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二三
關燈
小
中
大
▲牧馬之政(上)
《易說卦》:乾為天,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
胡一桂曰:“乾為天而貫四時,純陽而健為馬,在春為良、夏為老、秋為瘠、冬為駁。
幹取象無所不包,不可與諸卦例論。
” 吳澂曰:“馬加良、老、瘠、駁四字,以見純陽無陰異于震坎陰陽相雜之馬也。
良謂純陽,健之最善者也;老謂老陽,健之最久者也;瘠謂多骨少肉,健之最堅強者也;駁馬鋸牙食虎豹,健之最威猛者也。
” 震為雷,其于馬也為善鳴、為足、為作足、為的颡。
蔡淵曰:“陽動于下故為雷,氣始亨故于馬為善鳴,陽在下故又為足、為作足,陰在上故為的颡。
的,白也,而颡在上也,《詩》所謂‘白颠’,傳所謂‘的顱’是也。
” 坎為水,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
徐幾曰:“三畫之卦,上畫為馬颡,下畫為馬足,其中畫陽故為美脊、為亟心,上柔故又為下首,下柔故又為薄蹄、為曳。
” 臣按:《易》之為書以明陰陽,其取諸物也無所不有,而于馬獨詳焉。
孔子于《坤》既以利牝馬之貞以取象,而于《大畜》又取幹之象以稱馬。
蓋以天地間動物莫健如龍而馬次之,龍非可畜之獸而世不常有,就地用論之,健而不息者皆莫如馬也,故于《大畜》之馬則謂之良,良者禀純陽之氣而有剛健之才者也,其間坤之牝者雖曰其陰之質,而其所以為性者則從一而不變,亦有健德存焉。
良以馬之健者屬幹,而牝則屬坤,坤者幹之對,言馬于坤,明其為幹之配也。
是以《雜卦》之中,八卦所取之物惟一二見,獨于馬凡三取之,于物惟取其一體,至于馬則其質之良、齒之老、形之瘠、色之異、性之偏,無所不具,以見馬之為物,于畜類中最健而且大,人世所不可無,而有天下國家者必畜之以為治具者也。
《周書》:司馬掌邦政。
蔡沈曰:“軍政莫急于馬,故以司馬名官。
” 臣按:周六官其五者之卿皆以人為名,而獨于夏官卿以馬名焉者,蓋以見國之大事雖在于戎,而戎之大用則在于馬,所謂五官者皆主于文事,而此一官獨用于武備。
武備之說所以平諸侯、正天下,無馬則無以駕車辂而以為禮,無馬則無以整戎行而以即戎,邦政有所不行矣。
周人因井田而制軍賦,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十六井也,有馬一匹;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一同百裡,提封萬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一封三百一十六裡,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匹;天子畿方千裡,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
林駉曰:“馬政之說,古今凡幾變,以官民通牧者周也。
成周以民牧者,如丘、甸歲取馬四匹之類,平時則官給刍牧,有警則民供調發,然而在天子之都、諸侯之國、士大夫之家未嘗不自畜馬,此蓋在官養之耳。
何以知之?如《周禮》以天子十有二閑,先儒論數謂不過三千餘匹,衛文公承夷狄所滅,新造之後,末年亦至騋牝三千,若以制度論之,衛以諸侯之國,又當殘亂之餘,其他固不及論,安得遽如成周全盛乘馬之數?蓋所謂天子十有二閑是養之于官者,衛之騋牝三千,舉官民通數而言之也。
” 臣按:今之中國即古之中國,萬古此天地則萬古此山川,萬古此山川則萬古此人物。
成周之世于天子畿内千裡之地而可以得馬四萬匹,諸侯國三百十六裡之地可以得馬四千匹,大夫家采地百裡之地而可以得馬四百匹,今而一郡之地視古者一國、一邑之地視古者一家,成周盛時不聞其乏馬之用,而馬之在民者亦未聞其為害,後世則不然,豈今古土地生牧相遼絕哉?雖然,不特成周盛時為然也,若夫古之衛地即今懷慶、彰德、大名、滑、濮等郡之境,魯地即今兖州、甯海、高密等處之境,衛乃有牝之者至于三千,牡而小者不計焉,魯乃有牡之純者至于十六色,牝而駁者不與焉,孔子曰“其人存則其政舉”,又曰“為政在人”,則是馬政之興舉實在乎人,今無其人耳,豈其地之牧畜宜于古而不宜于今也? 《詩鄘風定之方中》序曰:美衛文公也。
其卒章曰:靈(善也)雨既零(落也),命彼倌人(主駕者也),星(見星)言夙駕,說(舍止)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操也)心塞(實也)淵(深也)騋牝三千。
朱熹曰:“馬七尺以上為騋。
言方春時雨既降而農桑之務作,文公于是命主駕者晨起駕車,亟往而勞勸之。
然非獨此人所以操其心者誠實而淵深也,蓋其所畜之馬七尺而牝者亦已至于三千之衆矣。
蓋人操心誠實而淵深則無所為而不成,其緻此富盛宜矣。
《記》曰‘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今言騋牝之衆如此,則生息之蕃可見,而衛國之富亦可知矣。
” 又曰:“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
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 臣按:蘇轼有言:“富強之業必深厚者為之,非輕揚淺露者之所能緻也。
”謝枋得亦言:“秉心也實,故事事樸實,不尚高虛之談;秉必也淵,故事事深長,不為淺近之計。
富國強兵豈談高虛務淺近者之所能辦哉?”是知為國者固欲其富強,然而富強之業實繇乎人,必得人以盡地力則富可緻,必得人以蕃畜産則強可期,然地生物雖各有所宜而無不生物之地,惟畜産則地有宜有不宜焉,是以古人問國之富數馬以對,而設官以掌邦政者舍人而以馬名其官,則富強尤在于茲也可知已。
是故有文公誠實淵深之心,乃能緻牝馬三千之盛,王安石創為保馬之法,國家未必得馬之用,而生民先受馬之害,此無他,其心不誠而慮不遠也。
與其得安石之徒而用之,孰若得王毛仲、張萬歲而用之哉?二人者高談雖不足,而猶忠實而近厚也。
《吉日》之首章曰:吉日維戊,既伯既禱。
孔穎達曰:“伯者長也,馬之祖也。
《夏官》校人‘春祭馬祖、天驷’,龍為天馬,故房四星謂之天驷。
常祭在春,将用馬力則又備禮禱之。
” 朱熹曰:“戊,剛日也。
伯,馬祖也,謂天驷,房星之神也。
言田獵将用馬力,故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 臣按:晉《天文志》曰:“房四星亦曰天驷,為天馬,主車駕。
”本朝每歲春秋遣太仆寺官祭馬神,而于州縣皆立馬神廟,本諸此。
《魯頌》:《駉》,頌僖公也。
其首章曰:駉駉(腹纮肥張貌)牡馬,在冏(林外曰冏)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黑骊白跨)有皇(黃白曰皇),有骊(純黑)有黃(黃而微赤),以車彭彭(盛貌),思無疆(深廣無窮),思馬斯臧(善也)。
其二章曰:駉駉牡馬,在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蒼白雜色)有駓(黃白雜色)有辛(赤黃)有骐(青黑),以車伾伾(有力也)。
思無期,思馬斯才(材也)。
其三章曰:駉駉牡馬,在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青骊磷曰驒,今連錢),有駱(白馬黑鬛)有骝(赤身黑鬛)有雒(黑身白鬛)以車繹繹(不絕貌)“。
思無斁(厭也)思馬斯作(奮起也)。
其四章曰:駉駉牡馬,在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陰白雜毛)有騢(彤白雜毛),有驔(毫在骭而白)”有魚(二目白似魚),以車祛祛(強健也)。
思無邪,思馬斯徂(行也)。
朱熹曰:“此詩言僖公牧馬之盛,繇其立心之遠,故美之曰思無疆,則思馬斯臧矣。
衛文公秉心塞淵而騋牝三千,亦此意也。
” 呂大臨曰:“僖公修政以誠心行之,故言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馬之所以臧、才、作、徂者其效也,與《衛風》‘秉心塞淵,騋牝三千’之意同。
古之賢君誠心以行善政,其效皆若此,非獨牧馬而已。
” 臣按:先儒謂詩人美文公之馬則言其而牝者有三千匹之衆多,美僖公之馬則言其芃而牡者有十六種之毛色,蓋各極其盛而言,皆以見其國之殷富也。
蓋馬有牝牡而形質有高下、腹幹有肥瘠,馬之牝
胡一桂曰:“乾為天而貫四時,純陽而健為馬,在春為良、夏為老、秋為瘠、冬為駁。
幹取象無所不包,不可與諸卦例論。
” 吳澂曰:“馬加良、老、瘠、駁四字,以見純陽無陰異于震坎陰陽相雜之馬也。
良謂純陽,健之最善者也;老謂老陽,健之最久者也;瘠謂多骨少肉,健之最堅強者也;駁馬鋸牙食虎豹,健之最威猛者也。
” 震為雷,其于馬也為善鳴、為足、為作足、為的颡。
蔡淵曰:“陽動于下故為雷,氣始亨故于馬為善鳴,陽在下故又為足、為作足,陰在上故為的颡。
的,白也,而颡在上也,《詩》所謂‘白颠’,傳所謂‘的顱’是也。
” 坎為水,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
徐幾曰:“三畫之卦,上畫為馬颡,下畫為馬足,其中畫陽故為美脊、為亟心,上柔故又為下首,下柔故又為薄蹄、為曳。
” 臣按:《易》之為書以明陰陽,其取諸物也無所不有,而于馬獨詳焉。
孔子于《坤》既以利牝馬之貞以取象,而于《大畜》又取幹之象以稱馬。
蓋以天地間動物莫健如龍而馬次之,龍非可畜之獸而世不常有,就地用論之,健而不息者皆莫如馬也,故于《大畜》之馬則謂之良,良者禀純陽之氣而有剛健之才者也,其間坤之牝者雖曰其陰之質,而其所以為性者則從一而不變,亦有健德存焉。
良以馬之健者屬幹,而牝則屬坤,坤者幹之對,言馬于坤,明其為幹之配也。
是以《雜卦》之中,八卦所取之物惟一二見,獨于馬凡三取之,于物惟取其一體,至于馬則其質之良、齒之老、形之瘠、色之異、性之偏,無所不具,以見馬之為物,于畜類中最健而且大,人世所不可無,而有天下國家者必畜之以為治具者也。
《周書》:司馬掌邦政。
蔡沈曰:“軍政莫急于馬,故以司馬名官。
” 臣按:周六官其五者之卿皆以人為名,而獨于夏官卿以馬名焉者,蓋以見國之大事雖在于戎,而戎之大用則在于馬,所謂五官者皆主于文事,而此一官獨用于武備。
武備之說所以平諸侯、正天下,無馬則無以駕車辂而以為禮,無馬則無以整戎行而以即戎,邦政有所不行矣。
周人因井田而制軍賦,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十六井也,有馬一匹;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一同百裡,提封萬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一封三百一十六裡,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匹;天子畿方千裡,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
林駉曰:“馬政之說,古今凡幾變,以官民通牧者周也。
成周以民牧者,如丘、甸歲取馬四匹之類,平時則官給刍牧,有警則民供調發,然而在天子之都、諸侯之國、士大夫之家未嘗不自畜馬,此蓋在官養之耳。
何以知之?如《周禮》以天子十有二閑,先儒論數謂不過三千餘匹,衛文公承夷狄所滅,新造之後,末年亦至騋牝三千,若以制度論之,衛以諸侯之國,又當殘亂之餘,其他固不及論,安得遽如成周全盛乘馬之數?蓋所謂天子十有二閑是養之于官者,衛之騋牝三千,舉官民通數而言之也。
” 臣按:今之中國即古之中國,萬古此天地則萬古此山川,萬古此山川則萬古此人物。
成周之世于天子畿内千裡之地而可以得馬四萬匹,諸侯國三百十六裡之地可以得馬四千匹,大夫家采地百裡之地而可以得馬四百匹,今而一郡之地視古者一國、一邑之地視古者一家,成周盛時不聞其乏馬之用,而馬之在民者亦未聞其為害,後世則不然,豈今古土地生牧相遼絕哉?雖然,不特成周盛時為然也,若夫古之衛地即今懷慶、彰德、大名、滑、濮等郡之境,魯地即今兖州、甯海、高密等處之境,衛乃有牝之者至于三千,牡而小者不計焉,魯乃有牡之純者至于十六色,牝而駁者不與焉,孔子曰“其人存則其政舉”,又曰“為政在人”,則是馬政之興舉實在乎人,今無其人耳,豈其地之牧畜宜于古而不宜于今也? 《詩鄘風定之方中》序曰:美衛文公也。
其卒章曰:靈(善也)雨既零(落也),命彼倌人(主駕者也),星(見星)言夙駕,說(舍止)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操也)心塞(實也)淵(深也)騋牝三千。
朱熹曰:“馬七尺以上為騋。
言方春時雨既降而農桑之務作,文公于是命主駕者晨起駕車,亟往而勞勸之。
然非獨此人所以操其心者誠實而淵深也,蓋其所畜之馬七尺而牝者亦已至于三千之衆矣。
蓋人操心誠實而淵深則無所為而不成,其緻此富盛宜矣。
《記》曰‘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今言騋牝之衆如此,則生息之蕃可見,而衛國之富亦可知矣。
” 又曰:“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
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 臣按:蘇轼有言:“富強之業必深厚者為之,非輕揚淺露者之所能緻也。
”謝枋得亦言:“秉心也實,故事事樸實,不尚高虛之談;秉必也淵,故事事深長,不為淺近之計。
富國強兵豈談高虛務淺近者之所能辦哉?”是知為國者固欲其富強,然而富強之業實繇乎人,必得人以盡地力則富可緻,必得人以蕃畜産則強可期,然地生物雖各有所宜而無不生物之地,惟畜産則地有宜有不宜焉,是以古人問國之富數馬以對,而設官以掌邦政者舍人而以馬名其官,則富強尤在于茲也可知已。
是故有文公誠實淵深之心,乃能緻牝馬三千之盛,王安石創為保馬之法,國家未必得馬之用,而生民先受馬之害,此無他,其心不誠而慮不遠也。
與其得安石之徒而用之,孰若得王毛仲、張萬歲而用之哉?二人者高談雖不足,而猶忠實而近厚也。
《吉日》之首章曰:吉日維戊,既伯既禱。
孔穎達曰:“伯者長也,馬之祖也。
《夏官》校人‘春祭馬祖、天驷’,龍為天馬,故房四星謂之天驷。
常祭在春,将用馬力則又備禮禱之。
” 朱熹曰:“戊,剛日也。
伯,馬祖也,謂天驷,房星之神也。
言田獵将用馬力,故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 臣按:晉《天文志》曰:“房四星亦曰天驷,為天馬,主車駕。
”本朝每歲春秋遣太仆寺官祭馬神,而于州縣皆立馬神廟,本諸此。
《魯頌》:《駉》,頌僖公也。
其首章曰:駉駉(腹纮肥張貌)牡馬,在冏(林外曰冏)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黑骊白跨)有皇(黃白曰皇),有骊(純黑)有黃(黃而微赤),以車彭彭(盛貌),思無疆(深廣無窮),思馬斯臧(善也)。
其二章曰:駉駉牡馬,在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蒼白雜色)有駓(黃白雜色)有辛(赤黃)有骐(青黑),以車伾伾(有力也)。
思無期,思馬斯才(材也)。
其三章曰:駉駉牡馬,在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青骊磷曰驒,今連錢),有駱(白馬黑鬛)有骝(赤身黑鬛)有雒(黑身白鬛)以車繹繹(不絕貌)“。
思無斁(厭也)思馬斯作(奮起也)。
其四章曰:駉駉牡馬,在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陰白雜毛)有騢(彤白雜毛),有驔(毫在骭而白)”有魚(二目白似魚),以車祛祛(強健也)。
思無邪,思馬斯徂(行也)。
朱熹曰:“此詩言僖公牧馬之盛,繇其立心之遠,故美之曰思無疆,則思馬斯臧矣。
衛文公秉心塞淵而騋牝三千,亦此意也。
” 呂大臨曰:“僖公修政以誠心行之,故言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馬之所以臧、才、作、徂者其效也,與《衛風》‘秉心塞淵,騋牝三千’之意同。
古之賢君誠心以行善政,其效皆若此,非獨牧馬而已。
” 臣按:先儒謂詩人美文公之馬則言其而牝者有三千匹之衆多,美僖公之馬則言其芃而牡者有十六種之毛色,蓋各極其盛而言,皆以見其國之殷富也。
蓋馬有牝牡而形質有高下、腹幹有肥瘠,馬之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