意”。
○解雲:下十一年傳雲“隐何以無正月?隐将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然則正月者,是公縣象魏出教令之月,今公既有讓意,故從二年已後,終隐之篇,常去正月以見之,故曰不有正月也。
然則今此注雲“不有正月”者,謂從二年恒去正月也。
今元年去即位,故知成公意矣。
今元年言正月者,公時實行即位之禮,故見之。
然則公意讓而行即位者,厭民臣之心故也。
舊雲以有正月而去即位,雲無“不”字,言凡書正月為公即位出也,以元年有正月,即公實行即位禮,而孔子去即位,知其成公讓意者,非。
何成乎公之意?(據剌欲救紀而後不能。
○剌欲,七賜反。
後皆同,更不音。
) [疏]注“據剌”至“不能”。
○解雲:莊三年“冬,公次于郎”,傳曰“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紀而後不能也”。
然則欲救紀是善事,公不能救紀,是不終善事,而《春秋》書“次于郎”以剌之。
今隐公有讓心,實是善事,但終讓不成,為他所殺,亦是善心不遂,而《春秋》善之,故以為難也。
公将平國而反之桓。
(平,治也。
時廢桓立隐不平,故曰平,反還之。
)曷為反之桓?(據已立也。
)桓幼而貴,隐長而卑。
(長者,已冠也。
禮,年二十見正而冠。
《士冠禮》曰:“嫡子冠于阼,以着代也。
醮于客位,加有成也。
三加彌尊,谕其志也。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
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
”○隐長,丁丈反,注及下皆同。
已冠,工亂反,下同。
?子,丁曆反,下同。
醮,子笑反。
) [疏]注“禮年”至“而冠”。
○解雲:若以襄九年《左傳》言魯襄公年十二而冠也。
依《八代記》,即少昊亦十二而冠,則知天子諸侯幼即位者,皆十二而冠矣,是以《異義》“古《尚書》說”雲“武王崩時,成王年十三,後一年管、蔡作亂,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開金?之書”。
時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是其證也。
但隐公冠當惠公之世,從士禮,故二十成人乃冠,是以何氏即引《士冠禮》以解之。
所以必二十冠者,《異義》“今禮戴說”雲“男子,陽也,成于陰,故二十而冠”是矣。
而言見正者,欲道庶子不冠于阼階故也。
○注“士冠”至“成也”。
○解雲:鄭彼注雲“每加于阼,則醮之于客位,所以尊敬之,成其為人也”是矣。
凡此,《士冠禮》及《禮記·冠義》、《郊特牲》亦有此文。
鄭注《冠義》雲“阼,謂主人之北也。
?子冠于阼,若不醴,則醮用酒于客位,敬而成之也。
戶西為客位,庶子冠于房戶外,又因醮焉,不代父也”。
鄭注《昏義》雲“酌而無酬酢曰醮。
醮之禮如冠醮與”。
○
《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
) [疏]注“以常”至“始年”。
○解雲:正以桓、文、宣、成、襄、昭及哀,皆雲“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故曰以常錄即位,知君之始年。
○注“君,魯侯隐公也”。
○解雲:案《春秋說》雲:“周五等爵法五精:公之言公,公正無私;侯之言候,候逆順,兼伺候王命矣;伯之言白,明白于德;子者,孳恩宣德;男者,任功立業。
皆上奉王者之政教、禮法,統理一國,?身?行矣。
”今此侯為魯之正爵,公者,臣子之私稱,故言“君,魯侯隐公也”。
○問曰:五等之爵既如前釋,何名附庸乎?○答曰:《春秋說》下文雲:“庸者,通也。
官小德微,附于大國以名通,若畢星之有附耳然。
”故謂之附庸矣。
○注“變一為元”。
○解雲:以下有二年三年,知上宜雲一年,而不言一年,變言元年,故決之。
○注“元者”,至“始也”。
○解雲:《春秋說》雲:“元者,端也。
氣泉”。
注雲:“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
”宋氏雲:“無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
然則有形與無形,皆生乎元氣而來,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注“故上”至“系之”。
○解雲:《春秋說》雲:“王不上奉天文以立号,則道術無原,故先陳春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後陳春矣。
”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
○注“不言”至“王者”。
○解雲:凡天子諸侯同得稱君,但天子不得稱公,故《喪服》雲君,鄭雲“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是也。
今據魯而言,不言公之始年,而言君之始年者,見諸侯不得稱元,會假魯為王,乃得稱元,故傳言“君之始年”,微欲通魯于王故也。
春者何?(獨在王上,故執不知問。
) [疏]注“獨在”至“知問”。
○解雲:春夏秋冬皆是四時之名,而夏秋冬三時,常不得配王言之,唯有“春”字常在“王”上,故怪而問之。
歲之始也。
(以上系“元年”在“王正月”之上,知歲之始也。
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
昏鬥指東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
歲者,總号其成功之稱,《尚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也。
○辟,婢亦反,本亦作“辟”稱,尺證反,下“之稱”、“卑稱”同。
) [疏]“歲之始也”。
○問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實是《春秋》之五始,而傳直于“元年”、“春”之下發言始,而“王”、“正月”下不言始何?○答曰: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時之始,“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事之始,欲見尊重天道,略于人事故也。
○注“春者”至“之端”。
○解雲:《易說》雲:“孔子曰:‘《易》始于大極,大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故生四時也。
”言天地開辟,分為四時,春先為端始也。
○注“養生之首”。
○解雲:《乾鑿度》雲:“震生萬物于東方,夫萬物始生于震。
震,東方之卦也。
陽氣施生,愛利之道,故東方為仁矣。
”故言養生之首,言是養生萬物之初首。
○注“法象所出”。
○解雲:《周禮·大宰》雲:“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國都鄙,縣治象之法于象魏,挾日而斂之。
”是象魏之法于時出之,故曰法象所出矣。
○注““四時本名也”。
○解雲:凡四時,先春,次夏,次秋,次冬,百代所不變,故言春者,四時本名矣。
○注“昏鬥”至“冬也”。
○解雲:皆《春秋說》文也。
○注“歲者”至“之稱”。
○解雲:四時皆于萬物有功,歲者,是兼總其成功之稱也。
若以當代相對言之,即唐虞曰載,夏曰歲,殷曰祀,周曰年;若散文言之,不問何代,皆得謂之歲矣。
等取一名,而必取歲者,蓋以夏數為得天正故也。
亦有一本雲“歲者總号成功之稱也”。
○注“尚書”至“是也”。
○解雲:此《堯典》文,彼鄭注雲:“以閏月推四時,使啟、閉、分、至不失其常,着之用成歲曆,将以授民時,且記時事”是也。
王者孰謂?(孰,誰也。
欲言時王則無事,欲言先王又無谥,故問誰謂。
) [疏]注“欲言”至“無事”。
○解雲:時王,即當時平王也。
若是當時平王,應如下文“秋,七月,天王使宰?亘來歸惠公仲子之?”,是其事也。
今無此事,直言王,故疑非謂當時之王矣。
○注“欲言”至“無谥”。
○解雲:正以死谥,周道故也。
謂文王也。
(以上系王于春,知謂文王也。
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
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
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與後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 [疏]注“以上”至“王也”。
○解雲:春者,端始。
文王者,周之始受命制法之王,理宜相系,故見其系春,知是文王,非周之馀王也。
○問曰:《春秋》之道,今有三王之法,所以通天三統,是以《春秋說》雲“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疑三代不專謂文王”,而傳專雲文王,不取三代何?○答曰:大勢《春秋》之道,實兼三王,是以《元命包》上文總而疑之,而此傳專雲“謂文王”者,以見孔子作新王之法,當周之世,理應權假文王之法,故偏道之矣,故彼宋氏注雲“雖大略據三代,其要主于文王者”是也。
○注“文王”至“之王”。
○解雲:即《我應瑞》雲“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止于昌戶,昌再拜稽首,受之”;又《禮說》雲:“文王得白馬朱鬣大貝玄龜”是也。
○注“天之”至“天端”。
解雲:天端即春也,故《春秋說》雲“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是也。
○注“方陳”至“王法”。
○解雲:孔子方陳新王受命制正月之事,故假取文王創始受命制正朔者,将來以為法,其實為漢矣。
○注“不言”至“共之”。
○解雲:死谥,周道,文王死來巳久,而不言谥者,正言法其生時政教正朔,故曰法其生,不法其死也。
言與後王共之者,不言谥,可以通之于後王。
後王,謂漢帝也。
○注“人道之始也”。
○解雲:何氏以見上文亦始尊重天道,皆傳自有始文,故不須注雲天道之始。
今此實天下之始,但略于人事,無始文,故須注雲“人道之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據下“秋,七月,天王”,先言月而後言王。
)王正月也。
(以上系于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制月也。
王者受命,必徙居處,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變犧牲,異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夏以鬥建寅之月為正,平旦為朔,法物見,色尚黑;殷以鬥建醜之月為正,雞鳴為朔,法物牙,色尚白;周以鬥建子之月為正,夜半為朔,法物萌,色尚赤。
○徽,許韋反。
械,戶戒反。
夏以,戶雅反,後放此,以意求之。
見,賢遍反,下“并見”同。
) [疏]注“王者”至“于人”。
解雲:王者受命,必徙居處者,則堯居平陽,舜居蒲坂,文王受命,作邑于豐之屬是也。
其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異器械者,《禮記大傳》文。
鄭注雲:“服色,車馬也。
徽号,旌旗之名也。
器械禮樂之器及兵甲也。
”然則改正朔者,即“正朔三而改”下注雲是也。
易服色者,即《明堂位》雲“鸾車,有虞氏之路也。
鈎車,夏後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夏後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之屬是也。
其殊徽号者,即《明堂位》雲“有虞氏之?,夏後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之屬是也。
其變犧牲者,即《明堂位》雲:“夏後氏牲尚黑,殷白牡,周も剛”之屬是也。
其異器械者,器即《明堂位》雲:“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壘,夏後氏之尊也。
着,殷尊也。
犧象,周尊也”,注雲“泰用瓦;着,着地無足”;“夏後氏之鼓足”,彼注雲“足謂四足也”;“殷楹鼓”彼注雲“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周縣鼓”,注雲“縣,縣之иね也”。
其械者,即兵甲也,何氏莊三十二年注雲“有攻守之器曰械”是。
而言異者,即《釋器》雲“弓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蓋以為異代相變,故雲異也。
所以止變此等者,其親親、尊尊之屬不可改,即《大傳》雲“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是也。
○注“夏以”至“尚赤”。
○解雲:凡草物皆十一月動萌而赤,十二月萌牙始白,十三月萌牙始出而首黑,故各法之,故《書傳略說》雲:“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牙”,注雲“謂三王之正也。
至動,冬日至物始動也。
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土有三王,生特一生死,是故周人以日至為正,殷人以日至三十日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
是故三統三王,若循連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是也。
○問曰:若如此說,則三王所尚,各自依其時物之色,何故《禮說》雲“若尚色,天命以赤尚赤,以白尚白,以黑尚黑”,宋氏雲“赤者,命以赤烏,故周尚赤;湯以白狼,故尚白;禹以玄?,故尚黑也”。
以此言之,三代所尚者,自是依天命之色,何言法時物之牙色乎?○答曰:凡正朔之法,不得相因,滿三反本,禮則然矣,但見其受命将王者,應以十一月為正,則命之以赤瑞;應以十二月為正,則命以白瑞;應以十三月為正,即命之以黑瑞,是以《禮說》有此言,豈道不複法其牙色乎? 何言乎王正月?(據定公有王無正月) [疏]注“據定”至“正月”。
○解雲: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是有王無正月。
凡十二公即位皆在正月,是以不問有事無事,皆書“王正月”,所以重人君即位之年矣。
若非即位之年,正月無事之時,或有二月王,或有三月王矣,但定公即位在六月,正月複無事,故書三月王也,其正月時不得書王矣。
大一統也。
(統者,始也,總系之辭。
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雲政教之始。
) [疏]“大一統也”。
○解雲: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注“總系之辭”。
○解雲:凡前代既終,後主更起,立其正朔之初,布象魏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莫不系于正月而得其所,故曰總系之辭。
○注“故雲政教之始”。
○解雲:亦以傳不言始,故足之。
公何以不言即位?(據文公言即位也。
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
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治,直吏反。
夫,音扶。
) [疏]注“據文公言即位也”。
○解雲: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
○問曰:桓公元年春亦書即位,傳所以不從始,而遠據文公何?○答曰:正以文公正即位之始故也。
桓公篡而即位,非其正,故雖即位在文公前,猶不據之。
○注“即位者,一國之始”。
○解雲:亦以傳無始文,故言此也。
○注“政莫大于正始”。
○解雲:為下作文勢也。
言凡欲正物之法,莫大于正其始時,是以《春秋》作五始,令之相正也。
○注“乃天”至“不察也”。
○解雲:“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
言萬物之所系者,《春秋》以之為始,令萬物系之,故不可不察其義。
成公意也。
(以不有正月而去即位,知其成公意。
○而去,起呂反,下“去”同。
) [疏]注“以不”至“公意”。
○解雲:下十一年傳雲“隐何以無正月?隐将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然則正月者,是公縣象魏出教令之月,今公既有讓意,故從二年已後,終隐之篇,常去正月以見之,故曰不有正月也。
然則今此注雲“不有正月”者,謂從二年恒去正月也。
今元年去即位,故知成公意矣。
今元年言正月者,公時實行即位之禮,故見之。
然則公意讓而行即位者,厭民臣之心故也。
舊雲以有正月而去即位,雲無“不”字,言凡書正月為公即位出也,以元年有正月,即公實行即位禮,而孔子去即位,知其成公讓意者,非。
何成乎公之意?(據剌欲救紀而後不能。
○剌欲,七賜反。
後皆同,更不音。
) [疏]注“據剌”至“不能”。
○解雲:莊三年“冬,公次于郎”,傳曰“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紀而後不能也”。
然則欲救紀是善事,公不能救紀,是不終善事,而《春秋》書“次于郎”以剌之。
今隐公有讓心,實是善事,但終讓不成,為他所殺,亦是善心不遂,而《春秋》善之,故以為難也。
公将平國而反之桓。
(平,治也。
時廢桓立隐不平,故曰平,反還之。
)曷為反之桓?(據已立也。
)桓幼而貴,隐長而卑。
(長者,已冠也。
禮,年二十見正而冠。
《士冠禮》曰:“嫡子冠于阼,以着代也。
醮于客位,加有成也。
三加彌尊,谕其志也。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
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
”○隐長,丁丈反,注及下皆同。
已冠,工亂反,下同。
?子,丁曆反,下同。
醮,子笑反。
) [疏]注“禮年”至“而冠”。
○解雲:若以襄九年《左傳》言魯襄公年十二而冠也。
依《八代記》,即少昊亦十二而冠,則知天子諸侯幼即位者,皆十二而冠矣,是以《異義》“古《尚書》說”雲“武王崩時,成王年十三,後一年管、蔡作亂,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開金?之書”。
時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是其證也。
但隐公冠當惠公之世,從士禮,故二十成人乃冠,是以何氏即引《士冠禮》以解之。
所以必二十冠者,《異義》“今禮戴說”雲“男子,陽也,成于陰,故二十而冠”是矣。
而言見正者,欲道庶子不冠于阼階故也。
○注“士冠”至“成也”。
○解雲:鄭彼注雲“每加于阼,則醮之于客位,所以尊敬之,成其為人也”是矣。
凡此,《士冠禮》及《禮記·冠義》、《郊特牲》亦有此文。
鄭注《冠義》雲“阼,謂主人之北也。
?子冠于阼,若不醴,則醮用酒于客位,敬而成之也。
戶西為客位,庶子冠于房戶外,又因醮焉,不代父也”。
鄭注《昏義》雲“酌而無酬酢曰醮。
醮之禮如冠醮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