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

關燈
辛未夏,兒志忠學輯四書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折衷于予。

    此非易事也,得不盡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猶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維何?如大學誠意章“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為定本;其初本則曰:“慊與不慊,其幾甚微。

    ”如此之類是也。

    猶待辨者維何?如大學聖經章“欲其必自慊”,此初本,非定本;其定本則曰:“欲其一于善。

    ”論語為政章“行道而有得于心也”,此初本,非定本;其定本則曰:“得于心而不失也。

    ”如此之類是也。

    不可不辨者維何?如中庸首章“蓋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聖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我之所固有者裁之也。

    故子思于此首發明之,而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

    ”此實非定本,其定本則曰:“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

    學者知之,則其于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

    故子思于此首發明之,讀者所宜深體而默識也。

    ”如此之類是也。

     所以一為不待辨,一為猶待辨,一為不可不辨,何哉?吾蘇坊間所行之本,多從永樂大全本。

    相習既久,人情每安于所習,而先入者常為主。

    誠意章“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凡所習坊本既與之相合矣,久而安之矣,此固宜不待辨矣。

    若夫聖經章“一于善”句、為政章“得于心”句,二者雖有善本可證,又有朱子及先儒之說,然皆與坊本不合,所以猶待辨也。

    “蓋人之所以為人”一段,既與所習熟之坊本不合,為見聞所駭異,而善本及先儒疏釋本又但從定本而無所辨說,而又為小儒之所訾,得毋益甚其駭異?所以不可不辨也。

     今試辨之:所以知“人之所以”一段之為定論者,我朝所?刻宋淳佑版大字本原自如此,即此可知其為定本而無疑矣。

    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全載學庸注,其于此段,亦原自如此。

    朱子之子敬止跋雲:“先公晚歲所親定,為絕筆之書,未脫稿者八篇。

    ”則殁後而書始出也。

    殁而始出,則學庸注豈非所改定者乎?于此又可知其為定本而無疑矣。

    是則此段之為定本,得斯二者,正可以決然從焉而不必有旁求矣;而況又下及納蘭氏翻刻西山真氏四書集編亦如是。

    集編惟學庸為真氏所手定。

    真氏親受業于朱子,而得其精微者也,則其手定學庸集編,安有不從最後定本而遽取未定本以苟且從事者乎?于此又益可知其為定本而無疑也。

    格庵趙氏四書纂疏亦如是。

    趙氏,其父受業于朱子之門人,故以所得于家庭者?求朱門之源委而作纂疏,又豈有不從最後定本者?于此又益可知其為定本而無疑也。

    東發黃氏所着日鈔,亦全載學庸注,而此段亦如是。

    黃氏亦淵源朱子而深有得者,日鈔皆其着作,而乃載章句,豈苟然哉?此其為定本又益可無疑也。

    雲峰胡氏四書通,此段亦如是。

    自南宋至前明,為朱子注作疏解者多矣,若四書通,可謂最善,而通于此段亦如是,但惜無辨說。

    然以他處有辨者推之,此其為定本又益可無疑也。

    旁求之,複有如此,何不可決之堅矣,而坊本則皆作“知己之有性”雲雲。

    考其緣由,則惟輯釋之故:而窮究其源,則自四書附錄始也。

    輯釋者,元新安倪氏士毅所作也;附錄者,宋建安祝氏洙所作也。

    今坊本四書注,皆仍明胡氏廣永樂大全本。

    大全隻剿襲輯釋,學庸尤無增減,雖謂永樂大全即倪氏之書可耳,其于胡氏又何責焉?故論坊本所從之緣由,不謂大全而謂輯釋也。

    倪氏之師,定宇陳氏栎也。

    陳氏着四書發明,惟主祝氏附錄而已。

    倪氏惟師是從,亦惟主附錄而已。

    故窮究坊本所從之源,則惟在祝氏之附錄也。

    諸儒或多從祝氏者,隻以其父諱穆,字和父,為朱子母黨,嘗受業于朱子。

    然迹和父所着方輿勝覽一書,則其人近于風華淹雅,未必内專性學者。

    今祝氏四書附錄雖未見其全書,而即輯釋所載引諸說以觀之,是直不知有定本,已為四書信道之矣。

    四書通曰:“如為政章祝本作‘有得于心’,則于改作‘得于心而不失’,祝未之見也。

    ”通之說有如此,仍倪氏後生不能擇善以從,而因阿其師以及祝氏。

    至颠倒是非,即朱子口講指畫之言,而亦弗之信焉,何其無識欤?而祝本之為非定本可以決然矣。

    然猶可委者,曰“源略遠,派亦分矣”;乃祝本之為非定本,更有即出于朱子後嗣之人之言為祝氏微辨者,即出于信從祝氏之人自呈破綻者。

    倪氏輯釋引陳氏四書發明之言曰:“文公适孫鑒書祝氏附錄本卷端雲:‘四書元本,則以鑒向得先公晚年絕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