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然則天地之心死且寐也,人之復死且寐歟?劉子曰:非此之謂也,復靜者,言得一也。
得一者純粹,積于胸中,與物變化,而不以外傷内者也,非死且寐之謂也。
有人于此,耳目聲色猶衆人也,形體動作猶衆人也,然而未嘗以外傷内,未嘗以内隨外,可以謂之動乎?然則復其見天地之心,可知也。
或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悅。
敢問召公之不悅,何也?曰:疑。
其疑何也?曰:以周公為不可復三公之列。
夫既嘗南面而聴天下矣,復子明辟,又留而不去,潔于節者不為。
夫周公之意,以文武之道未之能大備,備之者已而已矣,是以北面就諸臣之位,匔匔如畏然,攝天子之位而不自以為泰,反以三公處而不自以為少,死則葬于成周。
聖人之忠也。
然則召公不知周公歟?曰:否,召公相成王,蔔宅于洛,率諸侯以幣見,皆再拜稽首,曰旅王若公,曷為其不知周公也。
夫聖人神矣,必有疑而後辨,辨而後喻者,非召公不足以動百姓之疑而喻其義,則其疑也乃所以辨也,其不悅乃所以歡也,君子之為,衆人固不知。
劉子曰:無強重任。
強重任,非其力,必廢其任;無歆重名,歆重名非其實,必毀其名。
劉子曰:山林之士重生,市井之庸輕生。
役于名者勞生,得于徳者安生。
安生者,家之謂孝子也,國之謂忠臣也,戰之謂勇士也,教之謂賢師也,學之謂良友也。
安生者非以生為安者也,言達于性命。
達于性命者,故能役于禮義,曲而中,肆而辨,死而不貳。
待賞罰而為治者,非正主也。
挾非譽而為義者,非徳士也。
深甫曰:無衣之詩,晉武公之詩也。
晉武公兼有宗國,則君子曷為美之?君子之道固兼其宗國乎?劉子曰:否,此之謂變風。
變風者變于正也,變之中有美,美之中有刺,取其一節,不兼其義。
谷風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此之謂也。
無衣之詩其惠足以得民,其智足以使臣,其力足以兼國,然而不自安也,待天子之命然後安,是之取爾也。
孔子曰齊桓公正而不譎,非以其殺子糾、簒齊國為正也,以尊天子也。
劉子曰:聖人之政,吾非得親見之也,而有禮存焉。
聖人之言,吾非得親聞之也,而有道存焉。
在于書者,一是一非一偽一真,吾誰與信?然則吾且以禮觀政,以道觀言乎。
三王之禮相變者,皆其可得而變者也。
其不可得而變者猶若也。
夏足鼓,商楹鼔,周縣鼓,謂之鼓之變可也,以為變鼔矣,則吾未之見。
不言不為者天也,言而不為者君也,言且為者臣也,不言而為者民也。
四者有職而為為下矣。
雖有聖人之性,顧而與衆同;雖有無為之徳,還事于事,是以知聖人者鮮矣。
楊慥問曰:仲尼稱顔淵不遷怒,何謂也?劉子曰:中庸而已矣。
衆人之怒也,出怒于怒,故怒也,是遷也已。
顔子之怒也,出怒不怒,出怒不怒者,怒出于不怒者也。
怒出于不怒者,有遷之者乎。
仲尼言其一端爾。
由是言之,謂之不遷怒也可,謂之不遷喜也可。
楊子曰:何謂中庸?曰:中庸者中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此四物者,君子不能不由焉,然而中為之本矣。
有人也喜之不喜,怒之不怒,若是可謂中庸乎?曰:未也,是其於智也達,于道也偏。
偏則不徧,是其過之者也。
然則喜之而喜,怒之而怒,喜怒不失其類,則可謂中庸乎?曰:未也,是其于名也察,于情也節,猶未免乎徇也,是之謂不及。
然則奈何?曰:因于物,縁于理,彼其可喜也而喜之,彼其可怒也而怒之,其貌曲巧,其變曲當,物之制也,理之有也,而泊然無所于繫,是中庸矣。
孔子曰,中庸之為徳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君子之道緻乎至有曰不為,無曰愈乎已。
矜小名以售大偽,飾小亷以釣大利者,惟鉅孱也。
何謂鉅孱?鉅者齊之處士,孱者魏之處士。
鉅以玉璧賂而顯,孱以金錢貨而用。
以名處士,則是。
所以為處士,則非也。
得一者純粹,積于胸中,與物變化,而不以外傷内者也,非死且寐之謂也。
有人于此,耳目聲色猶衆人也,形體動作猶衆人也,然而未嘗以外傷内,未嘗以内隨外,可以謂之動乎?然則復其見天地之心,可知也。
或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悅。
敢問召公之不悅,何也?曰:疑。
其疑何也?曰:以周公為不可復三公之列。
夫既嘗南面而聴天下矣,復子明辟,又留而不去,潔于節者不為。
夫周公之意,以文武之道未之能大備,備之者已而已矣,是以北面就諸臣之位,匔匔如畏然,攝天子之位而不自以為泰,反以三公處而不自以為少,死則葬于成周。
聖人之忠也。
然則召公不知周公歟?曰:否,召公相成王,蔔宅于洛,率諸侯以幣見,皆再拜稽首,曰旅王若公,曷為其不知周公也。
夫聖人神矣,必有疑而後辨,辨而後喻者,非召公不足以動百姓之疑而喻其義,則其疑也乃所以辨也,其不悅乃所以歡也,君子之為,衆人固不知。
劉子曰:無強重任。
強重任,非其力,必廢其任;無歆重名,歆重名非其實,必毀其名。
劉子曰:山林之士重生,市井之庸輕生。
役于名者勞生,得于徳者安生。
安生者,家之謂孝子也,國之謂忠臣也,戰之謂勇士也,教之謂賢師也,學之謂良友也。
安生者非以生為安者也,言達于性命。
達于性命者,故能役于禮義,曲而中,肆而辨,死而不貳。
待賞罰而為治者,非正主也。
挾非譽而為義者,非徳士也。
深甫曰:無衣之詩,晉武公之詩也。
晉武公兼有宗國,則君子曷為美之?君子之道固兼其宗國乎?劉子曰:否,此之謂變風。
變風者變于正也,變之中有美,美之中有刺,取其一節,不兼其義。
谷風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此之謂也。
無衣之詩其惠足以得民,其智足以使臣,其力足以兼國,然而不自安也,待天子之命然後安,是之取爾也。
孔子曰齊桓公正而不譎,非以其殺子糾、簒齊國為正也,以尊天子也。
劉子曰:聖人之政,吾非得親見之也,而有禮存焉。
聖人之言,吾非得親聞之也,而有道存焉。
在于書者,一是一非一偽一真,吾誰與信?然則吾且以禮觀政,以道觀言乎。
三王之禮相變者,皆其可得而變者也。
其不可得而變者猶若也。
夏足鼓,商楹鼔,周縣鼓,謂之鼓之變可也,以為變鼔矣,則吾未之見。
不言不為者天也,言而不為者君也,言且為者臣也,不言而為者民也。
四者有職而為為下矣。
雖有聖人之性,顧而與衆同;雖有無為之徳,還事于事,是以知聖人者鮮矣。
楊慥問曰:仲尼稱顔淵不遷怒,何謂也?劉子曰:中庸而已矣。
衆人之怒也,出怒于怒,故怒也,是遷也已。
顔子之怒也,出怒不怒,出怒不怒者,怒出于不怒者也。
怒出于不怒者,有遷之者乎。
仲尼言其一端爾。
由是言之,謂之不遷怒也可,謂之不遷喜也可。
楊子曰:何謂中庸?曰:中庸者中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此四物者,君子不能不由焉,然而中為之本矣。
有人也喜之不喜,怒之不怒,若是可謂中庸乎?曰:未也,是其於智也達,于道也偏。
偏則不徧,是其過之者也。
然則喜之而喜,怒之而怒,喜怒不失其類,則可謂中庸乎?曰:未也,是其于名也察,于情也節,猶未免乎徇也,是之謂不及。
然則奈何?曰:因于物,縁于理,彼其可喜也而喜之,彼其可怒也而怒之,其貌曲巧,其變曲當,物之制也,理之有也,而泊然無所于繫,是中庸矣。
孔子曰,中庸之為徳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君子之道緻乎至有曰不為,無曰愈乎已。
矜小名以售大偽,飾小亷以釣大利者,惟鉅孱也。
何謂鉅孱?鉅者齊之處士,孱者魏之處士。
鉅以玉璧賂而顯,孱以金錢貨而用。
以名處士,則是。
所以為處士,則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