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大匡第十八

關燈
前迎之。

    ”公曰:“恐不及,奈何?”鮑叔曰:“夫施伯之為人也,敏而多畏,公若先反,恐注怨焉。

    必不殺也。

    ”公曰:“諾”。

    施伯進對魯君曰:“管仲有急,其事不濟,今在魯。

    君其緻魯之政焉,若受之,則齊可弱也。

    若不受,則殺之。

    殺之,以說于齊也,與同怒,尚賢于已。

    ”君曰諾,魯未及緻政,而齊之使至,曰:“夷吾與召忽也,寡人之賊也,今在魯,寡人願生得之,若不得也,是君與寡人賊比也。

    魯君問施伯,施伯曰:“君與之,臣聞齊君惕而前驕,雖得賢,庸必能用之乎?及齊君之能用之也,管子之事濟也。

    夫管仲天下之大聖也,今彼反齊,天下皆鄉之,豈獨魯乎?今若殺之,此鮑叔之友也,鮑叔因此以作難,君必不能待也,不如與之。

    ”魯君乃遂束縛管仲與召忽,管仲謂召忽曰:“子懼乎?”召忽曰:“何懼乎?吾不蚤死,将胥有所定也。

    今既定矣,令子相齊之左,必令忽相齊之右,雖然,殺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

    子為生臣,忽為死臣,忽也知得萬乘之政而死,公子糾可謂有死臣矣。

    子生而霸諸侯,公子糾可謂有生臣矣。

    死者成行。

    生者成名;名不兩立,行不虛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

    乃行入齊境,自刎而死。

    管仲遂入,君子聞之曰:“召忽之死也,賢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賢其死也。

    ”或曰:明年,襄公逐小白,小白走莒。

    三年,襄公薨,公子糾踐位。

    國人召小白,鮑叔曰:“胡不行矣”。

    小白曰:“不可,夫管仲知,召忽強武,雖國人召我,我猶不得入也。

    ”鮑叔曰:“管仲得行其知于國,國可謂亂乎?召忽強武,豈能獨圖我哉?”小白曰:“夫雖不得行其知,豈且不有焉乎?召忽雖不得衆,其及豈不足以圖我哉?”鮑叔對曰:“夫國之亂也,智人不得作内事,朋友不能相合摎,而國乃可圖也。

    ”乃命車駕,鮑叔禦小白乘而出于莒。

    小白曰:“夫二人者,奉君令,吾不可以試也。

    ”乃将下。

    鮑叔履其足曰:“事之濟也,在此時,事若不濟,老臣死之,公子猶之免也。

    ”乃行。

    至于邑郊,鮑叔令車二十乘先,十乘後。

    鮑叔乃告小白曰:“夫國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事之未濟也,老臣是以塞道”鮑叔乃誓曰:“事之濟也,聽我令;事之不濟也,免公子者為上,死者為下,吾以五乘之實距路。

    鮑叔乃為前驅,遂入國,逐公子糾。

    管仲射小白,中鈎,管仲與公子糾召忽遂走魯。

    桓公踐位,魯伐齊,納公子糾而不能。

    桓公二年踐位,召管仲,管仲至,公問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對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

    ”管仲又請。

    君曰:“不能。

    ”管仲辭于君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糾也,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糾也,臣不敢。

    乃走出,至門,公召管仲。

    管仲反。

    公汗出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貪承命,趨立于相位,乃令五官行事。

    異日,公告管仲曰:“欲以諸侯之間無事也,小修兵革。

    ”管仲曰:“不可,百姓病,公先與百姓,而藏其兵,與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齊國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親于諸侯,内不親于民。

    ”公曰:“諾,政未能有行也。

    ”二年,桓公彌亂,又告管仲曰:“欲繕兵。

    ”管仲又曰:“不可。

    ”公不聽,果為兵。

    桓公與宋夫人飲船中,夫人蕩船而懼公,公怒,出之,宋受而嫁之蔡侯。

    明年,公怒,告管仲曰:“欲伐宋。

    ”管仲曰:“不可,臣聞内政不修,外舉事不濟。

    ”公不聽,果伐宋,諸侯興兵而救宋,大敗齊師;公怒,歸告管仲曰:“請修兵革,吾士不練,吾兵不實,諸侯故敢救吾雠,内修兵革。

    ”管仲曰:“不可,齊國危矣,内奪民用,士勸于勇,外亂之本也。

    外犯諸侯,民多怨也,為義之士,不入齊國,安得無危。

    ”鮑叔曰:“公必用夷吾之言。

    ”公不聽,乃令四封之内修兵,關市之政侈之,公乃遂以勇授祿。

    鮑叔謂管仲曰:“異日者,公許子霸,今國彌亂,子将何如?”管仲曰:“吾君惕,其智多誨,姑少胥其自及也。

    ”鮑叔曰:“比其自及也,國無阙亡乎?”管仲曰:“未也,國中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