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過齊第九

關燈
乎。

     子思年十六适宋。

    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

    朔曰。

    尚書虞夏。

    數四篇善也。

    下此以訖于秦費。

    效堯舜之言耳。

    殊不如也。

    子思曰。

    事變有極。

    正自當耳。

    假令周公堯舜更時易處。

    其書同矣。

    樂朔曰。

    凡書之作。

    欲以谕民也。

    簡易為上。

    而乃故作難知之辭。

    不以繁乎。

    子思曰。

    書之意兼複深奧。

    訓诂成義。

    古人所以為典雅也。

    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

    伋聞之曰。

    道為知者傳。

    茍非其人。

    道不傳矣。

    今君何似之甚也。

    樂朔不說而退曰。

    孺子辱吾。

    其徒曰。

    此雖以宋為舊。

    然世有仇焉。

    請攻之。

    遂圍子思。

    宋君聞之。

    駕而救子思。

    子思既免。

    曰。

    文王厄于羑裡。

    作周易。

    祖君屈于陳蔡。

    作春秋。

    吾困于宋。

    可無作乎。

     缪公謂子思曰。

    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

    或者以為子之辭乎。

    子思曰。

    臣所記臣祖之言。

    或親聞之者。

    有聞之于人者。

    雖非正其辭。

    然猶不失其意焉。

    且君之所疑者何。

    公曰。

    于事無非。

    子思曰。

    無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

    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無非。

    則亦所宜貴矣。

    事既不然。

    又何疑焉。

     縣子問子思曰。

    顔回問為邦。

    夫子曰。

    行夏之時。

    若是。

    殷周異正為非乎。

    子思曰。

    夏數得天。

    堯舜之所同也。

    殷周之王。

    征伐革命以應乎天。

    因改正朔。

    若雲天時之改爾。

    故不相因也。

    夫受禅于人者則襲其統。

    受命于天者則革之。

    所以神其事。

    如天道之變然也。

    三統之義。

    夏得其正。

    是以夫子雲。

     孟轲尚幼。

    請見子思。

    子思見之。

    甚說其志。

    命白侍坐焉。

    禮甚敬崇。

    子上不願也。

    客退。

    子上請曰。

    白聞士無介不見。

    女無媒不嫁。

    孟孺子無介而見。

    大人說而敬之。

    白也未喻。

    敢問。

    子思曰。

    然。

    吾昔從夫子于郯。

    遇程子于途。

    傾蓋而語。

    終日而别。

    命子路将束帛贈焉。

    以其道同于君子也。

    今孟子車孺子也。

    言稱堯舜。

    性樂仁義。

    世所希有也。

    事之猶可。

    況加敬乎。

    非爾所及也。

     子思子曰。

    終身為車。

    無一尺之輪。

    則不可馳。

     子思子曰。

    繁于樂者重于憂。

    厚于義者薄于财。

     子思子曰。

    慈父能食子。

    不能使知味。

    聖人能悅人。

    不能使人必悅。

     子思子曰。

    言而信。

    信在言前。

    令而化。

    化在令外。

    聖人在上。

    而遷其化。

     子思子曰。

    君。

    本也。

    臣。

    枝葉也。

    本美則末茂。

    本枯則葉凋。

    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

    不以人之不能者媿人。

     子思子曰。

    見長不能屈其色。

    見貴不能盡其辭。

    非也。

     缪公欲相子思。

    子思不願。

    将去魯。

    魯君曰。

    天下之王亦猶寡人也。

    去将安之。

    子思答曰。

    蓋聞君子猶鳥也。

    疑之則舉。

    今君既疑矣。

    又以已限天下之君。

    臣切為言之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