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七

關燈
得已而為之,故必擇仆禦之人以掌佐車之政,故於王之馬則提之,提之者扣舉之使不至於奔逸而傾跌也。

    昔漢武帝好田獵,嚐自擊熊豕、馳逐野獸,司馬相如借楚為諭,作賦諷之曰:“終日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抗士卒之情,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務在獨樂不顧眾庶,忘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仁者不為也。

    ”其後又上疏諫,有曰:“卒然遇逸材之獸,犯屬車之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

    ”言尤切直。

    (詳見前《衍義》) 《詩序》:《車攻》,宣王複古也。

    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複文、武之竟土,修車馬,備器械,複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其第七章詩曰: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徒禦不驚,大庖不盈。

     朱熹曰:“古者田獵獲禽,麵傷(謂當麵射之)不獻,踐(音剪)毛(謂在傍逆射)不獻,不成禽不獻(惡其害細小)。

    擇取三等,自左膘(脅後髀前肉也)而射之達於右腢(肩前)為上殺,以為幹豆奉宗廟;達右耳本者次之,以為賓客;射右髀(股外)達於右祇(音,遝脅也)為下殺,以充君庖。

    每禽取三十焉,每等得十,其餘以與士大夫習射為澤宮,中者取之。

    是以獲雖多而君庖不盈也。

    張子曰:‘饌雖多而無餘者,均及於眾而有法耳。

    凡事有法,則何患乎不均也’。

    ” 臣按:宣王中興,因田獵以選車徒,蓋非為流連荒亡之舉也,然又循理守法而不從欲以多取,取之而不盡以用焉,此所以為王者之事也。

    《春秋》:魯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胡安國曰:“戎祀國之大事,狩所以講大事也,用民以訓軍旅所以示之武而威天下,取物以祭宗廟所以示之孝而順天下。

    故中春教振旅遂以綍,中夏教茇舍遂以苗,中秋教治兵遂以獮,中冬教大閱遂以狩,然不時則傷農,不地則害物,如鄭有原圃、秦有具囿,皆常所也。

    違其常所,犯害民物而百姓苦之,則將聞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額而相告,可不謹乎?以非其地而必書,是《春秋》謹於微之意也,每謹於微然後主德全矣。

    ” 臣按:古者田獵之禮所以訓軍旅之事,為宗廟之祭,非以從禽而為樂也,然必度閑曠之地以為囿,而於農隙之時行之,蓋恐妨農事、傷民業也。

     《春秋左傳》:隱公元年,魯臧僖伯曰:“春綍(郤索禽獸之不孕者)、夏苗(為苗除害)、秋獮(順秋氣殺也)、冬狩(圍也),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製也。

    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山林,材木、樵薪之類;川澤,菱芡、魚鱉之類)、器用之資(所資取以為器用者),皂隸之事(微賤小臣所掌之事)、官司之守(百官有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臣按:僖伯此言,蓋謂人君田獵行禮而已,而實無所利之。

     《王製》: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幹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

     孔穎達曰:“無事,謂無征伐出行、喪兇之事。

    歲三田,謂幹豆以下三事也。

    一為幹豆,上殺者也;二為賓客,中殺者也;三充君庖,下殺者也。

    ” 臣按:幹豆所以奉神,賓客所以奉人,充庖所以奉己。

    先神而後人,先人而後己,蓋厚所養而薄所以自養也。

    三田與《易》言“獲三品”同義,公羊氏以為夏不田,非是。

     無事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天子不合圍(四麵圍之也),諸侯不掩群(掩襲而舉之也)。

    天子殺則下大綏(旌旗之屬),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鄭玄曰:“合圍、掩群為盡物。

    ” 馬耇孟曰:“自天子不合圍至百姓田獵,此田以禮之事也。

    蓋田所以供祖廟,可田而不田則是謂祭無益,故曰不敬。

    田雖以殺為尚,而殺之中又有禮焉,故曰不以禮,雖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君子不取也。

    天子勢足以合圍而不合圍,諸侯勢足以掩群而不掩群,此非特田之以禮,又示其有愛物之仁也。

    ” 臣按:成湯見祝綱者四麵皆離其綱,乃解其三麵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其憚害物也如是。

    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

    ”四十國歸之。

    是時湯猶為諸侯,其解三麵之綱,非但不掩群也,愛物之心如此,其仁民又何如哉? 獺祭魚(孟春之月)然後虞人入澤梁(絕水取魚者),豺祭獸(季秋之月)然後田獵,鳩化為鷹(仲秋之月)然後設罻羅(捕鳥之網),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獸子之通稱),不卵,不殺胎,不夭(斷殺之也)夭(禽獸之稚者),不覆巢。

     臣按:說者謂此十者皆田之禮,順時序廣仁義也。

    臣竊以為此十者非但行禮之時然也,古者聖王凡其心之所存、耳目之所見聞、日用之所飲食用度,莫不恒存仁民愛物之心。

    故其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魚肉不入廟門,鳥獸不成毫毛不登庖廚。

    所以然者,蓋以人之於禽獸同生而異類,其所以貪生而畏死者亦初與人不異也,故聖王之取之也必以其時