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解第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民利,禹身決渎,斬高橋下,以緻民利,湯武征伐無道,誅殺暴亂,以緻民利;故明王之動作雖異,其利民同也;故曰:“萬事之任也,異起而同歸,古今一也。
” 棟生桡,不勝任則屋覆,而人不怨者,其理然也。
弱子,慈母之所愛也,不以其理下瓦,則慈母笞之;故其以理動者,雖覆屋不為怨。
不以其理動者,下瓦必笞;故曰:“生棟覆屋,怨怒不及。
弱子下瓦,慈母操箠。
” 行天道,出公理,則遠者自親。
廢天道,行私為,則子母相怨;故曰:“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
” 古者武王地方不過百裡,戰卒之衆不過萬人,然能戰勝攻取,立為天子,而世謂之聖王者,知為之之術也。
桀纣貴為天子,富有海内,地方甚大,戰卒甚衆,而身死國亡,為天下戮者,不知為之之術也;故能為之,則小可為大,賤可為貴;不能為之,則雖為天子,人猶奪之也;故曰:“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 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圹地,故天予之時,地生之财。
亂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故天不予時,地不生财;故曰:“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 古者武王,天之所助也,故雖地小而民少,猶之為天子也。
桀纣,天之所違也,故雖地大民衆,猶之困辱而死亡也;故曰:“天之所助,雖小必大。
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 與人交,多軸僞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交;烏集之交,初雖相驩,後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善不親。
”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上觀其事君也,内觀其事親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後約結;約結而不襲于理,後必相倍;故曰:“不重之結,雖固必解。
道之用也,貴其重也。
” 明主與聖人謀,故其謀得。
與之舉事,故其事成。
亂主與不肖者謀,故其計失。
與之舉事,故其事敗。
夫計失而事敗,此與不可之罪,故曰:“毋與不可。
”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為,而後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為,則令行;使于人之所能為,則事成。
亂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為,故其令廢;使于人之所不能為,故其事敗。
夫令出而廢,舉事而敗,此強不能之罪也,故曰:“毋強不能。
” 狂惑之人,告之以君臣之義,父子之理,貴賤之分,不信聖人之言也,而反害傷之,故聖人不告也;故曰:“毋告不知。
” 與不肖者舉事,則事敗。
使于人之所不能為,則令廢。
告狂惑之人則身害;故曰:“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 常以言翹明其與人也,其愛人也,其有德于人也,以此為友,則不親,以此為交,則不結。
以此為有德于人,則不報,故曰:“見與之友,幾于不親。
見愛之交,幾于不結。
見施之德,幾于不報,四方之所歸,心行者也。
”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聖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衆人之力;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
以衆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
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則身逸而福多。
亂主獨用其智,而不任聖人之智;獨用其力,而不任衆人之力,故其身勞而禍多;故曰:“獨任之國,勞而多禍。
” 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義,故鄰國親之,與國信之;有患則鄰國憂之,有難則鄰國救之。
亂主内失其百姓,外不信于鄰國,國有患則莫之憂也,有難則莫之救也;外内皆失,孤特而無黨,故國弱而主辱;故曰:“獨國之君,卑而不威。
” 明主之治天下也,必用聖人,而後天下治。
婦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後家事成。
故治天下而不用聖人,則天下乖亂而民不親也。
求夫家而不用媒,則醜恥而人不信也。
故曰:“自媒之女,醜而不信。
” 明主者,人未之見,而有親心焉者,有使民親之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往之;故曰:“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
” 堯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譽之而不厭,久遠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來之;故曰:“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 日月昭察萬物者也,天多雲氣,蔽蓋者衆,則日月不明;人主猶日月也,群臣多奸立,私以擁蔽主,則主不得昭察其臣下,臣下之情,不得上通,故奸邪日多,而人主愈蔽;故曰:“日月不明,天不易也。
” 山,物之高者也;地險穢不平易,則山不得見;人主猶山也,左右多黨比周以壅其主,則主不得見;故曰:“山高而不見,地不易也。
” 人主出言不逆于民心,不悖于理義,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人唯恐其不複言也;出言而離父子之親,疏君臣之道,害天下之衆,此言之不可複者也,故明主不言也;故曰:“言而不可複者,君不言也。
” 人主身行方正,使人有禮,遇人有理,行發于身,而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複行也;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發于身,而為天下笑者,此不可複之行,故明主不行也;故曰:“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 言之不可複者,其言不信也。
行之不可再者,其行賊暴也;故言而不信,則民不附;行而賊暴,則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滅亡之所從生也,故明主禁之;故曰:“凡言之不可複,行之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
”
” 棟生桡,不勝任則屋覆,而人不怨者,其理然也。
弱子,慈母之所愛也,不以其理下瓦,則慈母笞之;故其以理動者,雖覆屋不為怨。
不以其理動者,下瓦必笞;故曰:“生棟覆屋,怨怒不及。
弱子下瓦,慈母操箠。
” 行天道,出公理,則遠者自親。
廢天道,行私為,則子母相怨;故曰:“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
” 古者武王地方不過百裡,戰卒之衆不過萬人,然能戰勝攻取,立為天子,而世謂之聖王者,知為之之術也。
桀纣貴為天子,富有海内,地方甚大,戰卒甚衆,而身死國亡,為天下戮者,不知為之之術也;故能為之,則小可為大,賤可為貴;不能為之,則雖為天子,人猶奪之也;故曰:“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 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圹地,故天予之時,地生之财。
亂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故天不予時,地不生财;故曰:“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 古者武王,天之所助也,故雖地小而民少,猶之為天子也。
桀纣,天之所違也,故雖地大民衆,猶之困辱而死亡也;故曰:“天之所助,雖小必大。
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 與人交,多軸僞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交;烏集之交,初雖相驩,後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善不親。
”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上觀其事君也,内觀其事親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後約結;約結而不襲于理,後必相倍;故曰:“不重之結,雖固必解。
道之用也,貴其重也。
” 明主與聖人謀,故其謀得。
與之舉事,故其事成。
亂主與不肖者謀,故其計失。
與之舉事,故其事敗。
夫計失而事敗,此與不可之罪,故曰:“毋與不可。
”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為,而後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為,則令行;使于人之所能為,則事成。
亂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為,故其令廢;使于人之所不能為,故其事敗。
夫令出而廢,舉事而敗,此強不能之罪也,故曰:“毋強不能。
” 狂惑之人,告之以君臣之義,父子之理,貴賤之分,不信聖人之言也,而反害傷之,故聖人不告也;故曰:“毋告不知。
” 與不肖者舉事,則事敗。
使于人之所不能為,則令廢。
告狂惑之人則身害;故曰:“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 常以言翹明其與人也,其愛人也,其有德于人也,以此為友,則不親,以此為交,則不結。
以此為有德于人,則不報,故曰:“見與之友,幾于不親。
見愛之交,幾于不結。
見施之德,幾于不報,四方之所歸,心行者也。
”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聖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衆人之力;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
以衆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
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則身逸而福多。
亂主獨用其智,而不任聖人之智;獨用其力,而不任衆人之力,故其身勞而禍多;故曰:“獨任之國,勞而多禍。
” 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義,故鄰國親之,與國信之;有患則鄰國憂之,有難則鄰國救之。
亂主内失其百姓,外不信于鄰國,國有患則莫之憂也,有難則莫之救也;外内皆失,孤特而無黨,故國弱而主辱;故曰:“獨國之君,卑而不威。
” 明主之治天下也,必用聖人,而後天下治。
婦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後家事成。
故治天下而不用聖人,則天下乖亂而民不親也。
求夫家而不用媒,則醜恥而人不信也。
故曰:“自媒之女,醜而不信。
” 明主者,人未之見,而有親心焉者,有使民親之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往之;故曰:“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
” 堯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譽之而不厭,久遠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來之;故曰:“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 日月昭察萬物者也,天多雲氣,蔽蓋者衆,則日月不明;人主猶日月也,群臣多奸立,私以擁蔽主,則主不得昭察其臣下,臣下之情,不得上通,故奸邪日多,而人主愈蔽;故曰:“日月不明,天不易也。
” 山,物之高者也;地險穢不平易,則山不得見;人主猶山也,左右多黨比周以壅其主,則主不得見;故曰:“山高而不見,地不易也。
” 人主出言不逆于民心,不悖于理義,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人唯恐其不複言也;出言而離父子之親,疏君臣之道,害天下之衆,此言之不可複者也,故明主不言也;故曰:“言而不可複者,君不言也。
” 人主身行方正,使人有禮,遇人有理,行發于身,而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複行也;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發于身,而為天下笑者,此不可複之行,故明主不行也;故曰:“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 言之不可複者,其言不信也。
行之不可再者,其行賊暴也;故言而不信,則民不附;行而賊暴,則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滅亡之所從生也,故明主禁之;故曰:“凡言之不可複,行之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