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義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墨家之論,以為人死無命;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
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言無命者,聞曆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秦将白起坑趙降卒于長平之下,四十萬衆,同時皆死;春秋之時,敗績之軍,死者蔽草,屍且萬數;饑馑之歲,餓者滿道;溫氣疫疬,千戶滅門,如必有命,何其秦、齊同也?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衆,一曆陽之都,一長平之坑,同命俱死,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故相聚于曆陽;命當壓死,故相積于長平。
猶高祖初起,相工入豐、沛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卓礫時見,往往皆然。
而曆陽之都,男女俱沒,長平之坑,老少并陷,萬數之中,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
遭時衰微,兵革并起,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時有盛衰,衰則疾病,被災蒙禍之驗也。
” 宋、衛、陳、鄭同日并災,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衰之人,然而俱滅,國禍陵之也。
故國命勝人命,壽命勝祿命。
人有壽夭之相,亦有貧富貴賤之法,俱見于體。
故壽命修短,皆禀于天;骨法善惡,皆見于體。
命當夭折,雖禀異行,終不得長;祿當貧賤,雖有善性,終不得遂。
項羽且死,顧謂其徒曰:“吾敗乃命,非用兵之過。
”此言實也。
實者項羽用兵過于高祖,高祖之起,有天命焉。
國命系于衆星,列宿吉兇,國有禍福;衆星推移,人有盛衰。
人之有吉兇,猶歲之有豐耗,命有衰盛,物有貴賤。
一歲之中,一貴一賤;一壽之間,一衰一盛。
物之貴賤,不在豐耗;人之衰盛,不在賢愚。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而不曰“死生在天,富貴有命”者,何則?死生者,無象在天,以性為主。
禀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堅強則壽命長,壽命長則不夭死。
禀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短則蚤死。
故言“有命”,命則性也。
至于富貴所禀,猶性所禀之氣,得衆星之精。
衆星在天,天有其象。
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
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衆星。
天施氣而衆星布精,天所施氣,衆星之氣在其中矣。
人禀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
故天有百官,天有衆星,地有萬民,五帝、三王之精。
天有王梁、造父,人亦有之,禀受其氣,故巧于禦。
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随命,三曰遭命。
”正命,謂本禀之自得吉也。
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
随命者,戳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故曰随命。
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兇禍,故曰遭命。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兇矣。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兇,或性惡而命吉。
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兇者,命也。
或行善而得禍,是性善而命兇;或行惡而得福,是性惡而命吉也。
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兇。
使命吉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兇命之人,雖勉操行,未必無禍。
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性善
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言無命者,聞曆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秦将白起坑趙降卒于長平之下,四十萬衆,同時皆死;春秋之時,敗績之軍,死者蔽草,屍且萬數;饑馑之歲,餓者滿道;溫氣疫疬,千戶滅門,如必有命,何其秦、齊同也?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衆,一曆陽之都,一長平之坑,同命俱死,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故相聚于曆陽;命當壓死,故相積于長平。
猶高祖初起,相工入豐、沛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卓礫時見,往往皆然。
而曆陽之都,男女俱沒,長平之坑,老少并陷,萬數之中,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
遭時衰微,兵革并起,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時有盛衰,衰則疾病,被災蒙禍之驗也。
” 宋、衛、陳、鄭同日并災,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衰之人,然而俱滅,國禍陵之也。
故國命勝人命,壽命勝祿命。
人有壽夭之相,亦有貧富貴賤之法,俱見于體。
故壽命修短,皆禀于天;骨法善惡,皆見于體。
命當夭折,雖禀異行,終不得長;祿當貧賤,雖有善性,終不得遂。
項羽且死,顧謂其徒曰:“吾敗乃命,非用兵之過。
”此言實也。
實者項羽用兵過于高祖,高祖之起,有天命焉。
國命系于衆星,列宿吉兇,國有禍福;衆星推移,人有盛衰。
人之有吉兇,猶歲之有豐耗,命有衰盛,物有貴賤。
一歲之中,一貴一賤;一壽之間,一衰一盛。
物之貴賤,不在豐耗;人之衰盛,不在賢愚。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而不曰“死生在天,富貴有命”者,何則?死生者,無象在天,以性為主。
禀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堅強則壽命長,壽命長則不夭死。
禀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短則蚤死。
故言“有命”,命則性也。
至于富貴所禀,猶性所禀之氣,得衆星之精。
衆星在天,天有其象。
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
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衆星。
天施氣而衆星布精,天所施氣,衆星之氣在其中矣。
人禀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
故天有百官,天有衆星,地有萬民,五帝、三王之精。
天有王梁、造父,人亦有之,禀受其氣,故巧于禦。
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随命,三曰遭命。
”正命,謂本禀之自得吉也。
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
随命者,戳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故曰随命。
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兇禍,故曰遭命。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兇矣。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兇,或性惡而命吉。
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兇者,命也。
或行善而得禍,是性善而命兇;或行惡而得福,是性惡而命吉也。
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兇。
使命吉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兇命之人,雖勉操行,未必無禍。
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