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
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察也)則不達。
鄭玄曰:“邦節者珍圭、牙璋、穀圭、琬圭、琰圭也。
王有命則別其節之用以授使者。
輔王命者,執以行為信。
必有節者,言遠行無有不得節而出者也。
輔之以傳者,節為信爾,傳謂所齎操及所適。
” 吳澂曰:“辨其用者,以玉、角、金、竹為符契,或用以守,或用以使,皆以牝牡相合為驗也。
使節者,奉使之節,諸侯講信修睦,為虎、龍、人三節,執之以為行道之信。
金為之鑄象,則有堅而不變之義。
竹為之函而加以英飾,則有儀文相接之禮。
門關則王畿之門關,貨賄則門關出入之貨賄,道路則王畿及侯國之道路。
符節以竹符合之者也,璽節者加印璽其上者也,旌節者用析羽之旌彰其所持也。
節所以輔王命,傳所以輔邦節。
無節則幾之,幾之以防奸私而輕重為不等也。
” 臣按:節者,古人為符契,牝牡二者以相合,各持其一以相驗信者也。
凡乘傳者必有節,如今世符驗之類。
司關,凡四方之賓客叩(猶至也)關則為之告,有外內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內之。
鄭玄曰:“叩關,猶謁關人也。
有送令,謂奉貢獻及文書以常事往來,至關則為之節與傳以通之。
” 臣按:有內外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內之,謂有文書自外入者則以節傳納之於內,有文書自內出者則以節傳出之於外,後世設人以傳送公文者本此。
小行人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
鄭玄曰:“此謂邦國之節也。
達之者,使之四方亦皆齎法式以齊等之也。
” 臣按:小行人之所達者,即掌節之所掌也,但掌節所掌者是主天子之節為言,而小行人之所達謂諸侯使者之入聘者耳。
考漢世有所謂銅虎符,以金為之,是即虎節之屬;竹使符以竹為之,是即旌節之屬。
《禮記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
鄭玄曰:“節以玉為之,所以明信輔於君命者也。
君使使召臣有二節時,有一節時,故合雲三節也。
隨時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
官謂治事處,外謂其室及官府。
” 臣按:三代以前人君召臣皆必有節,非但在遠,則雖在朝廷、官府、居室皆用焉。
《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使西乞術來聘,曰:“不腆先君之敝器,緻諸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
” 臣按:此所謂節,蓋用圭玉以為節爾,非別有一物也。
注謂:“節,信也,用圭以表信,故為之節焉。
”昭公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玉名)於齊侯。
孔穎達曰:“《周禮》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簜輔之。
杜子春謂以函器盛此節,鑄金為龍,以玉為函輔盛龍節,謂之龍輔。
”臣按:以玉為節,春秋之時皆用之。
《史記》:魏公子無忌用侯生計,得虎符以解趙圍。
漢高後八年,襄平侯紀通尚符節令,持節矯納周勃北軍。
臣按:此古人以符節發軍者,其後武帝時又使光祿大夫範昆等衣繡衣持節發兵以興擊,則是古人發兵不但有符又有節也。
《漢書南粵王傳》:漢十一年,立尉佗為南越王,剖符通使。
臣按:《說文》:“符,漢製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其後唐人給蕃國符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內,雌者付其國,其國朝貢使各齎至,不合者劾奏,其製蓋始於漢也。
今世蕃國朝貢者皆給以勘合,本此。
文帝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
”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
” 呂祖謙曰:“漢製,諸侯不得自發兵。
魏勃曰‘非有漢虎符驗’,則文帝以前蓋有虎符矣。
此謂初作者,豈非用銅於此始乎?”臣按:與郡守為符者,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武帝征和二年,更節加黃旄。
臣按:節之為製,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毛三重,人臣出使必杖節自守不可失,若袁盎解節而懷其旄、蘇武杖節而旄盡落,皆所謂不失節也。
昭帝元始元年,遣王平等五人持節行郡國。
臣按:自後宣帝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則是漢世之節不但以發兵、出使外夷,則雖巡行郡國亦持節矣。
唐初,高祖入長安,罷隨竹使符,班銀菟符,其後改為銅魚符,以起軍旅、易守長。
京都留守折衝府、捉兵鎮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宮苑牧監皆給之,畿內則左三右一,畿外則左五右一,左者進內,右者在外,用始第一,周而複始。
宮殿門、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左右廂給開門符、閉門符。
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察也)則不達。
鄭玄曰:“邦節者珍圭、牙璋、穀圭、琬圭、琰圭也。
王有命則別其節之用以授使者。
輔王命者,執以行為信。
必有節者,言遠行無有不得節而出者也。
輔之以傳者,節為信爾,傳謂所齎操及所適。
” 吳澂曰:“辨其用者,以玉、角、金、竹為符契,或用以守,或用以使,皆以牝牡相合為驗也。
使節者,奉使之節,諸侯講信修睦,為虎、龍、人三節,執之以為行道之信。
金為之鑄象,則有堅而不變之義。
竹為之函而加以英飾,則有儀文相接之禮。
門關則王畿之門關,貨賄則門關出入之貨賄,道路則王畿及侯國之道路。
符節以竹符合之者也,璽節者加印璽其上者也,旌節者用析羽之旌彰其所持也。
節所以輔王命,傳所以輔邦節。
無節則幾之,幾之以防奸私而輕重為不等也。
” 臣按:節者,古人為符契,牝牡二者以相合,各持其一以相驗信者也。
凡乘傳者必有節,如今世符驗之類。
司關,凡四方之賓客叩(猶至也)關則為之告,有外內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內之。
鄭玄曰:“叩關,猶謁關人也。
有送令,謂奉貢獻及文書以常事往來,至關則為之節與傳以通之。
” 臣按:有內外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內之,謂有文書自外入者則以節傳納之於內,有文書自內出者則以節傳出之於外,後世設人以傳送公文者本此。
小行人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
鄭玄曰:“此謂邦國之節也。
達之者,使之四方亦皆齎法式以齊等之也。
” 臣按:小行人之所達者,即掌節之所掌也,但掌節所掌者是主天子之節為言,而小行人之所達謂諸侯使者之入聘者耳。
考漢世有所謂銅虎符,以金為之,是即虎節之屬;竹使符以竹為之,是即旌節之屬。
《禮記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
鄭玄曰:“節以玉為之,所以明信輔於君命者也。
君使使召臣有二節時,有一節時,故合雲三節也。
隨時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
官謂治事處,外謂其室及官府。
” 臣按:三代以前人君召臣皆必有節,非但在遠,則雖在朝廷、官府、居室皆用焉。
《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使西乞術來聘,曰:“不腆先君之敝器,緻諸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
” 臣按:此所謂節,蓋用圭玉以為節爾,非別有一物也。
注謂:“節,信也,用圭以表信,故為之節焉。
”昭公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玉名)於齊侯。
孔穎達曰:“《周禮》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簜輔之。
杜子春謂以函器盛此節,鑄金為龍,以玉為函輔盛龍節,謂之龍輔。
”臣按:以玉為節,春秋之時皆用之。
《史記》:魏公子無忌用侯生計,得虎符以解趙圍。
漢高後八年,襄平侯紀通尚符節令,持節矯納周勃北軍。
臣按:此古人以符節發軍者,其後武帝時又使光祿大夫範昆等衣繡衣持節發兵以興擊,則是古人發兵不但有符又有節也。
《漢書南粵王傳》:漢十一年,立尉佗為南越王,剖符通使。
臣按:《說文》:“符,漢製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其後唐人給蕃國符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內,雌者付其國,其國朝貢使各齎至,不合者劾奏,其製蓋始於漢也。
今世蕃國朝貢者皆給以勘合,本此。
文帝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
”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
” 呂祖謙曰:“漢製,諸侯不得自發兵。
魏勃曰‘非有漢虎符驗’,則文帝以前蓋有虎符矣。
此謂初作者,豈非用銅於此始乎?”臣按:與郡守為符者,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武帝征和二年,更節加黃旄。
臣按:節之為製,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毛三重,人臣出使必杖節自守不可失,若袁盎解節而懷其旄、蘇武杖節而旄盡落,皆所謂不失節也。
昭帝元始元年,遣王平等五人持節行郡國。
臣按:自後宣帝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則是漢世之節不但以發兵、出使外夷,則雖巡行郡國亦持節矣。
唐初,高祖入長安,罷隨竹使符,班銀菟符,其後改為銅魚符,以起軍旅、易守長。
京都留守折衝府、捉兵鎮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宮苑牧監皆給之,畿內則左三右一,畿外則左五右一,左者進內,右者在外,用始第一,周而複始。
宮殿門、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左右廂給開門符、閉門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