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五六
關燈
小
中
大
▲劫誘窮黷之失
《易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語辭),無咎。
程頤曰:“師之興必以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為生民之害,不可懷來,然後奉辭以誅之。
若禽獸入於田中,侵害稼穡,於義宜獵取則獵取之,如此而動,乃得無咎。
若輕動以毒天下,其咎大矣。
執言,奉辭也,明其罪而討之也。
若秦皇、漢武皆窮山林以索禽獸者也,非田有禽也。
” 朱熹曰:“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為兵端者也,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故為田有禽之象,而其占利以搏執而無咎也。
” 臣按:田有禽利執,則禽之不在田者不利執可知也。
盜賊興於民間,戎狄侵於境內,此田有禽也,若夫未嚐侵吾地而害吾民,亦猶禽獸飛翔奔走於山林之中,固其所也,顧乃恣吾之貪欲,恃吾之勢力,以獮取之,豈所利哉?《易》曰“田有禽,利執言,無咎”,則禽之不在田,非唯不利執,執之必有咎可知矣。
此非獨人事,蓋天道也。
《複》:上六,迷複,兇,有災眚。
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於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複之兇,反君道也。
程頤曰:“以陰柔居複之終,終迷不複者也。
迷而不複,其兇可知。
災,天災,自外來;眚,己過,由自作。
既迷不複善在己,則動皆過失,災過亦自外而至,蓋所招也。
迷道不複,無施而可,用以行師則終有大敗,以之為國則君之兇也。
十年者,歲之終。
至於十年不克征,為終不能行。
既迷於道,何時而可也,以其國君兇,謂其反君道也。
人君居上而治眾,當從天下之善,乃迷於複,反君之道也。
” 張栻曰:“《易》之爻辭鮮有如是之詳,其兇鮮有如是之極者,而獨於《複》之上六言之,蓋自古亡家覆國,反道敗德,無所不在,其源起於一念之微,不能製遏之爾。
夫以陰柔之才、去本之遠,所謂人欲肆而天理滅者,故有大敗終兇之戒也。
” 臣按:迷而能複,則其迷也不終於迷,而有遷善之機、改過之勇,而其蔽也不終於蔽矣。
若夫昏迷而不複,必有天災,必有人禍也。
凡事無不兇,而於行師尤甚,故一敗至於塗地,則禍延於國、災及於民,雖至於十年之久,天道雖變而國勢猶不能振也。
智伯好戰而家以之亡,隋煬伐遼而國以之覆,其源之起,蓋智瑤好勝而楊廣貪功故也。
念之迷而不知複反,君道之常逆天地之德,使其一敗之後迷而能複,如漢武帝末年有輪台之悔,其終亦不至於亡矣。
《春秋》:昭公十有三年,晉伐鮮虞。
胡安國曰:“人之所以為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信義而已矣。
自春秋末世至於六國之秦,變詐並興,傾危成俗,河決魚爛,不可壅而收之,皆失信棄義之明驗也。
” 《左傳》:隱公四年,眾仲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夫州籲弑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臣按:弗戢自焚之言,用兵者所宜深戒。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林希逸曰:“好戰求勝,非國之福。
”臣按:老氏好還之戒,即曾子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魏文侯問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曰:“數戰數勝。
”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禦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 臣按:戰而數勝,用兵者莫強也,然而往往至於亡,如苻堅、楊廣者,主驕民疲之故也,李克之言厥有旨哉。
漢文帝時,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阻阨,選蠕(謂動也)觀望。
高祖時天下新定,未可複興兵。
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栗栗,恐事之不終。
且兵,兇器,雖克所願,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今未能銷距,願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 臣按:文帝此言見於《史記律書》,帝因陳武等請用兵而答之如此,且謂其素無心於居位,戰戰栗栗,恐事之不終。
兵,兇器,雖能如所願,動亦耗病。
今匈奴內侵,其心傷痛,無日忘之,但今未可如意,願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以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文帝此言所謂仁人之言也,故帝世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裏,可謂和樂。
司馬氏載是語於《律書》之首,以見帝天性粹美,尚德化而不務兵戎,有製禮作樂之具也。
武帝元朔二年,匈奴入寇,遣衛青擊之,取河南地,立朔方郡。
五年,遣青率六將軍擊匈奴,還以青為大將軍。
明年,又率六將軍擊之。
元狩二年,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擊匈奴,敗之,過焉耆至祁連山而還。
四年,遣衛青、霍去病擊匈奴。
元封元年,帝出長城,登單於台,勒兵而還。
三
程頤曰:“師之興必以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為生民之害,不可懷來,然後奉辭以誅之。
若禽獸入於田中,侵害稼穡,於義宜獵取則獵取之,如此而動,乃得無咎。
若輕動以毒天下,其咎大矣。
執言,奉辭也,明其罪而討之也。
若秦皇、漢武皆窮山林以索禽獸者也,非田有禽也。
” 朱熹曰:“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為兵端者也,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故為田有禽之象,而其占利以搏執而無咎也。
” 臣按:田有禽利執,則禽之不在田者不利執可知也。
盜賊興於民間,戎狄侵於境內,此田有禽也,若夫未嚐侵吾地而害吾民,亦猶禽獸飛翔奔走於山林之中,固其所也,顧乃恣吾之貪欲,恃吾之勢力,以獮取之,豈所利哉?《易》曰“田有禽,利執言,無咎”,則禽之不在田,非唯不利執,執之必有咎可知矣。
此非獨人事,蓋天道也。
《複》:上六,迷複,兇,有災眚。
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於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複之兇,反君道也。
程頤曰:“以陰柔居複之終,終迷不複者也。
迷而不複,其兇可知。
災,天災,自外來;眚,己過,由自作。
既迷不複善在己,則動皆過失,災過亦自外而至,蓋所招也。
迷道不複,無施而可,用以行師則終有大敗,以之為國則君之兇也。
十年者,歲之終。
至於十年不克征,為終不能行。
既迷於道,何時而可也,以其國君兇,謂其反君道也。
人君居上而治眾,當從天下之善,乃迷於複,反君之道也。
” 張栻曰:“《易》之爻辭鮮有如是之詳,其兇鮮有如是之極者,而獨於《複》之上六言之,蓋自古亡家覆國,反道敗德,無所不在,其源起於一念之微,不能製遏之爾。
夫以陰柔之才、去本之遠,所謂人欲肆而天理滅者,故有大敗終兇之戒也。
” 臣按:迷而能複,則其迷也不終於迷,而有遷善之機、改過之勇,而其蔽也不終於蔽矣。
若夫昏迷而不複,必有天災,必有人禍也。
凡事無不兇,而於行師尤甚,故一敗至於塗地,則禍延於國、災及於民,雖至於十年之久,天道雖變而國勢猶不能振也。
智伯好戰而家以之亡,隋煬伐遼而國以之覆,其源之起,蓋智瑤好勝而楊廣貪功故也。
念之迷而不知複反,君道之常逆天地之德,使其一敗之後迷而能複,如漢武帝末年有輪台之悔,其終亦不至於亡矣。
《春秋》:昭公十有三年,晉伐鮮虞。
胡安國曰:“人之所以為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信義而已矣。
自春秋末世至於六國之秦,變詐並興,傾危成俗,河決魚爛,不可壅而收之,皆失信棄義之明驗也。
” 《左傳》:隱公四年,眾仲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夫州籲弑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臣按:弗戢自焚之言,用兵者所宜深戒。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林希逸曰:“好戰求勝,非國之福。
”臣按:老氏好還之戒,即曾子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魏文侯問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曰:“數戰數勝。
”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禦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 臣按:戰而數勝,用兵者莫強也,然而往往至於亡,如苻堅、楊廣者,主驕民疲之故也,李克之言厥有旨哉。
漢文帝時,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阻阨,選蠕(謂動也)觀望。
高祖時天下新定,未可複興兵。
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栗栗,恐事之不終。
且兵,兇器,雖克所願,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今未能銷距,願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 臣按:文帝此言見於《史記律書》,帝因陳武等請用兵而答之如此,且謂其素無心於居位,戰戰栗栗,恐事之不終。
兵,兇器,雖能如所願,動亦耗病。
今匈奴內侵,其心傷痛,無日忘之,但今未可如意,願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以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文帝此言所謂仁人之言也,故帝世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裏,可謂和樂。
司馬氏載是語於《律書》之首,以見帝天性粹美,尚德化而不務兵戎,有製禮作樂之具也。
武帝元朔二年,匈奴入寇,遣衛青擊之,取河南地,立朔方郡。
五年,遣青率六將軍擊匈奴,還以青為大將軍。
明年,又率六將軍擊之。
元狩二年,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擊匈奴,敗之,過焉耆至祁連山而還。
四年,遣衛青、霍去病擊匈奴。
元封元年,帝出長城,登單於台,勒兵而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