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在镳)和(在衡)鈴(在旗)昭其聲也,三辰(日月星)旗旗昭其明也。
” 杜預曰:“大路,祀天車也。
” 臣按:路之大者以木為之,則行禮以儉為德于是乎昭矣。
周人飾以金玉,豈所以昭其儉樸之德而塞其邪侈之惡也哉?然德固先乎儉也,然亦不可過于固而陋焉,于是乎有繁纓以為之文飾、有鸾和以為之音節焉。
《論語》:子曰:“乘殷之辂。
” 朱熹曰:“商辂,木辂也。
辂者大車之名,古者以木為車而已,至商而有辂之名,蓋始異其制也。
周人飾以金玉則過侈而易敗,不若商辂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為質而得其中也。
” 臣按:先儒謂商尚質,亦有過于質者,惟商之辂則得乎質之中,此聖人所以斟酌其制以答顔子為邦之問也。
為邦之道,大經大法非止一端,此特其制度中之一物耳,舉此一物為準以例其餘,使其推類以盡之。
蓋為治之道非發政施令之為難,政以酌古準今之不易也。
秦金根車,用金為飾,謂金根車而為帝轸,又以辇為人君之乘。
《宋志》曰:“周則玉路最尊,秦漢之金根亦周之玉路也。
” 臣按:後世人君所乘車謂之辇始于此。
蓋古以人牽為辇,秦始皇去其輪而舁之,漢代遂為人君之乘。
漢王居黃屋(以黃缯為蓋)左纛(毛羽幢也),鸾旗在前,屬車在後,翠鳳之駕,旌旗車,旄頭先驅,骖乘。
漢制,乘輿大駕備車千乘、騎萬匹、屬車八十一乘,公卿奉引,太仆、大将軍參,祀天于甘泉用之。
《三輔黃圖》: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大駕則公侯奉引、大将軍骖乘、大仆禦,屬車八十一乘作三行,尚書、禦史乘之最後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皆為省中,備千乘萬騎出長安,祠天于甘泉備之。
葉夢得曰:“大駕儀仗通号鹵簿,蔡邕《獨斷》已有此名。
唐人謂鹵,橹也,甲楯之别。
凡兵衛以甲楯居外為前導,杆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
” 臣按:鹵簿之名始見于此。
《後漢志》:上古聖人見轉蓬始知為輪,輪行可載,因物知生,複為之輿。
輿輪相乘,流運罔極,任重緻遠,天下獲其利。
後世聖人觀于天,視鬥周旋,魁方杓曲,以攜龍角為帝車,于是乃曲其,乘車駕馬,登險赴難,周覽八極。
故《易》震乘幹謂之《大壯》,言器莫有能上之者也。
自是以來,世加其飾,至奚仲為夏車正,建其斿,尊卑上下各有等級。
臣按:《大壯》之象,乾剛而震動,車之器似之,此《漢志》所以有莫能上之說也。
其九四爻又有“壯于大輿之複”之象,先儒謂複與輻同,車之要處也,車之敗常在折輻,輻壯則車強矣,壯于複謂壯于進也。
蓋以車之為器,一器而群工聚焉,所以任重緻用,非壯大而剛健不能進,進而不已也。
漢制,乘輿金根、安車、立車。
蔡邕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色。
安車五色,立車各一,各駕四馬,是為五時副車。
又有戎立車,以征伐。
三蓋車名耕根車,一名芝車,親耕籍田乘之。
凡乘輿車皆羽蓋、金華瓜、黃屋左纛、金鍐、方犵、繁纓、重毂、副牽。
” 臣按:此漢一代車辂之制。
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有嚴,羽葆、華蓋、旌旗、畢、車馬之衆盛矣,皆安居而不嘩。
人君舉動必以扇,出入則撞鐘,庭設樂宮,道路有鹵簿、鼓吹,禮儀百司必備物而後動,蓋所以為慎重也。
夫儀衛所以尊君而肅臣,其聲容文采雖非三代之制,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凡朝會之仗三,衛番上分為五仗,号衙内五衛,一曰供奉仗、二曰親仗、三曰勳仗、四曰羽仗、五曰散手仗。
臣按:漢制每大朝會必陳乘輿法物于庭,謂之充庭車。
唐凡羽葆、華蓋、旌旗、畢、車馬之類皆備,不止以車充庭而已。
凡天子之車,曰玉辂者,祭祀、納後所乘也,青質玉飾末;金路者,飨、射、祀還飲至所乘也,赤質金飾末;象路者,行道所乘也,黃質象飾末;革路者,臨兵、巡守所乘也,白質鞔以
” 杜預曰:“大路,祀天車也。
” 臣按:路之大者以木為之,則行禮以儉為德于是乎昭矣。
周人飾以金玉,豈所以昭其儉樸之德而塞其邪侈之惡也哉?然德固先乎儉也,然亦不可過于固而陋焉,于是乎有繁纓以為之文飾、有鸾和以為之音節焉。
《論語》:子曰:“乘殷之辂。
” 朱熹曰:“商辂,木辂也。
辂者大車之名,古者以木為車而已,至商而有辂之名,蓋始異其制也。
周人飾以金玉則過侈而易敗,不若商辂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為質而得其中也。
” 臣按:先儒謂商尚質,亦有過于質者,惟商之辂則得乎質之中,此聖人所以斟酌其制以答顔子為邦之問也。
為邦之道,大經大法非止一端,此特其制度中之一物耳,舉此一物為準以例其餘,使其推類以盡之。
蓋為治之道非發政施令之為難,政以酌古準今之不易也。
秦金根車,用金為飾,謂金根車而為帝轸,又以辇為人君之乘。
《宋志》曰:“周則玉路最尊,秦漢之金根亦周之玉路也。
” 臣按:後世人君所乘車謂之辇始于此。
蓋古以人牽為辇,秦始皇去其輪而舁之,漢代遂為人君之乘。
漢王居黃屋(以黃缯為蓋)左纛(毛羽幢也),鸾旗在前,屬車在後,翠鳳之駕,旌旗車,旄頭先驅,骖乘。
漢制,乘輿大駕備車千乘、騎萬匹、屬車八十一乘,公卿奉引,太仆、大将軍參,祀天于甘泉用之。
《三輔黃圖》: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大駕則公侯奉引、大将軍骖乘、大仆禦,屬車八十一乘作三行,尚書、禦史乘之最後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皆為省中,備千乘萬騎出長安,祠天于甘泉備之。
葉夢得曰:“大駕儀仗通号鹵簿,蔡邕《獨斷》已有此名。
唐人謂鹵,橹也,甲楯之别。
凡兵衛以甲楯居外為前導,杆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
” 臣按:鹵簿之名始見于此。
《後漢志》:上古聖人見轉蓬始知為輪,輪行可載,因物知生,複為之輿。
輿輪相乘,流運罔極,任重緻遠,天下獲其利。
後世聖人觀于天,視鬥周旋,魁方杓曲,以攜龍角為帝車,于是乃曲其,乘車駕馬,登險赴難,周覽八極。
故《易》震乘幹謂之《大壯》,言器莫有能上之者也。
自是以來,世加其飾,至奚仲為夏車正,建其斿,尊卑上下各有等級。
臣按:《大壯》之象,乾剛而震動,車之器似之,此《漢志》所以有莫能上之說也。
其九四爻又有“壯于大輿之複”之象,先儒謂複與輻同,車之要處也,車之敗常在折輻,輻壯則車強矣,壯于複謂壯于進也。
蓋以車之為器,一器而群工聚焉,所以任重緻用,非壯大而剛健不能進,進而不已也。
漢制,乘輿金根、安車、立車。
蔡邕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色。
安車五色,立車各一,各駕四馬,是為五時副車。
又有戎立車,以征伐。
三蓋車名耕根車,一名芝車,親耕籍田乘之。
凡乘輿車皆羽蓋、金華瓜、黃屋左纛、金鍐、方犵、繁纓、重毂、副牽。
” 臣按:此漢一代車辂之制。
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有嚴,羽葆、華蓋、旌旗、畢、車馬之衆盛矣,皆安居而不嘩。
人君舉動必以扇,出入則撞鐘,庭設樂宮,道路有鹵簿、鼓吹,禮儀百司必備物而後動,蓋所以為慎重也。
夫儀衛所以尊君而肅臣,其聲容文采雖非三代之制,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凡朝會之仗三,衛番上分為五仗,号衙内五衛,一曰供奉仗、二曰親仗、三曰勳仗、四曰羽仗、五曰散手仗。
臣按:漢制每大朝會必陳乘輿法物于庭,謂之充庭車。
唐凡羽葆、華蓋、旌旗、畢、車馬之類皆備,不止以車充庭而已。
凡天子之車,曰玉辂者,祭祀、納後所乘也,青質玉飾末;金路者,飨、射、祀還飲至所乘也,赤質金飾末;象路者,行道所乘也,黃質象飾末;革路者,臨兵、巡守所乘也,白質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