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二八
關燈
小
中
大
,非獨有世功且有世業,《詩》《書》、禮、樂夙講於家庭,功勳閥閱允孚於內外,耳目之見聞有素,技藝之傳習有常,一旦用之,必安詳閑雅、老成持重,不失於倉皇失律,輕易誤國矣。
《春秋》:閔公二年,鄭棄其師。
胡安國曰:“按鄭詩《清人》,刺文公也。
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之而不能遠,使克將兵禦狄於境,陳其師旅,翺翔河上,久而不召,眾散而歸,高克奔陳。
公子素惡高克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故作是詩。
觀此,則鄭棄其師可知矣。
人君擅一國之名,寵殺生予奪,惟我所製爾,使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誅之可也,情狀未明,黜而遠之可也,愛惜其才,以禮馭之可也,烏有假以兵權,委諸境上,坐視其失伍離散而莫之恤乎?二三執政,股肱心膂,休戚之所同也,不能進謀於君協誌同力黜逐小人,而國事至此,是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晉出帝時,景延廣專權,諸藩擅命,及桑維翰為相,出延廣於外,一製書所敕者,十有五鎮無敢不從者。
” 高閱曰:“人君之使臣也,知其賢而使之則功必成,不知其不賢而使之則事必敗。
夫不知其不賢而過使之至於敗事,君子猶曰‘君不知之,當自罪耳’,況已知其不賢而強使之,不獨陷其身,又棄其民乎?” 吳澂曰:“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古人視民如赤子,故平日教之習戰,一旦不得已而用之於軍旅,欲其完師而歸,一無所損也。
今鄭無戰鬥之事,乃使其臣將兵於外,久而弗得歸,緻其眾潰散,非棄其民而何哉?” 臣按:高氏之言用將之道,吳氏之言用兵之道,胡氏所謂三策則馭將之道也。
人主惟不知其臣之不賢而以為賢,故使之,知其不賢而使之者蓋鮮矣,知其不賢而使之者,必其久掌兵權不可猝去,故不得已而使之,往往置嫌疑於心而假以兵權,一旦事機彰露而馴緻於不可駕馭亦有之矣,非但棄其師而已也。
《春秋》書鄭棄其師,不但責其君,兼責其臣,後世有國家與夫輔人之國家者,其尚以《春秋》為法而謹其微。
《左傳》:僖公二十有七年,楚子(成公)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楚邑),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子玉複治兵於蒍(楚邑),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國老(謂卿、大夫之緻仕者)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言所得不補所失)?子玉之敗,子之舉也。
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 蘇軾曰:“蒍賈論子玉過三百乘必敗,而烝克自謂不如先大夫,請八百乘,將以用寡為勝,抑以將多為賢也,如淮陰侯言多多益辦,是用眾亦不易。
古人以兵多敗者不可勝數,如王尋、苻堅、哥舒翰者多矣,子玉剛而無禮,少與之兵或能戒懼而不敗耶?” 臣按:用兵之道不可以無剛,剛而有禮則其所以為剛者得其中矣,徒有其剛而無禮則是強愎自用而已,豈所謂剛者乎?子玉之為人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以之一乘且不可,況三百乘之多哉?是知禮也者,治三軍之本也。
子玉為人,以一少年之矰賈知之,而子文不之知、楚子不之知,是則知人誠難也,而知將為尤難,然則終無可知之理乎?曰有。
觀其持身以禮、治家以禮,而治兵也又能以禮,以一禮為三軍之約束,譬則束茅葦焉,數以億萬計而束之以一繩,整然齊矣。
楚子及諸侯圍宋(五國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於是乎蒐(治兵)於被廬(晉地),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
”乃使烝郤縠將中軍。
(二十七年) 臣按:文武非二道也,為將者徒知戰陳而不知德義,則其所謂武者非聖人之武也。
臯陶讚堯
《春秋》:閔公二年,鄭棄其師。
胡安國曰:“按鄭詩《清人》,刺文公也。
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之而不能遠,使克將兵禦狄於境,陳其師旅,翺翔河上,久而不召,眾散而歸,高克奔陳。
公子素惡高克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故作是詩。
觀此,則鄭棄其師可知矣。
人君擅一國之名,寵殺生予奪,惟我所製爾,使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誅之可也,情狀未明,黜而遠之可也,愛惜其才,以禮馭之可也,烏有假以兵權,委諸境上,坐視其失伍離散而莫之恤乎?二三執政,股肱心膂,休戚之所同也,不能進謀於君協誌同力黜逐小人,而國事至此,是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晉出帝時,景延廣專權,諸藩擅命,及桑維翰為相,出延廣於外,一製書所敕者,十有五鎮無敢不從者。
” 高閱曰:“人君之使臣也,知其賢而使之則功必成,不知其不賢而使之則事必敗。
夫不知其不賢而過使之至於敗事,君子猶曰‘君不知之,當自罪耳’,況已知其不賢而強使之,不獨陷其身,又棄其民乎?” 吳澂曰:“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古人視民如赤子,故平日教之習戰,一旦不得已而用之於軍旅,欲其完師而歸,一無所損也。
今鄭無戰鬥之事,乃使其臣將兵於外,久而弗得歸,緻其眾潰散,非棄其民而何哉?” 臣按:高氏之言用將之道,吳氏之言用兵之道,胡氏所謂三策則馭將之道也。
人主惟不知其臣之不賢而以為賢,故使之,知其不賢而使之者蓋鮮矣,知其不賢而使之者,必其久掌兵權不可猝去,故不得已而使之,往往置嫌疑於心而假以兵權,一旦事機彰露而馴緻於不可駕馭亦有之矣,非但棄其師而已也。
《春秋》書鄭棄其師,不但責其君,兼責其臣,後世有國家與夫輔人之國家者,其尚以《春秋》為法而謹其微。
《左傳》:僖公二十有七年,楚子(成公)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楚邑),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子玉複治兵於蒍(楚邑),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國老(謂卿、大夫之緻仕者)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言所得不補所失)?子玉之敗,子之舉也。
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 蘇軾曰:“蒍賈論子玉過三百乘必敗,而烝克自謂不如先大夫,請八百乘,將以用寡為勝,抑以將多為賢也,如淮陰侯言多多益辦,是用眾亦不易。
古人以兵多敗者不可勝數,如王尋、苻堅、哥舒翰者多矣,子玉剛而無禮,少與之兵或能戒懼而不敗耶?” 臣按:用兵之道不可以無剛,剛而有禮則其所以為剛者得其中矣,徒有其剛而無禮則是強愎自用而已,豈所謂剛者乎?子玉之為人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以之一乘且不可,況三百乘之多哉?是知禮也者,治三軍之本也。
子玉為人,以一少年之矰賈知之,而子文不之知、楚子不之知,是則知人誠難也,而知將為尤難,然則終無可知之理乎?曰有。
觀其持身以禮、治家以禮,而治兵也又能以禮,以一禮為三軍之約束,譬則束茅葦焉,數以億萬計而束之以一繩,整然齊矣。
楚子及諸侯圍宋(五國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於是乎蒐(治兵)於被廬(晉地),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
”乃使烝郤縠將中軍。
(二十七年) 臣按:文武非二道也,為將者徒知戰陳而不知德義,則其所謂武者非聖人之武也。
臯陶讚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