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子嬰封皇帝璽、符、節降。
顏師古曰:“符謂諸印合符以為契者也。
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之以為信。
” 胡寅曰:“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為而受之君者也,不可以失,失之則不敬。
天子之璽,非一代所用而非受之於天者也,必隨世而改,不改則不新。
故漢有天下,當刻漢璽而不必襲之秦,所以正位凝命,革去故而鼎取新也。
苟以為不然,曷不於二帝三王監之,後世之璽,以亂亡喪逸者固多矣,必以相傳為貴,又豈得初璽如是之久哉?” 臣按:《傳國璽圖說》謂其方四寸,秦始皇並六國,命李斯篆其文,孫壽刻之,子嬰奉其璽降,漢高祖即位服之,世因謂之傳國璽。
厥後平帝崩,孺子未立,藏於長樂宮,王莽篡位,使王舜迫太後求之,出璽投地,刓螭角微玷。
其後璽歸光武,至獻帝時董卓亂,掌璽者投於井中,孫堅於井中得之,後徐璆得以送獻帝。
尋以禪魏,魏以禪晉,永寧之後為劉石所得,後複歸之東晉,是後宋、齊、梁、陳以至於隋。
隋滅陳,蕭後攜之入突厥。
唐太宗求之不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貞觀四年,蕭後始自突厥奉璽歸於唐。
朱溫篡唐,璽入於梁。
梁亡,入後唐,廢帝自焚,自是璽不知所在。
臣嚐考之,其璽之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秦以後相傳以為受命璽,得其璽也遂傳以為真有受命之符,無是璽也乃至目之為白闆天子,一何愚且惑哉!且命出於天,必有德者然後足以受之,受命者不於其德而顧區區於一物之用,命果在是乎?三代有道之長享國皆至數百年,初未聞有此璽也,秦自作璽之後僅七八年,遺臭聞於沙丘,肉袒負於軹道,烏在其為壽且昌哉?繇是觀之,是一亡國不祥之物耳,有與無何足為國重輕哉? 蔡邕《獨斷》雲:璽,印也,信也。
天子璽,白玉螭虎紐。
臣按:此漢天子璽之製也。
《漢舊儀》曰: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
皇帝行璽封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征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天地鬼神。
臣按:此漢朝六璽之製,後世率遵而用之。
《說文》曰:璽,王者印也。
以守土,故字從土。
籀文從玉。
臣按:璽古上下通用,至秦始專以為天子印章之稱。
《霍光傳》:召符璽郎取璽,昌邑王受皇帝信璽、行璽,就次發璽不封。
孟康曰:“漢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在符節台。
”臣按:漢之符節台,即今尚寶司,此設官之始。
漢製,符節令一人,六百石為符節台率,主符節事,凡遣使掌授節。
尚符璽郎中四人,舊二人,在中主璽及虎符、竹符之半者。
臣按:《霍光傳》召符璽郎取璽,則在前漢已有符璽郎矣。
說者謂符璽令總符璽郎,又趙堯為符璽禦史,則符璽又不但有郎而已也。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鄴城得玉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其旁曰“魏所受傳國璽”。
臣按:此文疑乃魏文帝所受於漢獻帝以禪位者,但其旁所刻文有少異,然說者又謂璽至晉為劉石所得,尋複歸東晉,傳宋、齊、梁、陳以至於隋,不知孰為真物也。
唐製,天子有傳國璽及八璽,皆玉為之,神璽以鎮中國,藏而不用,受命璽以封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書,“天子之璽”以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兵四夷。
臣按:此唐朝璽製。
唐製,有符寶郎四人,掌天子八寶及國之符節,有事則請於內,既事則奉而藏之,大朝會則奉寶進於禦座,行幸則奉以從焉。
大事出符則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書;小事則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
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
臣按:此唐人設官掌寶及符節之製,今製為尚寶司專司寶璽及金牌、牙牌之屬。
五代周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寶”,一曰“皇帝神寶”。
宋太祖受禪傳二寶,宋又製“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製“承天受命之寶”,是後諸帝嗣服,皆自為一寶,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為文,凡上尊號則以所上尊號為文。
寶用玉,填以金盤龍紐。
別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之印”,中書奏覆狀疏內、銓曆任三代狀用之;二曰“禦前之印”,樞密院宣命及諸司奏狀內用之;三曰“書詔之印”,翰林詔敕用之,皆鑄以金,後並改印為寶。
高宗中興,禦府藏玉寶十有一,一曰鎮國神寶(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二曰受命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二寶封禪用之;三曰“天子之寶”,答外夷書用之;四曰“天子信寶”,舉大兵用之;五曰“天子行寶”,封冊用之;六曰“皇帝之寶”,答鄰國
顏師古曰:“符謂諸印合符以為契者也。
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之以為信。
” 胡寅曰:“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為而受之君者也,不可以失,失之則不敬。
天子之璽,非一代所用而非受之於天者也,必隨世而改,不改則不新。
故漢有天下,當刻漢璽而不必襲之秦,所以正位凝命,革去故而鼎取新也。
苟以為不然,曷不於二帝三王監之,後世之璽,以亂亡喪逸者固多矣,必以相傳為貴,又豈得初璽如是之久哉?” 臣按:《傳國璽圖說》謂其方四寸,秦始皇並六國,命李斯篆其文,孫壽刻之,子嬰奉其璽降,漢高祖即位服之,世因謂之傳國璽。
厥後平帝崩,孺子未立,藏於長樂宮,王莽篡位,使王舜迫太後求之,出璽投地,刓螭角微玷。
其後璽歸光武,至獻帝時董卓亂,掌璽者投於井中,孫堅於井中得之,後徐璆得以送獻帝。
尋以禪魏,魏以禪晉,永寧之後為劉石所得,後複歸之東晉,是後宋、齊、梁、陳以至於隋。
隋滅陳,蕭後攜之入突厥。
唐太宗求之不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貞觀四年,蕭後始自突厥奉璽歸於唐。
朱溫篡唐,璽入於梁。
梁亡,入後唐,廢帝自焚,自是璽不知所在。
臣嚐考之,其璽之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秦以後相傳以為受命璽,得其璽也遂傳以為真有受命之符,無是璽也乃至目之為白闆天子,一何愚且惑哉!且命出於天,必有德者然後足以受之,受命者不於其德而顧區區於一物之用,命果在是乎?三代有道之長享國皆至數百年,初未聞有此璽也,秦自作璽之後僅七八年,遺臭聞於沙丘,肉袒負於軹道,烏在其為壽且昌哉?繇是觀之,是一亡國不祥之物耳,有與無何足為國重輕哉? 蔡邕《獨斷》雲:璽,印也,信也。
天子璽,白玉螭虎紐。
臣按:此漢天子璽之製也。
《漢舊儀》曰: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
皇帝行璽封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征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天地鬼神。
臣按:此漢朝六璽之製,後世率遵而用之。
《說文》曰:璽,王者印也。
以守土,故字從土。
籀文從玉。
臣按:璽古上下通用,至秦始專以為天子印章之稱。
《霍光傳》:召符璽郎取璽,昌邑王受皇帝信璽、行璽,就次發璽不封。
孟康曰:“漢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在符節台。
”臣按:漢之符節台,即今尚寶司,此設官之始。
漢製,符節令一人,六百石為符節台率,主符節事,凡遣使掌授節。
尚符璽郎中四人,舊二人,在中主璽及虎符、竹符之半者。
臣按:《霍光傳》召符璽郎取璽,則在前漢已有符璽郎矣。
說者謂符璽令總符璽郎,又趙堯為符璽禦史,則符璽又不但有郎而已也。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鄴城得玉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其旁曰“魏所受傳國璽”。
臣按:此文疑乃魏文帝所受於漢獻帝以禪位者,但其旁所刻文有少異,然說者又謂璽至晉為劉石所得,尋複歸東晉,傳宋、齊、梁、陳以至於隋,不知孰為真物也。
唐製,天子有傳國璽及八璽,皆玉為之,神璽以鎮中國,藏而不用,受命璽以封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書,“天子之璽”以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兵四夷。
臣按:此唐朝璽製。
唐製,有符寶郎四人,掌天子八寶及國之符節,有事則請於內,既事則奉而藏之,大朝會則奉寶進於禦座,行幸則奉以從焉。
大事出符則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書;小事則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
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
臣按:此唐人設官掌寶及符節之製,今製為尚寶司專司寶璽及金牌、牙牌之屬。
五代周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寶”,一曰“皇帝神寶”。
宋太祖受禪傳二寶,宋又製“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製“承天受命之寶”,是後諸帝嗣服,皆自為一寶,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為文,凡上尊號則以所上尊號為文。
寶用玉,填以金盤龍紐。
別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之印”,中書奏覆狀疏內、銓曆任三代狀用之;二曰“禦前之印”,樞密院宣命及諸司奏狀內用之;三曰“書詔之印”,翰林詔敕用之,皆鑄以金,後並改印為寶。
高宗中興,禦府藏玉寶十有一,一曰鎮國神寶(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二曰受命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二寶封禪用之;三曰“天子之寶”,答外夷書用之;四曰“天子信寶”,舉大兵用之;五曰“天子行寶”,封冊用之;六曰“皇帝之寶”,答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