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一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先於修為者哉?治兵者次之。
七年,季康子欲伐邾,乃饗大夫以謀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
背大國不信,伐小國不仁,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失二德者危,將焉保?” 臣按:景伯言民保於城,城保於德,所謂德者信與仁而已。
國有大小,皆能絜矩而以忠恕為心,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上毋以使下,又安有爭鬥侵奪之患哉? 《國語》: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
先王耀(明也)德不觀(示也)兵。
夫兵,戢(聚也)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黷也),玩則無震(懼也)。
先王之於民也,茂(勉也)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大也)其財求(不障壅也)而利其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屬),明利害之鄉(方也),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緻戎(兵也)於商牧(牧野)。
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痛也)而除其害也。
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修誌意以自責),有不祀則修言(號令),有不享則修文(典法),有不貢則修名(尊卑職貢之名號),有不王則修德(文德)序成(謂上五者次序也)而有不至則修刑。
於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乃無廢先王之訓乎。
” 王(襄王)至自鄭,以陽樊賜晉文公,陽人不服,晉侯圍之。
倉葛曰:“武不可覿(見也),文不可匿(隱也),覿武無烈,匿文不昭。
” 胡安國曰:“古者覿文匿武,修其訓典,序成而不至,於是乎有攻伐之兵。
” 臣按:此先王惟耀德而不觀兵,有不服者必先布威讓之令,陳文告之辭,而又不至焉,亦惟增修其德而已,不勤兵於遠也。
所以然者,豈非文不可覿、武不可匿,不當尚武隱文乎? 衛靈公問陳(軍師行伍之列)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禮器)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 尹焞曰:“衛靈公,無道之君也,複有誌於戰伐之事,故答以未學而去之。
” 張栻曰:“春秋之時,諸國以強弱為勝負,軍旅之事宜在所先,而俎豆之事宜若不急者矣。
曾不知國之所以為國者,以夫天敘、天秩者實維持之也,為國者誌存乎典禮,則孝順和睦之風興,葉力一心,尊君親上,其強孰禦焉?不然,三綱淪廢,人有離心,國誰與立,軍旅雖精,果何所用哉?俎豆之於禮教,猶陳之於軍旅,實理之所寓而教之所由興也,使靈公而有誌乎俎豆之間,則推而達之,必有不可已也。
” 黃幹曰:“夫子對靈公以軍旅之事未之學,答孔文子以甲兵之事未之聞,及觀夾穀之會則以兵加萊人而齊侯懼,費人之亂則命將士以伐之而費人北,又嚐曰‘我戰則克’。
夫子豈有未學未聞者哉?特以軍旅之事非所以為訓耳。
” 臣按:文武非二道,益之讚堯曰“乃武乃文”,孔子道全德備,固無所不能,亦豈有不知也哉?而曰“未學”,蓋以戰國之世相尚以武而不尚文,列國君臣知有軍旅而不知有俎豆,況其所謂武者以權謀譎詐相尚,窮兵耗財而毒及於生民,輕敵寡謀而禍延其宗社,故因衛君之問陳而答之以未學,蓋不待學,亦不屑學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朱熹曰:“先王之製,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
” 張栻曰:“禮樂征伐,天子之事也。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矣,蓋天子得其道則權綱在己,而在下莫敢幹之也,所謂自天子出者,天子亦豈敢以己意可專而以私意加於其間哉?亦曰奉天理而已矣。
此之謂得其道,若上失其道則綱維解紐,而諸侯得以竊乘之,禮樂征伐將專行而莫顧矣。
” 臣按:先儒謂先王之時,五禮六樂掌之宗伯,九伐之法掌之司馬,禮樂征伐之權在上而下莫敢幹也。
周室之衰,夷王下堂而見諸侯,而魯之三家以雍徹而八佾舞於季氏之庭,其禮樂之權已失,是以列國紛爭,幹戈日以相尋,訖無寧歲,天下無道至是極矣。
聖人言此以示訓於萬世,使居人上者恒以道自居,謹身正法,必使權綱在己而威福不至於下移,則禮樂征伐鹹自己出而為有道之世矣。
以上總論威武之道(中)
七年,季康子欲伐邾,乃饗大夫以謀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
背大國不信,伐小國不仁,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失二德者危,將焉保?” 臣按:景伯言民保於城,城保於德,所謂德者信與仁而已。
國有大小,皆能絜矩而以忠恕為心,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上毋以使下,又安有爭鬥侵奪之患哉? 《國語》: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
先王耀(明也)德不觀(示也)兵。
夫兵,戢(聚也)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黷也),玩則無震(懼也)。
先王之於民也,茂(勉也)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大也)其財求(不障壅也)而利其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屬),明利害之鄉(方也),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緻戎(兵也)於商牧(牧野)。
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痛也)而除其害也。
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修誌意以自責),有不祀則修言(號令),有不享則修文(典法),有不貢則修名(尊卑職貢之名號),有不王則修德(文德)序成(謂上五者次序也)而有不至則修刑。
於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乃無廢先王之訓乎。
” 王(襄王)至自鄭,以陽樊賜晉文公,陽人不服,晉侯圍之。
倉葛曰:“武不可覿(見也),文不可匿(隱也),覿武無烈,匿文不昭。
” 胡安國曰:“古者覿文匿武,修其訓典,序成而不至,於是乎有攻伐之兵。
” 臣按:此先王惟耀德而不觀兵,有不服者必先布威讓之令,陳文告之辭,而又不至焉,亦惟增修其德而已,不勤兵於遠也。
所以然者,豈非文不可覿、武不可匿,不當尚武隱文乎? 衛靈公問陳(軍師行伍之列)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禮器)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 尹焞曰:“衛靈公,無道之君也,複有誌於戰伐之事,故答以未學而去之。
” 張栻曰:“春秋之時,諸國以強弱為勝負,軍旅之事宜在所先,而俎豆之事宜若不急者矣。
曾不知國之所以為國者,以夫天敘、天秩者實維持之也,為國者誌存乎典禮,則孝順和睦之風興,葉力一心,尊君親上,其強孰禦焉?不然,三綱淪廢,人有離心,國誰與立,軍旅雖精,果何所用哉?俎豆之於禮教,猶陳之於軍旅,實理之所寓而教之所由興也,使靈公而有誌乎俎豆之間,則推而達之,必有不可已也。
” 黃幹曰:“夫子對靈公以軍旅之事未之學,答孔文子以甲兵之事未之聞,及觀夾穀之會則以兵加萊人而齊侯懼,費人之亂則命將士以伐之而費人北,又嚐曰‘我戰則克’。
夫子豈有未學未聞者哉?特以軍旅之事非所以為訓耳。
” 臣按:文武非二道,益之讚堯曰“乃武乃文”,孔子道全德備,固無所不能,亦豈有不知也哉?而曰“未學”,蓋以戰國之世相尚以武而不尚文,列國君臣知有軍旅而不知有俎豆,況其所謂武者以權謀譎詐相尚,窮兵耗財而毒及於生民,輕敵寡謀而禍延其宗社,故因衛君之問陳而答之以未學,蓋不待學,亦不屑學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朱熹曰:“先王之製,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
” 張栻曰:“禮樂征伐,天子之事也。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矣,蓋天子得其道則權綱在己,而在下莫敢幹之也,所謂自天子出者,天子亦豈敢以己意可專而以私意加於其間哉?亦曰奉天理而已矣。
此之謂得其道,若上失其道則綱維解紐,而諸侯得以竊乘之,禮樂征伐將專行而莫顧矣。
” 臣按:先儒謂先王之時,五禮六樂掌之宗伯,九伐之法掌之司馬,禮樂征伐之權在上而下莫敢幹也。
周室之衰,夷王下堂而見諸侯,而魯之三家以雍徹而八佾舞於季氏之庭,其禮樂之權已失,是以列國紛爭,幹戈日以相尋,訖無寧歲,天下無道至是極矣。
聖人言此以示訓於萬世,使居人上者恒以道自居,謹身正法,必使權綱在己而威福不至於下移,則禮樂征伐鹹自己出而為有道之世矣。
以上總論威武之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