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序彙
關燈
小
中
大
●法華方便品說
此增上慢者不知佛之方便,而遂信以為佛之貞實,一聞妙法,能無畏乎?此世尊所以三止舍利弗之請而不告,五千比丘所以遂退而不返也。
夫此妙法,如優昙缽華時一見耳,三乘聖人猶不可以遽語,而況于增上慢之人哉!舍利弗雖曰聲聞之選,然植根深矣,沐浴膏澤也久矣。
其為慶快,當有不言而喻者,惜乎不一記述當時所以深信之妙法也!所有記者,安知卓吾子讀之不望涯而亦返乎?然苟有妙法可記,卓吾老子雖欲不返,亦不可得也。
是經二十八品,品品皆說妙法蓮華,至求其所謂妙法蓮華者竟不可得。
嗚呼!此所以為妙法蓮華也欤! ●金剛經說 《金剛經》者,《大般若經》之一也。
吾聞經雲:“金最剛,能催伏魔軍,普濟群品,故謂之金剛雲。
”人性堅利,物不能壞,亦複如是。
故忍和尚為能大師說此經典,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便爾見性成佛,一何偉也! 說者謂朱夫子曾辟此語,以為得罪于吾聖門。
不知朱子蓋有為也,蓋見世人執相求佛,不知即心是佛,卒以毀形易服,遺棄君親之恩而自畔于教,故發此語,初非為全忠與孝,能盡道于君臣父子之間者設也。
使其人意誠心正而倫物無虧,則雖日誦《金剛》,亦何得罪之有?今觀朱夫子平生博極群書,雖百家九流靡不淹貫,觀其注《參同契》可見矣。
然則學者但患不能正心耳。
夫誠意之實,在毋自欺;心之不正,始于有所。
有所則有住,有住則不得其正,而心始不得自在矣。
故曰:“心不在焉,視不見,而聽不聞。
”而生意滅矣。
惟無所住則虛,虛則廓然大公,是無物也。
既無物,何壞之有?惟無所住則靈,靈則物來順應,是無息也。
既無息,何滅之有?此至誠無息之理,金剛不壞之性,各在當人之身者如此。
而愚者不信,智者穿鑿,宋人揠苗,告子助長,無住真心,妄立能所,生生之妙幾無息滅,是自欺也。
故經中複緻意雲:“應生無所住心。
”是心也,而可與不忠不孝削發異服者商量面目哉! ●五宗說 青原有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南嶽有沩仰、臨濟二宗,所謂五家宗派是也。
是五宗也,始于六祖而盛于馬祖,蓋自馬祖極盛,而分派始益遠耳。
故江西馬大師亦以祖稱,以其為五家之宗祖也。
雖藥山諸聖鹹嗣石頭之胄,而機緣契悟,實馬大師發之,馬祖之教不亦弘欤!唯其有五宗,是以其傳有五燈。
因其支分派别,源流不絕,則名之曰宗;因其重明繼焰,明明無盡,則稱之曰燈。
其實一也。
此五宗之所由以大,而五燈之所由以傳以續也。
在我後人,甯可不知其所自耶! 若永嘉真覺大師與南陽忠國師,雖未暇叙其後嗣,然其見谛穩實,不謬為六祖之宗明甚。
乃《傳燈》者即以己意抑而載之旁門,何其謬之甚欤!餘故首列而并出之。
●隐者說 時隐者,時當隐而隐,所謂邦無道則隐是也。
此其人固有保身之哲矣,然而稍有志者亦能之,未足為難也。
若夫身隐者,以隐為事,不論時世是也。
此其人蓋若有數等焉:有志在長林豐草,惡嚣寂而隐者;有懶散不耐煩,不能事生産作業,而其勢不得不隐者。
以此而隐,又何取于隐也?等而上之,不有志在神仙,願棄人世如陶弘景輩者乎?身遊物外,心切救民如魯連子者乎?志趣超絕,不屈一人之下,如莊周、嚴光、陶潛、邵雍、陳抟數公者乎?蓋身雖隐而心實未嘗隐也。
此其隐蓋高矣,然猶未大也,必如阮嗣宗等始為身心俱隐,無得而稱焉。
嗟夫!大隐居朝市,東方生其人也。
彼阮公雖大,猶有逃名之累,尚未離乎隐之迹也。
吾謂阮公雖欲為東方、馮道之事而不能,若馮公則真無所不可者矣。
●三教歸儒說 儒、道、釋之學,一也,以其初皆期于聞道也。
必聞道然後可以死,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非聞道則未可以死,故又曰:“吾以女為死矣。
”唯志在聞道,故其視富貴若浮雲,棄天下如敝屣然也。
然曰浮雲,直輕之耳;曰敝屣,直賤之耳:未以為害也。
若夫道人則視富貴如糞穢,視有天下若枷鎖,唯恐其去之不速矣。
然糞穢臭也,枷鎖累也,猶未甚害也。
乃釋子則又甚矣:彼其視富貴若虎豹之在陷阱,魚鳥之入網羅,活人之赴湯火然,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一如是甚也。
此儒、道、釋之所以異也,然其期于聞道以出世一也。
蓋必出世,然後可以免富貴之苦也。
堯之讓舜也,唯恐舜之複洗耳也,苟得攝位,即為幸事,蓋推而遠之,唯恐其不可得也,非以舜之治天下有過于堯,而故讓之位以為生民計也。
此其至著者也。
孔之疏食,顔之陋巷,非堯心欤!自顔氏沒,微言絕,聖學亡,則儒不傳矣。
故曰:“天喪予。
”何也?以諸子雖學,夫嘗以聞道為心也。
則亦不免仕大夫之家為富貴所移爾矣,況繼此而為漢儒之附會,宋儒之穿鑿乎?又況繼此而以宋儒為标的,穿鑿為指歸乎?人益鄙而風益下矣!無怪其流弊至于今日,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夫世之不講道學而緻榮華富貴者不少也,何必講道學而後為富貴之資也?此無他,不待講道學而自富貴者,其人蓋有學有才,有為有守,雖欲不與之富貴,不可得也。
夫唯無才無學,若不以講聖人道學之名要之,則終身貧且賤焉,恥矣,此所以必講道學以為取富貴之資也。
然則今之無才無學,無為無識,而欲緻大富貴者,斷斷乎不可以不講道學矣。
今之欲真實講道學以求儒、道、釋出世之旨,免富貴之苦者,斷斷乎不可以不剃頭做和尚矣。
〔論彙·三篇〕 ●論交難 以上皆易離之交,蓋交難則離亦難,交易則離亦易。
何也?以天下盡市道之交也。
夫既為市矣,而曷可以交目之,曷可以易離病之,則其交也不過交易之交耳,交通之交耳。
是故以利交易者,利盡則疏;以勢交通者,勢去則反。
朝摩肩而暮掉臂,固矣。
夫唯君子超然勢利之外,以求同志之勸,而後交始難耳。
況學聖人之學而深樂夫得朋之益者,則其可交必如孔子而後可使七十子之服從也。
何也?七十子所欲之物,唯孔子有之,他人無有也;孔子所可欲之物,唯七十子欲之,他人不欲也。
如此乎其欲之難也,是以終七十子之身不知所掉臂也。
故吾謂孔子固難遇,而七十子尤難遘也。
吾又以是觀之,以身為市者,自當有為市之貨,固不得以聖人而為市井病;身為聖人者,自當有聖人之貨,亦不得以聖人而兼市井。
吾獨怪夫今之學者以聖人而居市井之貨也!陽為聖人,則炎漢宗室既以為篡位而誅之;陰為市井,則屠狗少年又以為穿窬而執之。
非但滅族于聖門,又且囚首于井裡,比之市交者又萬萬不能及矣。
吾不知其于世當名何等也! ●強臣論 臣之強,強于主之庸耳,苟不強,則不免為舐痔之臣所讒,而為弱人所食啖矣。
死即死而啖即啖可也,目又安得瞑也,是以得已于強也。
顔魯公唯弗強也,卒以八十之年使死于讒;李懷光唯不得已于強也,卒以入赴王室之難而遂反于讒。
皆千載令人痛恨者。
甚矣,主之庸可畏也!然則所謂強臣者,正英主之所謂能臣,唯恐其禮待之不優者也。
喬玄之言曰:“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賊。
”吾以是觀之,使老瞞不遭漢獻,豈少一匡之勳欤?設遇龍顔,則三傑矣。
奈之何舐痔固寵者專用一切附己之人,日事讒毀,驅天下之能臣而盡入于奸賊也!敦之咎王導曰:“不聽吾言,幾緻滅族!”夫晉元帝其初蓋奴虜不盡之琅邪耳,非王導無以有江左,至明也。
一有江左,即以刁協為腹心,而欲滅王氏何耶?晉孝武亦幼沖之主也,非謝安出東山,則桓溫之逆謀其遂必矣,後乃代溫位而居其任,故能卻百萬之師,殺苻融而降苻朗也。
既幸無事,而道子之讒遂行,又何耶?安唯恐不免于讒賊之口也,盡室以行,步丘是避,造汎海之裝于廣陵之下,欲由此還東矣,乃未就而疾作,傷哉!于是桓玄篡位,劉裕代晉,強者終能自強,而不敢強者終岌岌以死也。
夫天下強國之臣,能強人之國而終身不謀自強,而甘岌岌以死者,固少也。
是以英君多能臣而庸君多強臣也,故言強臣而必先之以庸君也。
●谲奸論 谲莫谲于魏武,奸莫奸于司馬宣王。
自今觀之,魏武狡詐百出,雖其所心腹之人不吝假睡以要除之;而司馬宣王竟奪其颔下之珠,不必遭其睡也。
故曹公之好殺也已極,而魏之子孫即反噬于司馬。
司馬之齧曹也亦可謂無遺留矣,而司馬氏之子孫又即啖食于犬羊之群。
青衣行酒,徒跣執蓋,身為天子,反奴虜于鮮卑,戮辱于厥廷之下也。
一何慘毒酷烈,令人反袂掩面,含羞而不忍見之欤!然則天之報施善人竟何如哉?吾是以知天之報施果不爽也,吾又以知谲之無益、奸之受禍也。
故作《谲奸論》以垂鑒焉。
夫此妙法,如優昙缽華時一見耳,三乘聖人猶不可以遽語,而況于增上慢之人哉!舍利弗雖曰聲聞之選,然植根深矣,沐浴膏澤也久矣。
其為慶快,當有不言而喻者,惜乎不一記述當時所以深信之妙法也!所有記者,安知卓吾子讀之不望涯而亦返乎?然苟有妙法可記,卓吾老子雖欲不返,亦不可得也。
是經二十八品,品品皆說妙法蓮華,至求其所謂妙法蓮華者竟不可得。
嗚呼!此所以為妙法蓮華也欤! ●金剛經說 《金剛經》者,《大般若經》之一也。
吾聞經雲:“金最剛,能催伏魔軍,普濟群品,故謂之金剛雲。
”人性堅利,物不能壞,亦複如是。
故忍和尚為能大師說此經典,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便爾見性成佛,一何偉也! 說者謂朱夫子曾辟此語,以為得罪于吾聖門。
不知朱子蓋有為也,蓋見世人執相求佛,不知即心是佛,卒以毀形易服,遺棄君親之恩而自畔于教,故發此語,初非為全忠與孝,能盡道于君臣父子之間者設也。
使其人意誠心正而倫物無虧,則雖日誦《金剛》,亦何得罪之有?今觀朱夫子平生博極群書,雖百家九流靡不淹貫,觀其注《參同契》可見矣。
然則學者但患不能正心耳。
夫誠意之實,在毋自欺;心之不正,始于有所。
有所則有住,有住則不得其正,而心始不得自在矣。
故曰:“心不在焉,視不見,而聽不聞。
”而生意滅矣。
惟無所住則虛,虛則廓然大公,是無物也。
既無物,何壞之有?惟無所住則靈,靈則物來順應,是無息也。
既無息,何滅之有?此至誠無息之理,金剛不壞之性,各在當人之身者如此。
而愚者不信,智者穿鑿,宋人揠苗,告子助長,無住真心,妄立能所,生生之妙幾無息滅,是自欺也。
故經中複緻意雲:“應生無所住心。
”是心也,而可與不忠不孝削發異服者商量面目哉! ●五宗說 青原有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南嶽有沩仰、臨濟二宗,所謂五家宗派是也。
是五宗也,始于六祖而盛于馬祖,蓋自馬祖極盛,而分派始益遠耳。
故江西馬大師亦以祖稱,以其為五家之宗祖也。
雖藥山諸聖鹹嗣石頭之胄,而機緣契悟,實馬大師發之,馬祖之教不亦弘欤!唯其有五宗,是以其傳有五燈。
因其支分派别,源流不絕,則名之曰宗;因其重明繼焰,明明無盡,則稱之曰燈。
其實一也。
此五宗之所由以大,而五燈之所由以傳以續也。
在我後人,甯可不知其所自耶! 若永嘉真覺大師與南陽忠國師,雖未暇叙其後嗣,然其見谛穩實,不謬為六祖之宗明甚。
乃《傳燈》者即以己意抑而載之旁門,何其謬之甚欤!餘故首列而并出之。
●隐者說 時隐者,時當隐而隐,所謂邦無道則隐是也。
此其人固有保身之哲矣,然而稍有志者亦能之,未足為難也。
若夫身隐者,以隐為事,不論時世是也。
此其人蓋若有數等焉:有志在長林豐草,惡嚣寂而隐者;有懶散不耐煩,不能事生産作業,而其勢不得不隐者。
以此而隐,又何取于隐也?等而上之,不有志在神仙,願棄人世如陶弘景輩者乎?身遊物外,心切救民如魯連子者乎?志趣超絕,不屈一人之下,如莊周、嚴光、陶潛、邵雍、陳抟數公者乎?蓋身雖隐而心實未嘗隐也。
此其隐蓋高矣,然猶未大也,必如阮嗣宗等始為身心俱隐,無得而稱焉。
嗟夫!大隐居朝市,東方生其人也。
彼阮公雖大,猶有逃名之累,尚未離乎隐之迹也。
吾謂阮公雖欲為東方、馮道之事而不能,若馮公則真無所不可者矣。
●三教歸儒說 儒、道、釋之學,一也,以其初皆期于聞道也。
必聞道然後可以死,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非聞道則未可以死,故又曰:“吾以女為死矣。
”唯志在聞道,故其視富貴若浮雲,棄天下如敝屣然也。
然曰浮雲,直輕之耳;曰敝屣,直賤之耳:未以為害也。
若夫道人則視富貴如糞穢,視有天下若枷鎖,唯恐其去之不速矣。
然糞穢臭也,枷鎖累也,猶未甚害也。
乃釋子則又甚矣:彼其視富貴若虎豹之在陷阱,魚鳥之入網羅,活人之赴湯火然,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一如是甚也。
此儒、道、釋之所以異也,然其期于聞道以出世一也。
蓋必出世,然後可以免富貴之苦也。
堯之讓舜也,唯恐舜之複洗耳也,苟得攝位,即為幸事,蓋推而遠之,唯恐其不可得也,非以舜之治天下有過于堯,而故讓之位以為生民計也。
此其至著者也。
孔之疏食,顔之陋巷,非堯心欤!自顔氏沒,微言絕,聖學亡,則儒不傳矣。
故曰:“天喪予。
”何也?以諸子雖學,夫嘗以聞道為心也。
則亦不免仕大夫之家為富貴所移爾矣,況繼此而為漢儒之附會,宋儒之穿鑿乎?又況繼此而以宋儒為标的,穿鑿為指歸乎?人益鄙而風益下矣!無怪其流弊至于今日,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夫世之不講道學而緻榮華富貴者不少也,何必講道學而後為富貴之資也?此無他,不待講道學而自富貴者,其人蓋有學有才,有為有守,雖欲不與之富貴,不可得也。
夫唯無才無學,若不以講聖人道學之名要之,則終身貧且賤焉,恥矣,此所以必講道學以為取富貴之資也。
然則今之無才無學,無為無識,而欲緻大富貴者,斷斷乎不可以不講道學矣。
今之欲真實講道學以求儒、道、釋出世之旨,免富貴之苦者,斷斷乎不可以不剃頭做和尚矣。
〔論彙·三篇〕 ●論交難 以上皆易離之交,蓋交難則離亦難,交易則離亦易。
何也?以天下盡市道之交也。
夫既為市矣,而曷可以交目之,曷可以易離病之,則其交也不過交易之交耳,交通之交耳。
是故以利交易者,利盡則疏;以勢交通者,勢去則反。
朝摩肩而暮掉臂,固矣。
夫唯君子超然勢利之外,以求同志之勸,而後交始難耳。
況學聖人之學而深樂夫得朋之益者,則其可交必如孔子而後可使七十子之服從也。
何也?七十子所欲之物,唯孔子有之,他人無有也;孔子所可欲之物,唯七十子欲之,他人不欲也。
如此乎其欲之難也,是以終七十子之身不知所掉臂也。
故吾謂孔子固難遇,而七十子尤難遘也。
吾又以是觀之,以身為市者,自當有為市之貨,固不得以聖人而為市井病;身為聖人者,自當有聖人之貨,亦不得以聖人而兼市井。
吾獨怪夫今之學者以聖人而居市井之貨也!陽為聖人,則炎漢宗室既以為篡位而誅之;陰為市井,則屠狗少年又以為穿窬而執之。
非但滅族于聖門,又且囚首于井裡,比之市交者又萬萬不能及矣。
吾不知其于世當名何等也! ●強臣論 臣之強,強于主之庸耳,苟不強,則不免為舐痔之臣所讒,而為弱人所食啖矣。
死即死而啖即啖可也,目又安得瞑也,是以得已于強也。
顔魯公唯弗強也,卒以八十之年使死于讒;李懷光唯不得已于強也,卒以入赴王室之難而遂反于讒。
皆千載令人痛恨者。
甚矣,主之庸可畏也!然則所謂強臣者,正英主之所謂能臣,唯恐其禮待之不優者也。
喬玄之言曰:“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賊。
”吾以是觀之,使老瞞不遭漢獻,豈少一匡之勳欤?設遇龍顔,則三傑矣。
奈之何舐痔固寵者專用一切附己之人,日事讒毀,驅天下之能臣而盡入于奸賊也!敦之咎王導曰:“不聽吾言,幾緻滅族!”夫晉元帝其初蓋奴虜不盡之琅邪耳,非王導無以有江左,至明也。
一有江左,即以刁協為腹心,而欲滅王氏何耶?晉孝武亦幼沖之主也,非謝安出東山,則桓溫之逆謀其遂必矣,後乃代溫位而居其任,故能卻百萬之師,殺苻融而降苻朗也。
既幸無事,而道子之讒遂行,又何耶?安唯恐不免于讒賊之口也,盡室以行,步丘是避,造汎海之裝于廣陵之下,欲由此還東矣,乃未就而疾作,傷哉!于是桓玄篡位,劉裕代晉,強者終能自強,而不敢強者終岌岌以死也。
夫天下強國之臣,能強人之國而終身不謀自強,而甘岌岌以死者,固少也。
是以英君多能臣而庸君多強臣也,故言強臣而必先之以庸君也。
●谲奸論 谲莫谲于魏武,奸莫奸于司馬宣王。
自今觀之,魏武狡詐百出,雖其所心腹之人不吝假睡以要除之;而司馬宣王竟奪其颔下之珠,不必遭其睡也。
故曹公之好殺也已極,而魏之子孫即反噬于司馬。
司馬之齧曹也亦可謂無遺留矣,而司馬氏之子孫又即啖食于犬羊之群。
青衣行酒,徒跣執蓋,身為天子,反奴虜于鮮卑,戮辱于厥廷之下也。
一何慘毒酷烈,令人反袂掩面,含羞而不忍見之欤!然則天之報施善人竟何如哉?吾是以知天之報施果不爽也,吾又以知谲之無益、奸之受禍也。
故作《谲奸論》以垂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