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奇篇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能筆說之效也。
曰:此不然。
周世着書之人皆權謀之臣,漢世直言之士皆通覽之吏,豈謂文非華葉之生,根核推之也?心思為謀,集紮為文,情見于辭,意驗于言。
商鞅相秦,緻功于霸,作《耕戰》之書。
虞卿為趙,決計定說,行退作春秋之思,起城中之議。
《耕戰》之書,秦堂上之計也。
陸賈消呂氏之謀,與《新語》同一意。
桓君山易晁錯之策,與《新論》共一思。
觀谷永之陳說,唐林之宜言,劉向之切議,以知為本,筆墨之文,将而送之,豈徒雕文飾辭,苟為華葉之言哉?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
是故魯連飛書,燕将自殺;鄒陽上疏,梁孝開牢。
書疏文義,奪于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夫鴻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長吏,安可不貴?豈徒用其才力,遊文于牒牍哉?州郡有憂,能治章上奏,解理結煩,使州郡連事,有如唐子高、谷子雲之吏,出身盡思,竭筆牍之力,煩憂适有不解者哉? 古昔之遠,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難得紀錄,且近自以會稽言之,周長生者,文士之雄也,在州,為刺史任安舉奏;在郡,為太守孟觀上書,事解憂除,州郡無事,二将以全。
長生之身不尊顯,非其才知少、功力薄也,二将懷俗人之節,不能貴也。
使遭前世燕昭,則長生已蒙鄒衍之寵矣。
長生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征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
豈無憂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
長生之才,非徒銳于牒牍也,作《洞曆》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之事,莫不紀載,與太吏公《表》、《紀》相似類也。
上通下達,故曰《洞曆》。
然則長生非徒文人,所謂鴻儒者也。
前世有嚴夫子,後有吳君〔高〕,末有周長生。
白雉貢于越,暢草獻于宛,雍州出玉,荊、揚生金。
珍物産于四遠幽遼之地,未可言無奇人也。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仲舒既死,豈在長生之徒與?何言之卓殊,文之美麗也!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紀者,屈原在其上也。
會稽文才,豈獨周長生哉?所以未論列者,長生尤逾出也。
九州多山,而華、岱為嶽,四方多川,而江、河為渎者,華、岱高而江、河大也。
長生,州郡高大者也。
同姓之伯賢,舍而譽他族之孟,未為得也。
長生說文辭之伯,文人之所共宗,獨紀錄之,《春秋》記元于魯之義也。
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
長生家在會稽,生在今世,文章雖奇,論者猶謂稚于前人。
天禀元氣,人受元精,豈為古今者差殺哉?優者為高,明者為上,實事之人,見然否之分者,睹非卻前,退置于後,見是,推今進置于古,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
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理備。
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
子男孟堅為尚書郎,文比叔皮,非徒五百裡也,乃夫周、召、魯、衛之謂也。
苟可高古,而班氏父子不足紀也。
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
漢在百世之後,文論辭說,安得不茂?喻大以小,推民家事,以睹王廷之義。
廬宅始成,桑麻才有,居之曆歲,子孫相續,桃李梅杏,〔奄〕丘蔽野。
根莖衆多,則華葉繁茂。
漢氏治定久矣,土廣民衆,義興事起,華葉之言,安得不繁?夫華與實,俱成者也,無華生實,物希有之。
山之秃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孰其滋也?文章之人,滋茂漢朝者乃夫漢家熾盛之瑞也。
天晏,列宿煥炳;陰雨,日月蔽匿。
方今文人并出見者,乃夫漢朝明明之驗也。
高祖讀陸賈之書,歎稱萬歲;徐樂、主父偃上疏,征拜郎中,方今未聞。
膳無苦酸之肴,口所不甘味,手不舉以啖人。
诏書每下,文義經傳四科,诏書斐然,郁郁好文之明驗也。
上書不實核,着書無義指,“萬歲”之聲,“征拜”之恩,何從發哉?飾面者皆欲為好,而運目者希;文音者皆欲為悲,而驚耳者寡。
陸賈之書未奏,徐樂、主父之策未聞,群諸瞽言之徒,言事粗醜,文不美潤,不指。
所謂,文辭淫滑,不被濤沙之谪,幸矣!焉蒙征拜為郎中之寵乎?
曰:此不然。
周世着書之人皆權謀之臣,漢世直言之士皆通覽之吏,豈謂文非華葉之生,根核推之也?心思為謀,集紮為文,情見于辭,意驗于言。
商鞅相秦,緻功于霸,作《耕戰》之書。
虞卿為趙,決計定說,行退作春秋之思,起城中之議。
《耕戰》之書,秦堂上之計也。
陸賈消呂氏之謀,與《新語》同一意。
桓君山易晁錯之策,與《新論》共一思。
觀谷永之陳說,唐林之宜言,劉向之切議,以知為本,筆墨之文,将而送之,豈徒雕文飾辭,苟為華葉之言哉?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
是故魯連飛書,燕将自殺;鄒陽上疏,梁孝開牢。
書疏文義,奪于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夫鴻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長吏,安可不貴?豈徒用其才力,遊文于牒牍哉?州郡有憂,能治章上奏,解理結煩,使州郡連事,有如唐子高、谷子雲之吏,出身盡思,竭筆牍之力,煩憂适有不解者哉? 古昔之遠,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難得紀錄,且近自以會稽言之,周長生者,文士之雄也,在州,為刺史任安舉奏;在郡,為太守孟觀上書,事解憂除,州郡無事,二将以全。
長生之身不尊顯,非其才知少、功力薄也,二将懷俗人之節,不能貴也。
使遭前世燕昭,則長生已蒙鄒衍之寵矣。
長生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征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
豈無憂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
長生之才,非徒銳于牒牍也,作《洞曆》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之事,莫不紀載,與太吏公《表》、《紀》相似類也。
上通下達,故曰《洞曆》。
然則長生非徒文人,所謂鴻儒者也。
前世有嚴夫子,後有吳君〔高〕,末有周長生。
白雉貢于越,暢草獻于宛,雍州出玉,荊、揚生金。
珍物産于四遠幽遼之地,未可言無奇人也。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仲舒既死,豈在長生之徒與?何言之卓殊,文之美麗也!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紀者,屈原在其上也。
會稽文才,豈獨周長生哉?所以未論列者,長生尤逾出也。
九州多山,而華、岱為嶽,四方多川,而江、河為渎者,華、岱高而江、河大也。
長生,州郡高大者也。
同姓之伯賢,舍而譽他族之孟,未為得也。
長生說文辭之伯,文人之所共宗,獨紀錄之,《春秋》記元于魯之義也。
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
長生家在會稽,生在今世,文章雖奇,論者猶謂稚于前人。
天禀元氣,人受元精,豈為古今者差殺哉?優者為高,明者為上,實事之人,見然否之分者,睹非卻前,退置于後,見是,推今進置于古,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
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理備。
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
子男孟堅為尚書郎,文比叔皮,非徒五百裡也,乃夫周、召、魯、衛之謂也。
苟可高古,而班氏父子不足紀也。
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
漢在百世之後,文論辭說,安得不茂?喻大以小,推民家事,以睹王廷之義。
廬宅始成,桑麻才有,居之曆歲,子孫相續,桃李梅杏,〔奄〕丘蔽野。
根莖衆多,則華葉繁茂。
漢氏治定久矣,土廣民衆,義興事起,華葉之言,安得不繁?夫華與實,俱成者也,無華生實,物希有之。
山之秃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孰其滋也?文章之人,滋茂漢朝者乃夫漢家熾盛之瑞也。
天晏,列宿煥炳;陰雨,日月蔽匿。
方今文人并出見者,乃夫漢朝明明之驗也。
高祖讀陸賈之書,歎稱萬歲;徐樂、主父偃上疏,征拜郎中,方今未聞。
膳無苦酸之肴,口所不甘味,手不舉以啖人。
诏書每下,文義經傳四科,诏書斐然,郁郁好文之明驗也。
上書不實核,着書無義指,“萬歲”之聲,“征拜”之恩,何從發哉?飾面者皆欲為好,而運目者希;文音者皆欲為悲,而驚耳者寡。
陸賈之書未奏,徐樂、主父之策未聞,群諸瞽言之徒,言事粗醜,文不美潤,不指。
所謂,文辭淫滑,不被濤沙之谪,幸矣!焉蒙征拜為郎中之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