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者去利之心而已矣。
國君過市有罰,夫人過市有罰,命夫命婦過市有罰,徒過之而已矣。
猶曰不可,況親利之者乎。
禁過于微則人樂遷善,防患于小則患逺矣。
或曰禮齒路馬有誅,以足蹴路馬芻有誅,不已亟乎?曰:是所謂逺其防者也。
路馬者君之路馬也,路馬之可敬,況其君乎。
是以國家之敗,常必自其小者始焉。
民無嚴君之心,則無為貴禮矣。
成民而後使之則無怨民,教民而後用之則無失人。
犬馬之勞不可棄也,厚之至也。
禮也者,大為之,為其小也;逺為之,為其近也;厚為之,為其薄也;深為之,為其淺也;謹為之,為其怠也,此之為禮之情。
知禮之情者,所以作禮也。
過而能知,知而能改,上也。
過而不知,知而能改,次也。
既不能知,又不能改,下也。
衡平也,故準之。
繩直也,故度之。
鏡明也,故監之。
君子成徳以待物至也,輕重出焉,曲直決焉,醜好分焉,誰能蔽之哉。
委巷之禮小人悅之,君子恥行焉。
先王之禮君子悅之,小人恥行焉。
詩雲:彼醉不臧。
不醉反恥行。
不由先王之禮,猶醉也。
惟君子能忍是恥也。
詩雲:憂心悄悄愠于羣小。
吾乃今知禮之為貴也,用于未亂而不用于已亂。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則揖遜為之詬矣。
學所以為已也,推而及人。
仕所以為人也,推而及已。
推而及人,故不以人害已。
推而及已,故不以已害人。
君子之得其時者,將以行其道也。
道不行猶為不得時也。
叔孫通制漢禮,得其時矣。
君子恥之者,以道不得行也。
或曰子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若其不善也,亦無改乎?曰:否,改其惡無改其道,謂之道矣。
若之何改之,三年不改焉,雖終身不改矣。
信善者毀譽不能惑也,毀譽不能惑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貧富不能易也。
貧富不能易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貴賤不能動也。
貴賤不能動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生死不能誘。
生死不能誘則幾于至矣,雖至乎至者蔑以加矣。
文王謂武王曰,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
聖人固能與人壽若此乎?曰否,不然也,昔者武王既克商有疾,諸大夫懼,請穆蔔于先君。
周公于是為壇,請命于文王,蔔之以三王之龜而吉。
書曰王翼日乃瘳,復三年王乃崩。
世以為文王與之也。
是以傳于此言也,聖人不能以其壽與人也。
士可使見義,不可使見利。
民可使見徳,不可使見刑。
齊無知弑襄公,孟陽死于牀,石之紛如死于階下。
崔氏弑荘公,荘公臣死者十人,晏子端委立于門外,莫之死,亦莫之亡。
四民異業而莫不相悅者,職分均也[案莫不相悅,一本作莫相悅] 制度不定,雖殫天下之富其求不給。
富貴不可矜也,富貴而攻之者,衆以其可矜。
譬如明珠潛于千仞之淵,沒人取之。
莫善乎性,人之學求盡其性也。
學而不能盡其性有之矣,未有不學而能盡其性者也。
性猶弓也,學猶力也,雖有千鈞之弓,引之弗滿,弗能貫也。
豈弓力為有不足哉,所以用之者不足也。
上之治下職也,下之事上亦職也,上不能治下則昬,下不能事上則亂。
亂則喪身,昬則喪位,其事一也。
孔子之教人也,猶量也。
豆區釡鍾因其能容,放乎足而止。
五帝之治,翼翼如也。
三王之治,兢兢如也。
危國者必自暇,亡國者必自佚。
詩曰彼昬不知,壹醉日富。
違禍如水火猶有及焉,去辱如溝隍猶有隕焉。
不早辨故也。
無日不違無日不去,則何悔吝之有。
詩雲: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一近而他逺也。
世有道則其民質,其士貴,其鬼神。
世無道則其民巧,其士賤,其鬼不神。
舜之受天下也禮辭,禹之受天下也固辭,益之受天下也終辭。
非苟降殺也,時也,聖人從時。
進莫若讓,勇莫若義,貴莫若仁,富莫若廉。
民可刑也而不可辱,可懼也而不可怒,可親也而不可怨。
或問公孫弘兒寛以儒術飾吏事,何如?曰:巧矣。
不有毀也,其能飾乎?或曰與其莫用飾,不亦近乎?曰:君子逺之為道,小人近之為利,苟可飾也,奚往而非義也。
為義而飾民進于偽,偽實害徳,百度昬矣。
其有不佻乎?詩曰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徳之行,其維愚人覆謂我僭民各有心。
非徳之順而心,是制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民之情也淩上,其性也好徳。
禘帝也,不王不禘。
虞夏禘黃帝,商周禘嚳,皆帝也。
諸侯不敢祖,天子不敢祖。
天子則亦不敢禘,故魯之禘非禮也。
國君過市有罰,夫人過市有罰,命夫命婦過市有罰,徒過之而已矣。
猶曰不可,況親利之者乎。
禁過于微則人樂遷善,防患于小則患逺矣。
或曰禮齒路馬有誅,以足蹴路馬芻有誅,不已亟乎?曰:是所謂逺其防者也。
路馬者君之路馬也,路馬之可敬,況其君乎。
是以國家之敗,常必自其小者始焉。
民無嚴君之心,則無為貴禮矣。
成民而後使之則無怨民,教民而後用之則無失人。
犬馬之勞不可棄也,厚之至也。
禮也者,大為之,為其小也;逺為之,為其近也;厚為之,為其薄也;深為之,為其淺也;謹為之,為其怠也,此之為禮之情。
知禮之情者,所以作禮也。
過而能知,知而能改,上也。
過而不知,知而能改,次也。
既不能知,又不能改,下也。
衡平也,故準之。
繩直也,故度之。
鏡明也,故監之。
君子成徳以待物至也,輕重出焉,曲直決焉,醜好分焉,誰能蔽之哉。
委巷之禮小人悅之,君子恥行焉。
先王之禮君子悅之,小人恥行焉。
詩雲:彼醉不臧。
不醉反恥行。
不由先王之禮,猶醉也。
惟君子能忍是恥也。
詩雲:憂心悄悄愠于羣小。
吾乃今知禮之為貴也,用于未亂而不用于已亂。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則揖遜為之詬矣。
學所以為已也,推而及人。
仕所以為人也,推而及已。
推而及人,故不以人害已。
推而及已,故不以已害人。
君子之得其時者,將以行其道也。
道不行猶為不得時也。
叔孫通制漢禮,得其時矣。
君子恥之者,以道不得行也。
或曰子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若其不善也,亦無改乎?曰:否,改其惡無改其道,謂之道矣。
若之何改之,三年不改焉,雖終身不改矣。
信善者毀譽不能惑也,毀譽不能惑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貧富不能易也。
貧富不能易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貴賤不能動也。
貴賤不能動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生死不能誘。
生死不能誘則幾于至矣,雖至乎至者蔑以加矣。
文王謂武王曰,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
聖人固能與人壽若此乎?曰否,不然也,昔者武王既克商有疾,諸大夫懼,請穆蔔于先君。
周公于是為壇,請命于文王,蔔之以三王之龜而吉。
書曰王翼日乃瘳,復三年王乃崩。
世以為文王與之也。
是以傳于此言也,聖人不能以其壽與人也。
士可使見義,不可使見利。
民可使見徳,不可使見刑。
齊無知弑襄公,孟陽死于牀,石之紛如死于階下。
崔氏弑荘公,荘公臣死者十人,晏子端委立于門外,莫之死,亦莫之亡。
四民異業而莫不相悅者,職分均也[案莫不相悅,一本作莫相悅] 制度不定,雖殫天下之富其求不給。
富貴不可矜也,富貴而攻之者,衆以其可矜。
譬如明珠潛于千仞之淵,沒人取之。
莫善乎性,人之學求盡其性也。
學而不能盡其性有之矣,未有不學而能盡其性者也。
性猶弓也,學猶力也,雖有千鈞之弓,引之弗滿,弗能貫也。
豈弓力為有不足哉,所以用之者不足也。
上之治下職也,下之事上亦職也,上不能治下則昬,下不能事上則亂。
亂則喪身,昬則喪位,其事一也。
孔子之教人也,猶量也。
豆區釡鍾因其能容,放乎足而止。
五帝之治,翼翼如也。
三王之治,兢兢如也。
危國者必自暇,亡國者必自佚。
詩曰彼昬不知,壹醉日富。
違禍如水火猶有及焉,去辱如溝隍猶有隕焉。
不早辨故也。
無日不違無日不去,則何悔吝之有。
詩雲: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一近而他逺也。
世有道則其民質,其士貴,其鬼神。
世無道則其民巧,其士賤,其鬼不神。
舜之受天下也禮辭,禹之受天下也固辭,益之受天下也終辭。
非苟降殺也,時也,聖人從時。
進莫若讓,勇莫若義,貴莫若仁,富莫若廉。
民可刑也而不可辱,可懼也而不可怒,可親也而不可怨。
或問公孫弘兒寛以儒術飾吏事,何如?曰:巧矣。
不有毀也,其能飾乎?或曰與其莫用飾,不亦近乎?曰:君子逺之為道,小人近之為利,苟可飾也,奚往而非義也。
為義而飾民進于偽,偽實害徳,百度昬矣。
其有不佻乎?詩曰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徳之行,其維愚人覆謂我僭民各有心。
非徳之順而心,是制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民之情也淩上,其性也好徳。
禘帝也,不王不禘。
虞夏禘黃帝,商周禘嚳,皆帝也。
諸侯不敢祖,天子不敢祖。
天子則亦不敢禘,故魯之禘非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