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解第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山者,物之高者也。
惠者,主之高行也。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忠者,臣之高行也。
孝者,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
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
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
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
故曰:“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 淵者,衆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
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
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于主。
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于親;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
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
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
臣下随而不忠,則卑辱困窮。
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故曰:“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 天覆萬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治之以理,終而複始。
主牧萬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治之以法,終而複始。
和子孫,屬親戚,父母之常也,治之以義,終而複始。
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終而複始。
愛親善養,思敬奉教。
子婦之常也,以事其親,終而複始。
故天不失其常,則寒暑得其時,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則群臣得其義,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驩。
臣下不失其常,則事無過失,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其所以治也,故曰:天不變其常。
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父母之則也。
正谏死節,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辦焉。
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故曰:地不易其則。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
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
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故曰: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曰:“古今一也。
” 蛟龍,水蟲之神者也,乘于水,則神立,失于水,則神廢。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 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
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
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強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
而令乃行,故曰:“貴有以行令也。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必為天下緻利除害也,故德澤加于天下,惠施厚于萬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萬民驩盡其力,而樂為上用,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廪,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賤有以亡卑。
”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适,則身利而壽命益。
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适,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夫物莫虛至,必有以也,故曰:“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之相得也,則主尊顯,故曰:“銜令者,君之尊也。
”人主出言,順于理,合于民情,則民受其辭,民受其辭,則名聲章,故曰:“受辭者,名之铉也。
”明主之治天下也,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不擾,則民自循;不勞,則民自試,故曰:“上無事而民自試。
” 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
先之則民循正,所謂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 将将檻鹄,貌之美者也。
貌美,故民歌之。
德義者,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美行德義也。
而明主檻鹄有之。
故曰:“鴻鹄将将,維民歌之。
” 濟濟者,誠莊事斷也。
多士者,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竟内被其利澤,殷民舉首而望文王,願為文王臣;故曰:“濟濟多士,殷民化之。
” 纣之為主也,勞民力,奪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
憯毒之使,施于天下;故大臣不親,小民疾怨,天下叛之,而願為文王臣者,纣自取之也,故曰:“
惠者,主之高行也。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忠者,臣之高行也。
孝者,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
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
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
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
故曰:“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 淵者,衆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
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
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于主。
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于親;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
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
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
臣下随而不忠,則卑辱困窮。
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故曰:“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 天覆萬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治之以理,終而複始。
主牧萬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治之以法,終而複始。
和子孫,屬親戚,父母之常也,治之以義,終而複始。
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終而複始。
愛親善養,思敬奉教。
子婦之常也,以事其親,終而複始。
故天不失其常,則寒暑得其時,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則群臣得其義,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驩。
臣下不失其常,則事無過失,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其所以治也,故曰:天不變其常。
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父母之則也。
正谏死節,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辦焉。
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故曰:地不易其則。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
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
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故曰: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曰:“古今一也。
” 蛟龍,水蟲之神者也,乘于水,則神立,失于水,則神廢。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 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
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
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強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
而令乃行,故曰:“貴有以行令也。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必為天下緻利除害也,故德澤加于天下,惠施厚于萬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萬民驩盡其力,而樂為上用,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廪,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賤有以亡卑。
”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适,則身利而壽命益。
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适,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夫物莫虛至,必有以也,故曰:“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之相得也,則主尊顯,故曰:“銜令者,君之尊也。
”人主出言,順于理,合于民情,則民受其辭,民受其辭,則名聲章,故曰:“受辭者,名之铉也。
”明主之治天下也,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不擾,則民自循;不勞,則民自試,故曰:“上無事而民自試。
” 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
先之則民循正,所謂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 将将檻鹄,貌之美者也。
貌美,故民歌之。
德義者,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美行德義也。
而明主檻鹄有之。
故曰:“鴻鹄将将,維民歌之。
” 濟濟者,誠莊事斷也。
多士者,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竟内被其利澤,殷民舉首而望文王,願為文王臣;故曰:“濟濟多士,殷民化之。
” 纣之為主也,勞民力,奪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
憯毒之使,施于天下;故大臣不親,小民疾怨,天下叛之,而願為文王臣者,纣自取之也,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