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魯缪公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使二公治之。
謂之二伯。
周自後稷封為王者。
後子孫據國。
至大王王季文王。
此固世為諸侯矣。
焉得為西伯乎。
子思曰。
吾聞諸子夏殷王帝乙之時。
季以功九命作伯。
受珪瓒秬鬯之賜。
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
以此諸侯為伯。
猶周召之君為伯也。
子思遊齊。
陳莊伯與登泰山而觀。
見古天子巡守之銘焉。
陳子曰。
我生獨不及帝王封禅之世。
子思曰。
子不欲爾。
今周室卑微。
諸侯無霸。
假以齊之衆率鄰國以輔文武子孫之有德者。
則齊桓晉文之事不足言也。
陳子曰。
非不說斯道。
力不堪也。
子聖人之後。
吾願有聞焉。
敢問昔聖帝明王巡守之禮。
可得聞乎。
子思曰。
凡求聞者。
為求行之也。
今子自計必不能行。
欲聞何焉。
陳子曰。
吾雖不敏。
亦樂先王之道。
于子何病而不吾告也。
子思乃告之曰。
古者天子将巡守。
必先告于祖祢。
命史告群廟及社稷圻内名山大川。
告者七日而遍。
親告用牲。
史告用币。
申命冢宰而後道而出。
或以遷廟之主行載乎齊車。
每舍奠焉。
及所經五嶽四渎。
皆有牲币。
歲二月。
東巡守至于岱宗。
柴于上帝。
望秩于山川。
所過諸侯各待于境。
天子先問百年者所在。
而親見之。
然後觐方嶽之諸侯有功德者。
則發爵賜服。
以順陽義。
無功者。
則削黜貶退。
以順陰義。
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
命市納賈。
察民之所好所惡以知志。
命典禮正制度。
均量衡。
考衣服之等。
協時月日星辰。
入其疆。
土地荒蕪。
遺老失賢。
掊克在位則其君免。
山川社稷有不親舉者。
則貶秩削土。
土荒民遊為無教。
無教者則君退。
民淫僭上為無法。
無法者則君罪。
入其疆。
土地墾辟。
養老尊賢。
俊傑在位。
則君有慶。
遂南巡。
五月至于南嶽。
又西巡。
八月至于西嶽。
又北巡。
十有一月至于北嶽。
其禮皆如岱宗。
歸反舍于外次。
三日齊。
親告于祖祢。
用特。
命有司告群廟社稷及圻内名山大川。
而後入聽朝。
此古者明王巡守之禮也。
陳子曰。
諸侯朝于天子。
盟會霸主。
則亦告山川宗廟乎。
子思曰。
告哉。
陳子曰。
王者巡守。
不及四嶽。
諸侯會盟。
不越鄰國。
斯其禮何以異乎。
子思曰。
天子封圻千裡。
公侯百裡。
伯七十裡。
子男五十裡。
虞夏殷周之常制也。
其或出此封者。
則其禮與巡守朝會無變。
其不越于封境。
雖行。
如在國。
陳子曰。
旨哉古之義也。
吾今而後知。
不學者淺之為人也。
齊王謂子思曰。
今天下擾擾。
諸侯無霸。
吾國大人衆。
圖帝何如。
子思對曰。
不可也。
君不能去貪利之心。
曰。
何如。
曰。
夫水之性清。
而土壤汨之。
人之性安。
而嗜欲亂之。
故能有天下者。
必無以天下為者也。
能有名譽者。
必無以名譽為者也。
達此。
則其利心外矣。
齊王戮其民不辜。
謂子思曰。
吾知其不辜。
而适觸吾忿。
故戮之。
以為不足傷義也。
子思對曰。
文王葬朽骨而天下知仁。
商纣斫朝涉而天下知暴。
夫義者。
不必遍利天下也。
暴者。
不必盡虐海内也。
以其所施而觀其意。
民乃去就焉。
今君因心之忿。
遷怒不辜。
以為無傷于義。
此非臣之所敢知也。
王曰。
寡人實過。
乃今聞命。
請改之。
使二公治之。
謂之二伯。
周自後稷封為王者。
後子孫據國。
至大王王季文王。
此固世為諸侯矣。
焉得為西伯乎。
子思曰。
吾聞諸子夏殷王帝乙之時。
季以功九命作伯。
受珪瓒秬鬯之賜。
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
以此諸侯為伯。
猶周召之君為伯也。
子思遊齊。
陳莊伯與登泰山而觀。
見古天子巡守之銘焉。
陳子曰。
我生獨不及帝王封禅之世。
子思曰。
子不欲爾。
今周室卑微。
諸侯無霸。
假以齊之衆率鄰國以輔文武子孫之有德者。
則齊桓晉文之事不足言也。
陳子曰。
非不說斯道。
力不堪也。
子聖人之後。
吾願有聞焉。
敢問昔聖帝明王巡守之禮。
可得聞乎。
子思曰。
凡求聞者。
為求行之也。
今子自計必不能行。
欲聞何焉。
陳子曰。
吾雖不敏。
亦樂先王之道。
于子何病而不吾告也。
子思乃告之曰。
古者天子将巡守。
必先告于祖祢。
命史告群廟及社稷圻内名山大川。
告者七日而遍。
親告用牲。
史告用币。
申命冢宰而後道而出。
或以遷廟之主行載乎齊車。
每舍奠焉。
及所經五嶽四渎。
皆有牲币。
歲二月。
東巡守至于岱宗。
柴于上帝。
望秩于山川。
所過諸侯各待于境。
天子先問百年者所在。
而親見之。
然後觐方嶽之諸侯有功德者。
則發爵賜服。
以順陽義。
無功者。
則削黜貶退。
以順陰義。
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
命市納賈。
察民之所好所惡以知志。
命典禮正制度。
均量衡。
考衣服之等。
協時月日星辰。
入其疆。
土地荒蕪。
遺老失賢。
掊克在位則其君免。
山川社稷有不親舉者。
則貶秩削土。
土荒民遊為無教。
無教者則君退。
民淫僭上為無法。
無法者則君罪。
入其疆。
土地墾辟。
養老尊賢。
俊傑在位。
則君有慶。
遂南巡。
五月至于南嶽。
又西巡。
八月至于西嶽。
又北巡。
十有一月至于北嶽。
其禮皆如岱宗。
歸反舍于外次。
三日齊。
親告于祖祢。
用特。
命有司告群廟社稷及圻内名山大川。
而後入聽朝。
此古者明王巡守之禮也。
陳子曰。
諸侯朝于天子。
盟會霸主。
則亦告山川宗廟乎。
子思曰。
告哉。
陳子曰。
王者巡守。
不及四嶽。
諸侯會盟。
不越鄰國。
斯其禮何以異乎。
子思曰。
天子封圻千裡。
公侯百裡。
伯七十裡。
子男五十裡。
虞夏殷周之常制也。
其或出此封者。
則其禮與巡守朝會無變。
其不越于封境。
雖行。
如在國。
陳子曰。
旨哉古之義也。
吾今而後知。
不學者淺之為人也。
齊王謂子思曰。
今天下擾擾。
諸侯無霸。
吾國大人衆。
圖帝何如。
子思對曰。
不可也。
君不能去貪利之心。
曰。
何如。
曰。
夫水之性清。
而土壤汨之。
人之性安。
而嗜欲亂之。
故能有天下者。
必無以天下為者也。
能有名譽者。
必無以名譽為者也。
達此。
則其利心外矣。
齊王戮其民不辜。
謂子思曰。
吾知其不辜。
而适觸吾忿。
故戮之。
以為不足傷義也。
子思對曰。
文王葬朽骨而天下知仁。
商纣斫朝涉而天下知暴。
夫義者。
不必遍利天下也。
暴者。
不必盡虐海内也。
以其所施而觀其意。
民乃去就焉。
今君因心之忿。
遷怒不辜。
以為無傷于義。
此非臣之所敢知也。
王曰。
寡人實過。
乃今聞命。
請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