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關燈
其生物也亦然。

     太和在我,則天地在我,何動不臧?何往不得? 彌六合皆動氣之所為也,靜氣一粒伏在九地之下以胎之。

     故動者靜之死鄉,靜者動之生門。

    無靜不生,無動不死。

    靜者常施,動者不還。

    發大造之生氣者動也,耗大造之生氣者亦動也。

    聖人主靜以涵元理,道家主靜以留元氣。

     萬物發生,皆是流于既溢之馀,萬物收斂,皆是勞于既極之後。

    天地一歲一呼吸,而萬物随之。

     天地萬物到頭來皆歸于母。

    故水、火、金、木有盡,而土不盡。

    何者?水、火、金、木,氣盡于天,質盡于地,而土無可盡。

    故真氣無歸,真形無藏。

    萬古不可磨滅,滅了更無開辟之時。

    所謂混沌者,真氣與真形不分也。

    形氣混而生天地,形氣分而生萬物。

     天欲大小人之惡,必使其惡常得志。

    彼小人者,惟恐其惡之不遂也,故貪天禍以至于亡。

     自然謂之天,當然謂之天,不得不然謂之天;陽亢必旱,久旱必陰,久陰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謂自然。

    君尊臣卑,父坐子立,夫唱婦随,兄友弟恭,此之謂當然。

    小役大,弱役強,貧役富,賤役貴,此之謂不得不然。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須向蒼蒼上面讨。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

    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

    命定而吉兇禍福随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

     天地萬物隻是一氣聚散,更無别個。

    形者,氣所附以為凝結;氣者,形所托以為運動。

    無氣則形不存,無形則氣不住。

     天地既生人物,則人物各具一天地。

    天地之天地由得天地,人物之天地由不得天地。

    人各任其氣質之天地至于無涯牿,其降衷之天地幾于澌盡,天地亦無如之何也已。

    其吉兇禍福率由自造,天何尤乎而怨之? 吾人渾是一天,故日用起居食總念念時時事事便當以天自處。

     朱子雲:“天者,理也。

    ”餘曰:“理者,天也。

    ” 有在天之天,有在人之天。

    有在天之先天,太極是已;有在天之後天,陰陽五行是已。

    有在人之先天,元氣、無理是已;有在人之後天,血氣、心知是已。

     問:“天地開辟之初,其狀何似?”曰:“未易形容。

    ”因指齋前盆沼,令滿貯帶沙水一盆,投以瓦礫數小塊,雜谷豆升許,令人攪水渾濁,曰:“此是混沌未分之狀。

    待三日後再來看開辟。

    ” 至日而濁者清矣,輕清上浮,曰:“此是天開于子。

    沉底渾泥,此是地辟于醜。

    中間瓦礫出露,此是山陵,是時谷。

    豆芽生月馀,而水中小蟲浮沉奔逐,此是人與萬物生于寅。

    徹底是水,天包乎地之象也。

    地從上下,故山上銳而下廣,象糧谷堆也。

     氣化日繁華,日廣侈,日消耗,萬物毀而生機微,天地雖不毀,至亥而又成混沌之世矣。

    “ 雪非熏蒸之化也。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是幹涸世界矣。

     然陰陽之氣不交則絕,故有留滞之馀陰,始生之嫩陽,往來交結,久久不散而迫于嚴寒,遂為雪為霰。

    白者,少明之色也,水之母也。

    盛則為雪,微則為霜,冬月片瓦半磚之下着濕地,皆有霜,陰氣所呵也,土幹則否。

     兩間氣化,總是一副大蒸籠。

     天地之于萬物,因之而已,分毫不與焉。

     世界雖大,容得千萬人忍讓,容不得一兩個縱橫。

     天地之于萬物原是一貫。

     輕清之氣為霜露,濃濁之氣為雲雨。

    春雨少者,熏蒸之氣未濃也。

    春多雨則沁夏之氣,而夏雨必少,夏多雨者,熏蒸之氣有餘也。

    夏少雨則積氣之餘,而秋雨必多,此謂氣之常耳。

    至于霪潦之年,必有亢陽之年,則數年總計也。

    蜀中之漏天,四時多雨;雲中之高地,四時多旱;吳下之水鄉,黃梅之雨為多,則四方互計也。

    總之,一個陰陽,一般分數,先有餘則後不足,此有餘則彼不足,均則各足,是謂太和,太和之歲,九有皆豐。

     冬者,萬物之夜,所以待勞倦養精神者也。

    春生、夏長、秋成,而不培養之以冬,則萬物之滅久矣。

    是知大冬嚴寒,所以仁萬物也。

    愈嚴凝則愈收斂,愈收斂則愈精神,愈精神則生發之氣愈條暢。

    譬之人須要安歇,今夜能熟睡,則明日必精神。

    故曰冬者萬物之所以歸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