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五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四方夷落之情(上)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王知禹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非特圖也,又掌其地焉,東方曰夷其種有四,南方曰蠻其種有八,東南曰閩其種有七,西北曰貉其種有九,西方曰戎其種有五,北方曰狄其種有六,自邦國、都鄙至于夷、蠻、閩、貉、戎、狄,雖有内外之殊,然先王之政一視而同仁,其人民之所聚、财用之所出、九谷之所生、六畜之所産,其數要不可以不辨也,其利不可不知也。
” 臣按: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其所以生者以人為貴,而人之中有居中者焉、有處外者焉。
中者混而同,其性禀習俗雖有少異而其大略則同也;外者環而繞之,有接續之際而無混同之勢,故其性禀習俗也,始而近也則大同而小異,終而遠也乃至于背戾而懸絕焉。
惟其勢異而情殊,故帝王所以治之也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随機而應變,因事而制宜,要在使之各止其所而已。
彼既止其所而不為疆場之害,則吾之内地華民得其安矣。
《王制》曰: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鄭玄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
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不火食,地氣暖不為病也。
不粒食,地氣寒少五谷也。
” 吳澂曰:“皆有性謂其生禀各不同,不可推移謂其生禀一定而不可易。
‘東方曰夷’以下言四夷異俗。
文身與雕題同,衣皮與衣羽毛同,此亦言其俗之大略而已。
” 《通典》曰:緬惟古之中華,有居處巢穴焉,有葬無封樹焉,有手團食焉,有祭立屍焉,聊陳一二,不能遍舉。
其地偏、其氣梗,不生聖哲,莫革舊風,訓诰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内,疏而不戚,來則禦之,去則備之。
臣按:自古馭四夷之要法,不出乎來則禦之、去則備之二言而已。
(以上總論四夷)《舜典》:竄三苗于三危。
朱熹曰:“三苗,國名,在江南荊揚之間,恃險為亂者也。
竄則驅逐禁锢之。
”分北三苗。
朱熹曰:“北猶背也,其善者留,其不善者竄徙之,使分背而去也。
” 《益稷》:苗頑弗即工,帝其念哉。
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叙。
臯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 蔡沈曰:“内而侯牧,外而蕃夷,皆蹈行有功,惟三苗頑慢不率,不肯就工,帝當憂念之也。
帝言四海之内蹈行我之德教者是汝功,惟叙之,故其頑而弗率者則臯陶方敬承汝之功叙,方施象刑惟明矣。
或者乃謂苗之兇頑,六師征之猶且逆命,豈臯陶象刑之所能緻?是未知聖人兵刑之叙與帝舜治苗之本末也。
蓋威以象刑而苗猶不服,然後命禹征之,征之不服而又增修德教,及其來格然後分背之也。
” 《禹貢》: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蔡沈曰:“三危即舜竄三苗之地。
” 呂祖謙曰:“三苗有罪自當竄逐,發政施仁自當及之,故治水至三危亦既使安居,大得其叙,後世以為投之四裔若棄之者,非聖人之心也。
” 臣按:夷者外蕃之總名,而經史所謂蠻則多指南方之夷也,夷之見于經者始于三苗,所謂苗民者《舜典》《禹谟》《益稷》《禹貢》《呂刑》皆具焉。
帝舜授禅之初,既首竄之于三危,至禹治水時,其竄者既丕叙,其留者猶不即工,故帝命禹徂征,然猶逆命,及禹班師而後來格,于是考其善惡而分背之焉。
蓋有虞之世,西北之戎狄未熾,所慮者南方之蠻耳,故舜命臯陶為士,首舉“蠻夷猾夏”為言。
所謂蠻者蓋三苗也,其始也即其極惡者而竄徙之,既竄之後而又于所留者分背其中之善與惡者焉,善者則獎之而加以恩,惡者則懲之而施以威,加以恩則彼知所慕而興于為善,施以威則彼知所畏而不敢為惡,是則聖人之微權也。
今自巴蜀以東,曆湖南北、桂嶺、雲貴數千裡溪峒山箐之中,有曰犵、曰狑、曰獠、曰猺、曰獞之類凡十數種,皆所謂蠻也,其間最輕捷者曰貓,說者謂此即三苗之後也。
然今之貓依山以居,性習不常,無有倫紀禮義,觀禹誓辭數苗之罪,謂其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則是時之苗蓋有國都、官屬,但其用舍颠倒耳,非若今世之貓若猿猱然,無定居、無常業,不相統屬也。
國初于湖北、川東立宣慰司者五,曰永順、曰保靖、曰貴州、曰思州、曰播州,又有宣撫司、安撫司及招讨司、長官司之設,外此所謂軍民府及軍民指揮使司者,又兼設土官以轄其夷人,随其地而設其官,因其俗而為之治,善者授以職,惡者分其勢,是蓋得有虞分背之義、《禹貢》丕叙之意也。
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置黔中郡。
漢興,改為武陵郡,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尺,是謂賨布。
臣按:漢武陵郡即今常德、澧
王知禹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非特圖也,又掌其地焉,東方曰夷其種有四,南方曰蠻其種有八,東南曰閩其種有七,西北曰貉其種有九,西方曰戎其種有五,北方曰狄其種有六,自邦國、都鄙至于夷、蠻、閩、貉、戎、狄,雖有内外之殊,然先王之政一視而同仁,其人民之所聚、财用之所出、九谷之所生、六畜之所産,其數要不可以不辨也,其利不可不知也。
” 臣按: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其所以生者以人為貴,而人之中有居中者焉、有處外者焉。
中者混而同,其性禀習俗雖有少異而其大略則同也;外者環而繞之,有接續之際而無混同之勢,故其性禀習俗也,始而近也則大同而小異,終而遠也乃至于背戾而懸絕焉。
惟其勢異而情殊,故帝王所以治之也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随機而應變,因事而制宜,要在使之各止其所而已。
彼既止其所而不為疆場之害,則吾之内地華民得其安矣。
《王制》曰: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鄭玄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
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不火食,地氣暖不為病也。
不粒食,地氣寒少五谷也。
” 吳澂曰:“皆有性謂其生禀各不同,不可推移謂其生禀一定而不可易。
‘東方曰夷’以下言四夷異俗。
文身與雕題同,衣皮與衣羽毛同,此亦言其俗之大略而已。
” 《通典》曰:緬惟古之中華,有居處巢穴焉,有葬無封樹焉,有手團食焉,有祭立屍焉,聊陳一二,不能遍舉。
其地偏、其氣梗,不生聖哲,莫革舊風,訓诰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内,疏而不戚,來則禦之,去則備之。
臣按:自古馭四夷之要法,不出乎來則禦之、去則備之二言而已。
(以上總論四夷)《舜典》:竄三苗于三危。
朱熹曰:“三苗,國名,在江南荊揚之間,恃險為亂者也。
竄則驅逐禁锢之。
”分北三苗。
朱熹曰:“北猶背也,其善者留,其不善者竄徙之,使分背而去也。
” 《益稷》:苗頑弗即工,帝其念哉。
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叙。
臯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 蔡沈曰:“内而侯牧,外而蕃夷,皆蹈行有功,惟三苗頑慢不率,不肯就工,帝當憂念之也。
帝言四海之内蹈行我之德教者是汝功,惟叙之,故其頑而弗率者則臯陶方敬承汝之功叙,方施象刑惟明矣。
或者乃謂苗之兇頑,六師征之猶且逆命,豈臯陶象刑之所能緻?是未知聖人兵刑之叙與帝舜治苗之本末也。
蓋威以象刑而苗猶不服,然後命禹征之,征之不服而又增修德教,及其來格然後分背之也。
” 《禹貢》: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蔡沈曰:“三危即舜竄三苗之地。
” 呂祖謙曰:“三苗有罪自當竄逐,發政施仁自當及之,故治水至三危亦既使安居,大得其叙,後世以為投之四裔若棄之者,非聖人之心也。
” 臣按:夷者外蕃之總名,而經史所謂蠻則多指南方之夷也,夷之見于經者始于三苗,所謂苗民者《舜典》《禹谟》《益稷》《禹貢》《呂刑》皆具焉。
帝舜授禅之初,既首竄之于三危,至禹治水時,其竄者既丕叙,其留者猶不即工,故帝命禹徂征,然猶逆命,及禹班師而後來格,于是考其善惡而分背之焉。
蓋有虞之世,西北之戎狄未熾,所慮者南方之蠻耳,故舜命臯陶為士,首舉“蠻夷猾夏”為言。
所謂蠻者蓋三苗也,其始也即其極惡者而竄徙之,既竄之後而又于所留者分背其中之善與惡者焉,善者則獎之而加以恩,惡者則懲之而施以威,加以恩則彼知所慕而興于為善,施以威則彼知所畏而不敢為惡,是則聖人之微權也。
今自巴蜀以東,曆湖南北、桂嶺、雲貴數千裡溪峒山箐之中,有曰犵、曰狑、曰獠、曰猺、曰獞之類凡十數種,皆所謂蠻也,其間最輕捷者曰貓,說者謂此即三苗之後也。
然今之貓依山以居,性習不常,無有倫紀禮義,觀禹誓辭數苗之罪,謂其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則是時之苗蓋有國都、官屬,但其用舍颠倒耳,非若今世之貓若猿猱然,無定居、無常業,不相統屬也。
國初于湖北、川東立宣慰司者五,曰永順、曰保靖、曰貴州、曰思州、曰播州,又有宣撫司、安撫司及招讨司、長官司之設,外此所謂軍民府及軍民指揮使司者,又兼設土官以轄其夷人,随其地而設其官,因其俗而為之治,善者授以職,惡者分其勢,是蓋得有虞分背之義、《禹貢》丕叙之意也。
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置黔中郡。
漢興,改為武陵郡,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尺,是謂賨布。
臣按:漢武陵郡即今常德、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