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是五行造身,兩儀成性。
其馀聖人得金氣多者則剛明果斷,得木氣多者則樸素質直,得火氣多者則發揚奮迅,得水氣多者則明徹圓融,得土氣多者則鎮靜渾厚,得陽氣多者則光明軒豁,得陰氣多者則沉默精細。
氣質既有所限,雖造其極,終是一偏底聖人。
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節目耳。
孔顔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聖人不落氣質,賢人不渾厚便直方,便着了氣質色相;聖人不帶風土,賢人生燕趙則慷慨,生吳越則寬柔,就染了風土氣習。
性之聖人,隻是個與理相忘,與道為體,不待思,惟橫行直撞,恰與時中吻合。
反之,聖人常常小心,循規蹈矩,前望後顧,才執得中字,稍放松便有過不及之差。
是以希聖君子心上無一時任情恣意處。
聖人一,聖人全,一則獨詣其極,全則各臻其妙。
惜哉! 至人有聖人之功而無聖人之全者,囿于見也。
所貴乎剛者,貴其能勝己也,非以其能勝人也。
子路不勝其好勇之私,是為勇字所伏,終不成個剛者。
聖門稱剛者誰?吾以為恂恂之顔子,其次魯鈍之曾子而已,馀無聞也。
天下古今一條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設的。
這個路上古今不多幾人走,曰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曾、思、孟,其馀識得的周、程、張、朱,雖走不到盡頭,畢竟是這路上人。
将這個路來比較古今人,雖伯夷、伊、惠也是異端,更那說那佛、老、楊、墨、陰陽術數諸家。
若論個分曉,伯夷、伊、惠是旁行的,佛、老、楊、墨是斜行的,陰陽星數是歧行的。
本原處都從正路起,卻念頭一差,走下路去,愈遠愈缪。
所以說,異端言本原不異而發端異也。
何也?佛之虛無是吾道中寂然不動差去,老之無為是吾道中守約施博差去,為我是吾道中正靜自守差去,兼愛是吾道中萬物一體差去,陰陽家是吾道中敬授人時差去,術數家是吾道中至誠前知差去。
看來大路上人時為佛,時為老,時為楊,時為墨,時為陰陽術數,是合數家之所長。
岔路上人佛是佛,老是老,楊是楊,墨是墨,陰陽術數是陰陽術數,殊失聖人之初意。
譬之五味不适均不可以專用也,四時不錯行不可以專今也。
聖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賢者。
戰國是個慘酷的氣運,巧僞的世道,君非富強之術不講,臣非功利之策不行,六合正氣獨鐘在孟子身上。
故在當時疾世太嚴,憂民甚切。
清任和時,是孟子與四聖人議定的谥法。
祖術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是子思作仲尼的贊語。
聖賢養得天所賦之理完,仙家養得天所賦之氣完。
然出陽脫殼,仙家未嘗不死,特留得此氣常存。
性盡道全,聖賢未嘗不死,隻是為此理常存。
若修短存亡,則又系乎氣質之厚薄,聖賢不計也。
賢人之言視聖人未免有病,此其大較耳。
可怪俗儒見說是聖人語,便回護其短而推類以求通;見說是賢人之言,便洗索其疵而深文以求過。
設有附會者從而欺之,則陽虎優孟皆失其真,而不免徇名得象之譏矣。
是故儒者要認理,理之所在,雖狂夫之言,不異于聖人。
聖人豈無出于一時之感,而不可為當然不易之訓者哉? 堯、舜功業如此之大,道德如此之全,孔子稱贊不啻口出。
在堯、舜心上有多少缺然不滿足處!道原體不盡,心原趁不滿,勢分不可強,力量不可勉,聖人怎放得下?是以聖人身囿于勢分,力量之中,心長于勢分、力量之外,才覺足了,便不是堯、舜。
伊尹看天下人無一個不是可憐的,伯夷看天下人無-個不是可惡的,柳下惠看天下人無個不是可與的。
浩然之氣孔子非無,但用的妙耳。
孟子一生受用全是這兩字。
我嘗雲:“孟于是浩然之氣,孔于是渾然之氣。
渾然是浩然的歸宿。
浩然是渾然的作用。
惜也!孟子未能到渾然耳。
” 聖學專責人事,專言實理。
二女試舜,所謂書不可盡信也,且莫說玄德升聞,四嶽共薦。
以聖人遇聖人,一見而人品可定,一語而心理相符,又何須試? 即帝艱知人,還須一試,假若舜不能諧二女,将若之何?是堯輕
其馀聖人得金氣多者則剛明果斷,得木氣多者則樸素質直,得火氣多者則發揚奮迅,得水氣多者則明徹圓融,得土氣多者則鎮靜渾厚,得陽氣多者則光明軒豁,得陰氣多者則沉默精細。
氣質既有所限,雖造其極,終是一偏底聖人。
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節目耳。
孔顔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聖人不落氣質,賢人不渾厚便直方,便着了氣質色相;聖人不帶風土,賢人生燕趙則慷慨,生吳越則寬柔,就染了風土氣習。
性之聖人,隻是個與理相忘,與道為體,不待思,惟橫行直撞,恰與時中吻合。
反之,聖人常常小心,循規蹈矩,前望後顧,才執得中字,稍放松便有過不及之差。
是以希聖君子心上無一時任情恣意處。
聖人一,聖人全,一則獨詣其極,全則各臻其妙。
惜哉! 至人有聖人之功而無聖人之全者,囿于見也。
所貴乎剛者,貴其能勝己也,非以其能勝人也。
子路不勝其好勇之私,是為勇字所伏,終不成個剛者。
聖門稱剛者誰?吾以為恂恂之顔子,其次魯鈍之曾子而已,馀無聞也。
天下古今一條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設的。
這個路上古今不多幾人走,曰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曾、思、孟,其馀識得的周、程、張、朱,雖走不到盡頭,畢竟是這路上人。
将這個路來比較古今人,雖伯夷、伊、惠也是異端,更那說那佛、老、楊、墨、陰陽術數諸家。
若論個分曉,伯夷、伊、惠是旁行的,佛、老、楊、墨是斜行的,陰陽星數是歧行的。
本原處都從正路起,卻念頭一差,走下路去,愈遠愈缪。
所以說,異端言本原不異而發端異也。
何也?佛之虛無是吾道中寂然不動差去,老之無為是吾道中守約施博差去,為我是吾道中正靜自守差去,兼愛是吾道中萬物一體差去,陰陽家是吾道中敬授人時差去,術數家是吾道中至誠前知差去。
看來大路上人時為佛,時為老,時為楊,時為墨,時為陰陽術數,是合數家之所長。
岔路上人佛是佛,老是老,楊是楊,墨是墨,陰陽術數是陰陽術數,殊失聖人之初意。
譬之五味不适均不可以專用也,四時不錯行不可以專今也。
聖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賢者。
戰國是個慘酷的氣運,巧僞的世道,君非富強之術不講,臣非功利之策不行,六合正氣獨鐘在孟子身上。
故在當時疾世太嚴,憂民甚切。
清任和時,是孟子與四聖人議定的谥法。
祖術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是子思作仲尼的贊語。
聖賢養得天所賦之理完,仙家養得天所賦之氣完。
然出陽脫殼,仙家未嘗不死,特留得此氣常存。
性盡道全,聖賢未嘗不死,隻是為此理常存。
若修短存亡,則又系乎氣質之厚薄,聖賢不計也。
賢人之言視聖人未免有病,此其大較耳。
可怪俗儒見說是聖人語,便回護其短而推類以求通;見說是賢人之言,便洗索其疵而深文以求過。
設有附會者從而欺之,則陽虎優孟皆失其真,而不免徇名得象之譏矣。
是故儒者要認理,理之所在,雖狂夫之言,不異于聖人。
聖人豈無出于一時之感,而不可為當然不易之訓者哉? 堯、舜功業如此之大,道德如此之全,孔子稱贊不啻口出。
在堯、舜心上有多少缺然不滿足處!道原體不盡,心原趁不滿,勢分不可強,力量不可勉,聖人怎放得下?是以聖人身囿于勢分,力量之中,心長于勢分、力量之外,才覺足了,便不是堯、舜。
伊尹看天下人無一個不是可憐的,伯夷看天下人無-個不是可惡的,柳下惠看天下人無個不是可與的。
浩然之氣孔子非無,但用的妙耳。
孟子一生受用全是這兩字。
我嘗雲:“孟于是浩然之氣,孔于是渾然之氣。
渾然是浩然的歸宿。
浩然是渾然的作用。
惜也!孟子未能到渾然耳。
” 聖學專責人事,專言實理。
二女試舜,所謂書不可盡信也,且莫說玄德升聞,四嶽共薦。
以聖人遇聖人,一見而人品可定,一語而心理相符,又何須試? 即帝艱知人,還須一試,假若舜不能諧二女,将若之何?是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