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人知盛滿之難恃,每居德而謙沖,雖聰明瓤智而志愈下,富貴廣大而心愈降,勳蓋天下而情愈惕,不以德厚而矜物,不以身尊而驕民。

    故楚莊王功立而心懼,晉文公戰勝而色憂,非憎榮而惡勝,乃功大而心小,居安而念危也。

    夏禹一績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食不遑飽,沐不及曦,非耐饑而樂勞,是能心急於接士,處于謙光也。

    《易》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是以君子高而能卑,富而能儉,貴而能賤,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讷,博而能淺,明而能間,是謂損而不窮也。

     明謙第三十五 天道下濟而光明,江湖善下而為王。

    故山在地中成謙,王侯以孤寡為損。

    謙則榮而逾高,損則顯而彌貴。

    高必以下為基,貴則以賤為本。

    在貴而忘貴,故能以貴下民;處高而遺高,故能高而就卑。

    是以大壯往,則複天地之謙也,極昇必降陰陽之謙也,滿終則虧日月之謙也,道盈體沖聖人之謙也。

    《易》稱謙尊而彌光,《老子》雲不伐,故有功謙者在於降己,以高從卑,以聖從鄙。

    不伐在於有功,不矜在於有德,不言歸於沖退謙抱之流也。

    好盈自賢,矜功伐善者,俗之恒情,聖人之惡也。

    必矜其功,雖賞之而稱勞,情猶不足;苟伐其善,雖與之賞多,必怨其少,則嫌望之情生,躁競之色見,矜伐之路開,患難之釁作矣。

    君子則不然,在榮以抱損為基,有功而不矜,有善而不伐,遺其功而功常存,忘其善而善自全。

    情常忘善,故能以善蔔物;情恒存善,故欲以善勝人。

    是以情存功善非心謙也,口虛托謙豈非矯乎;以善勝物心遺功善非矜伐也,口及其善豈非實乎。

    故心存功善非心謙也。

    口雖不言,未兔矜伐,心舍功善,口雖明言,無傷於廉。

    故夏禹昌言明稱伐功,咎縣陳谟雲說我惠。

    豈其矜功而存惠哉。

    夫言善非伐而伐善者,每稱其能;言惠非矜而矜惠者,常存其惠。

    聖人知人情尚賢而好伐,故發言裁典,多由謙退,所以棄其驕誇競垂世則也。

     大質第三十六 火之性也,大寒慘凄凝冰裂地而炎氣不為之衰,大熱垣赫憔金爍石而炎氣不為之熾者,何也?有自然之質,而寒者不能移也。

    故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墦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各抱自然之性,非可強變者也。

    士有忠義之性,懷貞直之操、不移之質,亦如茲者也。

    是以生苟背道不以為利,死必合義不足為害。

    故不趨利而逃害,不聽生而憾死,不可以威協而變其操,不可以利誘而易其心。

    昔子閑之劫也,拟之白刃而其心不傾; 楚白公勝作亂,殺子西,又劫子閑,謂子閑曰:同我者即免,不同我者即殺。

    乃以白刃拟刺子閑,而子閑亦不同。

    故雲不趨而逃害也。

     晏嬰之盟也,鈎以曲戟而其志不回, 崔杼殺齊君,使人将鐵鈞鈞晏嬰項,欲與立盟,共為要誓。

    晏子終竟不同崔杼作亂也。

     不可以利害趨其情矣。

    夫士有忠義之行,踐繩墨之節,其於為作,乃無異於衆人,及至處患蹈難而志氣貞剛,然後知其殊也。

    譬如锺山之玉, 锺山在會稽也。

     寒嶺之松,比之孺泯梓柳無殊也。

     瓀珉似玉,入火即銷。

    梓是揪,柳是揚柳也。

     及其燒以爐炭,三日而色不改,處於積水,終歲而枝葉不凋,然後知其異於他玉衆木也。

    故袒褐暴虎而後勇氣發焉,超騰絕圾而後迅梗露焉,手提萬鈞而後多力見焉,處難踐患而後貞勇出焉。

    不用幹将以知其銳也,不引烏号奚以知其勁也。

     烏号是角桑之木為弓也。

    黃帝殿前有桑樹,上有長條,烏飛集其上,烏起未高條返彈烏,烏乃号,因名烏号。

    黃帝見之,曰:此木應堪村用也。

    遂取為弓,極美妙,故曰烏号弓。

    《說文》雲:黃帝於鼎湖山上得仙人遺弓一張,群臣見之一時号哭,因曰烏号弓。

    又雲南嶺山有拓木烏,每日在其上嗚,因名之烏号弓也。

     勁銳之質,卓然易見,猶因人獲顯,死乃志行難睹,曷得不因事而後明乎。

     劉子卷之七竟 #1『知』原作『之』,據文淵閣本改。

     #2『五』原作『雲』,據文淵閣本改。

     #3『苟兢其步,雖履除能安』文淵閣本作『苟慎其步,雖履臉能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